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任安书》全文串译过了,我问,现在大家再从头来看看这篇文章的思路。之前任安给司马迁写信,是求司马迁救他的,可司马迁迟迟不回,照注释一所说,是直到任安被判了死刑,不久将上刑场时司马迁才写了这一封回信,按常理,这封信应写些什么内容?
生答:“任安啊对不起,哥们我也救不了你!”“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尽管交代我!
”对啊,很对!作为朋友,就算无力相救,至少也说几句安慰的话嘛。可是司马迁是怎么写的?
先说,我出身卑贱,死了也与蝼蚁无异;腐刑是最大的耻辱了,我本应在受刑之前就自尽的;我之所以苟活,是因为壮志未酬,要忍辱负重,传《史记》于世;现在在宫里,我只想不声不响地混日子过,你要我站出来说话,不是与我私心违背么?——说了这么一大篇,也只有最后这一点算得上是对任安来信的答复。
这样的回信思路,太不合常规了。请大家说说对此的看法。
“司马迁的意思是,我现在是生不如死,你死了一了百了,比我强呢!”嗯,或许有这么一层意思,这倒是对任安的安慰。
不过,更重要的,司马迁是借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坚韧意志,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至情之作,感动更激励了历代无数读者。
“老师,司马迁可以告诉任安,你也以宫刑来免除死刑呗!”
全班都笑了,大家似乎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哦”“对啊对啊”!
我也愣了一下,这种想法完全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这一点相关知识是我补充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为了提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我把李陵事件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一通,并说到,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为了完成《史记》,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这下可好,居然有人冒出了这种想法。
我定了一下,随即回答:“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任安,当司马迁告诉你这么一条出路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如果是我,我肯定认为,司马迁你什么意思,自己受了刑,心有不甘,还想拉个垫背的?!”
全班大笑。
我又说,其实这已经是当时不成文、或已经成文的规定,哪用司马迁来教?提出这样的建议,你换个腐刑吧,那是对人的侮辱呀!
“哦——”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到此为止了。
再小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这篇课文就讲完了。
突然灵光一闪。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问题,把同学们的目光又拉回到文本之中。
于是我又接着问,再请同学们试想,若司马迁有意劝任安考虑这么一条免死的路,这篇《报任安书》还能这样写么?
瞬间的寂静之后,同学们笑开了。就是嘛,应该说“活着真好”,应该说我司马迁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巨著,我的生命焕发了光彩!而不是像这样极力渲染腐刑之耻辱、刑余之痛苦!
对!那么再回到本文的内容和主旨,司马迁极力渲染腐刑之耻辱、刑余之痛苦,为什么?因为越耻辱、越痛苦,就越突出隐忍的不易,突出其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坚韧意志!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能够感动、激励历代无数读者……
这堂课,先是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事故”——当我提问一个开放性的探讨问题“请大家说说对司马迁这种一反常规的回信思路的看法”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个古怪的主意“司马迁可以告诉任安,你也以宫刑来免除死刑呗”,全班同学都被它搅晕了,我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过了一会,当我意识到,这个看似非常新奇的想法,其实是严重脱离文本的,便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把同学们从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又拉回到文本当中,圆满地收束了整篇《报任安书》。这个偶得的经验值得总结。
课堂探讨的开放,应该是有限度的。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第一,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第二,应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空间。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第一,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必须到位;第二,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掌控能力。
这个学生的想法很独特,思维确实够开放,但本质上严重脱离了文本,还差点误导了全班同学。如果得不到即时的、适当的引导,这个课堂探讨的设置就是失败的。
在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我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的想法的问题所在,并巧妙地让这个问题为我所用,让同学们由此回归文本,真正达到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观察思考能力的教学目标。
生答:“任安啊对不起,哥们我也救不了你!”“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尽管交代我!
”对啊,很对!作为朋友,就算无力相救,至少也说几句安慰的话嘛。可是司马迁是怎么写的?
先说,我出身卑贱,死了也与蝼蚁无异;腐刑是最大的耻辱了,我本应在受刑之前就自尽的;我之所以苟活,是因为壮志未酬,要忍辱负重,传《史记》于世;现在在宫里,我只想不声不响地混日子过,你要我站出来说话,不是与我私心违背么?——说了这么一大篇,也只有最后这一点算得上是对任安来信的答复。
这样的回信思路,太不合常规了。请大家说说对此的看法。
“司马迁的意思是,我现在是生不如死,你死了一了百了,比我强呢!”嗯,或许有这么一层意思,这倒是对任安的安慰。
不过,更重要的,司马迁是借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坚韧意志,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至情之作,感动更激励了历代无数读者。
“老师,司马迁可以告诉任安,你也以宫刑来免除死刑呗!”
全班都笑了,大家似乎都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哦”“对啊对啊”!
我也愣了一下,这种想法完全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这一点相关知识是我补充的,第一课时的时候,为了提起大家的阅读兴趣,我把李陵事件比较具体地介绍了一通,并说到,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为了完成《史记》,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这下可好,居然有人冒出了这种想法。
我定了一下,随即回答:“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任安,当司马迁告诉你这么一条出路的时候,你会怎么想?如果是我,我肯定认为,司马迁你什么意思,自己受了刑,心有不甘,还想拉个垫背的?!”
全班大笑。
我又说,其实这已经是当时不成文、或已经成文的规定,哪用司马迁来教?提出这样的建议,你换个腐刑吧,那是对人的侮辱呀!
“哦——”
这个问题似乎可以到此为止了。
再小结一下全文的内容和主旨,这篇课文就讲完了。
突然灵光一闪。其实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问题,把同学们的目光又拉回到文本之中。
于是我又接着问,再请同学们试想,若司马迁有意劝任安考虑这么一条免死的路,这篇《报任安书》还能这样写么?
瞬间的寂静之后,同学们笑开了。就是嘛,应该说“活着真好”,应该说我司马迁胸怀大志,忍辱负重,终成《史记》巨著,我的生命焕发了光彩!而不是像这样极力渲染腐刑之耻辱、刑余之痛苦!
对!那么再回到本文的内容和主旨,司马迁极力渲染腐刑之耻辱、刑余之痛苦,为什么?因为越耻辱、越痛苦,就越突出隐忍的不易,突出其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坚韧意志!正因为如此,这篇文章才能够感动、激励历代无数读者……
这堂课,先是遇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事故”——当我提问一个开放性的探讨问题“请大家说说对司马迁这种一反常规的回信思路的看法”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了一个古怪的主意“司马迁可以告诉任安,你也以宫刑来免除死刑呗”,全班同学都被它搅晕了,我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过了一会,当我意识到,这个看似非常新奇的想法,其实是严重脱离文本的,便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把同学们从开放性问题的探讨,又拉回到文本当中,圆满地收束了整篇《报任安书》。这个偶得的经验值得总结。
课堂探讨的开放,应该是有限度的。那么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第一,应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第二,应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的空间。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第一,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必须到位;第二,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掌控能力。
这个学生的想法很独特,思维确实够开放,但本质上严重脱离了文本,还差点误导了全班同学。如果得不到即时的、适当的引导,这个课堂探讨的设置就是失败的。
在充分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我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的想法的问题所在,并巧妙地让这个问题为我所用,让同学们由此回归文本,真正达到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锻炼观察思考能力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