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远行 日月长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8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9日16时左右,正赴温州上课途中,忽然接到王松泉教授的一个沉重短信:朱老已于当日14时许病逝。我心灵猛地受到一击:先生身板硬朗,声音洪亮,元气充沛,怎一下走得这么急?……重击之下,不及细思,赶紧拜托松泉教授:谨以浙江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的名义敬献一个花圈和一副挽联。然而,小小花圈怎能承载深深哀思?一纸挽联又怎能尽述无边追念?朱老是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之后又一位母语教育研究界的大师,他在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学人培养诸方面都作出了学界共誉、来者难追的特殊贡献。一代宗师之辞世,一国母语教育之创痛!
  朱老不老!他毕生洋溢着学术青春的活力,生命的年轮禁锢不住超越者自由的思维。他穷毕生之功构建了一个丰富、深刻而又充满创意的母语教育思想体系,又开拓性地培育了一拨活跃在当今母语教育论坛上的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还以满腔的热忱引导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小学母语教师踏上了教研兼擅的发展之路。与前述母语教育学界的先贤相比,他集母语教育思想家、活动家和实践家于一身,其学术影响面和活动覆盖面广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他的睿智,开启了多少学术骨干的教学思维;他的开放,拓展了多少教学新人的专业视野;他的激情,点燃了多少基层教师的追求信念!朱老不老,薪火传照!
  朱老的去世也给我个人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先生生前,与我虽只有一面之交,但他对后学的多次赤诚勉励使我感念不已。
  早在1994年,东北师大主办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举行全国性教学论文比赛,拙作《论语文教学激情》幸获少数几篇二等奖之一、并在该刊1995年第2期全文发表。事后编辑“泄密”:朱老荐此曰美文。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一次勉励,其后并无书信往返或电话联系。
  2004年12月,在浙师大举办的省高师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年会上,王光龙教授转述:朱老对我那本未必为人看好的《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称誉不少。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二次勉励,其后依然没有书信往返或电话联系。
  2007年11月25日,在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闭幕式上,朱老面对来自全国各省市母语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母语教师,又郑重表明他所看好的两位母语教育研究者,其中点及吾名;之后,王松泉教授再转述:朱老在绍兴文理学院讲课中间又专门对我作了公开褒奖。这是朱老对我的第三次勉励,也是最热切的勉励。其后,通过与宋祥君交流得知:其实朱老长期以来一直在褒奖(应读作期许)远方的我……但除了通过致宋祥君的电子信转达对先生的新年问候外,我依然未及直接书信请教或电话联系——只是已向松泉教授相约:争取在2008年请朱老再来浙江,特别是要来浙师大走走。
  然而,岁月无情,我的这份心愿尚不及实现,大师已经悄然远行……在学术生态已经深受污染的当今,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几似素昧平生的后学如是奖掖,这种纯净剔透的勉励,这种超越世俗的情怀,令我油然而生无尽感慨!非我有才,先生厚道,如此而已!而今,我的感激、我的歉疚、我的深深遗憾……只能与这位先贤的稀世情意融合在一起,长种在青葱心田,化作匆匆步履下的激情,化作披荆斩棘中的的坚忍,与春夏秋冬默默远行!
  一位高人的价值往往更多地显现在他身后,或者说只有在他身影消失后才能更加深切体验到其所留下的那片空白——今天,朱老的遽然陨落,再次印证了这条屡试不爽的朴素真理。他离去后在母语教育学界留下的空白,也许悠远的时间难以填补。因忠于信念、泽被杏园、热爱未来、扶掖新人而耸立起来的人格威望,因不辞晨昏、锲而不舍、横贯学林、纵越世纪而累积起来的学术资质,因爬梳剔抉、阐幽发微、慧眼洞察、心血灌溉而浇铸起来的专业高度……这一切的一切,吾辈可仰之而不可企及,可憧憬而不可追攀矣。
  大师远行,日月长明……
  [作者联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前不久又有网传说“朱自清《背影》因写父亲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引起一片哗然,后来虽被证实为误传,但也反映出许多人对《背影》的误读。《背影》并非单纯赞颂父爱,在文章中朱自清对父亲违反公德的行为当时其实也是颇尴尬颇无奈颇不满的,这是我们教学这篇经典时不能视而不见的。《背影》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所以教学时可以引入对文本“内在张力”的感知。  在文学研究中,文本张力是指文本内部各种矛盾对立的文学元素相互作用
55岁的“硬汉”——海明威以一部28000多字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力压其他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获得195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文坛上的名望和地位达到了巅峰。  海明威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发挥的影响。”对于这赞誉,海明威当之无愧。他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我想,《老人与海》的成功之处不
许多人认为铭文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陆机《文赋》里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润,语调柔顺。而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一直成为“博约而温润”的最好诠释和典范。但笔者认为《陋室铭》一文“博约”而不“温润”。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行文简约,只有81字,多对比、排比,句式工整,内涵
编者按:  在教育体制之弊日益凸显的语境下,语文课改艰难前行,其间不乏有价值的、灵光一现的探索成果,但尚无大的、实质性的突破,且多出自生源好的名校、示范校,起码也是一类校,使说服力打了折扣。  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二类校,虽不是人见人弃的“丑小鸭”,也绝非人见人爱的“白雪公主”,任教于斯的吴泓老师,在区教育局、校领导的支持下进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十年磨一剑终成正果
依据“语文课标”编写的语文教材,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典范性和审美性的特点,这些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无数的知识宝藏。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花大气力钻研教材,设计教案,努力探求教材的教育价值,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做到驾驭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教材挖掘与教学设计艺术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语用价值  所谓语用价值,指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一、历史与文学:大相径庭的两个刘邦形象    以同一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塑造出大相径庭的形象,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不乏先例。但是。同以刘邦为蓝本、又同以刘邦做了皇帝的第十二年十月“还乡”为创作素材,司马迁和睢景臣却给我们呈现出两个完全不同且尖锐对立的形象,实属罕见。这两个刘邦:一个典雅庄重,是关心民生、对故土乡亲一往情深的贤明君主:一个则低俗卑劣,是恶德昭彰的小人、市井无赖。  在司马迁笔下,高祖
我们的教学活动,无不在传递、 交换、筛选、比较、综合乃至创造着大量信息,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源中快速高效的获取并处理有用信息,以达到教学目的。板书,或者说图示,无论是黑板还是投影,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新课程倡导充分利用师生交流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读作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先尽可能仔细地读文本,不管时代背景,也不管作家生平。一般的读者。都是这样读的。美国有一个批评流派,叫作“新批评”,也是这么强调的。对于读者来说。最为关键的是从文本中获得心灵的享受。过多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反而会干扰甚至转移读者的注意力,本末倒置。这种读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选作高中教科书(必修)第四册课文的,只是全篇的第一部分,但却是全篇的主体,相对完整地反映了“逍遥”这一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那么,什么叫做“逍遥”呢?在课文结尾处,庄子作了明确的阐述,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从而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最高境界。换一句话说,就是“无所待”,什么也不用依靠,没有任何局限,摆脱一切束缚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