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特色教育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c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 个性发展 特色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2006年9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但在条例中似乎存在着矛盾,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又哪里能够顾及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呢?有没有在公平教育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群体学生开展个性方面的特色教育呢?
  
   一、特色教育的现实基础
  
   世间没有相同的两条河流。因为每个学生的年龄、性格、智力、身体素质、接收知识专注程度都存在着差异。在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些默默无闻、没有“亮点”的学生,常由于学习成绩不佳、生理缺陷、个性缺损、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在班级中被忽视、排挤、边缘化,而长期处于劣势环境,形成了消极的人格特点和错误的价值取向;也有一些性情活跃、兴趣广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因为家庭文化氛围浓厚,自身智力超常而求知欲旺盛,颇得长辈和老师的欣赏,这些孩子期望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期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关注班级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实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发挥一些学生的特长,诸如智力、音乐、体育、书画等等,也为发展个性性情、体验成功快乐提供了途径。由此,为在初级中学尝试开展特色教育提供了可能。
  
   二、学生个性、人格特征形成的环境
  
   人格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基于这一因素及自身个性,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习优、品行好的学生明显是教师的宠儿,这些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了班级的“核心”和“主流”;那些木讷寡言、调皮好动的“差生”则成了班级的弱势群体,更容易被教师忽视。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主要通过同辈集体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对来自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集体的接纳和尊重。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学生得不到集体的接纳和同学的友爱与尊重,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逐渐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家境优越或者成绩优异、乖巧活跃的“宠儿”有的恃“才”傲物,有的也愿意接近弱势群体学生,但得不到接纳,只得放弃了努力。
  问题家庭(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不和睦家庭、再婚家庭、某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消极人格,孩子心理压抑、孤寂;尤其有的父母离婚后,把孩子当“筹码”讨价还价,或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甚至于把孩子当“出气筒”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烦恼,造就孩子自闭心理、对抗意识及倔犟脾气;富裕家庭的孩子则有的奉行“钱能通神”,有的刁钻散漫。青少年时期乃“亲子关系危机时期”,有许多父母缺乏相应的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粗暴简单,两代之间的冲突与隔阂在产生、在加剧,还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和事业,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情感得不到依靠,亲子关系淡漠。孩子在退缩、焦虑、胆怯、自卑、反抗。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与环境影响是造成中学生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与“天之骄子”恃“才”傲物品性的主要因素,而这些人格特征和品性使其在学校、班级里难以融入集体,难与同学和谐相处,更加重孩子的心理疾病与消极人格。
  
  三、体现教育公平、完善学生性格兴趣的教育途径建议
  
  1.实现教育公平,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
  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尽可能把情感的天平倾斜于那些更需要关心、理解、鼓励的弱势学生,多一些信任、激励,多一些真诚微笑、平和语言,在 宽松和谐、平等互助的氛围中激励弱势学生的自尊、自信。对弱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即使一点小进步或许是他们巨大努力的结果,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
  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制定个性化的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避免目标偏低或偏高带来的自傲与挫折,让学生体验到奋斗过程的快乐,体验目标实现时的成功快乐,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但是,既然教育的理想是达到教育公平,也要考虑到班级里那一部分天资聪颖、好学上进、学习知识如“海绵吸水”型的学生的渴求。对于他们,老师也应该有更高、更深的提示。
  2.目前初级中学的班级设置
  《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绝大多数初级中学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小学升初中毕业水平测评后,明里没有办重点班,实际上先选择适量学生组成实验班,其余的按表现等级交叉分到每个班,这是公开的秘密。这样,既能将学校最好的师资力量配给那少数优等生,给他们特别的爱,创出或稳住学校品牌,又能让普通班班主任、任课老师保持心理平衡。
  但这同时也牺牲了中下等学生的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也让在升学测评中发挥失误的学生难有机会重获信心。因此在普通班,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把握不牢,新旧知识衔接不上,上课时要么睡觉、发呆,要么和同学聊天、伸展四肢骚扰旁人,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下,孩子即使想学,能静得下心吗?在学校连该学习的文化知识都掌握不下来,哪里谈得上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
  3.完善学生性格兴趣的教育途径
  既然教育是为了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因此教师也需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笔者想到,学校课程学习为什么显得乏味,各种课程社会补习班、兴趣班方兴未艾、屡抓不绝,其中利益是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也由于辅导老师善于侧重抓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把握住孩子的专注点。那么,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初级中学阶段能不能学习基础知识之余,选修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分班级时,考虑一下孩子的性格、爱好、知识掌握程度,组织成类似体育班、文艺班、文学班、机电班等班级,一样开设有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针对各个兴趣班开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或许还有精力关注各种类型的学生兴趣的延伸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部分地方的职业技术学校提前预招初中三年级学生到校衔接学习(春季学期),既反映了生源因素,也体现了学生的兴趣需求。
  就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状况、教育发展水平、师资力量配置、教育资源分配来看,开设重点班、实验班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它满足了人们的品牌意识和危机心态。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督导学校办学行为规范化。如果把实验班与兴趣班相结合,相辅相成,并使其合理合法化,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人文理念以及师生的平等和谐关系将更加凸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一萍.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的归因分析及教育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8.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3]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2001年11月
  [4]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2002年9月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贺街镇龙扬中学)
其他文献
上海市闵行区景东小学创办于1906年,回眸一百多年的校史,学校四次扩建、七次易名、三度迁址,砥砺前行,积淀了“笃学敦行”的厚实文化。学校抓住百年校庆的契机,在继承本校传统文化的同时,以高瞻的发展眼光、全新的教育理念、开拓的创新思路,全方位规划、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构建悦目、特色、超前的物质文化形态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物化表现。学生对学校的
[摘 要]创客教育关乎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创新发展的时代特征下和创客教育的鲜亮标签下,应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将创新的种子撒向每一门学科,用跨学科学习的方式融合和提升基础学科。避免创客技术的盲目化、成果的形式化和现实教育的割裂化,用基于学科的创课形式实现创客教育的常态化和普及化。  [关键词]创课;创客;跨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教育阶段的“创课”实践,不能单纯地指向“创客”。而是需要综合考虑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由“一维的知识性目标”拓展为“丰富的三维目标,特别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二是教材内容灵活化,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实现因材施“教”;三是学生更主动,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四是更关注结果得出的过程,“体验”“经历”是新课程倡导的亮点理念;五是体现了多科整合的教学思路……但在具体的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
一、研究背景与参与者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质健康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体质健康测试,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还可帮助学生监测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这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选择合适的锻炼策略,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同时,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可以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开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十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言传身教方面如何体现教师新的角色形象。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时,我发现它用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给了我真实深刻的触动和启迪。它不仅牵引着我一起思考,一起从教育案例延伸开去,而且它还带着我从得失利弊中寻找理想的教育途径。    一、在对学生施教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学科教学中道德教育是一种广义的
当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共同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中国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是自信心的丧失。总结起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读书无用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与群众承受能力存在一定差距等。受此影响,学生缺乏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的充分信任,更为确切地说,是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对自己能够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的能
一、渗透式教育戏剧的内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即“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而教育戏剧契合了儿童“喜欢假装、乐于扮演”的天性,以过程为导向,强调伴随情境的自然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幼儿整个身体参与的愿望。  国内外学者认为教育戏剧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经验性的学习,从而引发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张晓华将教育戏剧定义为:通过即
庐陵文化,你是我心底的一首歌,歌声萦绕,激起我不尽的思索:什么是庐陵文化?庐陵文化的精髓又是什么?用什么词汇能涵盖你的博大精深?用什么语句能包容你的源远流长?用什么文字能凸显你的光彩夺目、灿烂辉煌?  我轻轻地唱着这首歌,好像在聆听前辈们讲述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眼前仿佛走过一位又一位庐陵巨子:有高唱《正气歌》、英勇不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学精文雄的一代宗师欧阳修,有做人以直为美、做诗以曲为美的大诗人
一、提高思想素质,是培养新型学生的需要   新時代教师的神圣职责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良好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新人才。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
为切实做好岁末年初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教育部督导局近日印发《关于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做好岁末年初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深刻吸取学校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结合本地实际,把握冬季和学期末特点,举一反三,将各种不安全因素纳入防控范畴,立即开展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强化整改落实,切实维护学校安全和谐稳定,保障学生健康安全,要重点加强六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