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精心 提问精彩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zi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
  为了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精神,正确运用《指南》,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本学期我园在《指南》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向共同体成员学校开放了一次“学指南、转观念、促行为”的教研活动。展示方式是先选派1名教师进行绘本教学《小蛇散步》,然后针对活动开展教学研讨。在前期准备时,承担上课任务的赵老师把本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试教,结果两次效果截然不同,这一情况引起了参与研课的教师的关注与兴趣,由此也对本次教研的方向进行了调整。
  试教片段描述:在第一组试教时,赵老师引导幼儿边欣赏幻灯片边讲述,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随着情节变化跌宕起伏,完全融入故事之中。当狮子从小蛇身上走过的时候,师问:“这时小蛇怎么想的?”幼儿回答:“小蛇加油,再坚持一下!”有一名幼儿心疼地安慰小蛇说:“小蛇,你再坚持一下,后面来的会是小动物了。”可大象出现了,大家不由大叫起来,颇为小蛇担心……第二组幼儿表现却相差甚远,总是游离于故事之外。如当大象出现的时候,师问:“小蛇会让它过去吗?”却招来幼儿反问:“老师,大象那么大,为什么不自己跨过水洼,还要从小蛇身上走过去呢?”年轻的赵老师一下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
  二、思考
  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目标,同一位教师在同一班级执教,环节也基本相同,为什么两次活动效果截然不同?参与研课的教师经过分析整理,发现两次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提问的变化。第一次试教时教师很有激情,即便在提问时语言的感染力也很强,把幼儿带入故事情境,使他们沉浸其中。第二次试教时,教师自己失去了新鲜感,情感不够投入,语调平淡,造成幼儿和绘本之间的距离感,幼儿的反问恰恰表达了他们更客观现实的想法。不过教师们也看到在第二次试教时的亮点,即教师更注意提问的方式,问题设计更明确清晰。比如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了解图书中序号、对话框(云朵)的意思,并能通过观察对话框进行猜测与想象,从而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技能。第二次试教中教师的提问由易至难更有层次性,幼儿观察充分,回答准确到位,对重难点的掌握较好。
  三、实践
  中心教研组在总结前两次活动的基础上,认为教学活动中提问的适宜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问题引领着幼儿的思维,提问是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让幼儿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使感知、理解、推理等与学习有关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问题提得好,犹如一石千层浪,能激起幼儿思维的浪花,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才符合《指南》所倡导的“把幼儿视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的理念。由此,中心教研组将教研的重点调整为问题设计与提问的策略的研讨,着重对三个方面进行研讨:一是梳理每幅画面信息,确定哪些内容是知识点,哪些是能力运用的,哪些是想象拓展、情感引导的;其次根据内容设计问题,即研究怎样问适宜;最后通过试教确定提问的方法与时机,知道什么时候问适当。
  四、收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活动中的提问看似临时发问,其实功夫在课外。由于中心教研组集众教师智慧精心设计问题,优化提问策略,对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本次教研展示活动更加精彩。通过研讨、整理与提炼,形成问题的设计与提问方式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共享,不断提升教师设计教案与课堂执行的能力。
  (一)问题的建构
  1.设计问题的内容。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问得清楚明白,幼儿往往比较容易回答。因此,确定“问什么”是有效提问的前提。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从教学目标、幼儿现有水平、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来设计。
  (1)依据教育目标设置问题。
  教育目标是活动的指南针,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解决。教师要根据目标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认知目标,多设计理解性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根据情感的目标,多采用评价型的设计,如“你觉得怎样?”“你怎么想?”对能力目标多设计应用性的问题,如“还可以有什么办法?”之类。一个活动中应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小蛇散步》中既有认知性的问题——理解对话框的含义(云朵里有什么?云朵表示什么意思);也有对能力运用的问题——观察对话框猜测画面内容(还有几个动物想过水坑?你怎么看出来的);更有情感体验的问题——当大象从小蛇身上走过时(这时小蛇感觉怎样?它会怎么对自己说)。
  (2)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积极围绕教学的关键内容。在很多时候,重点也是难点。教学重点是幼儿“所需”,难点是幼儿“所疑”。要满足幼儿所需,关键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也是掌握重点,理解难点的过程。教师较好地设计关键问题,就能抓住教学活动的“魂”,从而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问题,释疑解惑。《小蛇散步》中关键问题是围绕两方面来设计,即引导观察动物怎样从小蛇身上走过及小蛇的感受,从而让幼儿寻找线索,猜测情节,体验情感。 (3)根据已有经验设置问题。
  研究发现,幼儿是依靠自己的印象、直觉、观察和经验去解释和理解所面临的问题。问题设计要依据幼儿现有水平,从已有经验出发“以旧拓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不但可以唤醒幼儿经验,复习已学过的内容,还能从已知的知识经验中衍生新的知识,为幼儿建立了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温故而知新。如学习看序号观察画面的方法(“这四幅图你怎么看的”),就是在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学习新知识时水到渠成,对以后的独立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2.设计问题的结构。
  问题的结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指问题的语言结构,即问题的表述;另一指问题的层次结构,即问题有梯度递进。
  (1)问题指向明显有变化。   格拉伊塞尔指出:“有效问题应具备以下特点:清楚、有目的、简短有序、发人深省。”所以在设问科学正确的情况下,要考虑怎样问更容易理解和促进幼儿思考。问题既要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又不能因问题太大而指向不明确。为了提问有效促进幼儿积极思考,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措辞,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表述既有开放性,又要指向性强。如研磨活动中,老师们曾对同一画面设计了两种不同的问法:A——“小蛇来到什么地方?他是怎样过水坑的?”B——“小蛇走着走着,路上有一个大水坑,它会怎么过去呢?”B类问题明显比A类的指向性更强,避免了因不必要的猜测而浪费时间,把问的重点落在“怎样过水坑”。有时问一些同类的问题时,语言上稍作些调整更富有吸引力。如同样问动物从身上走过的感受,大狗走过(小蛇感觉怎么样?)和狮子走过(小蛇轻松吗?你怎么看出来的?)两个同类问题变换不同问法能消除倦怠感,幼儿回答的积极性会更高。
  (2)问题层次清楚有递进。
  幼儿的学习能力、经验有个体差异,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分层构建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链”,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架”与阶梯。教师还可利用分层提问来调控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幼儿,吸引不同能力的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在问题引导下不断提升,持续向“最近发展区”推进。比如先问认知性的问题,然后问综合性的问题,最后问评价创造性的问题,逐步深化递进,化解知识的重难点。《小蛇散步》问题链从感知小蛇的行为“是什么”→体验小蛇的感受“怎么样”→深化小蛇碰到困难“怎么做”,层层递进设计。
  (二)提问的策略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策略和技巧是关系到教师能否真正发挥这一角色作用的重要因素。适时多变的提问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长智慧。
  1.引起关注的激趣式提问。
  当幼儿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趣,注意力能够很快被吸引,引起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如欣赏绘本封面与封底观察小蛇的变化后,教师问:“你猜猜小蛇散步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幼儿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急不可待地想了解故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幼儿所“乐”之事,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提问或创造富有趣味的提问情境,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2.思维受阻时分解式提问。
  每个教学活动都有其重点难点,这常常是幼儿学习困难之处,尤其是教学难点如巨石挡路,会让幼儿思维处于迟滞状态。分解式提问就是碎石的过程,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更容易更有趣的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使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像登梯子一样,步步高升,思维进入顺畅的轨道,顺利掌握重难点。《小蛇散步》的作者非常注重对幼儿阅读技能的引导,在对话框的巧妙运用上可见一斑。除了让幼儿了解对话框中的内容是角色说的和想的话这个知识点,还通过框的大小、数量的变化来传递不同的信息。针对这一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关键问题“还有谁要过水洼呢?”然后又分层设计两个小问题,“有几个人要过去”(观察对话框的数量)、“猜猜是谁呢”(观察对话框的大小与框中字体的变化),分解了难点,幼儿能很快地搜索信息找到答案。
  3.经验缺乏时迂回式提问。
  迂回提问是先不直接问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先绕一个圈,问其他容易回答的“焦点问题”再绕回来,即同一个问题换个角度问,拐个弯问。如在让幼儿理解小蛇乐于助人自己很开心的心情时,这种情感体验如果没有铺垫,幼儿无法切身感受。所以教师并没有直接问“小蛇开心吗,为什么”,而是通过提问先让幼儿观察小蛇的身体与表情,让幼儿在描述的过程中体验小蛇帮助朋友很开心的情感,最后再问小蛇是否开心。这种迂回的问法更富于启发性,比开门见山的问法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4.疑窦丛生时反诘式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幼儿会提出疑问,这体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应巧妙地抓住时机进行反问,有效地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吸引幼儿追寻答案。可以问“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还有哪些原因”、“你怎么知道的”,这样不仅能激发其他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更可能引发其他幼儿的反问、质问,让幼儿在问题与问题的碰撞中寻找答案。幼儿间的互动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对本文案例中试教时的“事故”,教师如果灵活地反问:“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呀?”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反诘提问让师生、生生互动不断地进行着经验的互补和综合,从有疑到无疑,达到“到这里方是长进”的教学效果。
  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教师问得巧妙,幼儿会答得更精彩。高效的教学活动往往是师生积极互动的结果,教师提问时“精、巧、准”,引发幼儿积极思考,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增强学习效果,还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越学越自信,越学越聪明。
其他文献
一、主题活动生成  夏天到了,幼儿园的凌霄花架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小昆虫。一天户外活动的时候,一个孩子突然跑过来,拉着我的手说:“赵老师,你快来看看凌霄花上面是什么!”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小瓢虫,便把它拿在手里给孩子们观看。孩子们顿时围了上来:“让我也看看瓢虫!让我也看看!”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需要,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我们生成了此次主题活动。  二、主题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感知
期刊
晨间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幼儿的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的动作灵敏、协调、平衡、稳定,并在活动中养成勇敢、机智、坚强等品质,促进幼儿各方面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随着“幼儿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各幼儿园都很重视晨间户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并将其作为教师研讨学习、实践的基本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和开展晨间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质量不
期刊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区角活动中的操作材料、环境创设、价值取向等做法,日趋受到挑战和质疑,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告诉我们“要避免教育资源的隐性浪费”。同时,《纲要》的整合理念进一步点化我
期刊
幼儿是社会的人,他们并不像有的人判定的那样,永远是天真、乐观、愉快的。他们会因为得不到同伴的赞扬、父母师长的肯定,产生焦虑的情绪,也会因为做了荒唐的傻事而感到羞愧、内疚。而幽默对于焦虑的幼儿是极好的“投射”对象。通过这种无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幼儿把令人不安的特征置于他人他物,使自己超脱出来。如果在幼儿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幽默这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智慧,就会使幼儿具有乐观的品质,脱离许多不愉快的窘境,
期刊
一、材料准备  废PPR管、管帽、瓶盖、粗铁条、海绵、碎布、细绳、即时贴。  二、制作步骤  1.取直径约2厘米、长约25厘米左右的PPR管几块,可以用彩色即时贴把管子装饰得漂亮些。  2.取一根粗铁条或木条,长约26~33厘米,在其一端用海绵和碎布扎成一个布球当活塞,另一端也可穿上管帽或瓶盖,使铁条不晃动。  3.在其一端套上管帽或适合的瓶盖,并在管帽或瓶盖上穿一个或多个小孔作为出水口。将活塞插
期刊
实录(一)  9月份孩子们刚进入大班,对没有玩过的贝旺拼图玩具很感兴趣。午饭后,黄僖睿拿了一张贝旺拼图示意图,仔细地看着色彩斑斓的各种形状图:有鱼、小兔子、宝塔、房子、帆船等。这时候,薛语琪和钱宸也坐在一旁和她一起看。  钱宸拿来了插板和插珠,她们每人拿了一块板开始选择图。黄僖睿选择了一个红色的插珠,接着又拿了一个黄色的插珠……她插的和贝旺拼图示意图不一样,形状一样可颜色不一样。“哈哈!真好看。”
期刊
“妈妈,呜……妈妈,珊珊好想你,呜……”一看到妈妈的头像,江珊便忍不住哭了起来,张开小手一把抱住了电脑屏幕。“珊珊,好女儿,妈妈也想你呀!”江珊的妈妈看到视频里的女儿后,也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暖暖的母女情如潮水般霎时涌上她们的心头,相隔千里而在电脑前“相对而泣”。“乖,珊珊乖,不哭了。”妈妈边抹着眼泪,边安慰着江珊,“今年过年我和你爸爸一定回来看你!”江珊一边哽咽着,一边一个劲地点着头,挂着晶莹
期刊
1.拨浪鼓  拨浪鼓,叮咚敲,  惹得宝宝咯咯笑。  一左一右两小辫,  忽左忽右使劲摇。  2.月亮  月牙弯,像银镰,  月亮圆,像玉盘。  一条小鱼游过来,  玉盘碎成两三片。  3.池塘  池塘静静像水床,  月亮姑娘床上躺。  风儿吹来床摇晃,  一摇摇到大天亮。  4.小雨滴  小雨滴,了不起,  云彩上面跳下去。  碰到花伞跳起舞,  最爱跳那圆舞曲。  5.时钟  时钟弟弟志气高,
期刊
带着绿色的希冀,带着青春的梦幻,我走进了孩子们的中间,走进了童话般美妙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扎根幼教已有11个年头了。期间有过悲伤,有过欢乐;有过彷徨,也有过激情……各种滋味,一言难尽。  苦  那一年,我19岁,没有经验,没有阅历,只带着一颗对孩子的爱心,带着对这片净土的向往与渴望,我迫不及待地投身于幼儿园这个多彩的世界,去实现我儿时的梦想———做个受人尊敬的好老师。然而就在那个本该收获的九月
期刊
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爱游戏,乐于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在游戏中成长。但是,当游戏活动产生后,幼儿受兴趣、需要、经验以及对游戏规则的理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的交往冲突和矛盾。特别对于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孩子在语言表达、行为习惯、接受能力、情绪感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又是初次进入集体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