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阅读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yu0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在全区推动了教师系统地阅读《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期间,有着太多的触动、感悟与思考。
  阅读教育名著最初并非本意,只是因为专业和老师的要求,大学时的所谓阅读,更多地停留在浏览的层面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对我未来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工作后的经历让我逐步感受到教育名著,特别是皮亚杰专著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读皮亚杰?
  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理论与实践都表明,阅读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式,然而多数教师对理论学习有些排斥,包括一些已经颇有名气的教师。面对教师拒绝理论的现实,要求教师学习理论,特别是阅读原著有着太多的难度,加之翻译造成的语言问题以及原著中思辨性的逻辑都会让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必要思考教师为什么要阅读皮亚杰理论这一现实问题。
  一、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儿童
  德育工作,我最初的阅读从皮亚杰的理论开始。
  皮亚杰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实了儿童的认知的确和成人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同阶段的儿童都有着独特的认知结构,与前后各阶段都不相同。他一直呼吁,在对儿童施教以前首先要清楚儿童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并选择教学方法,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实施教育。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教师的工作并非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必然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努力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并遵循这种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
  既然教育是“人”的教育,面对教育发展中的诸多困惑,我们有必要深入地思考: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学生需要获得怎样的发展?
  只有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方式,才能促进儿童健康的成长,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老师充分地了解儿童。正如皮亚杰强调的,教师应该了解儿童,教学工作不能成人化,要重视儿童的特点,要适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懂得儿童心理学。
  尽管在教师的话语体系中对教育理解得似乎很到位,诸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是教师熟得不能再熟的词语,自主管理也是班主任经常提及的方式;尊重孩子、了解孩子乃至把握认知规律都是挂在口头上的话语,但追问一下,很多东西全不是那么回事。
  曾经读过一则数据,有学者使用美国某个州的教师入职心理学测试题考查中国的教师,及格的教师仅为31.8%,也就是说超过60%的老师在美国连入职的资格都没有。后续的研究则显示,在职教师与师范生的心理学素养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入职后并没有深入地学习过心理学。心理学知识尚且如此,很多师范院校中并不开设《儿童发展心理学》,很多教师不知道有《发展心理学》这样的理论,更别说自己进行运用与研究了。况且,限于理论、认识与精力,教师更不可能仅靠个人的研究熟知儿童。
  如,大多数人都知道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关键期,教育研究也表明,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施加教育影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学生在成长中遇到哪些关键期,每个关键期采取何种措施合适,多数人并不清楚,这种困惑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之所以建议阅读皮亚杰的理论,是因为他第一个提出教育关键期,他认为,当儿童对事物的不同方面开始注意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时,是将达到守恒的关键期。并且提出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道德发展等关键期等。尽管皮亚杰也通过实验提出了一些操作性的建议,依然缺少针对具体个体和班级管理的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地探索有效的运用策略。
  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不仅是这些,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记忆而是培养智慧,是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反观当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中过于重视分数以及所采取的程式化知识点训练方式,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思考。皮亚杰还十分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把儿童看成一个“独立的变量”,基于这种观点,他认为,儿童获得巨大发展,不是由教师传授而是主动发现、自主学习的结果,并且提出了要给儿童新颖、带有冲突的刺激,以引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这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满堂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现实问题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新的教育方式不断被提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教育理论,如情感教育、成功教育、阳光教育、儒雅教育等,多达六百多种。其实,无论选择何种教育模式,都需要对儿童成长规律的了解,这样教育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笔者看到了这一点,仅能在区域内推动,而《班主任之友》借助刊物平台,推动更多的教师阅读教育名著,特别是皮亚杰等名家的专著,很让人兴奋。笔者认为,即使不想成为名班主任,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能从学生健康成长的视角开展有效的教育,也应补上儿童心理学这一课。
  二、读书的目的在于“有用”
  笔者受益于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皮亚杰名著的研读,认识到发展心理学的作用,而当教师体验不到阅读对工作的作用时,并不会有太强的阅读动机。从有用的视角出发引导教师阅读,似乎有功利的成分,但我认为所谓有用,有两个含义,一是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工作,让教育更轻松有效;二是通过阅读丰富涵养,提升档次。由此看来,“有用”也不是那么功利。因而,我自身就切实感受到教育理论以及原著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我在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课时接触到了皮亚杰理论,觉得很有趣;接着又在学校中进行了守恒实验,很有触动。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和理论?我不由走进了皮亚杰的世界。工作后从事德育和心理教育工作,面对大量需要辅导的学生,我一直在想,当教育本身存在偏差,再多的个体心理辅导也可能是杯水车薪。带着这种思考,我走进了教育科研,从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有选择地研读了包括皮亚杰在内的心理学、教育学专著,从儿童、从人性的角度反思教育、优化教育,二十多年来,陆续在各种刊物发表了四百多篇教育论文与随笔,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十一篇。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在实践中非常有用。这里仅选一个案例:笔者遇到一位二年级的孩子,数学一直不好,孩子也很听话,很努力,老师很负责,单独辅导过,家长也想了很多的办法,但成绩总是不理想。想到皮亚杰提出的思维认知阶段理论,我便用一把筷子做了个简单的测试:当着孩子的面错开排列组合,问孩子哪根筷子长,为什么?结果孩子不能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从皮亚杰的研究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到了具体运算阶段,但从测量的结果看,孩子还处在前运算阶段,长度守恒没有建立起来。我告诉家长要理解孩子,同时不要仅仅就数学题目训练孩子,还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测量等,掌握这种守恒关系,注意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数量守恒、长度守恒、体积守恒、重量守恒和面积守恒都是皮亚杰的经典实验,掌握了这些,可以使用这些方式对班级的学生施测,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可以根据其所提倡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获得有效的成长。
  皮亚杰是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他的研究成果有很多,诸如将儿童思维发展分为四个水平,并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年龄阶段划分、特点和训练的措施等等。如果不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单纯的知识讲解和训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孩子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这是教育者阅读皮亚杰理论最基础的动因。
  怎样阅读皮亚杰的论著?
  大多数老师开始都没有读教育原著、译著的习惯,我也是如此。以行政推动的读书,只会让教师把阅读原著、译著作为一种任务,理论永远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在教师意识到了阅读皮亚杰理论的重要性后,还应以自身的实践进一步体验到这种“有用”,强化个人的阅读动机并坚持读下去。


  我曾对老教师说,看孙子需要这些;我和骨干教师谈,成为名师需要这些;我与年轻教师聊,照顾自家孩子需要这些。其实,我是想借此促进老师们从有用的角度出发,带着问题和需要去读,可以促使我们真正读下去,且能真正用起来。
  一、问题入手走进阅读
  我最初在学校从事德育工作,经常要思考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和提高德育效果的问题,这期间有着太多的困惑和探索,而阅读往往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教育困惑。
  如,与班主任交流时,经常遇到班主任谈论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纠正的问题,也了解了很多班主任纠正学生不良习惯的做法,但并不能解决问题。我还发现如孩子经常眨眼,越是提醒、纠正,反而更会强化这种不良的习惯。习惯真的能纠正吗?带着这个困惑,我在皮亚杰的著述中查找答案。皮亚杰提出,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儿童在形成图式的过程中,会将外来的刺激同化到已有的图式中,当发现已有的图式不足以解释新的信息时,会补充、修改或构建起新的图式。这种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需要有新的刺激。由此,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引入新的刺激,帮助学生完善和建构起新的图式,这对习惯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
  看样子,习惯的培养最佳方法是用一种好的习惯替代不良的习惯。比如学生有赖床的习惯,当培养起学生晨跑、晨练的习惯后,学生就不会再睡懒觉了。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刚从事教育工作时找不到目标,喜欢打扑克,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家属和同事提醒多次,依然难以改变。1995年底,我开始从事研究并体验到价值后,几乎没再打过扑克,即使偶尔玩也没有了成瘾的感觉。改变不能只靠一味说理,更不是控制。
  就这样,在面对教育困惑的思考和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我对教育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不过,这些阅读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片段式层面上。真正让我开始系统地阅读来自于爱迪生名言的颠覆。教育界曾经流传过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也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在教育中始终要求学生要勤奋、努力。后来在阅读中发现了被删除的后半句:“但那百分之一恰恰是最重要的。”我时常在想,很多的理论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带着这种思考,我仔细阅读原著时发现,有很多“专家”经常肢解理论,偏离了作者的本意。在后来的研究中,无论遇到何种观点,都会力争通读作品,尽力贴近作者的本意,让理论更科学地指导实践。
  二、在实践中运用所读
  阅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才能加课理解,才能助力教育。
  如,受皮亚杰关键期理论的启发,我们尝试研究学校教育面临的关键期,找到每个关键期的具体教育策略。于是,根据皮亚杰对关键期的描述,参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大量调研、实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阶段面临的19个教育关键期(其中小学7个,初中6个,高中6个),并对每个关键期遇到的困境、发展的内容以及具体的措施做了研究。
  以细心习惯的培养为例,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们在不断的研究中探索对策,如一二年级多开展一些技巧性活动,如跳绳、颠乒乓球、拍篮球等等,来解决感统失调对学习的影响。老师们意识到,根据学生的特点注意学习过程中的规范训练,比单纯的要求、检查有效。依据这个研究成果,我区很多小学将这些项目整合到一二年级的体育教学中。
  再如,习惯培养需要一定的规则,即使如此,如何科学制定规则是我们进一步阅读和思考的问题。如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我们将规则细化为七个步骤:回家后放下书包,洗手吃东西;到规定的学习桌前准备好课本和作业;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按照老师要求写作业;自我检查作业的对错;预习明天要学习的内容;收拾好学习用品。配合着这个流程设计相应的表格,学生每项完成后打勾,加以简单的家长督促,学生很快就有了规范的作业行为,坚持下来自然能成为习惯。
  三、主题为线拓展读   教育自身有其复杂性,教师想对教育中的每个问题都能亲自研究透彻,很不现实,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面对浩瀚的信息和大量的专著,要想全部阅读也不现实。皮亚杰,一生留下了七十多本著作(其中二十多本与人合作),五百多篇论文,这些著作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教师要想全部阅读,也是困难重重。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再者,从皮亚杰的研究对象看,主要来自日内瓦的儿童,我国在运用这些成果时面临着地域的差异和理论的转化问题,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不仅理论本身会得到发展,也会有新的理论出现。由此,教师还需要拓展阅读。
  有选择地阅读,这种选择应该基于个人进行的主题研究,即围绕个人的研究偏好和方向将有关理论研究透彻。
  笔者的研究主题与从事的工作有关,我个人有这样的习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正好可将此作为研究的主题,让工作更科学、更有效。这些年来,我围绕德育、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和教师发展等主题不断地进行拓展阅读。
  如以习惯培养为主题,我们根据皮亚杰相关理论,进一步探究什么是习惯,什么是习惯的关键期,每一种习惯在什么阶段可以培养起来。接着分析学生的习惯现状,形成了哪些习惯,是良好习惯还是不良习惯,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途径,提升学生的成就体验,让学生感觉到这样做有价值。诸如有效的激励措施,小学阶段可以采取代币奖励,中学阶段再使用效果可能不会理想。
  阅读皮亚杰的同时,我们还查阅了更多的关于习惯研究的成果:基于行为主义进行的小白鼠训练的结果,国内有专家提出习惯培养的周期为21天;最近英国科学家以85名被试开展研究,提出习惯培养的周期是18~254天,一般习惯培养周期是66天。我们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对习惯培养的周期也进行了初步的设计。
  再如,皮亚杰用编制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从社会规则的内化角度提出了道德发展的阶段,并将道德发展分为自律和他律两个层次。其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顺序从人发展的整体视角进行了逻辑上的划分,这为我们科学设计德育序列体系和构建德育课程提供了依据。也许从想直接运用策略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从引领我们系统地看待儿童、整体地看待教育,以及转变我们过分纠缠于操作环节的不良思维习惯这一视角,皮亚杰的理论能带来更多的启迪。但是,由于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这只是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的一个大致划分,因而,在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惑。
  在此基础上,我又研究了科尔伯格的理论,他同属于认知模式的倡导者,以经典的道德两难故事的研究,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阶段(前习俗、习俗和后习俗)六水平,提出每个水平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教育策略。笔者认为,这种在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的研究成果,更适合于初读者,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笔者依照道德认知理论的成果,将道德两难故事引入到主题班会,实践发现,选择生活中的两难故事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规则、道德与情感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我将相关的操作梳理成《道德两难情景分析:提升德育效果的切入点》这篇文章,发表在《天津教育》上,后又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尔后,我进一步查阅资料,对德育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诸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景。据此理论,对榜样教育的方式做出深入思考。内尔·诺丁斯的关怀德育,让我们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拉斯等人提出的社会价值澄清模式,以及所提供的七步操作环节告诉我们,可以从价值观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形成。这种围绕主题的持续性研究,能不断拓展我们的阅读空间,追问和思考教育的每一个问题,在丰富个人素养的同时提高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
  其实,教师要想教育更加有效,可能还需要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有研究显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就教师素质而言,远非这些,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上。心理学在于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起点,即教育对象的特点。但教育本身并不是停留在起点上,必然要追问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教育的走向,以及实现起点到终点的方式。从这一层面上分析,教师至少应通读三类书籍: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其中心理学是起点,哲学是终点,教育学是策略。从皮亚杰的成长历程看,他最开始研究生物学,尔后研究哲学,最后定格于心理学,再审视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无不有着丰富的哲学底蕴。但现实中,老师对自身的教育哲学关注不够,或者没有深入地思考过。我想,这种不断拓展的阅读需求和坚持,对班主任的成长以及教育工作都有价值。
  阅读是人成长的一种方式,旨在于转变我们的思维,形成个人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当所有的班主任都能对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做出深入思考,并能在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中不断地实践,所选择的教育方式一定会接近教育的规律并逐步靠近教育的理想,这样的教育是我们所期望的。
  (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 张 锐)
其他文献
初识皮亚杰时即被他巧妙的三山实验和守恒实验深深吸引,如今重新读起,读出的不仅仅是其实验设计的巧妙,更悟出了他实验背后的内涵——即孩子不是小大人。我们教育者,需要带着一颗好奇心,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帮助孩子建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一内涵给了现阶段的我巨大的启发。  一、带着好奇心,实现立场的转变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皮亚杰始终从儿童的立场来认识世界,于是他能真正地走入儿童的世界,并发现一些我们从来都没
期刊
今天,如果有人拿是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问题来问孔子,他会如何回答呢?我们不得而知。孔子是一个很注重说话场合和对象的人。我们只能大致从他说过的话里推测,他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在孔子看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另一个场合,他还说过这样的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按北大教授李零的话说,这就是把人分成了三品:上智、中人、下愚——除却中人,上智和下愚
期刊
对儿童的关注,家长们关心得比较多的是身体和学习成绩,老师们关注得比较多的则是考试和安全。而对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则关注得少之又少。同样,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他们受关注的点往往就集中在学业成绩上,他们整天生活在因“考试”而带来的自卑、自责和自嘲中。因此造成,当下的儿童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儿童,他们总是生活在一种充满浮躁、功利和空虚的世界里,享受不到真实的童年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谈
期刊
我的育人热情来自我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深刻的体认。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辽宁的一个兵工厂子弟中学当教师,当时“文革”开始才一年多,“复课闹革命”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复课”没有多大起色,“闹革命”却闹得可以,校园内毫无文化氛围可言,“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打架、斗殴、攻击老师的事时时在发生。在这样境况下,我在自己任教并当班主任的班级里,尽力营造出一个小型的“文明社会”,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和简
期刊
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不要一提研究就感到害怕。就其本来的基础来说,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这种接近和类似之处,首先在于它们都需要分析事实和有预见性。一个教师只要善于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思考事实之间的因
期刊
如果没有亲自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只是通过文献查阅、并不深入的访谈以及按照常理推想,一般会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档案,看到了学生成长的足迹,它是一份“病历卡”,记录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根据档案,“对症下药”,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档案,是教师走近学生心灵的一个道口……总之,成长档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以上“美好”的结论无意识地假设了几个前提:老师们有充分的时间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们,但在后进生的教育上,他强调的不仅仅是爱,还有经过科学思考和实践探索得出的智慧和耐心。  一、重视家校合作  “为了查明学生智力不正常的原因,我调查了两千多个家庭,了解儿童的遗传、日常生活、营养和精神生活的情况。我终于看到:这些智力不正常的原因,在每一个个别情况下来说,好像是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最初是一个原因在起作用,后来又加上第二个原因
期刊
1.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979年)  (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杨斌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5月第一版 110页)  2.……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的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1945年)  (同上书61页)  3.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197
期刊
3月31日,王信:做值日发现垃圾桶“失联”!众怒,徐亚楠说:垃圾桶旁边常有“欠准头”的纸团,她扔了。霸气的劳动委员!  我点赞:有思想,且思且看且行。  4月1日,王星懿:赞美,教室出现了三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上方还有字:可回收垃圾;恶心垃圾(如牛奶袋,鼻涕纸);不利成长垃圾(如,饮料,油炸食品袋)。不好意思吃垃圾食品了。  我点赞:有办法!垃圾桶螺旋式哲学回归。  2日,顾苏宁(宣传委员)记录:
期刊
让·皮亚杰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西方把他视为与苏格拉底、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齐名的思想文化巨人。重新了解皮亚杰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儿童心理和认知的研究,让我收获颇丰。  超越文化基因,审视教育思路  “皮亚杰认为:‘学习从属于发展’,‘教育从属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儿童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步调’。”  “他(指皮亚杰)提出的这几个阶段使人们加深了对儿童的了解,成了人们把握儿童认知发展的路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