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是推动城管部门创新管理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武汉“城管革命”推进以来,江岸区城管委在江岸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城管委的指导帮助下,坚持创新驱动,完善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增强工作效能,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精细化、法治化、现代化和人性化发展水平。
一、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 1. 大城管工作机制变“一家独唱”为“大家合唱”
2010年4月,武汉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大城管制”正式开始实施。江岸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区为主负总责、属地管理街道主抓,部门联动发现处置问题、依法履责做好份内事”的原则,积极运转大城管工作机制,全面启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城管革命”推进以来,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7月,江岸区将区城市管理局的职责、区环境保护局的噪音油烟污染执法职责、区园林局的城市绿化执法职责予以整合,组建了江岸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城管委”),更是为推进大城管机制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区城管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行业指导、应急处置的职能作用和牵头作用,逐步完善指挥调度、发现处置、督查问责、全民参与、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环境卫生、违法占道、违法建设、施工渣土、立面整治、市政维修、交通秩序、园林水务、空气质量等专项整治行动,市容环境更加整洁靓丽。目前,“区街联动、以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2. 环卫体制改革涉入“深水区”
2012年4月,江岸区城管委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和“管办分离,以事核费”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采购、企业运作、契约管理”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组建了武汉江岸环卫(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环卫集团公司负责全区1356.18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和日产1146吨的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任务,将逐步形成集道路清扫保洁、机械清扫作业、城市家具清洗、生活垃圾清运等工作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酝酿、探索和实践,基本实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三个转变”,作业标准、作业水平、职工待遇的“三个提升”和公共区域作业、主次干道作业、日常监管的 “三个全覆盖”。
二、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细节管理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标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础作业流程,一点一滴中无不流露出“精细”理念带来的变化。
1. 大城管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配合武汉市规划院完成《江岸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15—2020年)》(送审稿)编制工作,落实8座垃圾中转站、304座公共厕所、3座环卫车辆停保场及环卫工作间等设施布点,总面积达122亩,并在方案编制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和适应垃圾分类的趋势,使布局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将逐步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 精细化洗路作业流程成为全市典范
按照“先立面、后平面、先车道、后沟沿”的思路,制定科学高效的洗路作业流程,创新使用棉质拖把洗路缘石、工业碱洗人行道油污等精细化作业方式,树立了沿江大道、后湖大道等多条示范路段,主次干道、人行道本色率达到90%以上。推行“三三四”模式开展道路清洗评比活动,提升道路清洗质量。江岸区的道路清洗工作始终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3. 景观建设工程彰显城区特色魅力
突出精细化、人性化特点,全力打造集实用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一体,富有现代时尚和文化内涵的街头城市景观。高标准打造中山大道、黄浦路、芦沟桥路、三阳路、新马路等五条景观花街,三阳路花街是全市目前档次及建设标准最高的花街,新马路花街是全市第一条街道建设的花街。统一美化装饰“城市踢脚线”经验在全市推广。建成全市首座花房式公厕和高科技环保公厕。塔子湖东路建成全市最长工地围墙景观街。探索老旧院墙美化方式,立足江岸区优秀历史建筑和功能分区,首次采用手绘的方式美化老旧院墙。大力推行卷闸门油饰见新,采取喷绘公益广告的形式,使卷闸门成功“换脸”。
4. 城管行业管理标准不断提升
我们先后编印了《江岸区门面招牌、户外广告综合管理手册》和《江岸区物业小区广告招牌设置规范与标准指导手册》,成为我市首部由区级编制的手册,并在全市推广。制定了《江岸区建筑工地围墙、户外文化墙建设规范》,对全区工地围墙、老旧院墙提档升级。制定了《江岸区占用城市道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技术标准(试行)》,以规范施工工地管理。
5. 环境脏乱顽症得到有效治理
我们以优化环境卫生管理,开展“五个周边”、背街小巷、铁路沿线、架空管线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等为重点,全力打好创卫攻坚战,淌湖村、先锋村进入全市村湾环境整治先进行列,唐蔡路菜场、顶鑫菜场工农兵路店升级改造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全市集贸市场样板工程,在全市率先打响架空管线整治大会战,圆满完成创卫任务。“三合一”推进“顶美行动”,开展清除楼顶垃圾、清理楼道、封闭垃圾通道等三项惠民工程,在全市率先启动和完成居民楼垃圾通道封闭试点工作。全面整治与新城区结合部乱象问题,汉施路、汉黄路、塔子湖东路、金桥大道4条道路旧貌换新颜。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率先打响铁路沿线整治战役,基本实现“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目标。持续开展城管、水务、园林、房管等“城管革命进社区”,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环境面貌。
三、推进执法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
1. 文明执法理念赢得民心
不断追求执法新境界,转变执法态度,杜绝“冷、硬、横、推”,借民之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新期待、新要求。全国首创“举牌执法”, 通过温馨、亲切而又幽默的网络流行文体,配合直观的图片,宣传城管法规、食品卫生等知识,收到奇效。全国首例运用“城管综合执法微直播”, 全市首例发起“为城管执法支招”网络调查。推出“汉派暴漫执法公示治油烟”,并协调司法机构介入城管执法管理,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融入“治理”理念,由城管部门当“红娘”,帮正规瓶装气企业牵手餐饮经营户,实现燃气管理社会共治。开展“市民给城管队员办案打分”活动,尝试邀请市民评审团参与城管执法工作考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予以高度肯定。不断增强城市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六五普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江岸区城管委荣获“湖北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成为全市城管系统和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2. 执法管理“三大”难题有效破解
加强路段管理,以解放公园路为试点,在全市首推路段综合管理工作机制,拓展“四位一体”机制内容,将城管、园林、水务、工商等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整合,提高了快速发现处置能力和综合管理效能;巧用“加减法”破解查控违难题,依靠群众做“加法”,构建全民监控违建网络。服务群众做“减法”,引入居民听证制度、建设民生工程、多方介入协商的查控违新路,成功地将拆违难题做成了“减法”;强化工地和渣土管理,从“抓源头、控途中、强责任”三个环节入手,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全要素精细管理,建立污染源登记备案、“缴纳保证金”、红黑榜公示等制度,完成渣土车辆改装和固定停车场改造工作,加强渣土运输执法管理、非法消纳场控管及砂石料污染整治。
3. 城管新职能作用逐步显现
组建燃气安全、油烟噪声、园林绿化三个专业化执法管理队伍,建立以街道中队执法管理为基础,专业中队全区巡查、指导、检查、督办及重大案件查处的工作机制。依托“网络沟通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投诉处置平台”,注重加强管理和执法的联动,建立与环保、园林等部门协同办案机制,完善燃气配送市场规范管理,积极推进油烟噪声综合治理,提高占绿毁绿查处效能。
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管理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融入科技元素,加强数字管理和技术革新,对于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智慧城管”建设加速推进
按照智慧城区要求参与建设“全区一体化云平台”“全信息链数据中心”,实现110联动、城管数字化与市长专线投诉等各类平台的融合,建成集信息获取、全程监控、指挥调度、处置督办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管理平台。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监管分离的管理体制和网格划分的区域责任机制初步形成,实现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能。
2. 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投入环卫机械化作业设备购置经费5300余万元,增加近300台各类环卫特种清扫、清洗作业车辆设备;实行“由扫变洗”的环卫保洁新模式,变“扫路”为“洗路”;采取自行技术改造与生产厂家合作的方式,研制生产更加实用的作业设备,经过改装后的水车实现“一车多用”,既可以冲洗车行道,也可以清洗人行道、花坛绿带、隔音板等市政设施。改造冲洗设备喷头,实现人行道、人字沟、站卧石的机械清洗,提高了作业效率。将油污人工清洗改为机械碾磨式清洗,攻克了陈年油渍清洗的顽症。
3. 工地管理迈入数字化
建立渣土视频监控中心,努力搭建工地管理信息指挥平台,严格落实标准、适时指挥调度、促进管理到位、同步摄录取证、强化执法监督。构建了“以工地值守为基础,视频调度为抓手,执法巡查为支撑”的渣土视频监控工作机制,出土工地全部安装“门禁”系统,提高问题处置效率。通过视频监控,有效地避免了现场执法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形成了现场执法管理与远程监控调度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渣土管理的行政效能。
五、推进服务创新,提高城市管理人性化水平
1. “四爱”建设筑就“城管梦”爱心品牌
积极倡导“家园”建设新理念,营造“关爱”家园的氛围,建设“喜爱”家园的环境,呵护“自爱”家园的空间,共筑“互爱”家园的桥梁,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更有科学性、更具品位和文化、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发干部职工为城管事业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努力建设美丽江岸。结合“关爱、喜爱、自爱、互爱”的“四个家园”建设需要,通过建设便捷实用的环卫作息间、创办全市首家环卫工“爱心大超市”、为环卫工提供“爱心早餐”、特困环卫工子女助学全覆盖、开办环卫工子女“周末学堂”等,逐步改善环卫作业条件,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消除职工后顾之忧,着力增强环卫工幸福感。
2. 城管文化建设绽放异彩
展示城管文化形象,开展宣传城管好声音、推介城管好点子、争当城管好榜样等“江岸好城管”系列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创新奉献。实施先模培育工程,先后选树了武汉市劳动模范兰本群,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余亚兰、金祝顺,以及任骞、叶小英、陈良军等一批湖北“微笑之星”、武汉市优秀农民工、武汉精神践行者;提升城管文化品质,组织开展各项城管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党建知识、城市管理发展与革新、城管干部心理调适等专题辅导报告,提高城管人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凝聚城管文化力量,通过开展“中国梦·城管梦”演讲、“江岸城管好榜样”报告巡讲、“唱响主旋律 放飞中国梦”职工文艺汇演、“城管革命·我聚焦的城管美”职工书画、摄影展览,以及职工趣味运动会、绿色骑行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创办“黄马甲”读书俱乐部,开辟新的“职工读书”文化阵地。
3. “全民城管”氛围日益浓厚
发挥城管大宣传效应,开通政务微博“@江城故事”,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凝聚队伍、提升形象、振奋精神,壮大“城管革命”声势,微博吸引粉丝达40余万人。江岸区城管委获得2012年度“中国电子政务(政务微博类)最佳实践奖”,是全国城管领域唯一获得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家行政中心颁发的政务微博最佳实践案例提名奖的单位;畅通社会共建渠道,依托江岸110联动服务平台、政务微博等载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互动,让城市管理融入社区、街道、社会,增强管理的互动性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通过组建“黄马甲”城管志愿者队伍、“银发”护湖志愿者队伍,开展“我为环卫工顶个班”、围墙快乐涂鸦等公益活动,引导更多市民主动参与家园环境建设。
“城管革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江岸城管人将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和“人民城管 服务人民”的城管精神,以先进城区为标杆,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五化”水平,彻底改善市容环境、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品质。
责任编辑:赵春燕
一、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城市管理规范化水平 1. 大城管工作机制变“一家独唱”为“大家合唱”
2010年4月,武汉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意见》,“大城管制”正式开始实施。江岸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区为主负总责、属地管理街道主抓,部门联动发现处置问题、依法履责做好份内事”的原则,积极运转大城管工作机制,全面启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城管革命”推进以来,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3年7月,江岸区将区城市管理局的职责、区环境保护局的噪音油烟污染执法职责、区园林局的城市绿化执法职责予以整合,组建了江岸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简称“区城管委”),更是为推进大城管机制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区城管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行业指导、应急处置的职能作用和牵头作用,逐步完善指挥调度、发现处置、督查问责、全民参与、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环境卫生、违法占道、违法建设、施工渣土、立面整治、市政维修、交通秩序、园林水务、空气质量等专项整治行动,市容环境更加整洁靓丽。目前,“区街联动、以街为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2. 环卫体制改革涉入“深水区”
2012年4月,江岸区城管委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和“管办分离,以事核费”的基本原则,按照“政府采购、企业运作、契约管理”的总体思路,积极稳妥推进环卫体制改革,组建了武汉江岸环卫(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环卫集团公司负责全区1356.18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清扫保洁和日产1146吨的生活垃圾清运工作任务,将逐步形成集道路清扫保洁、机械清扫作业、城市家具清洗、生活垃圾清运等工作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酝酿、探索和实践,基本实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三个转变”,作业标准、作业水平、职工待遇的“三个提升”和公共区域作业、主次干道作业、日常监管的 “三个全覆盖”。
二、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细节管理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标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础作业流程,一点一滴中无不流露出“精细”理念带来的变化。
1. 大城管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配合武汉市规划院完成《江岸区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15—2020年)》(送审稿)编制工作,落实8座垃圾中转站、304座公共厕所、3座环卫车辆停保场及环卫工作间等设施布点,总面积达122亩,并在方案编制中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和适应垃圾分类的趋势,使布局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将逐步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 精细化洗路作业流程成为全市典范
按照“先立面、后平面、先车道、后沟沿”的思路,制定科学高效的洗路作业流程,创新使用棉质拖把洗路缘石、工业碱洗人行道油污等精细化作业方式,树立了沿江大道、后湖大道等多条示范路段,主次干道、人行道本色率达到90%以上。推行“三三四”模式开展道路清洗评比活动,提升道路清洗质量。江岸区的道路清洗工作始终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3. 景观建设工程彰显城区特色魅力
突出精细化、人性化特点,全力打造集实用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一体,富有现代时尚和文化内涵的街头城市景观。高标准打造中山大道、黄浦路、芦沟桥路、三阳路、新马路等五条景观花街,三阳路花街是全市目前档次及建设标准最高的花街,新马路花街是全市第一条街道建设的花街。统一美化装饰“城市踢脚线”经验在全市推广。建成全市首座花房式公厕和高科技环保公厕。塔子湖东路建成全市最长工地围墙景观街。探索老旧院墙美化方式,立足江岸区优秀历史建筑和功能分区,首次采用手绘的方式美化老旧院墙。大力推行卷闸门油饰见新,采取喷绘公益广告的形式,使卷闸门成功“换脸”。
4. 城管行业管理标准不断提升
我们先后编印了《江岸区门面招牌、户外广告综合管理手册》和《江岸区物业小区广告招牌设置规范与标准指导手册》,成为我市首部由区级编制的手册,并在全市推广。制定了《江岸区建筑工地围墙、户外文化墙建设规范》,对全区工地围墙、老旧院墙提档升级。制定了《江岸区占用城市道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技术标准(试行)》,以规范施工工地管理。
5. 环境脏乱顽症得到有效治理
我们以优化环境卫生管理,开展“五个周边”、背街小巷、铁路沿线、架空管线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等为重点,全力打好创卫攻坚战,淌湖村、先锋村进入全市村湾环境整治先进行列,唐蔡路菜场、顶鑫菜场工农兵路店升级改造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成为全市集贸市场样板工程,在全市率先打响架空管线整治大会战,圆满完成创卫任务。“三合一”推进“顶美行动”,开展清除楼顶垃圾、清理楼道、封闭垃圾通道等三项惠民工程,在全市率先启动和完成居民楼垃圾通道封闭试点工作。全面整治与新城区结合部乱象问题,汉施路、汉黄路、塔子湖东路、金桥大道4条道路旧貌换新颜。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在全市率先打响铁路沿线整治战役,基本实现“净化、美化、绿化、亮化”目标。持续开展城管、水务、园林、房管等“城管革命进社区”,极大地改善了社区的环境面貌。
三、推进执法创新,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
1. 文明执法理念赢得民心
不断追求执法新境界,转变执法态度,杜绝“冷、硬、横、推”,借民之力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新期待、新要求。全国首创“举牌执法”, 通过温馨、亲切而又幽默的网络流行文体,配合直观的图片,宣传城管法规、食品卫生等知识,收到奇效。全国首例运用“城管综合执法微直播”, 全市首例发起“为城管执法支招”网络调查。推出“汉派暴漫执法公示治油烟”,并协调司法机构介入城管执法管理,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融入“治理”理念,由城管部门当“红娘”,帮正规瓶装气企业牵手餐饮经营户,实现燃气管理社会共治。开展“市民给城管队员办案打分”活动,尝试邀请市民评审团参与城管执法工作考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予以高度肯定。不断增强城市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六五普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江岸区城管委荣获“湖北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成为全市城管系统和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2. 执法管理“三大”难题有效破解
加强路段管理,以解放公园路为试点,在全市首推路段综合管理工作机制,拓展“四位一体”机制内容,将城管、园林、水务、工商等职能部门的执法力量整合,提高了快速发现处置能力和综合管理效能;巧用“加减法”破解查控违难题,依靠群众做“加法”,构建全民监控违建网络。服务群众做“减法”,引入居民听证制度、建设民生工程、多方介入协商的查控违新路,成功地将拆违难题做成了“减法”;强化工地和渣土管理,从“抓源头、控途中、强责任”三个环节入手,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全要素精细管理,建立污染源登记备案、“缴纳保证金”、红黑榜公示等制度,完成渣土车辆改装和固定停车场改造工作,加强渣土运输执法管理、非法消纳场控管及砂石料污染整治。
3. 城管新职能作用逐步显现
组建燃气安全、油烟噪声、园林绿化三个专业化执法管理队伍,建立以街道中队执法管理为基础,专业中队全区巡查、指导、检查、督办及重大案件查处的工作机制。依托“网络沟通平台、信息共享平台、投诉处置平台”,注重加强管理和执法的联动,建立与环保、园林等部门协同办案机制,完善燃气配送市场规范管理,积极推进油烟噪声综合治理,提高占绿毁绿查处效能。
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进城市管理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融入科技元素,加强数字管理和技术革新,对于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1. “智慧城管”建设加速推进
按照智慧城区要求参与建设“全区一体化云平台”“全信息链数据中心”,实现110联动、城管数字化与市长专线投诉等各类平台的融合,建成集信息获取、全程监控、指挥调度、处置督办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管理平台。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监管分离的管理体制和网格划分的区域责任机制初步形成,实现市、区、街道、社区、网格“五级联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能。
2. 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
投入环卫机械化作业设备购置经费5300余万元,增加近300台各类环卫特种清扫、清洗作业车辆设备;实行“由扫变洗”的环卫保洁新模式,变“扫路”为“洗路”;采取自行技术改造与生产厂家合作的方式,研制生产更加实用的作业设备,经过改装后的水车实现“一车多用”,既可以冲洗车行道,也可以清洗人行道、花坛绿带、隔音板等市政设施。改造冲洗设备喷头,实现人行道、人字沟、站卧石的机械清洗,提高了作业效率。将油污人工清洗改为机械碾磨式清洗,攻克了陈年油渍清洗的顽症。
3. 工地管理迈入数字化
建立渣土视频监控中心,努力搭建工地管理信息指挥平台,严格落实标准、适时指挥调度、促进管理到位、同步摄录取证、强化执法监督。构建了“以工地值守为基础,视频调度为抓手,执法巡查为支撑”的渣土视频监控工作机制,出土工地全部安装“门禁”系统,提高问题处置效率。通过视频监控,有效地避免了现场执法管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形成了现场执法管理与远程监控调度的良性互动,极大地提高了渣土管理的行政效能。
五、推进服务创新,提高城市管理人性化水平
1. “四爱”建设筑就“城管梦”爱心品牌
积极倡导“家园”建设新理念,营造“关爱”家园的氛围,建设“喜爱”家园的环境,呵护“自爱”家园的空间,共筑“互爱”家园的桥梁,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更有科学性、更具品位和文化、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发干部职工为城管事业无私奉献的强大精神动力,不断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努力建设美丽江岸。结合“关爱、喜爱、自爱、互爱”的“四个家园”建设需要,通过建设便捷实用的环卫作息间、创办全市首家环卫工“爱心大超市”、为环卫工提供“爱心早餐”、特困环卫工子女助学全覆盖、开办环卫工子女“周末学堂”等,逐步改善环卫作业条件,提高职工福利待遇,消除职工后顾之忧,着力增强环卫工幸福感。
2. 城管文化建设绽放异彩
展示城管文化形象,开展宣传城管好声音、推介城管好点子、争当城管好榜样等“江岸好城管”系列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创新奉献。实施先模培育工程,先后选树了武汉市劳动模范兰本群,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余亚兰、金祝顺,以及任骞、叶小英、陈良军等一批湖北“微笑之星”、武汉市优秀农民工、武汉精神践行者;提升城管文化品质,组织开展各项城管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讲授党建知识、城市管理发展与革新、城管干部心理调适等专题辅导报告,提高城管人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凝聚城管文化力量,通过开展“中国梦·城管梦”演讲、“江岸城管好榜样”报告巡讲、“唱响主旋律 放飞中国梦”职工文艺汇演、“城管革命·我聚焦的城管美”职工书画、摄影展览,以及职工趣味运动会、绿色骑行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创办“黄马甲”读书俱乐部,开辟新的“职工读书”文化阵地。
3. “全民城管”氛围日益浓厚
发挥城管大宣传效应,开通政务微博“@江城故事”,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凝聚队伍、提升形象、振奋精神,壮大“城管革命”声势,微博吸引粉丝达40余万人。江岸区城管委获得2012年度“中国电子政务(政务微博类)最佳实践奖”,是全国城管领域唯一获得由国家行政学院、国家行政中心颁发的政务微博最佳实践案例提名奖的单位;畅通社会共建渠道,依托江岸110联动服务平台、政务微博等载体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互动,让城市管理融入社区、街道、社会,增强管理的互动性和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通过组建“黄马甲”城管志愿者队伍、“银发”护湖志愿者队伍,开展“我为环卫工顶个班”、围墙快乐涂鸦等公益活动,引导更多市民主动参与家园环境建设。
“城管革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江岸城管人将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和“人民城管 服务人民”的城管精神,以先进城区为标杆,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五化”水平,彻底改善市容环境、交通环境、生态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文化品质。
责任编辑:赵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