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小学“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研究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所寄宿制小学,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抓住了办寄宿制学校的关键——爱心与育人,实行了“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一是把“德育导师制”确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制度;二是把“德育导师制”聚焦到“养成教育”;三是把“德育导师制”落实到师生关系的重建,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果。
  【关键词】 寄宿制小学;德育导师制;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 饶小平,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校长。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李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44-02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下文简称“邾城四小”)在短短几年之内,从一个濒临撤并的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在全国享有声誉甚至备受国家领导人关注的寄宿制小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邾城四小抓住了办寄宿制学校的关键——爱心与育人,这个关键在邾城四小“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推进中得到了充分诠释。
  一、把“德育导师制”确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制度
  2000年之前,邾城四小危机重重,一度濒临撤并。当时的老校长张雷英和校委一班人经过反复探讨、多方论证,将视线放在了留守儿童身上,敏锐地做出办寄宿制小学的发展决策。寄宿制学校有其自身特点,一则学生在校时间长,学生家长和监护人不能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本属于家长和监护人的责任被转移到了学校和老师身上。二则由于家庭教育缺位、亲情缺失,寄宿制学校的学生们更需要充满爱心的陪伴、细心的照顾和耐心的生活习惯培养,因此,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和照料学生生活的双重责任,与全日制学校的教师相比,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需要付出成倍的艰辛劳动。这些客观现实表明,办好寄宿制学校不能依靠教师单兵作战,必须发挥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育人合力,推行“人人都是教育者,个个都是德育人”的“德育导师制”。
  从确立“寄宿制学校”这一定位开始,邾城四小就把“德育导师制”确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制度并坚持贯彻实施,从校长到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导师”。在“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的推行过程中,学校建立了校领导包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人的“三包”责任制,还制定了“教师全员陪餐、轮班陪寝、定时陪同娱乐、及时送医问诊”等陪护制度,让每个孩子都“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切实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人关爱,每一个时段都有人负责。学生思念父母时,教师总能想法设法地帮助化解。教职工饱含爱心的无私奉献,让留守儿童倍感温暖,仿佛找回了缺失的亲情。
  二、把“德育导师制”聚焦到“养成教育”
  学校层面的“德育导师制”除了要求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之外,还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把“德育导师制”聚集到“养成教育”,从而更利于提升“德育导师制”的工作效率和育人效果。
  由于爱心缺位、监管缺位、辅导缺位、生活缺位等原因,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习惯普遍较差,管理成本很高,安全隐患很大,提高教育成绩很难,学校必须破解这些难题。邾城街四小的对策是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特色,一切工作都围绕“养成教育”这一核心来抓。邾城四小的养成教育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敬长辈、礼貌待人的优良品质,提高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二是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秩序、讲公德、有理智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三是通过“学习习惯”教育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文化素质的提高;四是通过“节约习惯”教育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较好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使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五是通过“安全习惯”教育让学生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思想,增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另外,各年级还确立了不同的主题目标:一年级以“行为习惯”的训练为主题;二、三年级以“学习习惯”的训练为主题;四、五年级以“生活习惯”的训练为主题;六年级以“品德习惯”的训练为主题。学校将“德育导师制”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上、在寝室里、在操场上、在家长接孩子的教室门口、在迎接孩子回校的学校门口、在活动室里、在食堂里,每一个邾城四小的教职员工都在践行着“养成教育”,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我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进行重点指导和训练。全校“德育导师制”充分调动了学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在的教育情怀,而“养成教育”则将每一个微观的教育情境、每一个德育导师都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形成了全校的教育合力,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养成教育”已经成为邾城四小的特色校园文化,指导着“德育导师制”的实践,浸润着每一个师生的生命发展。
  三、把“德育导师制”落实到师生关系的重建
  “德育导师制”之所以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是因为它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师生关系的重建。
  第一,“德育导师制”重建了教育场域中师生之间的“亲情关系”。在“德育导师制”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亲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盈与滋养:一大批“师德标兵”让人眼睛一亮——大众妈妈饶小平校长、爱生如子的“两只小燕子”(刘晓燕、高小燕)、“婆婆妈妈”的辅导员刘建军、“孩子王”史计生、“姐姐老师”李小玲和夏学林。她(他)们身上有一种共同的魅力——爱生如子。《家长报》记者黄玮在采访邾城四小后,这样动情地说:“四小的老师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虽然他们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在四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一千多名来自不同地方的异姓家庭成员,他们之间和谐相处,他们之间亲如一家,他们更在四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尽情地享受着‘父母之爱’,是四小为留守孩子孕育了爱的温床,是四小为留守孩子弥补了爱的缺失。”
  第二,“德育导师制”重建了教育场域中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束缚下,即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居高临下甚至盛气凌人的姿态。但在邾城四小,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朋友,这是全校一千多名学生和家长公认的事实,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堂上,学生可以质疑,老师都会欣然接受并为之解惑;课间,在孩子们的游戏队伍中有老师的身影,他们和孩子一起唱、一起跑、一起玩、一起闹;平时遇到哪位学生生病,老师会从家里带来病号饭;哪位学生过生日,老师会为他们点上生日蜡烛。一般来说,这些场景只有在朋友之间才会发生,但在邾城四小,这样的故事却比比皆是。所以,不难理解在邾城街当地会出现“四小热”现象,甚至会出现“一铺难求”的情景。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为德育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德育导师制”重建了教育场域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学校是学习的场所,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要任务。亲情关系、朋友关系是积极的,它们对教学有“助”无“阻”,这些关系的形成往往能促进师生间形成好的教学关系。课堂上学生虽然敢于质疑,课间师生可以打成一片,课下大家亲如一家,但这些关系丝毫不会影响到师生之间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教学关系。教学过程中,在原则问题上老师从不让步,如果哪位学生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按规定完成任务,老师定会一查到底,直到学生改正为止。在邾城四小,学生在学习中也从不向因难低头,如果遇到难题,他们定会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问题弄懂弄透,才肯放手。良好的教学关系推动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攀升。
  四、“德育导师制”成效显著
  邾城四小的校园经常有让人感动的一幕:寝室里,孩子们在生活老师怀里撒娇,讲悄悄话;操场上,老师为孩子们梳头发,孩子们为老师捶捶背;家长会上,经常会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向稚气未脱的年轻老师鞠躬致谢。这些真实感人的情景在邾城四小的教育场域中不断呈现,它以实践的方式验证了邾城四小的“德育导师制”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值得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和借鉴。
  经过几年的努力,邾城四小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教育报》在2011年12月28日头版“要闻”报道了其“养成教育”的办学特色,并于2012年2月再次以“好习惯成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为题组织专题报道。《武汉晚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纸媒对学校也进行了深度采访,近百家网站纷纷转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4月9日批示:“邾城四小用真情实策打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经验很好,可宣传推广。”自此,邾城四小“留守儿童第一校”品牌叫响全国。
  责任编辑:赵春燕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先富能人当选村组干部成为一道常见的政治风景。通过对富人、能人任村书记的动因、优势、弊端的调研分析,认为富人、能人任村书记关键是要趋利避害,使富人、能人任村书记的优点最大化,缺点最小化。  【关键词】富人、能人;村书记;优势;弊端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10-0014-02  富
期刊
【摘 要】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向东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其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生在校时间多,周一至周五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除了学习之外,充分遵循“教育”与“养育”结合,“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原则,不断树立孩子们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让孩子们享受到劳动的乐趣。  【关键词】 留守儿童;劳动教育;劳动技能;劳动习惯  【作者简介】 徐年华,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
期刊
【摘要】本文以一个90后大学生失恋的个案出发,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当今90后大学生恋爱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恋爱动机复杂,恋爱和婚姻脱节,不能正确处理恋爱、学习和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失恋问题等等,并由此提出了帮助90后大学生建立正确婚恋观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婚恋观;恋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10-00
期刊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在城市品质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条件。一座具有历史感、传统与现代和谐共荣的城市才能有品质,一座因深植文化土壤、生发文化气质而与众不同的城市才能有品位。在新常态下,应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城市的影响力,提高居民的城市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城市品质;影响力;互联网+  【
期刊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纯洁性。无论处于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的哪一个阶段,党领导都是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并致力于从严治党,进一步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完善并创新,从而为党建增加更多新鲜的元素。  【关键词】 从严治党;基层;党建  【作者简介】 李亚敏,北京市昌平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哲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浙江农林大学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在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利用“两园合一”特色、实施环境育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广教育范围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生态文化的深入建设,应在做好整体规划、凸显文化亮点、弘扬生态思维、创新精神机制、加大开放力度、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下功夫。基地与学校的一体发展,对生态文化建设具有显著推动效应。  【关键词】基地;载体;生态文化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人对其中的卫生服务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思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选取上海市XHCQ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对提升卫生服务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卫生服务;提升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创新是动力,而推进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企业是国家实施创新工程的主体,加强企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加速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编制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青年型创新人才的通用胜任力模型,并从政府和企业层面对做好企业创新型人才激励保障工作提出了建议
期刊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艰苦奋斗、廉洁从政之风。这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为了提升全体党员的拒腐防变能力。现实生活中,各企事业单位如何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问题的核心,文章对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实事;落实  【作者简
期刊
【摘要】基层协商民主是地方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地方政府帮扶搭建的基层自治平台。基层协商民主需要各类草根性的制度载体为依托,需要以政府部门自觉适应从管理到治理的领导模式转型为前提。这是浙江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协商民主;基层;管理;治理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