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招明女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香港分会理事、香港诗书联学会副会长、甲子书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香港楹联学会会长、香港书艺会创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横一竖,书大千气象;一撇一捺,展万家风采。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里,书法受到了万千文人的歌颂与承传。而流传至今,在一位资深女书法家——招明女士的心中,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或柔美、或大气的书写之美,更是其所深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遵循着浩瀚的传统文化,她以书法为载体,在笔尖上承传着书法,更承传文化……
文化启蒙幼年始
招明女士,越南归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逃避侵华的日寇,她的父亲逃往越南避难。招明尚在稚龄时,父亲就告诉她,国家不强大,国民就会被人欺负,令她印象深刻。後来,越南内战,抱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想法,他们一家回到香港,父亲把子女送到社会环境相对简单的澳门生活。
当时,招明女士进入澳门培正就读,受爱国同学的熏陶,15岁赴上海读书,经历了“上山下乡”,当了知青。1973年,由於父亲年老体弱,她遂申请回到香港,照顾父亲。不久父亲的生意受挫,无法再供她上学,她便半工半读。喜欢古文的她,一有空就去学海书楼听课。学海书楼,是清代末年翰林公和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有心人有感於香港社会崇洋,忽视国学,为保存国粹,发扬传统文化,有益世道人心起见而建的,几十年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而招明女士亦在此认识了数位德高望重的古文家,随潘小磐、何叔惠两老研读国学,再拜何乃文教授为师学习古诗文词,跟随各位前辈学习古典文学,熟读百家之经典。
而说起招明女士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要追溯到幼年。6岁时,她与一位老师的小女儿共同玩耍、跳绳。跳绳时,那位小女孩念念有词: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她一听,便问同伴这是什麽,对方告诉她这是唐诗《长恨歌》。於是,她便跑回家,在父亲的书架上找到了《唐诗三百首》,但由於很多字不认识,便央求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古文的基础慢慢地打下了。
“古文的意境是非常美的,特别是一些古文在粤语中还有使用,用粤语读起来特别有古韻味,例如姜夔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的‘旧时’‘几时’在如今的粤语中都还有使用,将诗中意境描绘得特别美。”
在古文的熏陶之下,招明女士练就了深厚的古文功底,数年前,钓鱼台又起爭端时,她愤而填了一阕词《满江红·毋忘九一八》——“明治维新,谋称霸,田中奏折。军国梦,首亡高丽,禹邦旋夺。鸭绿江头通铁路,虾夷木屐辽东躡。九一八,自炸柳条湖,千军发。细菌育、人性灭,魔爪虐、屠城劫。起炎黄子裔、誓除凶孽。奋战沙场收失土,振兴华夏开新页。看今朝,又报钓鱼台、风声烈。”
长大以後,招明女士将父亲的生意接手,不到几年,做得风生水起。待生意稳定後,她既不想碌碌度日,亦不愿坐享清福,1989年起,先後随戚谷华、柳曾符、郑家镇、黄简、林悦恒等学习书法。
她的书法中正清和,秀雅温润,作品於1992年荣获上海美术馆等主办的第二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篆刻大赛暨精品展铜奖;1993年取得首届余寄梅怀全港书法公开赛(不分组)冠军、香港工联会成立四十五周年全港书法比赛成人组冠军;2005年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2006年获邀参加韩国第四十回国际文化美术大展及入选中国第四届全国妇女书画展;2007年入选中国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等。
此後,书法和古文的学习,在招明女士的生活中相融交织,不断长进,慢慢地,这些都成为了她终生学习当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
诗书合璧重传承
後来,随着招明女士的书法日益进步,慢慢地在书法界获得奖项,越来越多人亦希望她能参与书法艺术界事务,她亦义不容辞。
九十年代,她协助戚谷华女士创建了香港书艺会,担任创会主席,直至2000年因想继续进修而卸任。紧接着,香港诗书联学会在创立之时找到了她,有感於香港书法界除了钻研书法很少融入文学创作,她又担起责任,乐意为大家服务。第一届,她担任该会的学术委员,第二届任副主席,第三至五届任主席,以开讲座、设展览、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中小学生书法比赛等方式,将书法与文学融为一体,加以传承。
一些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所热爱和追求的是书法或轻灵飘逸、或苍遒有力的字体外在美,书写之时,喜欢以“身体健康、飞黄腾达”等含义浅白的字用以创作,招明女士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更应追求其文化的内涵,因而她非常看重以书法传递文化。
当一些机构找到她做书法评判时,她就有一个明确的想法,透过经典文章和古詩词等以书法的形式去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例如,在书法决赛时,她出题,让参赛学生书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比赛之前,她与学生们交流:“小朋友们,你们明白这些诗句讲的是什麽吗?它教育我们说,不要浪费食物,古人们提倡珍惜食物,也就是光盘行动。以後我们吃饭时也不要浪费任何一粥一饭,好不好?”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去领会和传承。香港九龙青年商会邀请她做书法评判,从第一届至第十届都是如此坚持。
有一种说法是“诗书合璧”,把诗的创作意境用在书法上,既能满足视觉的美感,又能获得心灵的共鸣。因而在练习书法时,再加以研习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上有心得体会,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另一方面亦能提升文化素质,自我修养”。与此同时,招明女士经常组织把香港的孩子带到内地去交流,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的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希望他们的眼光不要只是局限於香港一地,不要养成岛民心态,而应了解祖国,拥抱世界。
早在多年前,招明女士趁着坐地铁的时间研究字帖时,旁人看了有嗤之以鼻的,而如今,这种现象已改变。她说,二十多年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书法慢慢地被香港市民所认同和接受,並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这也有她的功劳。
让文化融入生活
在书法艺术文化中的浸养,使招明女士的生活更富有意义。
曾经,为了一心报国,她错失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等她回过头,发现昔日的同学已经读硕士,这令勤奋好学的她内心十分低落。这种愁闷一直无法排解,直至她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寄託。
“苏东坡数次被贬,贬宦之地遍佈大半个中国,但他无论在哪,都保持一颗勃勃之心,虽说任地方官郁郁不得志,但他卻战洪水、抗瘟疫,关注民生,政绩斐然。他在词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煙雨任平生’。又如林则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在其结束遣戍新疆、告病还乡之时,将自己在新疆收集的地图资料悉数赠给左宗棠……作为国家的栋樑,他们的英雄故事,他们面临挫折时的豁达与泰然启发了我。这些古人的故事,令我变得豁达,也变得更加踏实和澹然。”
如今,傳统文化已成为招明女士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起晚睡时,她都坚持练气功、静坐,练习书法、熟读古文等更是家常便饭。令她欣喜的是,她的儿子亦渐渐地热爱传统文化。“一位中国人,当身在国外时,才能倍加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当初,她的儿子在英国留学,同班有一位日本同学,当历史老师讲到南京大屠杀、日本还未承认这一历史时,那位日本同学对他投以挑衅的目光,令他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位中国人应自强,更应传承自己的文化。因而,她的儿子回到香港以後,主动悉心学习易经、剑术、气功等。
然而,招明女士明白,弘扬中华文化的路还很长。记得有一次在北京与香港两地间的书法展上,当她吟诵起岳飞的《满江红》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由她朋友的儿子所带来的一位香港少年,表情十分淡漠,不知所然。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香港青少年接受经典传统历史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她还通过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协助,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外镇徐家坝村捐建了一所小学,名为“福慧明德小学”,取之於《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期造福广大学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餘力,则以学文。”招明女士说:“要经过时间的洗礼,随着阅历的加深,才能体会和感受到古典文化中那份深沉的智慧和美。”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领会智慧,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让中华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招明女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香港分会理事、香港诗书联学会副会长、甲子书学会学术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香港楹联学会会长、香港书艺会创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一横一竖,书大千气象;一撇一捺,展万家风采。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里,书法受到了万千文人的歌颂与承传。而流传至今,在一位资深女书法家——招明女士的心中,书法不仅仅是外在的或柔美、或大气的书写之美,更是其所深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之美。遵循着浩瀚的传统文化,她以书法为载体,在笔尖上承传着书法,更承传文化……
文化启蒙幼年始
招明女士,越南归侨。上世纪三十年代,为逃避侵华的日寇,她的父亲逃往越南避难。招明尚在稚龄时,父亲就告诉她,国家不强大,国民就会被人欺负,令她印象深刻。後来,越南内战,抱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想法,他们一家回到香港,父亲把子女送到社会环境相对简单的澳门生活。
当时,招明女士进入澳门培正就读,受爱国同学的熏陶,15岁赴上海读书,经历了“上山下乡”,当了知青。1973年,由於父亲年老体弱,她遂申请回到香港,照顾父亲。不久父亲的生意受挫,无法再供她上学,她便半工半读。喜欢古文的她,一有空就去学海书楼听课。学海书楼,是清代末年翰林公和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有心人有感於香港社会崇洋,忽视国学,为保存国粹,发扬传统文化,有益世道人心起见而建的,几十年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而招明女士亦在此认识了数位德高望重的古文家,随潘小磐、何叔惠两老研读国学,再拜何乃文教授为师学习古诗文词,跟随各位前辈学习古典文学,熟读百家之经典。
而说起招明女士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要追溯到幼年。6岁时,她与一位老师的小女儿共同玩耍、跳绳。跳绳时,那位小女孩念念有词: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她一听,便问同伴这是什麽,对方告诉她这是唐诗《长恨歌》。於是,她便跑回家,在父亲的书架上找到了《唐诗三百首》,但由於很多字不认识,便央求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古文的基础慢慢地打下了。
“古文的意境是非常美的,特别是一些古文在粤语中还有使用,用粤语读起来特别有古韻味,例如姜夔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中的‘旧时’‘几时’在如今的粤语中都还有使用,将诗中意境描绘得特别美。”
在古文的熏陶之下,招明女士练就了深厚的古文功底,数年前,钓鱼台又起爭端时,她愤而填了一阕词《满江红·毋忘九一八》——“明治维新,谋称霸,田中奏折。军国梦,首亡高丽,禹邦旋夺。鸭绿江头通铁路,虾夷木屐辽东躡。九一八,自炸柳条湖,千军发。细菌育、人性灭,魔爪虐、屠城劫。起炎黄子裔、誓除凶孽。奋战沙场收失土,振兴华夏开新页。看今朝,又报钓鱼台、风声烈。”
长大以後,招明女士将父亲的生意接手,不到几年,做得风生水起。待生意稳定後,她既不想碌碌度日,亦不愿坐享清福,1989年起,先後随戚谷华、柳曾符、郑家镇、黄简、林悦恒等学习书法。
她的书法中正清和,秀雅温润,作品於1992年荣获上海美术馆等主办的第二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篆刻大赛暨精品展铜奖;1993年取得首届余寄梅怀全港书法公开赛(不分组)冠军、香港工联会成立四十五周年全港书法比赛成人组冠军;2005年入选香港当代艺术双年展;2006年获邀参加韩国第四十回国际文化美术大展及入选中国第四届全国妇女书画展;2007年入选中国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等等。
此後,书法和古文的学习,在招明女士的生活中相融交织,不断长进,慢慢地,这些都成为了她终生学习当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
诗书合璧重传承
後来,随着招明女士的书法日益进步,慢慢地在书法界获得奖项,越来越多人亦希望她能参与书法艺术界事务,她亦义不容辞。
九十年代,她协助戚谷华女士创建了香港书艺会,担任创会主席,直至2000年因想继续进修而卸任。紧接着,香港诗书联学会在创立之时找到了她,有感於香港书法界除了钻研书法很少融入文学创作,她又担起责任,乐意为大家服务。第一届,她担任该会的学术委员,第二届任副主席,第三至五届任主席,以开讲座、设展览、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中小学生书法比赛等方式,将书法与文学融为一体,加以传承。
一些人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所热爱和追求的是书法或轻灵飘逸、或苍遒有力的字体外在美,书写之时,喜欢以“身体健康、飞黄腾达”等含义浅白的字用以创作,招明女士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更应追求其文化的内涵,因而她非常看重以书法传递文化。
当一些机构找到她做书法评判时,她就有一个明确的想法,透过经典文章和古詩词等以书法的形式去影响和教育下一代。例如,在书法决赛时,她出题,让参赛学生书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比赛之前,她与学生们交流:“小朋友们,你们明白这些诗句讲的是什麽吗?它教育我们说,不要浪费食物,古人们提倡珍惜食物,也就是光盘行动。以後我们吃饭时也不要浪费任何一粥一饭,好不好?”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去领会和传承。香港九龙青年商会邀请她做书法评判,从第一届至第十届都是如此坚持。
有一种说法是“诗书合璧”,把诗的创作意境用在书法上,既能满足视觉的美感,又能获得心灵的共鸣。因而在练习书法时,再加以研习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文诗词的学习上有心得体会,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另一方面亦能提升文化素质,自我修养”。与此同时,招明女士经常组织把香港的孩子带到内地去交流,举办海峡两岸暨港澳的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希望他们的眼光不要只是局限於香港一地,不要养成岛民心态,而应了解祖国,拥抱世界。
早在多年前,招明女士趁着坐地铁的时间研究字帖时,旁人看了有嗤之以鼻的,而如今,这种现象已改变。她说,二十多年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书法慢慢地被香港市民所认同和接受,並且影响力越来越大,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这也有她的功劳。
让文化融入生活
在书法艺术文化中的浸养,使招明女士的生活更富有意义。
曾经,为了一心报国,她错失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等她回过头,发现昔日的同学已经读硕士,这令勤奋好学的她内心十分低落。这种愁闷一直无法排解,直至她在古诗词中找到了寄託。
“苏东坡数次被贬,贬宦之地遍佈大半个中国,但他无论在哪,都保持一颗勃勃之心,虽说任地方官郁郁不得志,但他卻战洪水、抗瘟疫,关注民生,政绩斐然。他在词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煙雨任平生’。又如林则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在其结束遣戍新疆、告病还乡之时,将自己在新疆收集的地图资料悉数赠给左宗棠……作为国家的栋樑,他们的英雄故事,他们面临挫折时的豁达与泰然启发了我。这些古人的故事,令我变得豁达,也变得更加踏实和澹然。”
如今,傳统文化已成为招明女士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早起晚睡时,她都坚持练气功、静坐,练习书法、熟读古文等更是家常便饭。令她欣喜的是,她的儿子亦渐渐地热爱传统文化。“一位中国人,当身在国外时,才能倍加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当初,她的儿子在英国留学,同班有一位日本同学,当历史老师讲到南京大屠杀、日本还未承认这一历史时,那位日本同学对他投以挑衅的目光,令他强烈地感受到,作为一位中国人应自强,更应传承自己的文化。因而,她的儿子回到香港以後,主动悉心学习易经、剑术、气功等。
然而,招明女士明白,弘扬中华文化的路还很长。记得有一次在北京与香港两地间的书法展上,当她吟诵起岳飞的《满江红》时,“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由她朋友的儿子所带来的一位香港少年,表情十分淡漠,不知所然。那一刻,她深刻体会到:香港青少年接受经典传统历史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她还通过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协助,在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北外镇徐家坝村捐建了一所小学,名为“福慧明德小学”,取之於《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期造福广大学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餘力,则以学文。”招明女士说:“要经过时间的洗礼,随着阅历的加深,才能体会和感受到古典文化中那份深沉的智慧和美。”她认为,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领会智慧,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弘扬,让中华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