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天价融资嘘声一片

来源 :保险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春节前的股市,似乎是系于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一股之上。
  
  1600亿的天量再融资
  
  2008年1月18日,沪市大盘在新一轮的下滑后,终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接下来的周末,紧盯着大盘的股民们终于有了新的希望。或许,他们期待着新一轮的牛市开始,至少能在春节前获得一笔可观的“过节费”。
  但事与愿违。接下来的周一,也就是1月21日,沪市大盘开盘即跌,从5198点直落4918点。次日,跌破4600点。而是时,一只绩优蓝筹股的走向映入了股民的眼帘,它就是中国平安。1月21日、22日连续两个跌停,中国平安股价从98.21元跌落至79.55元,两日总市值缩水1200亿。
  这不是巧合,而是因果关系。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公告,公司将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12亿股A股方案的决议。
  公告显示,增发A股的发行价格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的公司A股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A股股票均价。当日,中国平安公告前一交易日的股价为98.1元,而3个月之前,中国平安股价曾一度高达149.28元。如果以100元的价格计算,最多将募集资金1200亿元。另外,公司还将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412亿元的可转债。
  累计募集资金约1 6 0 0亿元,这是A股市场迄今为止最高的融资规模。最新报道称,最终的再融资额可能包含约800亿元的增发和约400亿元的分离交易可转债,与之前所说的1600亿元有出入。尽管如此,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实施的再融资项目最大笔金额为海通证券(600837.SH)的260亿,尚未实施的项目中最大笔是中国石化(600028.SH)300亿分离交易可转债,但这些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规模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对于资金用途,中国平安再公告中笼统表示,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有分析称,中国平安“并不缺钱”。
  而选择内地股市最玄妙的时刻,“冒天下股民之大不韪”进行天量再融资,“一定是看好了一个极其利好的项目”。在目前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它的融资动向被猜测为海外收购、国内产险寿险公司、银行。但目前的公众焦点,均猜测为前者。
  
  海外并购?
  
  提起海外并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美国次级债危机。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海外金融机构估价大幅下跌,目前正是进行海外收购的良好时机。不管是“趁火打劫”,还是帮他人“救市”,都将是一次赚钱的机会。
  “全球市场这么好的机会,冲出去就能成为最好的公司。面对这样的机遇,谁会放弃?”有关人士如此点出平安1600亿再融资背后的战略冲动。
  业内共识则是,中国平安将延续其一贯的混业战略,海外并购将成为此次融资的主要投向。更有分析者称,中国平安进行海外并购有两大优势,一是保险资金适合长期投资,二是民营背景降低政治阻力。
  海通证券分析师潘洪文在有关媒体上指出,从投资时机来看,目前是海外并购非常良好的时机,这是因为目前国内保险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非常高,2008年平均市盈率超过35倍、市净率超过5倍;而欧美多数国家的金融股估值相对比较低,一些金融股的市盈率不到10倍、市净率不到1.5倍,而且在次级债危机影响下市盈率和市净率又进一步大幅下降。尽管从短期来看,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结束,短期内海外并购可能会造成账面浮亏,但是从长远来看,当欧美等国家从次级债危机中走出来、资本市场再次进入牛市时,海外并购将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而长期投资也是与保险公司债务的长期性相匹配的。
  有业内人士表示,平安的沉默,极有可能是出于商业机密考虑。据了解,不披露收购对象便开始融资活动,在资本市场上也是有先例的。因收购对象的信息提前泄露导致的收购对象股价闻风而动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如果收购对象提前暴露,必然导致收购成本飙升。
  
  扩张之风
  
  分析人士指,中国平安的发展史,简言之,就是一部股本扩张史。每一次大动作,均伴随一次强有力的股本扩张。
  1988年,当时平安仅是一家主营产险的地方性小保险公司。其后,经历了多次增资扩股,引入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公司等海外机构,期间,凭借充足的资本实力,一跃成为全国三大综合性保险公司之一,初具综合金融集团的架构。
  2 0 0 2年,中国平安通过增发引入汇丰,两年后发行H股,股本一下子增至61.95亿股。有了充足的资金垫底,平安开始在国内金融产权交易中频频出手。在成功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后,2007年,平安将二者合并,并更名为“深圳平安银行”。而在此期间,平安先后设立了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资产管理公司、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公司等,并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营运管理中心。2007年初,中国平安首发A股,股本再一次得到扩张,增至73亿股。在重大股权投资项目额度获大幅提高后,去年11月底,中国平安投资近200亿元,成为富通集团单一最大股东。
  屡尝股本扩张的甜头后,有分析称,此次再融资,中国平安又将如法炮制。
  
  嘘声如潮
  
  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股市上进行再融资本无可厚非。但外界对这种做法,却存在诸多的非议。
  《人民日报》在一篇名为《平安巨额再融资反思监管仍需努力》中指出,对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计划,股市之所以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主要原因有几点:其一,中国平安去年3月在A股上市,融资额为400亿元;在上市不到一年、公司并未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回报的情况下,又出人意料地抛出“天量”融资计划,160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相当于2007年整个A股市场IPO融资总额的1/3,确实让市场和股民感到“吃不消”。其二,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公告中,对资金用途并未进行详细披露,只是表示将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以及有关监管部门批准的投资项目。如此大的融资规模,却具体项目不定,回报预期不明,只是一味地叫你掏钱,难怪会让投资者反感。
  文章称,从中国平安再融资所引发的争议,反映出证券市场在制度层面上还有不少值得研究改进的地方。比如,我国IPO的审批是很严格的,但再融资的审批却比较宽松,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合理性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考虑不多。这就有可能使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政策的“空子”,把股市当成“提款机”,进行大规模增发、恶意“圈钱”。如果此风渐长,势必会对股市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也将因此遭受打击。
  
  >>链接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针对平安天价融资一事接受采访时日前表示,上市公司再融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绝不应是恶意“圈钱”行为。
  他说,最近一些上市公司陆续提出了再融资的议案或计划,引起了市场各方关注。虽然上市公司提出再融资议案是上市公司按照法律要求通过内部法定程序的自主行为,但上市公司在作出再融资决策前,应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实际需求,慎重考虑筹资规模和筹资时机,慎重考虑投资者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投资者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做出取舍。中国证监会在正式受理发行人融资申请后,也将视市场情况以及融资方案的可行性、合规性,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发行人的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核。
  目前,中国平安的融资议案仍处于履行公司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尚未向监管部门提交融资申请。他表示,在该公司向我会正式提交融资申请后,我会将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审核,督促公司强化信息披露。
  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日前在接受记者询问时表示:“公司注意到了中国证监会发言人的谈话,公司再融资方案是按照法律规定在履行内部法定程序阶段,公司会根据市场的情况,慎重考虑筹资时机、规模及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严格按照法律的要求办事。”最后发言人表示,公司的基础是稳固的,战略是清晰的,财务是谨慎的,各项业务是稳健增长的,公司将继续致力于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
其他文献
寿险产品定价是由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因素决定的。在费用率和死亡率一定的情况下,寿险产品价格主要取决于利率。利率上升,影响寿险产品价格,进而影响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寿险投资及责任准备金提取等寿险公司的经营。    银行加息理由    我国今年一月相关金融数据显示:  1、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1.7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94%,创出自2006年5月以来的新高。  2、金融机构一月人
期刊
3月26日,利安人寿全国电话销售中心暨扬州分公司开业仪式在扬州隆重举行。江苏保监局局长谢宪、江苏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副主任査斌仪、扬州市委副书记赵旻、利安人寿总裁刘政焕等出席开业仪式并为开业揭牌。电话销售是利安人寿重点发展的渠道之一,未来三年,该公司此项业务计划呼叫人力达1200人,年化保费过亿元,力争在五年时间内电销产能名列江苏前茅。(特约通讯员|丁琦)    河北省保险行业协会  重拳出击保护保险
期刊
中国平安的所有负面新闻几乎都发生在1月20日之后。在这之前,它是中国股权结构最均衡的公众公司之一;它是为中国保险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保险业巨头;它是保险业打造综合金融集团的先行者。就连它的广告语——“买保险就是买平安”也受到人们的激赏……  变化发生在2008年1月20日。  这一天,中国平安公告,公司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A股,并公开发行不超过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额粗略计算达1600亿元。
期刊
抢占高端客户在寿险业早已是风起云涌。高端客户之所以成为寿险公司的争抢重点,是源于高端客户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发展潜力巨大。高端人群具有较强的保险意识。据麦肯锡《中高端客户需求调查研究》显示,高端客户51%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能认识到保险及其他金融产品对个人投资理财的重要作用,风险意识强。同时高端人群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具有很强的重复购买性,因此具有强大的保险购买力。另外,高端人群具有较大的发展
期刊
今年初,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布置2012年保险业工作重点时强调:“要加大工作协调力度,争取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推动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开展,并逐渐拓展至健康保险、企业年金领域,服务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新任保监会主席关于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的首次表态,也预示着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的试点也进入了一个关键年。据《经济日报》2012年5月2日报道,保监会已与财政部达成基本共识,力争年内在上海进
期刊
自2003年1月1日保监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以来,我国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回顾和分析这期间我国车险市场竞争与发展,时而艳阳高照、风平浪静,时而云谲波诡,暗流涌动,时而狂风骤雨、惊涛骇浪。期间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惨烈的价格战。   从全国车险市场来看,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十年内,市场分别经历了车险价格战初期(2003年-2006年)、恶性竞争
期刊
保险理赔“超常规”的背后,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    2008年1月10日以来的罕见低温冰冻和强降雪天气袭击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为了最大限度的挽回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各保险公司纷纷加强了对受灾地区的保险赔付。据保监会统计,截至2月12日,保险业在此次雨雪灾害中的已付赔款达10.4亿元人民币,而此次雨雪灾害已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1111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保险
期刊
在超常规的应急救助之后,保险业在其中的作为和作用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估。    抗灾中的政治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是中国保监会对于保险业抗灾救灾的12字要求。  2008年1月10日中国南方开始降下第一场雪,随后情况急转直下,雪情变为灾情,灾情急剧恶化。中国南方地区开始出现电力中断、交通瘫痪、灾区基本生活告急。根据灾情的发展,保险业围绕“保电力、保交通、保民生”的总体要求,把抗灾救灾
期刊
洪水、飓风、地震、暴风雪……这似乎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在自然灾害面前, 生命是如此脆弱。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德国:救灾经费靠保险  德国的灾害预防机制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有机组成。救灾所需的经费,主要由保险公司、红十字会、教会和慈善机构承担,联邦政府承担的部分相当有限。德国也很重视普及、加强公众防灾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灾害预防教育。同时德国还重视环境管理与
期刊
2008年初的一场雪灾,让我们再次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力。人们可以把握今天,却无法预知“明天”、“后天”的天灾人祸。下面我们来看看历次灾害来临时保险业的表现。    ◆98特大洪灾:保险缺失  1998年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的百年特大洪灾至今还让人们记忆犹新。但在这场抗洪救灾中,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一幕幕“军民抗洪图”,据报道称,当时的保险赔款只有10亿元。世界银行的一位副总裁说,一旦发生重灾度地区的叠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