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与缓解对策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tar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伴随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目前仍然有一些父母对孩子采取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课题组分别从孩子的学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探究了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理解与尊重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加强家校沟通的解决对策,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并将研究内容用于家庭教育实践,促进孩子积极、健康发展。
  【关键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44-03
  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不同家庭采取的家庭教养方式也各不相同。所谓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日常家庭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子女的惯性行为方式和倾向。它由父母的教育态度决定,并且受到父母个性、行为习惯以及教育信念的影响,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1]。目前人们普遍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漠不关心型[2]。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当下最为推崇的教养方式。专制型、放任型和漠不关心型的家庭教养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究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专制型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掌握着过多的权利并对孩子高度的控制,孩子必须努力学习和工作,父母与孩子几乎没有温情和双向交流,有的多是指责、命令类的单向指令。这类父母喜欢给孩子设置绝对的标准,要求孩子对权威和传统要表现出服从与尊重。他们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非常不满,一旦孩子出现负面情绪,就给予严厉的谴责、打骂或者惩罚。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引发孩子的学业、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问题,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从内心深处生出对父母权威的惧怕感,這种惧怕感加剧后会形成对孩子生活的控制,甚至延续至孩子的一生,也会拉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距离,这种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是惩罚,很容易引起孩子在情绪上的愤怒,从而使孩子想要躲避父母,而父母很少或根本不宽容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到理解,从而在心灵上远离父母。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许多负面影响,主要涉及到孩子的学业、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
  (一)孩子学业上不理想
  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都很高,如孩子在学业上表现得不太好,大都会遭受斥责或是挨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害怕失败进而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拒绝学习。高英男在《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叙事研究》中提到,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低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负影响显著[3]。陈培娟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以上海S初中农民工子女为例》中指出,父母惩罚和严厉与语文、英语的总成绩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父母对孩子越是惩罚严厉,越不利于孩子学业成就的提高[4]。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对孩子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纠正时,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出发点往往是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发展出一种外部学习动机。因此,他们无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形成的控制力。专制型的父母常常将关注点放在对孩子的控制和指责上,忽略了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加上孩子长期听家长的命令,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学习时会出现思维不活跃,思考没有深度的情况,由此导致孩子在学业上表现不理想。
  (二)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在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父母在生活中会对孩子进行超出限度的干涉,对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有许多强制性的规范,孩子的自尊心常常无法得到保护,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自卑、焦虑、懦弱、依赖等,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5],甚至当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遇到问题时,也比一般人更容易选择放弃和退缩。其心理发展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那些生性懦弱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过度约束和强势而变得更加胆小懦弱,心理承受能力更差,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缺乏灵活性和沟通技巧。另一部分生性倔强的孩子不怕打骂,容易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形成偏执反抗的性格,进而对身边的一切产生攻击性,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反社会型人格,而且由于性格暴躁,在今后的家庭中极容易变成下一任专制型的父母。
  (三)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由于父母长期的约束和打压,孩子会变得不爱与他人交流,不愿敞开心扉,导致其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在社会交往上产生退缩行为。当孩子在充满否定和暴力的环境中长大后,逆反心理会很强,对他人具有攻击性,容易对他人实施暴力。欧阳爱辉和刘旋在《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以依恋理论为中心视角》中指出,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会阻碍青少年性格的良性发展,其内心的独立人格与防御人格在不得不与社会交际过程中出现身份转化矛盾,可能会导致某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6]。加之当前因家庭因素而导致孩子产生情绪问题,进而产生违法犯罪或极端行为的案例也在不断增加,而且呈现出一种居高不下的态势。因此,提出针对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问题的缓解对策也迫在眉睫。
  二、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产生原因
  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孩子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一些人不幸的童年往往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由此可见,改变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问题时,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挖掘其产生的原因,这样才便于从源头遏制问题的产生。
  (一)对传统观念的认识有偏误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对好孩子的定义往往是顺从父母的意愿、听父母的话,这样的孩子就是大部分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当下社会中大部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是充满命令和强制性的,父母要求孩子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认为传统观念中的“孝”就是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正如《弟子规》里提   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许多父母片面地看待传统观念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只有完全按照老祖宗的建议才能培育出好孩子。也正在这样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都认为采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种单向行为,而不是自己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双向过程。
  (二)父母受教育水平有限
  通常情况下,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强,这使得他们的育儿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会相较于其他家长高一个层次。潘文雅在《“80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关系研究》中指出,相对高中学历的父母,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父母在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得分最高[7]。
  目前教育界中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意识到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缺陷,也针对这种情况做了许多研究,这些学者生成了许多对教育孩子有实际性作用的成果,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则越有可能接触到这些研究成果,也越有可能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梁春光在《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指出,经过对比天津市的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父母受教育水平越低,越容易釆用否认、拒绝等消极教养方式[8]。
  通常情况下,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父母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缺乏科學的方法与子女互动。而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会主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理解与支持,在培育孩子上也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缓解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策
  在面对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时,家长可以考虑采用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要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解决问题。
  (一)理解与尊重孩子
  爱的前提是理解与尊重,父母应尝试在平时对孩子的教育中采用一种更为平等的方式,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父母。作为父母,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以关心、爱护为基础,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发掘孩子的独特性和爱好来进行互动和教育。父母需要意识到自己和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自己无法代替孩子进行感受和思考,需要以一种平和且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孩子只有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被尊重、接纳时,才会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9]。要和孩子平等沟通,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不要把他们当成是时刻需要听从自己的安排、没有主见的附属品,不能采取包办、控制的教养方式。
  在家庭做决定时,可以鼓励孩子讲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他们提出了一些在成年人眼中较为简单幼稚的想法,也要及时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和父母是平等的。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约束也要有关爱,尽量在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对孩子的关心关爱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平等的对话交流环境,增加有效交流沟通的次数,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注重亲子之间的互动,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条约,并通过交流沟通,逐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沟通时,父母可以尝试蹲下来与孩子对话,父母蹲下来的那一刻,意味着父母与孩子处在一个平等的姿态上,父母能透过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10]。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做到严格而不失关爱,重视而不溺爱,在和孩子沟通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坚持鼓励引导而不是命令强迫。
  (三)加强家校沟通
  父母还应加强与学校和教师的沟通,班主任是学校里最了解孩子情况的人,要及时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多了解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状况,在校期间是否开心,与同学的相处是否融洽,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孩子在心理发展以及行为上存在的潜在问题,并与教师一起应对处理。当教师向父母提出教育方面的建议时,父母要积极听取,借鉴合理之处,与教师相互配合,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上形成家校合力,促进良好家庭教育的实施。
  总的来说,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就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关心和陪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要及时指出予以纠正,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顺应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进行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明智的家长会成为子女的学生,努力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对孩子多鼓励、多夸奖,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模式。同时也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在孩子的成长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努力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家庭教养方式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参考文献】
  [1]龚艺华.四种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46).
  [2]李雪.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影响的探究[J].科教文汇,2019(19).
  [3]高英男.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叙事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4]陈培娟.家庭教养方式与学业成就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戴安娜·鲍姆林德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54465db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9.html,2020-02-02.
  [6]欧阳爱辉,刘旋.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以依恋理论为中心视角[J].青少年学刊,2019(5).
  [7]潘文雅.“80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7.
  [8]梁春光.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14).
  [9]杨丽娟.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策略[J].甘肃教育,2020(9).
  [10]孔灿.关爱与控制:改善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王一涵(1995~),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家
  庭教育等。
  刘华锦(1977~),女,汉族,四川蒲江人,成都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家庭教育等。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基于教学实践,具体分析小学音乐教学翻转课堂的应用条件、教学策略及实践反思。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20-02  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转课堂教学法逐渐应用于
期刊
【摘 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拥有披荆斩棘的能力,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本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借此推动学生德育思想进步。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英语;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
期刊
【摘 要】赏识教育即在学生的成长中,对学生已取得的成就或进步予以真诚的赞扬,使其明是非、辨对错,鼓励其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再接再厉,获得更大成功。本文从研究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入手,通过探讨如何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分析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提出通过做到不比较、欣赏和赞美出自真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在小学教育中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  【关键词】代入式赏识教育;小学教
期刊
【摘 要】幼儿园阶段教学中,课程游戏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园内生活,达到寓教于乐的目标,同时还能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立足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方式,以期为幼儿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有力保障,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 要】直观性是低年级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要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其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道德体验与内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留白为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入真实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用学生的实际生活素材对教材进行有效的“补白”,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将积极引导与品德自主建构有机结合,有助于使学生达成“道德自为”的最终目标。 
期刊
【摘 要】寄宿制学校教学形式比较特殊,应合理分配时间,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晨练活动,尽可能降低寄宿制学校与社会脱节的负面影响。科学安排各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内容,增加寄宿制学生的在校锻炼时间和次数,合理安排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强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体育研学旅行课程开发,能展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寄宿制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小学体育;活动开展  
期刊
【摘 要】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音乐和美术本身是不相干的两门课程,为什么要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中呢?事实上,音乐和美术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都可以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所以将音乐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中,促进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先分析将音乐应用到小学美术课堂的必要性,随后探究让音乐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
期刊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幼儿美术教学,具有较大的实践价值和指向作用,教师能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陶行知思想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渗透与运用,以期能够推动幼儿美术教学水平提高。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幼
期刊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是基本内容,更是影响幼儿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幼儿园要高度重视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基于此,本文对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与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设计类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
期刊
【摘 要】早期阅读可以让幼儿更好地认识世界以及获得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认知、语言、个性等方面的发展。本文提出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多元化沟通渠道,帮助家长获取幼儿早期阅读、亲子阅读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在家园协同下构建“亲子共读”桥梁,有效推动幼儿早期阅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互联网+;家园共育;早期阅读;亲子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