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京沪两地高考作文命题的启示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沪两地是全国最早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又是全国政治、文化或经济的中心。这种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使两地的高考命题对其他省市的高考自主命题客观上起到了引导与规范的作用。
  2006年京、沪两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同样具有这样的作用。
  先看北京作文试题:
  许多城市都与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北京的这道作文题出得非常巧妙。首先是它的地域特点十分明显,北京考生写“北京的符号”,有话可写。第二,选材的范围很广,可以写故宫、胡同、四合院、红墙绿瓦这些老北京特有的物质文化符号和色彩;可以写京剧、脸谱、老北京天桥上的杂耍这些非物质文化符号;还可以写北京百姓的吃穿住行这些北京百姓的生活符号;可以从经济、建筑、科技、文化多方面入笔,写北京的现代化符号;等等。第三,文体不限,考生文体选择的空间更大,可以真正展现学生自己的文采。
  北京作文试题在命题内容上主张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形式上强调坚持与创新的统一,注重稳中有变。它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关注生活,提高观察与认知的能力。
  北京的话题作文命题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考验考生对北京的认知程度以及观察的角度和能力。由于“符号”本身的多元性,怎样来表述“北京的符号“这个话题,这需要考生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写作能力。因此,关注生活,强调积淀,学会观察,成了北京话题的题中之义。
  启示二——培养思维,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写作要么是感性的,叙事的;要么是理性的,议论的,考生可以任选其一。“北京的符号”这个题目模糊了这两者之间的明显界限,写作需要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写作中如果能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来,用感性材料来表达“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的命题旨意,不仅能显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反映思维的深刻,而且从整个文章感觉上来看,也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更易获得考官的青睐。这说明高考写作要培养思维,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再看上海作文试题。上海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多地强调主观性,这与北京命题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作文题为:
  《我想握着你的手》(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上海的题目向来颇受好评,今年题目更有诗意。“我想握着你的手”这个题目内涵非常丰富:“你”——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同学、老师;“握手”,可以理解为人与人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理解,是尊重,是欢悦,是感恩;“我”则说明在写作中要有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在与人交流过程的感受。由于可写的内容很多,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平时的积累和才能,符合课改精神,因此,“我想握着你的手”这应该既是个很生活化的题目,又是一个独具创意的创新题目,同样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高考作文要有开放性。开放应该表现在三个方面:题材的开放,立意的开放和文体的开放。握“谁”的手?选材的开放;为什么握手?文意的开放;是写情理并茂的散文,写情真意切的复杂记叙文,写有点抒情色彩的议论文,还是写甚或新颖曲折的小说或剧本?文体的开放。开放,符合高考的选拔功能。高考作文过于限制,考生戴着镣铐跳舞,是会制约学生的才情的。
  启示二——高考作文要强调真情实感。好的题目总要有利于考生表达真性情,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丰富的内心世界,上海的题目就具有这个特点。它告诉我们,优秀的高考作文是建立在深入的生活思考、丰富的文化积淀、真实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的。高考写作若无真性情真体验真感悟,仅只是搬弄一些套话,在外围隔靴搔痒或是无病呻吟的发写议论,这样的作文只能是虚伪的崇高,是不能打动读者的。
  京沪两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启示我们:无论作文怎么考,都会在相对开放的范围内让考生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关注生活,强调积淀的基础上,在人性情感、人生智慧、社会规律几个方面写出文质兼美的佳作来。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江南中学]
其他文献
许多人认为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文赋》里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一直成为“博约而温润”的最好诠释和典范。但笔者认为《陋室铭》一文“博约”而不“温润”。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行文简约,只有81字,多对比、排比,句式工整,内涵
编者按:  在教育体制之弊日益凸显的语境下,语文课改艰难前行,其间不乏有价值的、灵光一现的探索成果,但尚无大的、实质性的突破,且多出自生源好的名校、示范校,起码也是一类校,使说服力打了折扣。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二类校,虽不是人见人弃的“丑小鸭”,也绝非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任教于斯的吴泓老师,在区教育局、校领导的支持下进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
依据“语文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典范性和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无数的知识宝藏。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花大气力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努力探求教材的教育价值,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做到驾驭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教材挖掘与教学设计艺术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语用价值  所谓语用价值,指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一、历史与文学:大相径庭的两个刘邦形象    以同一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塑造出大相径庭的形象,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不乏先例。但是。同以刘邦为蓝本、又同以刘邦做了皇帝的第十二年十月“还乡”为创作素材,司马迁和睢景臣却给我们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且尖锐对立的形象,实属罕见。这两个刘邦:一个典雅庄重,是关心民生、对故土乡亲一往情深的贤明君主:一个则低俗卑劣,是恶德昭彰的小人、市井无赖。  在司马迁笔下,高祖
我们的教学活动,无不在传递、 交换、筛选、比较、综合乃至创造着大量信息,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源中快速高效的获取并处理有用信息,以达到教学目的。板书,或者说图示,无论是黑板还是投影,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师生交流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读作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先尽可能仔细地读文本,不管时代背景,也不管作家生平。一般的读者。都是这样读的。美国有一个批评流派,叫作“新批评”,也是这么强调的。对于读者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从文本中获得心灵的享受。过多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反而会干扰甚至转移读者的注意力,本末倒置。这种读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选作高中教科书(必修)第四册课文的,只是全篇的第一部分,但却是全篇的主体,相对完整地反映了“逍遥”这一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那么,什么叫做“逍遥”呢?在课文结尾处,庄子作了明确的阐述,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从而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最高境界。换一句话说,就是“无所待”,什么也不用依靠,没有任何局限,摆脱一切束缚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母语教育研究界
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一向关注的焦点。在被视为“指挥棒”的高考中,作文命题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高考作文是最为直观、综合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是高考学生在中学阶段最后一次接受的“人文”教育,折射出社会对未来“人才”素养的要求,意义重大。目前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综观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整体趋向,可以较好地把握其中折射出来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