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下的文学课新视野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事实上,课堂上有四种文本:一是作者创作的原来的文本;二是课文文本,经由编者整理和解读的文本;三是经由教师解读有个人知识经验的文本;四是学生在知识经验并在以上三种文本基础上形成的超文本。在文学课的教学中,只有生成以上四种文本并让不同文本之间互相交流碰撞,并进一步读解生成,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理念的转化,实现学生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生成文本
  
  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学作品所占比重日益增大。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大概占到60℅。这些文学性极强的文章必须用接受美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对话、交流的方式去教学,可是传统的教学仍然偏重于条分缕析的解剖式讲解,偏重于固有知识经验的灌输,偏重于教师大讲特讲,学生洗耳恭听的一言堂。这种把现成的知识、观点告诉学生的教法,事实上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接受和生发,教师把学生当作了一件接纳知识的容器。学生充其量只是训练的标准件。课堂教学成为压抑学生生命活力的“人工窒息机”,而不把他当作一个有独立思考、有个人经验、有个人尊严和情感的独立生发的个体。这种越俎代庖式的教学行为势必影响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产生,以及对语文的热爱乃至其健康人格的形成。波兰现象学家、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多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象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确界说的。”所以任何以固有成见试图解释文学作品本意的行为都会妨害学生超文本的生成。比如讲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从背景、诗人生平讲到字、词、句并句句分析,结果学生并未真正阅读文本进入对文本的体验,这种教学劳而无功。当然,必要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而教师过分迷恋讲解用自己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生成过程则是错误的。因为学生并未阅读文本生成自己的体验,也就不可能形成强烈的主体参与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接受美学理论下,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生成自己的超文本。只有这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健康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
  
  营造空白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艺术家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造成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中国的文学传统最注重“空白”,最讲究艺术的“空白”境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我们也可以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可容纳无数心灵的‘空白’正等待学生去填写。”而且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意识。学生对书上说得清清楚楚的事,根本不感兴趣,他们爱设想书中没有的东西。正因为这样,教师在文学课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空白”。教师可以从文章的字、词、句、篇、行文、修辞等方面进行诱导,然后由学生来填充这种“空白”。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就是一个“空白”。为什么不宁静?莫泊桑的《项链》,首句是“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这“也”字包含哪些含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戈多是谁,戈多的意义,有没有戈多,戈多会不会来,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戈多?这些也是“空白”。再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似乎是具体可感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无数的“空白”。园中有怎样的春色,枝头盛开多少杏花,花儿如何盛开?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阅读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文本,从而完成文学接受过程。当然,在发现并填充“空白”后,师生还应该评价“空白”,交流“空白”。只有学生去体验、去填充,才能最终形成能力。
  
  产生共鸣
  
  语文教师应该是充满情感的人,否则就难以与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相共鸣,就不能领会其内涵和实质,更不要说影响和感染。数学教师讲三角形的内角和,只要表述清楚就可以了;而语文教师讲《孔雀东南飞》,板着脸讲就不能真正表达出情感。讲到刘兰芝“举身赴清池”时,即使眼睛里没有泪花,也不能面无表情。因此,教师在文学课上应努力让师生把自身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融为一体。教师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声动人、以境动人,让学生为文本感动。这就需要师生共同阅读文本形成交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可以利用地方的风俗文化或音乐创造气氛。师生与作品同悲同乐,与人物共命运,为艺术形象而落泪。古人说读完《红楼梦》得了相思病,这就是共鸣。学完《祝福》为祥林嫂的悲惨而伤心,这也是共鸣。共鸣显然是在阅读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出现。
  总之,语文文学课,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探究、对话交流生成文本,用“读——说——悟——感”的方式品读文学作品。读是朗读、默读、品读,说是师生交流、体验,悟是个人体验生发的过程,感是动于心而发于言形成成果的过程。文本只有经过学生的内化,把外在的文章转化为内在的个性化文本,文学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师把课堂教学时的独角戏转化为与学生互相交流、生发才能使每一次文学课都成为师生的生命体验,发人深省乃至终生难忘。
  (作者单位:神木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在相等的隧道以后的再循环的铝合金的微结构进化(ECAP ) 尖紧迫用 X 光检查衍射(XRD ) 被调查直到四张通行证分析和传播电子显微镜学(TEM ) 。Microhardness 测试被执行在机
喷雾器筹款的特征,在筹款索引和煤油剂量和筹款上的煤油喷雾器 dosing 方法的效果预定的铝(瞬间)上包括集中的效果和煤油喷雾器的粒子尺寸,在低档的筹款被学习倔强的铝矿石使用
在 FeCl3/HCl 和 H2O2/HCl 的二进制答案的方铅矿矿石的溶解动力学的比较研究被承担了。方铅矿的溶解动力学被发现取决于 leachant 集中,反应温度,激动人心的速度, solid-to-liq
文中利用中国气象局厦门电离层监测站的电离层频高图数据,研究了2007年登陆地点在厦门附近地区的3次台风登陆事件期间厦门电离层的变化,分析比较了台风登陆前后F2层临界频率(f
1、现状    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各种风格异彩纷呈,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比如以前狭隘片面的应试教学观已经被取代,语文阅读教学不再把一篇篇充满人文情蕴的课文拆解成所谓的字词句,不再单纯地面向阅读材料,以获取信息、理解文章为目的。但随之而来的阅读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人认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个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以写作为归宿。此种课堂排除
包含 8.15% 氧化铁和 27.49% 氧化铝的克莱样品在草酸酸被沥滤。沥滤的实验在 4080 琠敨甠瑬慲潳楮 ? 瑡浯穩牥 ? 湡 ? 桴 ? 敡潲潳 ? 潣据湥牴瑡潩 ? 慷 ? 潣瑮潲汬摥攠獡汩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急流位置季节变化不仅有明显的南北向移动,6-7月还存在东西方向的突变
正近来,有学者呼吁"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一方面,有人认为语文教育被附加了太多泛道德化的因素,原本应该处处流淌着诗意的汉语,却不堪重负,被扭曲成了粗糙的说教;另一
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融合雷达和雨量计数据开展定量估测降水研究的空间信息统计学方法—Kriging with external drift(KED)方法。该方法能很好地融合高精度、低时空分辨率的雨量
木质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极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用离子液体溶解木质纤维素材料及其组分进而生产生物质能源产品是一种新型环保的木质纤维素利用方法。对离子液体溶解木质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