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让学生“心动”带动“身动”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yw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动、身动、音乐性
  摘要: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有些音乐教学过于追求学生的“身动”,停留于一种浮于表面的喧哗热闹,却忽视了“心动”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和交融,而成了一种为“动”而“动”,真正的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达到。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心动”“身动”的全方位参与,将音乐活动和感悟音乐融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音乐课让学生“心动”带动“身动”。
  随着新课程的大面积铺开,音乐教学摒弃了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法,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多元化——多媒体教学让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看投影、说故事、做游戏、敲敲打打……,这一切都展现了音乐教育对新课改难能可贵的探索,值得可喜可贺,着实令人欣喜振奋。音乐课堂用多元 、热闹、繁华掩盖了音乐课的本色,超越了音乐课的底线,误把民主开放等同于越乱越好,陷入了音乐课的误区。而音乐课的另一种现象就是学生看似“身动”却不为音乐“心动”。在老师的要求下,身体看似在动,但面无表情,非常不自在。这问题何在呢?原因很简单,音乐没有让孩子“心动“,音乐课没有让孩子“心动”,没有真正爱上一样东西,却要装作很喜欢,当然会很做作。是老师让他身体要动起来,学生只是听老师的话而已。没有“心动“自然就没有”身动“喽。曾经迷惑,为什么外国的许多孩子一听到音乐会情不自禁的动起来,而且动的这么自然,还有,我们的孩子年级越小越能随着音乐动,没有小朋友说不喜欢音乐,不喜欢舞蹈的。可是上了正式的音乐课,年级越高越动不起来。就这个问题我也请教过我们教研员,中学生的音乐课堂怎么这么死气沉沉,是他们长大了,放不开了?教研员却说,不是这样的,是我们没激发他们,没有创造机会,没能让他们心动。如果让他们很做作的动对于这些已经有主见的孩子来说当然是很不自在的,他知道“被动”是难受的,是不美的,是要让人笑话的,自然他们不动了。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既要有 “身动”(身体四肢)的参与,更要有“心动”(心灵、思维)的参与,是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有些音乐教学过于追求学生的“身动”,停留于一种浮于表面的喧哗热闹,却忽视了“心动”的参与,学生没有真正地与音乐产生共鸣和交融,而成了一种为“动”而“动”,真正的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达到。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心动”“身动”的全方位参与,将音乐活动和感悟音乐融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因此“身动”更要“心动”,要让“心动”带动“身动”。
  一、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课堂充满灵动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心动”的基础是兴趣。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外在表达的。音乐更是一种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表达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形式。因此,对于生性好动的小学生来说,音乐教学更需要学生身体动作的参与。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手、动脚、动口,让学生体验音乐、参与创造,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将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体现。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课堂中的“动”与“静”
  “动”——我们的学生会吗?说到“动”,老师们想到的很多就是课堂有组织的音乐律动,小组合作表演等,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并不是音乐带来的动,并不是学生想要的动。而我想说的是那种人人都会有的对于音乐不由自主的动,那是来自与音乐本身的“乐感”。比如当学生听到充满动感或者熟悉的旋,安静的课堂就会有人按耐不住,或者跟着音乐哼唱,或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或用脚、手打着拍子,或即兴律动,这是音乐本身的魅力使学生动了情,所以要禁不住表达这种“情感”这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情感过程。如果单纯为了维持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 而把学生的“动情”强压下去,让他们满怀激情而端坐不懂听老师讲解分析,那实在有些“残忍”,长期下去反而会让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这种“身动”代表了大家接收到了音乐的信息,感觉到了音乐的流动,这比无数的语言更打动人。
  “静”——音乐课静的下来吗?这个静,不是老师大吼一声“安静”!音乐课堂既要动,但同时也要给学生一片宁静的空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这几句话,说是实施建议,对于我来说,是我课堂所要追求的另一种“静”界。让学生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走进音乐的“骨子里”,这是另外一种“心动”。比如节奏练习时,学生不能急于参与而是要静静的听老师的要求,静静的看老师的示范。欣赏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更时应该“安静”的去了解它。如何让学生“静”,那就要老师有好的手段,比如节奏练习时教师念或奏均可,学生看谱,同时看教师的口形与动作。这样,学生会初步明白乐谱的速度要求与节奏的疏密。教师念谱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着教师口型无声的“念”。再比如,听一部音乐作品时让学生点着曲谱,教师随时暂停音乐,看看学生是否同步。另外演唱歌曲时让学生养成“静进 静出”的习惯也会让学生对作品有更好的演绎。因为音乐课上不缺声音,乐声、歌声充满了课堂,那么如果有意识的提醒学生歌曲开始前五秒钟安静,就是演唱前随着前奏把将要表达的歌曲情绪表现在脸上,不允许有一点声音,安静的想象歌曲的意境,演唱的方法,而一旦开始演唱,表情、歌声都要非常投入,感觉身体每个细胞都在参与音乐。当演唱完再保持5秒的安静,共同回味我们的美妙歌声,将歌曲的意境延续。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候的看似“静”,却是内心的“激动”。所以适时时机的“动”和细心聆听的“静”有效结合,真正让音乐打动学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之,一堂好的音乐课一定是“动静”结合的,“动”要情绪饱满,要发自内心的动,有节奏感韵律感,学生有“成就感”、“轻松感”,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理。“静”不是暮气沉沉、没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让学生在动静结合的环境中去体验音乐美。
  2.触发学生的内心激情,化被动为主动
  笔者在《星光恰恰恰》的教学中,以“听”为基础,“音乐体验”为中心,以“表演”为辅助手段,紧紧围绕旋律特征、速度、节奏、乐器等要素而展开,从感知→深化→升华。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知识,并进行表演,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孩子和着音乐自然的“身动”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在恰恰恰的节奏前数123,紧接着学生合着音乐节奏边拍边说“恰恰恰”,在老师123的提示下学生十分关注的聆听并准确的找到“恰恰恰”的节奏,寻找着音乐的规律。这对熟悉作品,了解音乐风格、情绪都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老师用节奏语言引导的同时自身加上有音乐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到这首富有动感的音乐中,学生也就自然的跟着动起来,通过老师的带动,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感悟,真正动起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被拨动心弦,身体被激活、情绪被激发,并外化为行动。最后教师放手,不用123提示学生也能轻松的找到“恰恰恰”的节奏,身体也自然的随着音乐轻松的律动。他们感觉到了这首音乐如此富有节奏感,情绪是那么的愉快、热烈,随之身体的“动”是音乐让他们动起来的。正所谓“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
  三、创设情境,开启心扉——让心动有所行动
  教材中有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教师在教学时应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情涌动,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音乐教学强调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等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需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撼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表面上表现的是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是在受到剧烈地震撼,被音乐所表现的场景和情感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音乐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的“动”——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纷繁嘈杂,也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只有音乐与心灵的水乳交融……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高层次的。
  1.新课伊始,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课例片段:《共产儿童团歌》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的表现儿童团的电影电视歌曲,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很难感受到歌词的情节,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比较枯燥。对此我一开始先对共产儿童团做简单的介绍,观看影片的片段,之后趣味来一次团员选拔“报数过关”游戏,必须和着这首歌曲的速度节奏,坚定有力的依次报数。此时,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兴趣盎然听起了音乐,最关键的是他们试着准确的找到音乐的强拍。这对与学习这首歌曲是很有用的。在报数的时候,看似报数的同学在参与,其实是全班的参与,他们在判断“报数”是否准确,这就是内心的参与的,聆听的参与,心动的参与。看似枯燥的,缺乏时代感的歌曲这时却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所以运用好情境教学,能巧妙地牵动一颗颗童心,课堂就能活起来。
  2.精彩之处,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情涌动
  现在,教材中有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教师在教学时应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真情涌动。课例片段:《我的小绵羊》一课我设计三种不同的情绪贯穿课堂。分别是 “呼唤的找小绵羊”、“着急的找小绵羊”、“快乐的找到小绵羊”.先设计丢失了小绵羊的情境,此时用慢速学唱歌曲。之后创设着急寻找的情景,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学唱难点部分,然后带着找到小绵羊的愉快心情完整表现歌曲,歌曲速度按照情境的变化依次为慢速——中速——稍快。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设计歌曲的意境并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触动,歌曲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脑海中。就连表情都会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只有学生一次次心动,他们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他们才会始终处于探索中。这样的课堂才会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三、 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为你“心动”
  音乐是美的体现,音乐老师就该是美的化身;当学生喜欢上了音乐老师,自然而然也就会喜欢上了音乐课。音乐是情感的体现,音乐老师就该是爱的使者。这种美和爱,最能体会的就是我们的学生。音乐老师可以不漂亮,但是要活泼大方;音乐老师不一定要热情奔放,但是学生只需要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
  其次,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应有严谨的教风和学风,教师的语言、体态的表演,都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提高音乐聆听的效率。这样,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构建了一种和谐共创的教学环境,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学生体验到音乐的魅力,自然兴趣高涨,达到了引导学生情感投入的目的。这样学生才会把音乐课看作放飞心灵的地方,才会从心底里喜欢音乐课。
  还有,要充分地展示老师自身的强项让学生去信服,要让学生喜欢、敬佩。时而风趣幽默、时而沉稳老练、时而激情满怀富有感召力,这样的教师必定会向磁石一样牢牢的把学生吸住。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敬互爱,给彼此建立一种和谐、健康的学习与合作的氛围,对音乐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尊重每一位学生,多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适时安排一些让学生自由创作的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全面推动学生的“心动”。 "教育是感动的过程"。我对教育一直抱持着浪漫的情怀。教育要有情、有泪,要能让孩子感动的掉下几滴温暖的眼泪,那才是有"人情味"的教育。爱是相互的。作为音乐老师,要做到的就是让孩子们在自己的音乐课上,享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美!
  四、拓展延续 去芜存精——让课内外一同舞动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比如有的音乐可以先用歌词打动学生,有的则是用旋律打动学生。因此,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CD、VCD、MP3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只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社会上、家庭所接受的音乐信息元素,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开拓音乐时空,拓展性地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音乐元素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活泼动听、积极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想唱就唱》《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喜欢了就会有所表现,把对歌曲、乐曲的喜欢表现在脸上、身体上。他们就会随着音乐轻轻的,不夸张的动一动,有的点头,有的侧肩膀,有的脚趾都在跟音乐动。
  为更好地配合学生课堂外接受音乐信息的需要,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可以在每个学期安排几次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聊一聊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音乐,并一起来讨论哪些旋律优美动听,再从中选择部分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在课堂外所选择、接触的音乐,有针对性开展教学,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有人说影响一个人终生人格的一定是学生时代的记忆和生命印象,是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他们心灵的细节。我想,如果我们多一些踏实的作风,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风,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使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有一点点“心动”,作为教师,我们就可以感到欣慰了。
  作者单位:宁波市荷花庄小学
其他文献
在城市环境备受重视的今天,世界各地都在积极寻找各式各样的绿化方式来换取美丽的城市景观。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速,城市建筑用地日趋紧张,为缓解城市用地的紧张局面,屋顶绿化就成为现代城市绿化发展的崭新领域,成为众多城市环境规划者眼中的“宠儿”。  屋顶绿化又可称为“空中花园”、“屋顶花园”或“空中绿洲”,是在屋顶、露台、天台或阳台上广植花木,铺植绿草,建造园林景观。早在古巴比伦时代就曾经出现过有“空中花园
期刊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曾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作为公认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泰斗,发出如此感慨,不由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事情的起因和李老师的两次公开课经历有关: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获得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次享受”。但学生在后来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这节课很假——”而他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遭到评课
期刊
学习力是大脑及其神经系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认知功能,由心理结构和身心能量组成的个性心理品质,通常包括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忽视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因为传统的教学往往更多的关注教师如何去教的,而忽视了学生是如何去学的。  一、友善用脑,丰富学习力的物质基础  “脑”,对于很多一线的老师来说,犹如一个神秘的“黑匣子”,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不知道里面在干什么。然而,脑是学生
期刊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因为长时间坚持不懈练字,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身涵养。特别是对于小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多年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抓好写字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师必须练就一手好字,因为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教师书写的一手好字对于学生来说是榜样,似无声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一般教育要求,它是由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教师只有自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使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付出的各种努力立足于科学的前提之上。离开了学生这个主体,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何努力,只能是收益甚微,甚至是徒劳的。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的是设法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学
期刊
在近代中国学术研究典范转移的过程中,胡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突破性的贡献,大体已成学界无可争议的定论。①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转移到更为宽广的知识结构层面,从认知主体的建构、知识正当性(legitimacy)的基础,乃至“知识类型”(episteme)的断裂与变易等问题重加省思,那么,胡适的学术功业,是不是还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鄙人不学,于“胡学”素鲜涉猎,对于这项牵涉多端、头绪纷繁的复杂
期刊
丰子恺先生写过一篇《中举人》的文章,回忆他的父亲丰镄参加科举考试事。丰锚科举功名一直不顺,从27岁起参加乡试,连考三届,至36岁时,才考取光绪朝最后一科举人。丰母是个好强的人,虽垂垂老妪,常请医吃药,还是放不下一桩心事。当地风俗,凡中举者须到祖坟前立旗杆石,竖起旗杆来。中举了举人,不但活着的族人都体面,连死了的祖宗也荣耀。老太太对人说"坟上不立旗杆,我是不去的"。丰镄中举不久,母亲已病危,丰镁连忙
期刊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7年被何永康教授起死回生的那篇作文吧。一个走进考场的考生回忆在烈日下为父亲收麦子时的一段生活。何教授当时的点评是:“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
期刊
现代教育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数学多年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模仿、接受。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
期刊
一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先是梦见我迷失在一所迷宫里,而后则发现这迷宫原来是一座囚牢,一座原始囚牢,像人类史一样古老的原始囚牢。  再然后我便醒了,我感觉到我被笼罩在一种可笑的、惶惑和恐惧的、不可思议同样也不可怀疑的内心体验中。我打了个冷战,觉得脑子比任何时候都清澈,像夜空被闪电陡然间撕去了外衣般清澈……  难道不是吗?!  事实上确实是存在着一座原始囚牢,一副原始枷锁,有史以来,我们就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