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把你称作“机器人”,千万别兴奋地以为他是在称赞你“高智商”“守规则”,事实上,他更有可能是在形容你:冷冰冰、硬邦邦,是“机器人子人格”的形象代言人。
什么是子人格?什么是“机器人子人格”?这些说法真的存在于心理学领域中吗?
大事件 “机器人”已悄然入侵
今年读大三的Coco在班级里的排名始终名列前茅,但是老师和同学却都不看好她未来的求职道路。因为在Coco身上,除了好成绩与高IQ还能让人感觉到她尚有一丝温度之外,其他时候Coco几乎就是一块冰——除了对着电脑不停地打字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从不参加老乡会等同学派对,考取第一名时没见她有多快乐,母亲不慎摔伤时也不见她有多悲伤。
前段时间学校专门为大三学生安排了一个月的工作实习期,Coco凭借一纸优秀的成绩单,找到一家外企公关公司做实习PR。然而在两次头脑风暴会议后,Coco就收到了主管“很遗憾,实习期提前结束”的通知。真实的原因,自然是Coco对任何人与事都无比淡漠的表现,“完全不适合PR这种逢人即笑的职业定位,让她与客户打交道,让人心里没底”。
更奇怪的是,Coco对失败的实习经历并没有觉得尴尬或难受,而是很平静地回到寝室,在电脑上发发帖子、打打游戏地度过了剩余的实习期。到其他单位实习或借机外出旅游的室友得知了整件事情后,都有一种惊悚感,觉得对任何事都无感的Coco已愈发不能让人理解。
“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直接送精神病院吧?”大家暗地里讨论着,却谁都不敢向Coco提出建议,“我们觉得她更像金属质地的机器人,而且是被忽略了植入情感程序的那种,别说交朋友,连跟她当室友都像在恐怖片里一样了。”
根源:安全感缺失与童年成长孤僻
Coco生病了吗?没错。只不过她是心理方面生病了,而且是在当下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病。如果用生动一些的方法形容,就是他们把身体中的“机器人子人格”释放出来了。
【机器人子人格】
日常行为与其他人无异,但是完全没有情绪色彩,如同无血无温的人。其自我保护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就像为自己安装了外壳,以至于脸上没有表情,心理没有情感。
“僵尸脸”是拥有“机器人子人格”者最直接的外在表现,简单地说,就是脸部表情缺失,没有喜怒哀乐之分。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当代年轻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就了一批“僵尸脸”。在寝室里对着电脑打游戏,在交通工具上对着iPhone切水果,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久而久之,最灵活的是右手食指,最麻木的是脸部表情。
藏在“僵尸脸”背后的心理问题,可以解释为:对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的无限恐惧,于是将交往需求转移到键盘和鼠标之间,因为与捉摸不透的人相比,“物”是可知可控的。如今,“Coco们”在年轻人中的存在比例非常高,只有可被操纵的电脑和手机,才能给到他们以极强的安全感。
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两层被喻为“温饱阶段”,是最基本的需要内容。
比较残忍的是,拥有“机器人子人格”的人,在第二层安全需要上,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使其在成人后依然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而这可以归咎于独生子女固有的孤僻与“电脑万能化”共同造成的后遗症。如果不加以重视,有可能会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警醒:轻视“机器人”有危害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推理,“机器人子人格”者除了对各类情绪反应淡漠外,似乎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那么是否进行心理调整,单凭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就可以了。出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具有“机器人子人格”的人并没有被身边人重视起来。
不过,残忍的事实却是:普通人可以通过哭泣、怒骂、摔东西等行为释放压力,而看似无血无温的“机器人子人格”,却是将藏在主人心里的恐惧与愤怒像滚雪球一般积累起来,等到雪球滚到心理已经无法承载的地步,就会以势不可挡的架势制造大事件。
2004年的马加爵连杀四人事件,2005年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0年药家鑫连刺车祸伤者8刀致死事件等,几个制造震惊全国大案的年轻人,在事发前都是同学眼中无表情、无情绪、无伤害的沉默者。
根据心理分析,他们的身体中应该都藏有“机器人子人格”,潜意识中被压抑情绪的瞬间爆发力常会导致非常事件。而事发时,在当事人的意识中可能没有情绪的波动,甚至以为这只是完成一份作业或进行一次试验。
什么是子人格?什么是“机器人子人格”?这些说法真的存在于心理学领域中吗?
大事件 “机器人”已悄然入侵
今年读大三的Coco在班级里的排名始终名列前茅,但是老师和同学却都不看好她未来的求职道路。因为在Coco身上,除了好成绩与高IQ还能让人感觉到她尚有一丝温度之外,其他时候Coco几乎就是一块冰——除了对着电脑不停地打字外,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从不参加老乡会等同学派对,考取第一名时没见她有多快乐,母亲不慎摔伤时也不见她有多悲伤。
前段时间学校专门为大三学生安排了一个月的工作实习期,Coco凭借一纸优秀的成绩单,找到一家外企公关公司做实习PR。然而在两次头脑风暴会议后,Coco就收到了主管“很遗憾,实习期提前结束”的通知。真实的原因,自然是Coco对任何人与事都无比淡漠的表现,“完全不适合PR这种逢人即笑的职业定位,让她与客户打交道,让人心里没底”。
更奇怪的是,Coco对失败的实习经历并没有觉得尴尬或难受,而是很平静地回到寝室,在电脑上发发帖子、打打游戏地度过了剩余的实习期。到其他单位实习或借机外出旅游的室友得知了整件事情后,都有一种惊悚感,觉得对任何事都无感的Coco已愈发不能让人理解。
“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者直接送精神病院吧?”大家暗地里讨论着,却谁都不敢向Coco提出建议,“我们觉得她更像金属质地的机器人,而且是被忽略了植入情感程序的那种,别说交朋友,连跟她当室友都像在恐怖片里一样了。”
根源:安全感缺失与童年成长孤僻
Coco生病了吗?没错。只不过她是心理方面生病了,而且是在当下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一种病。如果用生动一些的方法形容,就是他们把身体中的“机器人子人格”释放出来了。
【机器人子人格】
日常行为与其他人无异,但是完全没有情绪色彩,如同无血无温的人。其自我保护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就像为自己安装了外壳,以至于脸上没有表情,心理没有情感。
“僵尸脸”是拥有“机器人子人格”者最直接的外在表现,简单地说,就是脸部表情缺失,没有喜怒哀乐之分。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当代年轻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就了一批“僵尸脸”。在寝室里对着电脑打游戏,在交通工具上对着iPhone切水果,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久而久之,最灵活的是右手食指,最麻木的是脸部表情。
藏在“僵尸脸”背后的心理问题,可以解释为:对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的无限恐惧,于是将交往需求转移到键盘和鼠标之间,因为与捉摸不透的人相比,“物”是可知可控的。如今,“Coco们”在年轻人中的存在比例非常高,只有可被操纵的电脑和手机,才能给到他们以极强的安全感。
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两层被喻为“温饱阶段”,是最基本的需要内容。
比较残忍的是,拥有“机器人子人格”的人,在第二层安全需要上,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使其在成人后依然没有足够的安全感,而这可以归咎于独生子女固有的孤僻与“电脑万能化”共同造成的后遗症。如果不加以重视,有可能会导致自闭症的发生。
警醒:轻视“机器人”有危害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推理,“机器人子人格”者除了对各类情绪反应淡漠外,似乎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那么是否进行心理调整,单凭当事人的主观意愿就可以了。出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具有“机器人子人格”的人并没有被身边人重视起来。
不过,残忍的事实却是:普通人可以通过哭泣、怒骂、摔东西等行为释放压力,而看似无血无温的“机器人子人格”,却是将藏在主人心里的恐惧与愤怒像滚雪球一般积累起来,等到雪球滚到心理已经无法承载的地步,就会以势不可挡的架势制造大事件。
2004年的马加爵连杀四人事件,2005年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10年药家鑫连刺车祸伤者8刀致死事件等,几个制造震惊全国大案的年轻人,在事发前都是同学眼中无表情、无情绪、无伤害的沉默者。
根据心理分析,他们的身体中应该都藏有“机器人子人格”,潜意识中被压抑情绪的瞬间爆发力常会导致非常事件。而事发时,在当事人的意识中可能没有情绪的波动,甚至以为这只是完成一份作业或进行一次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