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再孕的妇女孕期B超监测下剖宫产瘢痕形态学改变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通过B超监测评价剖宫产再孕的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剖宫产瘢痕处的形态改变,并评价最后的分娩结局。方法:应用阴道超声观察320例有剖宫产史并再次妊娠的妇女怀孕11~13周、19~21周以及32~34周时剖宫产瘢痕的变化,主要测量剖宫产瘢痕处子宫肌层的厚度变化。结果:在320例孕妇中,284例发现剖宫产瘢痕的宽度、长度及厚度均发生改变,比例达到88.7%, 瘢痕的长度和宽度明显增大,瘢痕的厚度明显变薄。2例孕妇因剖宫产瘢痕处子宫肌层发生破裂而终止妊娠,这2例病例,B超监测瘢痕处子宫肌层厚度为0.5 mm,整个孕期减少了2.7 mm、2.5 mm。结论:通过观察,建立了相关的B超参考数据,并证明了剖宫产瘢痕在下一次妊娠中会发生形态学上的改变。菲薄的瘢痕处肌层厚度以及该处厚度的快速减少是剖宫产瘢痕破裂的先兆,在剖宫产再孕产妇的孕期监测过程中,瘢痕处肌层厚度的快速改变是提示剖宫产瘢痕破裂的潜在预警信号。这对防止剖宫产再孕的孕妇发生子宫破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剖宫产再孕; 剖宫产瘢痕; 经阴道超声; 剖宫产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厚度
  在中国剖宫产再孕的妇女大多数会选择再次剖宫产结束妊娠,而英国的妇女,即使有过剖宫产史,通常也会选择自然分娩。笔者正好有机会参加英国医院的一个课题,探讨剖宫产瘢痕在妊娠期的形态变化。目前有许多文献报道用B超监测剖宫产瘢痕的愈合情况[1-3],但是大多数的报道都是监测非孕期或早孕期妇女子宫剖宫产瘢痕的情况,缺少对剖宫产再孕的妇女整个孕期过程中剖宫产瘢痕变化的监测数据。然而,对于有过剖宫产史的妇女再次妊娠时,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体积的增大,剖宫产瘢痕处存在潜在破裂的风险,一旦发生子宫破裂,将会对孕妇和胎儿的生命造成极大威胁[4]。笔者希望通过B超监测发现剖宫产瘢痕在孕期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关的B超参考数据,找到先兆剖宫产瘢痕破裂的预警信号。通常B超下剖宫产瘢痕包括2个组成部分: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的强回声影(或表面的缺损)和瘢痕处残余的子宫肌层厚度(the residual myometrial thickness RMT)。
  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目前B超下用不同种方法测量子宫下段(the lower uterine segment LUS)以预测子宫破裂的危险性[5-7],有的医生用腹部B超(transabdaominal sonography,TAS)测量子宫下段全层,而有的医生用阴道B超(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只测量子宫下段肌层的厚度。后一种测量方法对临床医生来说,更有意义。Jastrow[8]和他的团队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妊娠过程中子宫下段的厚度与剖宫产瘢痕的破裂之间有紧密的关联性。然而,测量子宫下段厚度没有明确的B超定位,并且需要更高的测量技术[6-8]。能够成功地预测剖宫产再孕的产妇是否能够顺利妊娠并且自然分娩对产科医生非常重要。有些文献已经报道监测剖宫产再孕产妇孕期的剖宫产切口和子宫下段(LUS)的厚度对获得好的分娩结局非常重要[3,6,8]。在本研究中,笔者监测整个孕期的剖宫产瘢痕处残余的子宫肌层的厚度(RMT)来评判分娩结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英国伦敦切尔西.威斯特敏斯产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了剖宫产再孕的孕妇389例,这些产妇至少有一次子宫下段剖宫产史,其中有19例因多胎妊娠被排除,其中24例因有过中期引产史被排除,26例孕妇在孕期中途转院,未继续产检。最后剩余320例产妇分别在孕11~13、19~21 和32~34周来本院用腹部B超监测剖宫产瘢痕处残余的子宫肌层的厚度(RMT)。
  1.2 方法 剖宫产瘢痕处的形态用B超测量长、宽和高来描述。主要测量剖宫产切口处表面的瘢痕结缔组织和残余的子宫肌层组织。3个孕周瘢痕处的B超测量数据将记录在空白的Excel表格上。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表格并应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剖宫产瘢痕的长、宽和厚度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总共320例妇女参加本次研究,平均年龄(32.1±1.2)岁,体重指数(26.7±1.5)kg/m2,其中糖尿病12例(3.8%),合并其他慢性病12例(3.8%),有吸烟史24例(7.5%)。剖宫产瘢痕在整个孕期发生形态学改变的有284例(88.7%),剩下的36例(11.3%)孕期B超监测剖宫产瘢痕未发现形态学改变。在284例孕妇中,有一次剖宫产史的妇女207例(72.9%),有二次剖宫产史的妇女72例(25.3%),有三次或以上剖宫产史的妇女5例(1.8%)。这284名孕妇在12周B超检查中发现剖宫产瘢痕处发生形态学改变,20周后对这些孕妇跟踪B超检查中,284/284(100%)名孕妇瘢痕的形态学继续发生改变,在34周B超检查中,274/284(96%)孕妇瘢痕的形态学继续发生改变。在284例孕妇中,77例孕妇有超过1次的剖宫产史,因此选择在孕39周以后给这些孕妇做剖宫产术结束分娩,在这些孕妇中,17例在39周之前临产而选择剖宫产,余下60例孕妇顺利地在39周以后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在284例孕妇中,207例只有一次剖宫产史,计划选择阴道分娩,其中10例因临床各种原因而早产,150例(72.5%)成功阴道分娩,57例(27.5%)因阴道分娩失败而选择紧急剖宫产。在这57例病例中,有2例(0.97%)因B超发现瘢痕处肌层断裂,先兆子宫破裂而选择剖宫产。孕12周时B超监测剖宫产瘢痕无变化的36例产妇,在以后的孕周里继续监测剖宫产瘢痕的变化。剖宫产瘢痕的形态改变与子宫的位置有关,当子宫后倾后屈时,B超不易监测到子宫剖宫产瘢痕处的改变。有80/320例孕妇(25%)发现了2处或以上的剖宫产瘢痕痕迹。
  B超检测下284名妇女在孕期的剖宫产瘢痕形态学的改变见表1。在2例剖宫产瘢痕破裂的病例中,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的厚度减少了2.7 mm和2.5 mm。在32周B超检查中发现这2例的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厚度仅为0.5 mm,而大部分的孕妇在32周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的厚度为(3.6±0.4)mm。见表1。   影响剖宫产瘢痕的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在整个孕期,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加快子宫剖宫产瘢痕宽度的增加,厚度的减少。比如孕妇的年龄、种族、体重指数,以及甾体化合物的应用。据文献报道:甾体化合物的应用将缩小瘢痕的宽度和长度,但同时也会减少RTM的厚度。
  前次妊娠对本次妊娠时剖宫产瘢痕的影响:利用多变量分析的统计方法,发现孕妇的年龄与剖宫产瘢痕在孕期的变化有明显关系。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剖宫产瘢痕的形态学改变与手术瘢痕的长短,剖宫产的次数和前一次的产褥或手术感染有关。
  3 讨论
  笔者的研究显示剖宫产瘢痕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大多数孕妇中,剖宫产瘢痕的形态在下一次妊娠过程中都会发生改变。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大多数妇产科医生和学者主要关注非孕期剖宫产瘢痕愈合的情况,然而本研究主要关注在整个孕期剖宫产瘢痕的形态学变化,为剖宫产再孕的产妇选择阴道分娩创造条件。
  本次实验的优势在于有先进的医疗仪器做保障,实验样本较大以及预先制定了较详细的实验设计。但在实验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36例孕妇因为子宫位置欠佳,无法监测到剖宫产瘢痕的变化。而且笔者也发现子宫的位置确实会给剖宫产瘢痕的测量带来小小的影响。在腹部B超测量有困难的时候,笔者行阴道B超检查以明确剖宫产瘢痕的形态。
  本观察数据显示:剖宫产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在孕早期和孕中期期间急速变薄将是子宫破裂的提前预警。在320例被观察的孕妇中,发生了2例先兆子宫破裂,这2例孕妇在早孕期和中孕期,剖宫产瘢痕处残余肌层分别减少2.7 mm和2.5 mm。在孕32周时B超检查剖宫产残余肌层厚度仅为0.5 mm。这个变化规律的发现对临床医生非常有实用价值,可以帮助产科医生和B超科医生提早发现剖宫产再孕的妇女出现子宫破裂的危险,并可以给剖宫产再孕的妇女选择分娩方式提供较可靠的建议。
  有文献报道子宫下段肌层的厚度小于2.3 mm时,会有较高的子宫破裂的风险[ 7,9-10]。Jastrow和他的团队[8,11] (2010年)对300例36~39周的剖宫产再孕的孕妇做B超检查监测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发现子宫破裂的危险区间在1.4~2.0 mm。然而,笔者发现,这些文献都是回顾性研究,不能很准确地给临床医生提供一个便捷的提早判断子宫破裂的方法。
  本研究是前瞻性的实验,和孕妇提前签好知情同意术,和孕妇及时沟通,在妊娠期,每3个月都做一次B超检查,详细记录数据,并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一直B超监测剖宫产瘢痕在整个孕期的变化,直至孕妇分娩,并通过分娩结局验证B超预测的结果,数据完整。
  笔者原来认为吸烟、前次剖宫产时发生感染以及剖宫产次与瘢痕的愈合有关,通过这次研究发现,存在一个或几个以上因素的剖宫产再孕妇女,监测她们的剖宫产瘢痕形态学的变化与没有以上高危因素的孕妇相比,无明显的差异。
  年龄对孕期的剖宫产瘢痕的改变有明显的影响,年龄越大的孕妇,瘢痕长度的改变越小。类固醇类药物的使用将减少瘢痕的纤维结缔组织的厚度,但是会加快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厚度的减少。在有剖宫产史和成功的阴道分娩史的孕妇中,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的厚度减少的速度比仅有剖宫产史而没有阴道分娩史的孕妇要慢。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逐渐放开(双独子女可以生2胎),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碰到了大量剖宫产再孕的妇女。目前在中国,剖宫产再孕的妇女大部分会选择再次剖宫产,二次剖宫产手术会增加手术的风险,术后并发症如盆腔粘连发生率也会增加。在美国和英国等西欧国家,约60%的剖宫产再孕妇女会选择自然分娩。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B超找到较好的监测孕期剖宫产瘢痕变化的数据,在保障孕产妇安全的基础上,给剖宫产再孕的妇女更多的选择分娩方式的权利。目前公认阴道分娩对孕妇和胎儿来说是最佳和最自然的分娩方式,但对于有过剖宫产史的孕妇来说,选择阴道分娩将有可能会承担子宫破裂等严重的并发症。通过笔者的研究,找到B超监测下剖宫产瘢痕破裂的预警信号:“在早孕和中孕期,剖宫产瘢痕处残余子宫肌层厚度急速减少将预示剖宫产瘢痕发生破裂”。当然,笔者现在做的是英国剖宫产妇女剖宫产瘢痕的B超监测,还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多国家多中心的研究以进一步明确标准。
  参考文献
  [1] Bij de Vaate A J, Brolmann H A, van der Voet L F,et al. Ultrasound evaluation of the Cesarean scar: relation between a niche and postmenstrual spotting[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2011 ,37(1): 93-99.
  [2] Osser O V, Jokukiene L, Valentin L. Cesarean section scar defects: agreement between transvaginal sonographic findings with and without saline contrast enhancement[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0 ,35(1): 75-83.
  [3] Ofili-Yebovi D, Ben-Nagi J, Sawyer E,et al. Deficient lower-segment Cesarean section scars: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8,31(1): 72-77.
  [4] Menada Valenzano M, lijoi D, Mistrangelo E,et al.Vaginal ultrasonographic and hystero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low transverse incision after caesarean section:correlation with gynaecological sympotoms[J].Gynecologic and obstetric investigation,2006,61(4):216-222.   [5] Stirnemann J J, Chalouhi G E, Forner S, et al. First-trimester uterine scar assessment by transvaginal ultrasound[J].Am J Obstet Gynecol,2011,205(6):551-556.
  [6] Naji O, Abdallah Y, Bij de Vaate A,et al. Standardized approach for imaging and measuring Cesarean section scars using ultrasonography[J].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12,39(3):252-259.
  [7] Sen S, Malik S, Salhan S. Ultra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thickness in patients of previous cesarean section[J]. Int J Gynaecol Obstet,2004,87(3):215-219.
  [8] Jastrow N, Chaillet N, Roberge S, et al. Sonographic lower uterine segment thickness and risk of uterine scar defect: a systematic review[J]. Journal of obsteytics and gynaecology Canada,2010,32(4):321-327.
  [9] Ozdemir I, Yucel N, Yucel O. Rupture of the pregnant uterus: a 9-year review[J]. Arch Gynecol Obstet,2005,272(3):229-231.
  [10] McMahon M J, Luther E R, Bowes W A,et al. Comparison of a trial of labor with an elective second cesarean section[J]. N Engl J Med,2006,335(10):689-695.
  [11] Rozenberg P, Goffinet F, Phillippe H J, et al. Ultrasonographic measurement of lower uterine segment to assess risk of defects of scarred uterus[J]. Lancet,2009,347(8997):281-284.
  (收稿日期:2013-07-10)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腰间盘信号改变与间盘组织TNF-α表达的关系,分析研究HIZ在椎间盘内破裂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8例经椎间盘造影诊断为IDD的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Pfirrmann分级及VAS评分,根据VAS评分结果分为轻度疼痛A组、中度疼痛B组及重度疼痛C组;根据Pfirrmann分级标准将Ⅲ级归入轻度退变D组,Ⅳ级为中重度退变F组。取手术切除的HIZ及非HIZ间盘组织行TNF-α免疫
期刊
【摘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本院整合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不仅改善了医务人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促进了医学科研教学,减轻了劳动强度,使他们留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服务患者和改善经营管理,避免出现医疗差错,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数字化医院; 医院管理; 移动医疗服务; 短信平台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双管引流法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体会。方法:对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的30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例,分为双管法组160例和单管法组145例,分别采用沿背阔肌前缘置腋下引流管及胸骨旁引流管的双管引流法和背阔肌前缘置腋下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的单管引流法;观察两组引流量、引流时间及皮下积液情况。结果:(1)引流时间双管法(8.2±1.39)d与单管法(10.4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卧床休息,抗病毒、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及纠正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洞式烙口联合提脓药捻引流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引流。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术后乳房美观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术后瘢痕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无一例乳房外观改变及乳头歪斜,对照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情况、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收集9例难治性癫痫组手术切除脑组织标本及7例对照组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和MDR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与MDR1表达阳性率的相关性。结果:HIF-1α在难治性癫痫组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7.8%(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性子宫肌瘤腹腔镜改良剔除术与传统腹腔镜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多发性子宫肌瘤(4个≤肌瘤数目≤10个)患者42例,其中改良腹腔镜剔除术21例(A组),传统腹腔镜剔除术21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术后住院时间、肌瘤遗漏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手术时间、肌瘤遗漏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雄性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IS)大家系的AR突变效应。方法:从AIS患者外周血中将基因组DNA提取出来,以特异的引物聚合酶联反应(PCR)扩张雄激素受体(AR)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扩增产物,将突变的外显子筛选出来,然后对其直接进行PCR产物测序。结果:所选取的8例人员中,有2例AIS患者缺失AR基因2号外显子,其余6例存在外显子电泳条带,经过基因测序,发现其符合正
期刊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外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因素,探讨保障护理安全对策。方法:选取60例外科护理人员和60例患者或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结果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分析。结果:外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护士素质与能力、护理工作内部环境、临床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患者、照护人员。结论:影响护理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照护人员和患者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 护理安全; 影响因素; 对策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齐拉西酮与奥氮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方法,将80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使用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照治疗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两组疗效相当,但齐拉西酮组较奥氮平组引起的不良反应更少,对患者的体重无显著性影响,不易引起嗜睡。结论:齐拉西酮是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