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石培华 马晓龙:提升旅游规划地位的问题与对策
  □ 郭鲁芳 吴儒练:谈我国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中的“重”与“轻”
  □ 黄 向:跨大行政区域旅游规划应突破《旅游规划通则》
  □ 陈 伟 吕 镇:规划尺度的转变——从区域规划到目的地规划和场地规划
  □ 章锦河: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成熟与完善
  □ 陈钢华:关注旅游规划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 唐文跃: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
  
  提升旅游规划地位的问题与对策  石培华 马晓龙
  
  旅游规划深刻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和产品质量提升,从转型升级的阶段特征上看,提升旅游规划地位对我国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当前,提升我国旅游规划地位面临着如下的主要问题:
  1 法制保障不足。整体来看,旅游规划仍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尽管《旅游规划通则》对规划的内容和性质进行了明确,但在一些根本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法律地位、实施主体、实施手段、实施保障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规划如何与城市规划、国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法定规划衔接仍面临着发展定位的尴尬。在难以得到立法有效保障的背景下,与其他类型规划比较,旅游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面临着地位弱化、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问题。
  2 管理制度粗放。规划委托方往往对旅游规划的科学性认识不足、需求不清、领导人意图过强,缺乏招投标管理、质量管理和过程跟踪、过程控制等监督程序,最终导致规划实施、审批难度大等问题。在组织方式上,规划过程缺少对当地居民价值诉求的重视。地方政府对国外专家的使用往往给予过高期望,从而导致规划实施难度大、可操作性不足、落地困难等问题,从而造成很大程度的无效需求,制约了旅游规划在产业运行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3 规划水平参差不齐。尽管《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等级认定管理办法》对规划机构的申请条件进行了规范,但不同机构的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申请资质,一些专家往往挂靠多家机构,一些机构又聘请多个单位的专家;从业人员既包括本科、硕士,又包括博士、教授,专业融合不够,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身份亟待实施规范化的认证管理。业务上,旅游规划主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自主创新意识淡薄,特色不强,缺少立足的根本。总体上,各机构在高水平旅游规划的供给上仍处于短缺状态,制约了旅游规划在产业运行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4 社会认识不足。社会对旅游规划存在价值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不充分,各机关、部门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专业性、特色性认识不够:地方政府对旅游规划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也信心不足;而旅游教育对规划人才的培养也刚刚起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此外,国际环境、产业政策等因素的改善也是一个长期性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总体上看,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尚处于一个亟待提升的阶段,阶段背景特征制约了其在产业运行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提升我国旅游规划地位的几点建议:
  1 加强研究,影响决策。结合新形势要求,结合“十二五”规划,加强前期性、基础性、前瞻性的准备和预研究工作,并超前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准备好预案,影响宏观决策。对旅游规划的地位、性质、职能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以条例和规章建设为基础,以专门法律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旅游大法及旅游规划的法制化进程。
  2 注重协调,强调对接。积极参与由国家主持的国土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等其他规划,注重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发挥旅游规划在这些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对国家牵头的旅游规划要注重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对接,并以此为手段,通过部门联动和专项规划联动,增强旅游规划的统筹整合能力,突出旅游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完善制度,增强权威。完善旅游规划在招投标、编制、审核、评估、实施、监理过程中的各项制度,强调行政机构在各环节中的监督作用,加强程序的合法性;在旅游规划编制机构认证的基础上,推动个人行业准入资质认证制度的实施,从而规范和整顿规划市场,提升行业整体素质,增强旅游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
  4 引导需求,鼓励创新。出台新时期旅游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对地方旅游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促进旅游规划更加面向地方、面向实际、面向市场;鼓励技术创新,研究旅游规划技术支撑保障的实施条件,加强专项规划的编制能力,阶段性对优秀旅游规划成果进行评选,推动规划技术的进步。
  5 强化自律,优化环境。在现有对规划机构进行定期检查的基础上,增加对机构的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同时,强化全行业的自律能力,对旅游规划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价,以优化服务、提高质量为手段,增强社会对行业的认知,强调旅游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升旅游规划的社会认可程度及其在规划体系中地位,优化发展环境。
  6 突出特色,面向未来。突出旅游规划的特色,改变规划中重市场、轻设施、整体强、专项弱的倾向,强调规划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体现;面向未来,在重点旅游院校和重点院校旅游系加强规划理论教育的同时,通过在优秀旅游规划研究机构建立实训基地、设置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旅游的大发展储备适应市场需求的规划人才。
  (第一作者为该院副院长,第二作者为该院助理研究员;收稿日期:2008-07-12)
  
  谈我国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中的“重”与“轻”  郭鲁芳 吴儒练
  
  近10多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国内已有20余个省份将旅游业提升到支柱产业、重点产业的高度来发展。随着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日益显现,国内正在掀起一股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热潮,表现出队伍越来越专、投入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新。然而,在辉煌的成绩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股热潮中,我国旅游景区规划开发中存在几种明显的偏重倾向:
  1 重技术层面,轻体制层面。我国景区规划开发经过30年的发展与实践,技术越来越先进,如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航空遥感技术、计算机和数学模型等都在景区规划开发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应用。国内学者也一直在规划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方面进行探索,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然而,在重技术层面的同时,规划编制者对体制层面的因素却普遍考虑不周。虽然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对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当地居民感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在景区资源规划时,常常存在忽视当地社区参与和公众利益等问题,导致了旅游规划中的不公平现象。
  2 重规划编制,轻开发落实。委托单位(旅游景 区)在开发建设景区之前,往往花重金聘请知名的规划专家及其领导小组对景区开发进行整体的策划、编排。他们通过对景区旅游资源情况的实地调查,按照《规划通则》的框架要求,根据自己掌握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以往实践经验编制出详尽精美的规划文本。但由于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开发商与景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政府干预等种种原因,使得专家组精心编制出来的规划无法在景区开发的实践中落实,规划成果只能束之高阁。
  3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多年来,我国旅游景区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倾向。景区管理层和当地政府在宏观决策中,重点关注的是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往往把开发速度和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景区的环境效益和开发质量则置于次要位置;在规划战略和计划中,景区管理层看重的是能快速产生效益的经济项目。而见效不快的环境保护项目则迟迟未能上马。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对当地的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4 重短期利益,轻长期利益。旅游景区资源的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利益主体的长期系统项目。然而,当前景区开发投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及政府、企业或个人的联合投资,在规划开发投入上没有一种战略眼光。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由于受政府领导任期限制等原因,往往存在将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当作“政绩工程”的倾向,只着眼于景区的短期利益。企业和个人作为投资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景区的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上投资主体漠视景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我国新开发景区文化内涵的普遍缺失。短期利益驱动下的景区开发项目大多是匆匆上马,草草完工,赢利模式单一,文化表达肤浅,导致景区失去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文化。
  针对上述“厚此薄彼”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旅游景区规划开发应做出如下现实的选择:
  1 要强调一个“衡”字。旅游景区规划开发是一项多利益主体参与的工程。 因此,在规划制定和开发实施中,应追求各利益相关体的利益均衡,包括规划委托方与规划编制方之间的利益均衡,当地政府与林业、城建等部门之间利益均衡,景区开发商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均衡,当地居民与社会公众、旅游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只有利益均衡,才能和谐共赢。
  2 要把握一个“度”字。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旅游资源的需求,还要保护子孙后代利用资源的机会。要坚持适度原则,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盲目扩张和景点重复建设。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精心策划,科学取证,认真实施,为旅游资源的未来持续开发利用留下空间。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并重,总体规划,加强管理,综合发展,合理利用景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防止对资源掠夺式的开发。
  3 要注重一个“效”字。旅游景区在规划建设的价值目标上,应突出综合效益。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在整个规划开发过程中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应该也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但作为现代社会的企业公民,旅游景区建设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必须在保护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争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
  4 要突出一个“魂”字。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是旅游景区的灵魂。旅游景区文化表达的模式是丰富多样的,有精华荟萃式、复旧再造式、浓缩改进式、原始自然式、主题附会式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要突出景区的主题,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保护当地传统的文化风俗。旅游景区建设应围绕文化主题做文章,体现当地的文化氛围和乡土气息,提升景区品位和旅游产品档次。
  (第一作者为该系教授;收稿日期:2008-07-11)
  
  跨大行政区域旅游规划应突破《旅游规划通则》  黄 向
  
  近年来,基于大旅游区的跨行政边界的旅游规划(以下简称大旅游区规划)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涉及川、滇、藏3省区的香格里拉总体规划已经完成,涉及浙、闽、粤、赣4省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规划也正式启动,在省域范围内的涵盖6个地级市的粤东旅游规划也已正式启动。笔者曾经参与过大旅游区规划,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委托方要求不要拘泥于《旅游规划通则》,要从大旅游区整体发展的角度为涉及到的相关各级政府部门提出要求。
  那么,大旅游区规划为什么应该突破《通则》的要求呢?
  按照《通则》的要求,大旅游区规划属于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分析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并预测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结构、消费结构及其他结构;提出旅游主题形象和发展战略;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及其依据;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色与主要内容;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对其空间及时序做出安排;提出要素结构、空间布局及供给要素的原则和办法;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保护开发利用的关系,提出合理的措施;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对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主要包括旅游设施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产出。
  一般大旅游区涵盖的行政区往往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旅游规划工作,如粤东6市中5个地级市已经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方面地方旅游规划为大旅游区规划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基础,另一方面也对大旅游区规划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大旅游区规划仅仅是按照《通则》的规范和要求,则只能将涉及的各地方旅游规划内容重新进行组装调整,变成一个资料重组式的规划。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地方旅游规划已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回答,有和没有这种大旅游区规划的指导效果几乎没有区别。从高一级政府的角度来看,这种大旅游区规划没有实际的抓手,难以开展指导工作。 因此,大旅游区规划必须突破《通则》。
  那么,大旅游区规划应该如何突破《通则》的要求呢?
  大旅游区规划的委托方往往是管辖行政区的上级政府中的行业主管部门,如香格里拉规划和海峡西岸规划委托方是国家旅游局,粤东旅游规划的委托方是广东省旅游局。委托方的意图一般为在其行业主管范围内促成下辖跨行政边界大旅游区的形成和发展,剔除行业主管范围内的发展障碍,同时代表该大旅游区在行业主管范围外进行政策、项目和资金的争取。 因此,笔者认为大旅游区规划应该着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产业能否成为大旅游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包括:①区域旅游的现有基础如何?②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要害在哪里?③区域发展旅游的主要优势和主要机会哪里?④旅游产业是否可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
  (2)大旅游区下辖各行政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回顾。包括:①旅游业如何定位?②旅游形象如何定 位?③旅游发展战略如何?④旅游发展如何布局?⑤重点项目是哪些?
  (3)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路如何?包括:①区域旅游的目标如何确定?②如何在大旅游区上级政府指导下形成下辖行政区旅游主管部门协调机制并开展区域合作?③如何实施区域整合,实现整体营销?④打造区域品牌的旅游产品体系如何形成?⑤如何综合考虑区域旅游发展的可持续要求?
  (4)发展区域旅游的主要项目如何引导?包括:①具体是哪些项目?②项目概念如何策划?③项目的投入产出如何?
  (5)发展区域旅游应如何形成政府合力?①对大旅游区上级党委和政府发展旅游的要求是什么?②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应开展哪些工作?③财政资源分配部门(如发改部门等)、直属资源部门(如国土部门等)、交通部门、人事教育部门、监督部门(如环境部门)和下辖行政区政府部门应开展哪些工作?
  从规划文本的角度来说,上述5个大问题的回答应该构成文本的核心内容,而大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分析、旅游资源分析、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形象协调与融合、旅游产品规划、旅游服务系统规划、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旅游环境保护规划、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实施的总体投资分析等内容可酌情作为文本附录。值得注意的是,区域旅游合作规划应成为大旅游区旅游规划的重点关注内容,虽然在核心内容中已有体现,但在必要情况下仍可作为独立章节进行阐述。
  综上所述,大旅游区规划应突破《通则》的要求,应该针对其独特的目的和要求对规划的内容和框架进行适当调整。
  (作者为该系讲师;收稿时期:2008-05-21)
  
  规划尺度的转变——从区域规划到目的地规划和场地规划  陈 伟 吕 镇
  
  美国著名旅游规划研究者和实践者克莱尔A.冈思在《TOurism Planning:basics,concepts,cases(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一书中,将旅游规划按照规划对象的空间地理尺度从大到小划分成regionalplanning(区域规划)、destination planning(目的地规划)和site planning(场地规划)。 由于中国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是政府主导下的规划编制,因此中国旅游规划对象的空间范围一般与行政区范围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表现在政府牵头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镇三级垂直体系的规划编制工作较多,企业委托的旅游景区(点)的规划编制工作相对较少。纵观中国旅游规划编制工作的发展历程,截至到2007年,已经有北京、江西、青海、宁夏、四川、山东、云南、海南、安徽、贵州、黑龙江、广东、湖北、广西、江苏、吉林、安徽、福建、甘肃、湖南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以苏州、桂林、黄山、珠海等为代表的众多城市完成了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后,省、市大尺度的区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将暂告一段落,规划实践将更多的是目的地尺度(县域、乡镇)和场地尺度(景区、景点)的规划编制工作,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在规划的理念、具体方法、队伍的人员构成等方面相应有所转变,才能适应规划尺度变化后的规划编制工作特点。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规划理念的转变。 由于区域尺度的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空间上较为宏观,因此,在上一轮区域旅游规划大发展中以地理学出身的规划者参与较多。地理学者长于空间分析的学科背景使之能够较好的应对大尺度规划中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等问题,因而在实际的规划编制工作中能够发挥较大作用,规划的成果评价也较好。在规划尺度由区域转向目的地和场地后,虽然规划中的空间问题依然重要,但是在小范围空间内由于空间问题的复杂性减小,因此空间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下降,而旅游市场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和具体旅游景区(点)设计等问题相对突出,旅游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从战略层面更多向战术层面转变,使得规划带有更多的“策划”色彩,因此规划理念需要从解决“宏观问题为主”向“宏、微观兼顾”转变。
  第二,具体方法的转变。在大尺度的区域规划中,空间分析方法、市场预测方法和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是规划中的三大重要方法,虽然在目的地和场地规划尺度中上述三大方法仍然重要,但是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中有所不同。譬如市场预测方法,由于许多县域和景区(点)并没有相应的历史数据可以依循,这就要求市场预测方法能有所创新以适应新的规划特点。再如资源评价方法,在较小的规划尺度内,旅游资源的种类和聚合情况受空间的限制而比较有限,因此资源评价方法要从侧重于面上的类别与聚合情况转向点上的单体旅游资源的评价,包括资源的卖点和开发潜力评价等。诸如此类规划方法的转变,还有赖于在具体的规划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以发展出一套更适合小尺度规划范围的规划方法。
  第三,规划队伍人员构成的转变。与上述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转变相适应,规划队伍的人员构成也将从以地理学背景的人员为主转向多学科参与的队伍结构。不同的学科背景有所擅长的问题解决的类别,与地理学者擅长解决空间问题一样,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也为具有该类学科背景的专家提供了各自专长。随着小尺度的规划需求增多,盈利分析、项目管理、市场策划、产品设计、景观营造的问题成为规划编制中甲方所重视的问题,相应的规划人员的学科构成必须要有所转变才能真正解决规划中的此类问题。
  随着四川出台第一个省级自驾车旅游产品线路规划以及我国第一个区域休闲旅游规划编制的成功实践,未来大尺度的规划将更多的是更加精准的专项旅游资源或产品的规划,因此,即使是大尺度的旅游规划,规划问题的针对性也将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的难度也会加大。规划编制工作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规划者们必须有所意识,并做出相应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旅游规划工作特点,将中国旅游规划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作者为该校讲师,第二作者为该院副教授;收稿日期:2008-05-22)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成熟与完善  章锦河
  
  国内第一篇以旅游规划为题的论文于1984年发表在《经济地理》(张克东先生译自H·Robinson《A Geography of Tourism》的《旅游业规划》),至今已经24年,中国旅游业和旅游规划实践的快速发展,为旅游规划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大批学者致力于探索旅游规划领域中的科学规律,研究成果显著。 由于旅游系统的边缘组合特质,旅游学、地理学、园林学、经济学、美学、旅游土地评估学、农学、建筑学、环境学、人类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被引入旅游规划的研究中,研究的方向众多,纷繁复杂。一方面,大量成果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旅游规划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还有待提高。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逻辑演进的过程,从科学层面上经历了本体论、方法论、实践 论和价值论的上升推进。学术界对旅游规划的探索亦如此,尽管旅游规划作为规划学科中比较年轻的分支,国内研究的深度还欠缺,但由于从国外借鉴了成熟的研究经验,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4个层面自开始就相互交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学术界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和研究是不断变化、演进和完善的过程,并且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日益深入和成熟。尝试对旅游规划研究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有助于明确未来旅游规划研究的方向,并对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旅游规划之路具有指引性的作用。
  1 旅游规划本体论的研究。回答什么是旅游规划、为什么要做旅游规划、包括哪些内容等问题的研究,这是我国旅游规划研究的主体内容。学者们系统研究了旅游规划的原则、任务、基本功能、结构、本质特征、核心观念等,并认为旅游规划的目的就是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旅游系统的优化协调、风险问题的规避调整,以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中国旅游规划的外部环境、旅游规划者的要求和界定、旅游规划管理也是一些学者关注的课题。总之,旅游本体论的研究内容全面,视角广泛,很多还与其他层面的研究相互融合,成为我国旅游规划研究最为关注的方面。
  2 旅游规划方法论的研究。解决如何做旅游规划的问题,目前研究涉及到的内容有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技术路线、运行机制,旅游规划的内容体系和编制规范等。除传统的系统论、综合考察法、SWOT分析法等被广泛使用外,被引入的新方法还有尺度层次法、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头脑风暴法等。吴必虎先生在其著作中系统探讨了旅游规划的理论方法,提出昂普(RMP)分析法,即旅游资源分析(R)、旅游市场分析(M)和产品分析(P)为核心的旅游规划方法;并在旅游规划的技术线路上,渐渐形成了“三三工程”这样的旅游规划技术操作公式。但国内方法论研究定性较多,定量不足,感性成分居多,加之旅游规划的多学科专业性,决定了旅游规划研究还需要更多理论的引入和方法的借用,以助于旅游规划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实现,例如数字和计算机技术。
  3 旅游规划的实践论。分析旅游规划的内容与具体实施之间的关系。旅游规划研究的动力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合与互动,目前国内研究较多的是对已有旅游规划实践问题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对大批国外专家、机构参与国内规划实践的现象进行探讨和反思。学者大多认为国外的理念和实践先进,对国内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但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指导才是关键所在。
  4 旅游规划价值论的研究。探索为谁做旅游规划和旅游规划实际意义的问题。旅游规划要解决如何创造美和价值,但更深层次、更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为谁创造美。旅游规划实践中经常出现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大多因为在规划时过分强调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规划哲学,旅游规划成为规划专家想象力发挥的舞台,政府长官意志展示的平台,投资商逐利行为的工具。这个问题使得学者们开始思考为谁做规划。旅游规划的理念由为旅游者提供观赏、休憩的场所,转变为打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当地政府、开发商、居民、旅游者等能够和谐共处的旅游社区。旅游规划研究中渐渐有了旅游人类学的思考,人本主义得到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利益主体理论也被广泛引入到旅游规划研究中。旅游开发不仅要协调各主体的经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共生才是旅游开发的根本目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旅游规划的核心思想,目前已经出现了从各个层面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分析,试图提出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和操作方法。
  中国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逐渐完整、技术体系和方法日益完善科学、规划思想趋于成熟,旅游规划研究伴随并推动着旅游规划思想由封闭、静态、刚性、指令性向开放、动态、弹性、引导性的转化,《旅游学刊》等单位主办的几次旅游规划研讨会,极大推动了我国旅游规划研究的发展,每次会后都出现了研究的高潮。在旅游规划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时,笔者试图分析目前研究的现状和不足,希望有助于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基于上述分析和长期在旅游规划第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深切体会到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最为关键,对旅游规划本体论、方法论的认识有助于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而搞清楚为谁而规划则对可操作性至关重要。纲举则目张,旅游规划价值论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未来必将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者为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080-07-08)
  
  关注旅游规划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陈钢华
  
  旅游规划,实际上泛指旅游规划编制机构为旅游规划需求方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的过程及其成果,如规划(策划)创意、文本、图件等。而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其从事智力创作或创新活动所产生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卢海君,2006)。因此,理论上讲,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涉及诸多知识产权问题,且在旅游规划的实践中知识产权问题也颇为常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著作权问题。著作权是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产生的、法律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民事主体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刘敢生,傅剑清,2004)。《著作权法》第三条根据作品的表现形式,将受保护的作品概括为9类,其中与旅游规划密切相关的主要有:文字作品(规划文本、说明书等)、工程设计图纸和地图、示意图等(不同层面的旅游规划所提供的图件等)。旅游规划中的著作权问题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规划编制机构非法使用其他规划编制机构(或其他公民、法人等主体)享有相应著作权的智力成果,如市场调研数据、规划文本、规划图件(如景观效果图、旅游标徽设计等);其二,规划编制机构非法使用其他规划编制机构(或其他公民、法人等主体)设计的、享有相应著作权的旅游项目策划及其创意等,如旅游活动策划、旅游线路设计及其名称等。
  第二,商业秘密权问题。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使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及构思,其表现形式包括配方、公式图样、编辑物、程序、方法、技术工序、推销产品的计划等(刘敢生、傅剑清,2004)。在旅游规划中,商业秘密权受到侵犯的情况主要有以下3种:其一,规划编制机构的商业秘密被泄漏(如成本控制、内部利益分配、规划成员构成等)给其他规划编制机构或其他主体,致使规划编制机构利益受损;其二,规划编制机构的商业秘密被泄露给规划需求方,导致规划编制机构在竞标中利益受损;其三,规划需求方(尤其是旅游开发商)的商业机密(盈利模式、项目投资建设金额、资金来源、项 目投资回报等)被规划编制机构泄露,导致旅游规划需求方(尤其是旅游开发商)利益受损。
  第三,专利权问题。旅游规划中的专利权问题主要集中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与设计等领域。国内许多学者(李正华,2002;李国本,2002;刘敢生等,2004;王增强等,2008)对此进行过论述,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此外,在旅游规划领域,编制机构的商业名称与规划资质,也是目前旅游规划行业中容易引发知识产权纠纷的环节。在旅游规划项目竞标中,缺乏相应资质的编制机构往往会以联合投标的方式向其他拥有相应资质的机构“借用”资质及其机构名称,在此过程中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由于知识产权法是一种回应法,难以提供太多的超前性保护。 因此,为了保护规划利益主体的知识产权,笔者提出以下3点看法:首先,旅游规划的利益主体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在规划的前期接洽阶段,规划的供需双方签订有关知识产权的合同,充分考虑到规划编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在协议中对各自权利与义务加以明晰,有效保护双方权益;在规划的后期阶段,旅游规划的成果可以整理成专著、论文等出版,更好地保护其著作权;其次,当旅游规划利益主体的一方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应积极采取法律手段,寻求法律保护。虽然,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知识产权法》,但适用的法律较多,在《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中均可以找到适用于旅游规划中知识产权问题的条例,再次,当旅游规划利益主体的一方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还可以寻求行政保护途径,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运用行政手段调处知识产权纠纷,制裁侵权行为。
  (作者为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8-06-28)
  
  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  唐文跃
  
  地方感是近十多年来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地方感研究从人的感知、态度、价值观等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人在特定地方中的体验和人与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结关系。地方感理论与方法对于旅游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首先,在以经济绩效为主要目标的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规划往往注重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未能认识到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地方情感、认知和精神上的意义和价值。地方感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在旅游规划中反映人的需求、态度与价值观的多样性,实现资源价值的综合利用,提高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意义。
  其次,旅游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对旅游规划方案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地方感研究有助于规划者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开发的态度,及其赋予旅游地情感上、知识上、游憩上和精神上的特殊意义与价值,加强资源开发利用和政策措施制定中对利益相关者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视,从而使旅游规划方案得到更多的认同与支持,提高旅游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
  此外,旅游地地方特色的核心内涵是旅游地的地方性,旅游规划设计的根本任务就是营造旅游地的地方性,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地方感理论可为旅游地地方性的营造、地方特色的挖掘和保护提供指导,有助于解决旅游开发中的商业化、舞台化和庸俗化问题。
  地方感理论为旅游规划者分析旅游地人地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具体来说可应用于旅游规划的以下方面:
  1 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了解旅游者对旅游景观的感知、评价及其赋予景观的意义与价值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地方感为认识旅游景观的意义与价值及其与旅游者的关系,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创造和保护具有丰富内涵的景观提供了途径。旅游地社区居民与旅游地往往形成了一种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联结关系,即地方依恋。地方感研究有利于规划设计者了解特定地方(或场所)对居民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从而对其进行特别的规划设计,以维系居民与旅游地的情感联结关系。
  2 旅游形象策划中的应用。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竞争和营销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归根结底,一个旅游地能否在旅游者心中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关键在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而旅游体验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地方体验。旅游体验质量不仅与旅游活动有关,还与旅游者游览时的期望、意图和情绪有关。对旅游地的感知和体验形成旅游地意象,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和旅游地意象的测量可为旅游地形象策划提供依据。
  3 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游憩者重复利用一个游憩地往往形成地方依恋,并对游憩地及其管理者形成心理忠实和行为忠诚。相关研究表明,游憩者的地方依恋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游憩者对游憩地的重游率和忠诚度,地方依恋水平高的游憩者更愿意在游憩地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应根据游憩者的地方依恋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当的宣传营销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
  将地方感理论应用于旅游规划,应建立基于地方感的旅游地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与程序,并体现在规划调查、研究、规划设计等技术环节中。在旅游规划调研中,应增加旅游者和居民地方感的调研内容。通过调查,了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地环境的感知、使用和评价,确定对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观和场所,明确这些场所的地方性特征及其表现元素和象征符号,并运用于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调查,明确旅游地居民的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让社区居民鉴别那些对于他们以及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的保持有着重要意义的地方和景观,从而制定相应的地方性保护规划,以维系居民与旅游地社区之间的情感依恋关系。
  (作者为该学院讲师;收稿日期:2008-07-01)
  
  [本期本栏责任编辑:张宪玉;责任校对:宋志伟]
  
  预 告:
  《旅游学刊》2008年第10-12期笔谈主题为“中国旅游30年之旅游政策与法规”,欢迎踊跃投稿。
其他文献
[摘 要]区域间旅游障碍由制度性障碍与非制度性障碍两人类型组成,所谓区域旅游障碍,主要表现为各区域之间对公共品牌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垄断、市场隐性分割、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安全隐患、信息不对称,以及服务疲软所诱致的利益博弈问题,区域旅游障碍虽然与行政区划格局有一定相关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行政区划定国家权益地方性配置的制度性安排,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基础。既有中央政府的统一意志,又有地方政府积极性的行
期刊
[摘要]由于我国遗产保护制度存在的局限性,一些线形文化景观遗产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的“遗产廊道”的保护理念,论证了构建“漓江遗产廊道”的可行性,并初步探索了构建漓江遗产廊道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漓江;遗产廊道;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11—0028—04    1、引言    我国从1982年颁布《文物保
期刊
[摘 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等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也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会议中心城市;产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  [中图分类号]F59
期刊
[摘要]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使得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学园区拥有科普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野外台站、科技名人和科技活动等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通过对44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获取了我国公众对待科技旅游的整体态度、对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等数据。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我国现阶段科技旅游的产业地位不高;我国公众对科技旅游资源
期刊
[摘要]浙江省饭店业在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正迎来新一轮的投资建设高潮,市场也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新的挑战。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透过浙江省饭店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揭示目前饭店产业组织内部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产业绩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市场资源配置优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浙江省饭店业;SCP范式;市场;优化  [中图
期刊
[摘要]由于待开发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业尚未起步,到访的旅游者很少,其客源市场统计信息的获得就存在较大困难,难以科学地测算其客源市场的需求规模。本文基于待开发乡村旅游地的城市目标导向和与其所属市级城市的内在依附关系,挑选出多个潜在客源市场需求规模的影响因子,设计了简单适用的市场调研方案和抽样调查问卷,建立了相应的测算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攀枝花市迤沙拉村的客源市场调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
期刊
[摘要]事件影响是一个衡量事件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内容。通常是从事件举办地居民感知的角度进行研究。鉴于感知是一个动态过程,本文以杭州休闲博览会为例,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通过时间序列纵向比较研究方法来探讨城市居民对重大事件感知的变化。通过面向杭州市居民的两次抽样调查得到基础数据,基于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配对t检验得出:杭州市居民对休闲博览会积极因子的感知呈弱化趋势,对消
期刊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组织承诺、工作满意作为中间变量的模型,较系统地探索了饭店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是如何通过这些中间变量影响其离职意图的。本文以四川省星级饭店的管理层员工为样本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饭店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中对饭店责任的认知不仅直接影响其离职意图,而且还通过组织承诺以及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变量之间的关系间接影响其离职意图的产生。本研究揭示了饭店管理层员工的心理契约对于解释
期刊
[摘要]明确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偏好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构成旅游者偏好各心理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认知导向为主的旅游者偏好定义。同时,在测度方法上发展了亲(疏)景度的测度方法以适应旅游者行为问卷调查分析的需要。以此为基础分析了2006年西安入境旅游者问卷调查资料后发现:入境旅游者来华前的旅游购物偏好明显高于旅游后的旅游购物偏好,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相关信
期刊
[摘要]制度变迁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的过程。浙江省通过制度创新,引导、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投资住宿、餐饮等中小型旅游企业、大中型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开发自然或文化旅游资源是浙江省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的主要渠道。目前在浙江省,住宿餐饮业、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旅游环节民营资本均占有重要地位。民营资本的进入促进了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对中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投融资等制度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