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赏识教育即在学生的成长中,对学生已取得的成就或进步予以真诚的赞扬,使其明是非、辨对错,鼓励其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中再接再厉,获得更大成功。本文从研究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入手,通过探讨如何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分析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提出通过做到不比较、欣赏和赞美出自真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在小学教育中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
【关键词】代入式赏识教育;小学教育;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18-02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赏识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并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然而,赏识教育虽然容易理解,但在教育中却实难做到,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使得教师和家长在进行教育时仍以严厉批评为主。真正厉害的人,因为有信心作为底气,才能不动声色地做自己,所以与其去追求外在,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不如耐下性子去沉淀打磨,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升,逐渐实现全面发展[1]。
一、研究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只有在获得学生的认同和理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讲清对错、给予赏识和一味地用放大镜去放大学生身上的缺点,最终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待做错了的学生,只要点明错处,讲清补救方法,学生自然会改正错误,在未来健康成长。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的培养不管是对他们的当下还是未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运用代入式赏识教育,学生的自我将得到更好的挖掘。
二、如何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
(一)不比较
很多孩子从小都有一个隐形的“敌人”——“别人家孩子”。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的对比不仅伤害了孩子,家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伤害。看到别人家孩子这好那好,越发觉得自己家孩子一事无成,这种心态下,家长很难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家孩子。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孩子肯定,使孩子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孩子的不足。生活在欣赏里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而生活在批评里的孩子,不仅会失去自信,还会慢慢变得喜欢指责别人。
(二)欣赏和赞美要出于真心
有一位奉行“棍棒教育”的爸爸,经常打孩子,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那么,究竟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听话?后来爸爸听别人说要多夸奖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于是爸爸回到家,看着吃饭的孩子,突然说:“儿子你真棒!”孩子吓了一跳,说:“爸,我今天在学校除了跟人打架没做别的坏事,你想揍就揍吧。”很显然,孩子并不相信爸爸的赞美。贊美孩子要出于真心,要真心称赏孩子好的行为。这位爸爸平时不注意跟孩子沟通,见到孩子突然没理由地赞美,孩子自然不会信。所以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就具体事情进行表扬,如平时孩子放学喜欢在外面玩,回家晚,某天突然回家早了,家长可以说:“我儿子(女儿)比昨天有进步,知道珍惜时间了,比昨天提前了十分钟回家呢。”这样孩子就知道父母期待的是什么,怎么做才是比之前有进步。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有一个小女孩小时候生了一场影响智力的大病,上学比较晚,班级中她年龄最大,学习成绩也最差。课堂上教师让用“相信”一词造句,小女孩说:“我相信石头会开花。”这话一出,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制止了,说:“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一个月后,教师把一块长着鲜艳花朵的火山岩带进教室,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学生嘲笑那个小女孩。小女孩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还学会了写诗。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在一点一滴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理解和包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轻易地把这种差异定义为“笨”或“傻”,消极和否定只会毁了学生,及时赏识和赞扬学生,比事后再给予赞扬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三、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一)教师的代入式赏识教育
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多情况下采取代入式赏识教育往往比严厉的批评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的一个例子就印证了这一观点[2]。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发现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正举起泥块准备砸向同一班级的同学,陶行知看到后非常生气,但却并未惩罚他,而是通过四块糖果让王友主动承认错误。陶行知掏出第一块糖果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迟到了。”之后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说:“接下来我要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因为当我要你停手时,你立即停了下来,这表明你给了我尊重,对这份尊重,我也要奖励你。”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果,陶行知解释道:“我已经查过你为什么要和那些男生打架了,他们不仅不遵守游戏规则还欺负女同学,你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反抗,说明你很有勇气,而且你是想要帮助女同学,这是正直善良的体现,也十分值得奖励。”王友十分感动,后悔地承认了错误,陶行知立马掏出第四块糖来对他及时认识到错误给予肯定。
当今时代发展迅速,新旧文化的碰撞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达不到目前小学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目标。一方面,一些教师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和时效性;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综合素养欠缺造成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如部分教师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教学经验,在对学生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学校必须通过一些特别方法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使其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提高自身的经验水平,以更好地开展小学教育工作,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代入式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其再接再厉,更深层次上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关注学生的想法和理解,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占主导地位,而学生仅负责单纯接受知识的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几乎是通过单方面的大量输出来达到目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使得小学教师仅想完成教学任务,对讲述的内容毫无设计,不仅没有层次感,也不关注这些内容对学生是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明白道理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减少对教师的畏惧。 (二)父母的代入式赏识教育
事实上,赏识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赞扬,但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却常常将赏识与赞扬画上等号。赏识也不仅仅是父母告诉孩子一句“你真是太棒了!”,而应是通过赞扬使孩子形成一种心态,一种让他人意识到自己被欣赏的感觉。没有这种心态支撑的,赏识就没有力量。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对孩子来说,尤其需要父母的肯定。因此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或者在比赛中表现优异时,父母应给予热情的赏识和赞扬,这会比一味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要有效得多,也会让孩子在以后的考试和比赛中更加认真努力,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来自父母的更多赞扬。除此之外,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优秀的孩子进行“赏识”,而是赏识所有孩子。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有一个困惑,知道表扬比批评好,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种种表现和行为举止似乎就没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事实上,越是这种“无处赏识”的孩子,越是需要用赏识教育来使其改变。有人曾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无处可赏识的孩子势必长时间没有受到过来自父母的表扬,因此只要予以他们赏识,他们往往会更容易激发出心理上的上进心和成就感。同时,“赏识”也并不是指对他们确实“无处可赏”的行为强行夸奖,而是将孩子“对”和“不对”的地方区分开来,“对”的地方不管再小都应给予表扬,“不对”的地方再小也不能一味指责和讽刺,而是给予良好的引导,使其明白哪里不对、为何不对,以便其能改过自新。毫无底线的夸奖也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判断、不明是非,时间一久,孩子会质疑父母的“赏识”。因此赏识也要赏得合理,识得合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代入式赏识教育的效果,让孩子更好成长[3]。
本文主要研究了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对如何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进行探讨。代入式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以鼓励其再接再厉,更深层次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要更加理解及关注学生的想法。因此赏识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性化,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自主参与性,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希望本文能对之后代入式赏识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參考文献】
[1]孙刚成,屈改婷.在赏识与个性化教育中点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激情——电影《摇滚校园》中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化论坛,2016(1).
[2]冯永刚.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的赏识艺术及运用[J].郑州师范教育,2015(1).
[3]张海燕.小学教育中赏识的运用[J].科学大众,2007(10).
【作者简介】
董兴文(1970~),男,汉族,山东巨野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赏识教育。
【关键词】代入式赏识教育;小学教育;运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18-02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赏识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并进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然而,赏识教育虽然容易理解,但在教育中却实难做到,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使得教师和家长在进行教育时仍以严厉批评为主。真正厉害的人,因为有信心作为底气,才能不动声色地做自己,所以与其去追求外在,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不如耐下性子去沉淀打磨,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升,逐渐实现全面发展[1]。
一、研究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只有在获得学生的认同和理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讲清对错、给予赏识和一味地用放大镜去放大学生身上的缺点,最终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对待做错了的学生,只要点明错处,讲清补救方法,学生自然会改正错误,在未来健康成长。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的培养不管是对他们的当下还是未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运用代入式赏识教育,学生的自我将得到更好的挖掘。
二、如何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
(一)不比较
很多孩子从小都有一个隐形的“敌人”——“别人家孩子”。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样的对比不仅伤害了孩子,家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受到伤害。看到别人家孩子这好那好,越发觉得自己家孩子一事无成,这种心态下,家长很难用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家孩子。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孩子肯定,使孩子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孩子的不足。生活在欣赏里的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而生活在批评里的孩子,不仅会失去自信,还会慢慢变得喜欢指责别人。
(二)欣赏和赞美要出于真心
有一位奉行“棍棒教育”的爸爸,经常打孩子,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那么,究竟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听话?后来爸爸听别人说要多夸奖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于是爸爸回到家,看着吃饭的孩子,突然说:“儿子你真棒!”孩子吓了一跳,说:“爸,我今天在学校除了跟人打架没做别的坏事,你想揍就揍吧。”很显然,孩子并不相信爸爸的赞美。贊美孩子要出于真心,要真心称赏孩子好的行为。这位爸爸平时不注意跟孩子沟通,见到孩子突然没理由地赞美,孩子自然不会信。所以要根据孩子的表现就具体事情进行表扬,如平时孩子放学喜欢在外面玩,回家晚,某天突然回家早了,家长可以说:“我儿子(女儿)比昨天有进步,知道珍惜时间了,比昨天提前了十分钟回家呢。”这样孩子就知道父母期待的是什么,怎么做才是比之前有进步。
(三)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有一个小女孩小时候生了一场影响智力的大病,上学比较晚,班级中她年龄最大,学习成绩也最差。课堂上教师让用“相信”一词造句,小女孩说:“我相信石头会开花。”这话一出,其他学生哄堂大笑。教师制止了,说:“我也相信石头会开花。”一个月后,教师把一块长着鲜艳花朵的火山岩带进教室,学生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学生嘲笑那个小女孩。小女孩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还学会了写诗。对待学生要有爱心,在一点一滴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理解和包容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轻易地把这种差异定义为“笨”或“傻”,消极和否定只会毁了学生,及时赏识和赞扬学生,比事后再给予赞扬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三、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一)教师的代入式赏识教育
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很多情况下采取代入式赏识教育往往比严厉的批评更容易达到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的一个例子就印证了这一观点[2]。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发现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正举起泥块准备砸向同一班级的同学,陶行知看到后非常生气,但却并未惩罚他,而是通过四块糖果让王友主动承认错误。陶行知掏出第一块糖果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迟到了。”之后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说:“接下来我要再奖励你一块糖果,因为当我要你停手时,你立即停了下来,这表明你给了我尊重,对这份尊重,我也要奖励你。”说着又掏出第三块糖果,陶行知解释道:“我已经查过你为什么要和那些男生打架了,他们不仅不遵守游戏规则还欺负女同学,你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反抗,说明你很有勇气,而且你是想要帮助女同学,这是正直善良的体现,也十分值得奖励。”王友十分感动,后悔地承认了错误,陶行知立马掏出第四块糖来对他及时认识到错误给予肯定。
当今时代发展迅速,新旧文化的碰撞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素质水平达不到目前小学课堂教学所要求的目标。一方面,一些教师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容易影响教学质量和时效性;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综合素养欠缺造成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如部分教师自身不具备良好的教学经验,在对学生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状况下,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个人素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相关学校必须通过一些特别方法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使其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提高自身的经验水平,以更好地开展小学教育工作,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代入式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其再接再厉,更深层次上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关注学生的想法和理解,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占主导地位,而学生仅负责单纯接受知识的现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几乎是通过单方面的大量输出来达到目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较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使得小学教师仅想完成教学任务,对讲述的内容毫无设计,不仅没有层次感,也不关注这些内容对学生是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明白道理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减少对教师的畏惧。 (二)父母的代入式赏识教育
事实上,赏识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赞扬,但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却常常将赏识与赞扬画上等号。赏识也不仅仅是父母告诉孩子一句“你真是太棒了!”,而应是通过赞扬使孩子形成一种心态,一种让他人意识到自己被欣赏的感觉。没有这种心态支撑的,赏识就没有力量。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对孩子来说,尤其需要父母的肯定。因此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良好成绩,或者在比赛中表现优异时,父母应给予热情的赏识和赞扬,这会比一味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要有效得多,也会让孩子在以后的考试和比赛中更加认真努力,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来自父母的更多赞扬。除此之外,赏识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优秀的孩子进行“赏识”,而是赏识所有孩子。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有一个困惑,知道表扬比批评好,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种种表现和行为举止似乎就没有值得“赏识”的地方。事实上,越是这种“无处赏识”的孩子,越是需要用赏识教育来使其改变。有人曾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无处可赏识的孩子势必长时间没有受到过来自父母的表扬,因此只要予以他们赏识,他们往往会更容易激发出心理上的上进心和成就感。同时,“赏识”也并不是指对他们确实“无处可赏”的行为强行夸奖,而是将孩子“对”和“不对”的地方区分开来,“对”的地方不管再小都应给予表扬,“不对”的地方再小也不能一味指责和讽刺,而是给予良好的引导,使其明白哪里不对、为何不对,以便其能改过自新。毫无底线的夸奖也只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判断、不明是非,时间一久,孩子会质疑父母的“赏识”。因此赏识也要赏得合理,识得合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代入式赏识教育的效果,让孩子更好成长[3]。
本文主要研究了代入式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对如何做到代入式赏识教育进行探讨。代入式赏识教育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以鼓励其再接再厉,更深层次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要更加理解及关注学生的想法。因此赏识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性化,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拥有自主参与性,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希望本文能对之后代入式赏识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參考文献】
[1]孙刚成,屈改婷.在赏识与个性化教育中点燃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激情——电影《摇滚校园》中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化论坛,2016(1).
[2]冯永刚.未成年人道德启蒙教育中的赏识艺术及运用[J].郑州师范教育,2015(1).
[3]张海燕.小学教育中赏识的运用[J].科学大众,2007(10).
【作者简介】
董兴文(1970~),男,汉族,山东巨野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