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语文课,新课导入至关重要。导入,是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之前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概括的教学语言。虽然它只占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但作用却很大。成功的导入,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能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对课堂导入的看法。
一、作用巨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和教学氛围,衔接新旧知识,为一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作用巨大。具体来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转换学生的注意力
当一堂课刚开始时,学生的情绪一般都还处在课间休息的兴奋状态,突然的安静只是外表的安静,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转移到课堂上来。如果教师这时直接进入新课的话,肯定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心理认识的过程,需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而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特征,与各种心理活动是难以分开的。聪明的教师就会选择运用导入语,以自身的风度、上佳的语言表达力、新奇的内容等来控制课堂,抓住学生心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教者会教得轻松愉快,听者也会听得心驰神往。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上讲,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感到兴趣。”用心的教师就会运用精彩的导人语,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或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美妙的乐曲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3.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活动,课堂更应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新课标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开始,教师登台亮相之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获得学生的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奠定了基础。教师朴实亲切的导人语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的友谊桥梁。会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导课过程中得到交流和升华,从而使学生在信赖、期待、理解、仰慕的情绪中接受知识的传授。
4.营造氛围,奠定全课的感情基调
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高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一堂课伊始的导人语也有这样的功效。教师导入的语调是激昂还是舒缓,方式是绚丽的抒情还是朴素的叙述,基本上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
由此可见,好的导人语,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要讲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为本节课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俗话说:“龙是一条,各有各的耍法。”教师的课堂导入就像耍龙一样,龙头耍得不好,龙身、龙尾不管怎么耍,也生动不起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探讨第二个问题:导人的方式,力求发挥导人语最大的功用。
二、方式多样
教师究竟要营造怎样的导入语,又以怎样的方法来导入,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笔者就举几种常见的方式来抛砖引玉。
1.设疑式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式导人是指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设疑布阵,引起悬念,诱发学生思考求知的欲望,使之要学。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如能紧扣教材,设置一段带有问号,启发人思考的导人语,对整堂课而言,定能起到良好的开端作用。笔者在教曹文轩的《前方》这篇课文时,上课开始就投影了那幅课本上的插图——同名摄影作品,并配上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的作品,题目就叫‘前方’,从这样一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摄影师又为何取名为‘前方’呢?”笔者用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目的就在于制造一个“圈套”,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到作者的身边来。
设疑式导入在语文课堂导人中运用颇多,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背景资料式导入
背景资料式导入就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方式来导人新课。这种导入方式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把一般课堂步骤中的导入、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等融合到一处进行,确实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笔者很是欣赏。比如笔者有一次听广西南宁第八中学的田彬老师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田老师一上课就投影了罗素儿童时代的照片,再用非常煽情的语言简洁地讲述了这个孩子的不幸。然后,田老师又投影了一幅罗素成年后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的成就。最后公布这个人就是罗素,引领学生走进罗素的作品,了解罗素。她这一堂课的宗旨就是“读一篇好文章,走近一位伟人”。
同样,湖南长沙第十五中学的满浩英老师执教屈原的《湘夫人》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导入,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满老师一上课就投影了自己在长沙湘君湘夫人的雕像前的一幅照片,从而引出对湘君湘夫人的介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写作年代距今久远而又文意含蓄,不介绍有碍学生理解的课文宜用此法介绍作者,但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重点要突出,切不可脱离课文内容。
3.审题解题式导入
这种导人方式直接切人正题,简洁明了地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常可以折射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比如笔者在执教《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时,首先就要求学生到课文中追寻“山”在文中指什么,“山”是怎样思考的,从而明白题目的含义、作者的写作宗旨。
4.创设情境式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式导入可以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直观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了特定的情境。比如江西赣州三中的翁丽雯老师在执教《发掘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时,就是用黄健翔解说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淘汰澳大利亚的那一段比赛视频来导入的,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自然地把学生带人到语言得体与否的问题讨论中来。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无论使用哪种导人方法,我们都要视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择善而用,使之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甚至有摆花架子之嫌了。
一、作用巨大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兴奋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和教学氛围,衔接新旧知识,为一节课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谓作用巨大。具体来讲,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转换学生的注意力
当一堂课刚开始时,学生的情绪一般都还处在课间休息的兴奋状态,突然的安静只是外表的安静,学生的注意力并没有完全转移到课堂上来。如果教师这时直接进入新课的话,肯定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心理认识的过程,需要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而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特征,与各种心理活动是难以分开的。聪明的教师就会选择运用导入语,以自身的风度、上佳的语言表达力、新奇的内容等来控制课堂,抓住学生心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尽快回归到课堂脑力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教者会教得轻松愉快,听者也会听得心驰神往。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上讲,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感到兴趣。”用心的教师就会运用精彩的导人语,通过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或一幅美丽的图画、一首美妙的乐曲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3.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活动,课堂更应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新课标也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堂课开始,教师登台亮相之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获得学生的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奠定了基础。教师朴实亲切的导人语会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平等的友谊桥梁。会让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导课过程中得到交流和升华,从而使学生在信赖、期待、理解、仰慕的情绪中接受知识的传授。
4.营造氛围,奠定全课的感情基调
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一样,全曲的高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一堂课伊始的导人语也有这样的功效。教师导入的语调是激昂还是舒缓,方式是绚丽的抒情还是朴素的叙述,基本上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
由此可见,好的导人语,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迅速了解本节课要讲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为本节课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俗话说:“龙是一条,各有各的耍法。”教师的课堂导入就像耍龙一样,龙头耍得不好,龙身、龙尾不管怎么耍,也生动不起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探讨第二个问题:导人的方式,力求发挥导人语最大的功用。
二、方式多样
教师究竟要营造怎样的导入语,又以怎样的方法来导入,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呢?下面笔者就举几种常见的方式来抛砖引玉。
1.设疑式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式导人是指一堂课的开端,教师设疑布阵,引起悬念,诱发学生思考求知的欲望,使之要学。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所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如能紧扣教材,设置一段带有问号,启发人思考的导人语,对整堂课而言,定能起到良好的开端作用。笔者在教曹文轩的《前方》这篇课文时,上课开始就投影了那幅课本上的插图——同名摄影作品,并配上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同学们,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的作品,题目就叫‘前方’,从这样一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摄影师又为何取名为‘前方’呢?”笔者用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目的就在于制造一个“圈套”,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到作者的身边来。
设疑式导入在语文课堂导人中运用颇多,它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背景资料式导入
背景资料式导入就是指以介绍文章作者或相关背景的方式来导人新课。这种导入方式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把一般课堂步骤中的导入、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等融合到一处进行,确实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笔者很是欣赏。比如笔者有一次听广西南宁第八中学的田彬老师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田老师一上课就投影了罗素儿童时代的照片,再用非常煽情的语言简洁地讲述了这个孩子的不幸。然后,田老师又投影了一幅罗素成年后的照片,并告诉学生这个孩子长大以后的成就。最后公布这个人就是罗素,引领学生走进罗素的作品,了解罗素。她这一堂课的宗旨就是“读一篇好文章,走近一位伟人”。
同样,湖南长沙第十五中学的满浩英老师执教屈原的《湘夫人》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导入,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满老师一上课就投影了自己在长沙湘君湘夫人的雕像前的一幅照片,从而引出对湘君湘夫人的介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写作年代距今久远而又文意含蓄,不介绍有碍学生理解的课文宜用此法介绍作者,但语言要简洁,条理要清晰,重点要突出,切不可脱离课文内容。
3.审题解题式导入
这种导人方式直接切人正题,简洁明了地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常可以折射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比如笔者在执教《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时,首先就要求学生到课文中追寻“山”在文中指什么,“山”是怎样思考的,从而明白题目的含义、作者的写作宗旨。
4.创设情境式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指的是在引入新课时,教师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境式导入可以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直观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了特定的情境。比如江西赣州三中的翁丽雯老师在执教《发掘语言的魅力》这一课时,就是用黄健翔解说2006年世界杯上1/8决赛意大利淘汰澳大利亚的那一段比赛视频来导入的,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自然地把学生带人到语言得体与否的问题讨论中来。
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无论使用哪种导人方法,我们都要视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择善而用,使之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甚至有摆花架子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