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教师博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思想品质,形成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美、理解数学美、创造数学美,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进行数学创新。
  [关键词] 小学数学;美育;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展示数学文化的特有魅力,展示数学之美。”数学文化的特有魅力就是数学之韵,它最能够吸引小学生产生数学学习情感。正是因为数学之美,才使很多人爱上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数学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数学之美,这样才能让他们悟数学之韵,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一、感知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数学学习也是如此。在数学中也不乏美的内容,需要学生去发现、体验、感受。但数学美又不像艺术作品那么直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在教材研究的基础上,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挖掘数学中美的元素,通过有效的方法展现美,带领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一)感知算式的规律美
  数学计算看似简单,只有0到9十个数字和加减乘除组成的算式,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在计算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算式存在的规律美,体验到其中多样化的计算方式、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往往会产生如发现新大陆般的快乐和兴奋,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例如,“475 561 525 439”“125×6×8×11”“785-(50 585)”这几个算式,学生往往习惯于按顺序一个个地计算,既费时费力又容易算错,即使他们已经懂得了相应的运算规律,但是首先考虑的还是逐个计算。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寻找简便方法。学生在对算式思考后,有的同学采用了如下快速简便的方式:“475 561 525 439=(475 525) (561 439)” “125×6×8×11=(125×8)×(6×11)”“785-(50 585)=785-585-50”。找到了如此省力、高效的方法后,学生体验到了数学计算中的快乐,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规律,不仅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而且能使学生在欣赏美、体验美中,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图形的对称美
  对称美是美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数学中对称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要重视通过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角度去观察,在观察中去感受、体验蕴藏于图形之中的美。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对数学文化进行触摸,从而让《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情感与态度”目标落到实处。
  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笔者先以课件出示美丽的剪纸花,大屏幕上一幅幅美丽的图案,让学生们啧啧称奇。接着出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剪纸花美吗?”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这就是对称。在学生学习了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后,给他们提供一个活动的环节,让他们自己动手画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进一步让他们感知其中美的元素。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种图形的美,更加深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的自觉性。
  二、理解“数学美”——培养数学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光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是不够的,只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后才能欣赏到美。
  (一)在探究中理解“数学美”
  数学美更多的是内在的、本质的美,只有体验到这种美,才能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动力。教师可以在探究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时,笔者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圆形纸片,剪一剪,拼一拼,把圆形等分成8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个图形中,周长约等于长方形的长,半径就是长方形的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公式的获得过程,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圆等分成16份,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更像了。然后再分成32等份、64等份……由于有了电脑的辅助,能将圆尽可能地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直到最后得到的基本上就是长方形了。然后再来探究面积公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中,抽象的面积公式在直观的转化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感性的认识,体验到了数学之美、数学学习之美。
  (二)在解疑中理解“数学美”
  美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是需要去发现的,需要具备审美意识。针对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角度,通过引导、示范,在揭示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学习两位数相乘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可以任意出一个数与11相乘,笔者就能马上报出答案。学生产生了很想把笔者难倒的想法,但是都被笔者一一破解,这让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很想探究其中的原因。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两位数乘法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乘法后,再回来研究任何数乘以11时,很多人都明白了道理,不仅发现了其中的规律美,更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在学习中总结规律。
  三、创造“数学美”——引导数学创新
  小学生也能创造美,他们也有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需求,培养创新精神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创造适当的审美情境,在启发学生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动力,在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在动手活动中创造美
  美离不开具体的物质载体,同样的,创造美也来源于实践的过程。小学生欣赏数学美的活动是落实在数学学习的实践中,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美的体验,在体验中产生创新的动力,获得不竭的创造源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勇于突破、大胆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美”。
  在学习《认识图形》时,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物中,发现几何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数学图形,引导他们在欣赏身边的图形美中,产生创造美的动力。然后,让学生拿出方格纸、铅笔,利用学到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中的图形进行创造性设计,交出各具特色的图形,这些图形或线条优美,或色彩艳丽,或对称整齐,让人啧啧称赞。
  (二)在数学应用中创造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学以致用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创造知识应用的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数学,捕捉美的灵感创造美。
  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观看马戏表演的时候,观众可以围成怎样的图形?学生思考:排成一排观看,排成两排观看,站成正方形观看,围成圆形观看。教师问:“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最多的形式是以怎样的图形出现的?”学生思考后说:“圆形。”教师问:“为什么排成圆形的最多呢?”同学们根据学到的圆的知识,相互交流了一下,回答:“因为圆周到圆心的距离最短,可以有更多的人近距离地观看表演。”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生活化的问题拿到课堂中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圆的知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在生活中感受美、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数学美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快乐来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增强学生的数学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爱,为学生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式臣.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2]刘玲.浅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吉林教育,2012,(31).
  责任编辑 王 慧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用爱、鼓励、表扬创立一个人文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让每个学生"衣带渐宽终不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在应用题解题中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给实际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强化学生审题能力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把我领入古诗的海洋。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
基于网络媒体进行高中英语阅读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顺应了当下网络教学不断发展的趋势,有效地利用了社交媒介高趣味性、高互动性、资源丰富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弥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可见语文能力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多诵读古今中外的名篇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以语文课本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名篇的诵读、赏析中提高语文能力。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才有了足以为天下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注重感
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抓住个性教育这个突破口,大力提倡学生发展兴趣特色,鼓励学生发展自我价值,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去写作。下面谈谈我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写作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引发学生写作兴趣为出发点,形成融洽、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群体积极的情感倾向投入到写作之中。  1.联
我们的学生似乎都怕写作文。“周记,晦气;作文,拿魂”,这句话现在依然盛传,而且大有流传下去之势。有时扪心自问: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一个学生将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诉之于笔端,本来
当今社会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到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来,使语文课堂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呢?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或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又能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足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