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与档案研究》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m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访谈的缘故,我特意从当当网上订了一本潘连根老师的著作——《文件与档案研究》。
  在我的潜意识里,档案学的著作和论文就是语言生涩、模式刻板的“八股文”,可读性不强。但由于专业学习的原因,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啃。套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被阅读”,滋味很不爽。(爆个小秘密,由于自己在“被阅读”时会情不自禁走神,因此,私下里,我将自己走神的频率高低和时间长短,作为衡量一本著作的水平高低和可读性强弱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我觉得作为学术研究,可读性的标准很简单——有自己的见解乃至创新,如果通篇都是在宣扬常识或在替别人“树碑立传”,自己不多的几点想法都淹没在别人的“吐沫星子”里了,这样的学术著作或论文究竟有多大价值?
  读完潘连根老师的《文件与档案研究》,第一印象就是此书乃名副其实的“研究”之作,且不说书中“笔者认为”之类提示自己观点的字眼出现的频率之高乃吾所仅见,单是研究方法、指导理论、研究口吻乃至全书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研究态度和热情,就实实在在地表明,作者确实是想要研究,是在研究。
  
  1 科学理论的指导
  
  作者对哲学理论尤其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应用,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讲,都是相当成熟和高明的,几乎每一个档案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都是以相应的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据笔者粗略统计,本书的注释中涉及哲学理论的文献达43种之多。可以这样说,作者就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构筑起了一座宏伟的档案学研究的理论大厦。
  我们知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目前公认的,可以指导所有学术研究的科学理论,这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科学理论的应用可以增强学术研究的准确程度和信服力。虽然,潘连根老师的某些论断还存在不成熟和有待商榷之处,但是,我们还是会跟着他的思路一路走下去。
  
  2 科学方法的应用
  
  潘老师研究问题有自己固定的思路或日“套路”,那就是对某一问题,首先梳理“各家各派学说”,然后,逐一分析其优势和不足,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实,这种方法只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哲学上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我将其称为“综述法”。
  可是,我们看看档案学的论文和著作,有多少采用其法的,大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我的一位历史学的舍友批评我们档案专业论文最不规范之处就是没有综述。其实,我也知道,但又感觉特别委屈:档案学刊物刊发的论文一般也就三四千字,要是不赶紧拿出点货给编辑看,拿什么打动人家呢?专门写篇综述性的文章吧,一般人还真不敢动笔,费时费力不说,恐还落个出力不讨好的下场。
  什么是研究?研究就是钻研、商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理论完美无缺,一上来就是教书育人的姿态,自说自话,又何谈商讨?论文要有新意,要有创新,新意创新从何而来?最简单的就是寻找研究的空白点和不足,自己再填充,说到底还得用到综述法。
  潘老师的此书里,几乎每个问题的研究都是如此。“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这样一个喜欢挑刺的人都能基本信服潘老师的学说,不得不承认是被“俘虏”了。
  
  3 严谨态度的物化
  
  看书之前,本来专门准备了一个小笔记本,打算故技重施,好好给潘老师挑挑刺的,结果却大失所望,竟然一个错别字也没有。在潘老师的另一本著作《数字档案馆研究》中,也只是发现了一处重复用字的现象,就让我“幸灾乐祸”了好几天。对于我所看重的著作,我都是非常认真对待的,每天抽两个时间段,每次30分钟,看20页左右,精神非常集中,不仅挑错别字,还做笔记,即便这样,还是无一收获。
  倒不是说我有“挑刺癖”。因为,我一直认为细节可以折射出作者的研究态度,尤其是我看了舍友的导师给他修改的毕业论文初稿后,更加坚信这一点(该舍友学的是文化产业方向,导师系历史学教授一一说实话,我所接触过的历史学教授都很严谨,学生也如此,我据此得出一个结论:一门成熟的学科无一例外都具备严谨的品格。厚厚五六万字的论文,连标点符号的错误都——用红笔画了出来),而且,我只对自己喜欢和看重的著作才挑刺的。
  挑刺结果令我大吃一惊,而对潘老师的敬佩之感却更进一筹。潘老师的两本著作《文件与档案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分别是由安徽大学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刊印出版的,书的校对质量均极其之高,出版社虽然功不可没,但与潘老师的严谨态度和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当然,这只是严谨态度的一个体现,大家还可以再回到书中找答案:我发现潘老师一般不会轻易下结论,综述法的应用只是铺垫,即便下了结论,也会以探究和商讨的口吻(我将之称为“研究口吻”)以理服人,而不是盛气凌人。这跟研究者的水平全然没有关系,我感觉只是研究者态度严谨之惯常使然。
  态度决定一切有点绝对,但我觉得一个具备严谨态度的学者写出的作品至少不会太差。所谓“言为心声”,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中,其本身的学术品格包括严谨的态度会贯穿始终,并通过学术著作物化出来。
  
  4 交叉理论的嫁接
  
  现时,一门学科要孤立地发展并长立于世是根本不可能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不可否认,一门学科的进步,主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力量,但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成果和理论,可以促进本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纵观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都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不竭的动力。
  “强扭的瓜不甜”。借鉴并不是单纯的移植,而是在充分消化基础上的“嫁接”。目前,档案学术界似乎在流行一种风气:将其他领域的理论机械地照搬照抄,越让人看不懂越显创新与高深,将档案学搞成了“挂靠学”,完全背离了学术创新的本意。
  《文件与档案研究》里面有两个提法让人眼前一亮:一是灰色性,二是档案文化力。灰色性是借鉴哲学之灰色价值论而提出的一种研究档案价值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观点,档案文化力是借鉴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的一个研究档案文化建设的理论。这两种观点和理论的提出,并不是原有理论的简单移植和挂靠,而是将原有的理论与档案学理论有机融合,产生的两种新的档案学理论,比如档案文化力,潘老师从含义、作用、功能、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再比如灰色性,潘老师认为,灰色性是档案价值的重要特性,并以综述式研究方法,从考察对档案价值特性的几种认识入手,进而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可以说,这两种观点和理论都是原有理论的升华,虽然,在书中论述的分量不同,但明显看出这与“挂靠”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此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充实的地方。
  一是前面提到的灰色性研究。作者灰色性观点的提出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遗憾的是,作者对灰色性观点的论述稍显薄弱,只是简单论述了档案价值之灰色性特征存在的原因和表现,没有做深入的研究,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而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这也是笔者只是将其称为“观点”而没有冠以“理论”的原因。如作者在文中所述“可以用灰色系统理论来研究档案价值的量化、建模、预测,达到把握档案价值的目的”(见本书250页),笔者看到此处时,非常渴望作者能就此展开深入、系统的论述,但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淡淡的失落。
  二是本书的布局。作者在后记中说,“本书就是我选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归纳、修改、扩展而成”(见300页)。以论文汇集成书,细节把握乃是其优势,但要统筹成书,宏观上看可能甚为困难。因为论文均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而独立成篇,即便是围绕某一主题化而为一,也难免留下衔接的痕迹,本书第二章第六节就显得非常明显。第二章第六节论述的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国化》问题,全节19页,却没有一个二级甚至三级标题。单就一篇论文来说这是常事,但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已经习惯了前面二、三级标题式论述的方式,现在猛然看到如此安排,感觉特别别扭,因为这一节文字不少,没有小标题,会给人一种长途跋涉的费劲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此书确实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档案学理论研究之作。
  
  (摘自《档案界》网站)
其他文献
[摘 要] 快乐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条件,快乐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新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仅希望学生能掌握足够多的学科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体现学科特性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
古人有云,形而上看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灵魂,就是万向;器,就是工具,就是方法。  何谓档案馆发展之“道”与“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这实际上明确指出了档案馆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不管如何发展,档案馆都要体现科学文化事业属性,都要把分管范围内的档案收集进馆
摘 要:以CNKI所属的CAJD期刊库收录的2013年254条档案学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发文机构和核心作者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征,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示了研究热点的主题领域,以期为档案学研究的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学;档案文化;档案工作;知识图谱;可视化  1 引言  论文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和创作的价值凝结,文献所包含的信息要素能够反映出当前某个学科研究的结构特征和热点主题,深入挖掘文献所隐含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学校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然而,在学校教育中,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学习习惯不好,导致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效果不好。在该种情况下,将微课引入到课堂当中则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视频为主的资源,是非常小的教学应用,通常来说是在5至10分钟的微型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能够获得好的效果,在以多媒体技术的基础
高校基建档案是高等学校在基建管理和基建工程项目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它既是建设过程的真实反映和记录,又是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近十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较快,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递增,高校的基本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此外,高校的合并与重组,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就连一些著名高校也加入了合并的
沧海一粟:我曾问一位机关档案室的档案人员:“归档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吗?”他笑了笑,没有回答,似乎这样简单的问题用不着回答。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不紧不慢地回答:“当然,文件归档前称文件,归档后才称档案,归档当然是档案形成的前提条件了。这样简单的问题恐怕地球人都知道答案。你不是糊弄着我玩的吧!”我又问他:“历史档案。比如说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都经过‘归档’程序了吗?”他无言以答。 
题解:用双手播种未来,用汗水浇灌多彩!  “园丁”——让世界绚烂多彩创造者的名字,对人类灵魂工程师最质朴无华的称谓。他是一位教师,一位博主,一位学者。作为教师,他用自己的辛劳和汗水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档案人,收获着桃李满天下的无比喜悦;作为博主,他较早地开设了自己的学术博容一一丁氏花园,用心浇灌着亲手播种的丁氏鲜花,并将课堂搬上网络,分享着自己学术成果的同时,扩大了与学生们交流互动的空间;作为学者,
摘 要:徽州目前存世家谱有2000余部之多,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二十几家馆藏机构,是研究徽州宗族社会历史变迁的珍贵资料。《绩溪城西周氏宗谱》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其编修秉承了前代徽州家谱的编修理论与特点,不仅重视家谱体例的继承与创新,而且精于材料考证,辑录的文献体裁多样,内容十分丰富,对家谱在维护宗族秩序建设中的“敬祖、收族、睦族”功能进行了宣扬。  关键词:家谱编纂;功能宣扬;文献价值  
摘 要:本文以馆藏密度、库藏密度和库馆建筑面积比等指标,对档案馆与图书馆空间利用效率进行了定量对比分析。  关键词:档案馆 图书馆 利用率 比较研究    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均属于由公共财政供给的文化事业单位,在一定的馆藏规模下,均应当合理使用馆库建筑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本文首次运用馆藏密度、库藏密度和库馆建筑面积比等指标。对全国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与公共图书馆空间利用效率进
摘要:针对我国档案学界关于文件中心是档案机构的认识,本文认为文件中心不是档案机构,而是文件机构。文件中心的名称应当与文件中心保管对象的名称相一致,我国类似文件中心的机构应当冠以档案名称,不宜称为文件中心。  关键词:文件中心;文件机构;档案机构    文件中心首先出现在二战期间的美国,战后在欧美等国家流行起来。也正是有了文件中心的实践,国外档案学界受到启发,将文件划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称为现行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