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笔记两则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gn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山而生


  绘画是差异性在纸面的内部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一切从物质性、从身体性开始,首先是从不同材质之间的随手应心的接触开始,进入材质的相互作用、能量的转换的过程。但这不是能指层面之间的嬉戏,然而,也对应德里达意义上的书写的“游戏”:力量在每个局部的纹理摩擦、渗透、延展出差异的自由游戏。与此同时,也翻转出内心风景的色泽、光与影,形与无形的浑沌。
  法国随笔作家与艺术理论家安德烈·马尔罗说:“颜色进入油画而展开,进入水墨却熄灭。”回应中国水墨和山水美学的某些意境,如何用西方丙烯的颜色打开水墨所无法呈现的色泽之丰盈,又如何让颜色在展开与熄灭之间真正地进行虚与实的游戏?这些问题首先激发在物质性、身体性的层面去探索。
  在非二元对立的视野里感知,影就在光之中。在绘画的过程中,让每个细节都在笔下发生微颤、发光,让光散发却又收拢,让所有相反的运动都在创作的每个瞬间相撞、遇合、交叉,同时发生又同时消隐。让身体的姿势在每个细节推拉、收合,推到极远处,又在细节处极近地注视、磨合。
  “同时性”至关重要,意味着极远又极近。在画中生成的“视域”,不是心理的,不是想象的,而是所有感性的经验,一方面是对童年故乡满眼的青山的回忆;另一方面是将所有阅读、视觉经验里的山,在积累、沉淀、回溯中洗净山的图像。
  让身心潜回“浑沌”之中,在其间,或有片刻的纯粹,如世界之初,如女娲创世之际,山、草、木、石,一切都在形成的过程之中。手的姿态奔走、推移、回拢,图式本身已然不那么重要,古典的图式隐匿在胸怀之中。从反复凝视的图像的表象中走出,抽取出本质的理想,让理想的山在纯粹的物质、偶发性之间自然而然,而又随时随刻在行笔的动作中有所调节而重新生成。马拉美问:“这是什么?”蹴然写就偶然的诗。伴随这样的提问,尝试再造无所意指,又充满意指的山的“在场”。
  山的季节,意味着与情感、气氛的再造,气氛的营造,是既胸中有,又自然从笔下出,生活过程里的相融合或者相对抗,色彩的孕化、细微变幻的偶发之间,直觉的把握、无意间的强化,渐生出差异性的反复,即韵味,需要用身体性去体会、创造和回味。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在重解《庄子》中庖丁解牛的寓言时,将“以神遇之”的“神”译为“行动性的力量”,是指深入到“事物的运作之中”的穿透力。“‘神’只能是行动者本身那种完全整合的动能状态。”从对现象界的物的注视与提问开始,让笔运行,在材质的磨合之间,让内在的气、物质自身的力量与宇宙之气息的传递相接通。三者相互嫁接,结合而生成未如梦如真的山之“灵气”。
  在实验过程中的偶发性之中,尝试打破既成的图式,在一个个瞬间,将姿势的灵感与蕴含在胸怀的山进行对话,在图像与材质的彼此磨合中,重新创造某种古典的精神性,或者不如说是与古典的精神进行实验性的对话。荆浩在《笔法记》里写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丙烯材料具有可薄可厚、可润可浓的中间性,与纸张、画布、画板之间,生成如烟霞、如余晖、如暮色一般含晕的气氛。然而,亦有冷雨中的山,一直落雨的山,似有雾霾一样暗沉色泽浸裹的山。
  在绘画开始的时刻,需要摆脱事先规定好的图像,把图像的轮廓打破、消解,用海绵、毛刷、绒布去轻拭、打磨。如此,进入造山的妙处,是要摈弃有意的设计、图式的制造,是要进入让山自身再生的自然过程。在这个创作的过程里,一次次重新诞生,与山一起幻化出力量的含蓄之光泽,在每一个创造接近力量竭尽的时刻,却又不断地更新生之能量。

山之幻化:以绘画作为治疗


  在创作开始之前的上游,最难的,在于自身状态的调节。从这一点重新开始,选择一些时刻,与自然的世界以及一些作品创造出的自然,长时间地相对,从而不断地洗净自身。
  在机制、规范、部署所统辖的世界,我们的生存境域都充塞得过满,满到没有多少余地给自己的生命自如地呼吸,令人身心俱疲惫。我们的弓弦绷得太紧,在过于疲乏的时刻,会缺乏行动力,更缺少创造性。在哪怕几日的假期里,需要一些地点来做抽离的“逃逸线”,比如去苏州的园林、京都的枯山水庭院,给自己一个接纳与缓冲的可能性空间。可许就是一个平常的、简朴的地点,却在其中找到一种“大隐”的可能,以置身其中来栖居、沉思、创造。
  这种返归,如同在空间中退回到如一尾鱼在水中游、与水草相戏的状态,时而也在草的下面用隐藏、躲避日光的方式,进入一片空白的纸页,并与之相游戏。这是一种含着至情而至真的游戏。我们在纸页与材料的碰撞、接触中展开了自身,甚至也遗忘了自身的苦愁和焦灼。打开自身,让自然以柔和的方式侵入自身,在这种接纳之中,我们反转出一种新生的力量。向自然、向材质学习,以最谦卑的心倾听与接纳,每一次退回到新生儿的状态,在柔弱之中,充满了生之潜能与浑沌,而一切尚未彰显、尚待舒展的力量,亦如新叶初生。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世界在资本的逻辑里发生变形,充满了对利润的计算、衡量,把生命的创造性挤压得几乎没有存留的空间。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在讨论日本画里的《那智的瀑布》时,提到一个日本商人在绘画作品的面前重新恢复了或者重新构造了听与看世界的可能。那张瀑布的图像是否写实,已然不重要,它是瀑布力量的化身。正如马尔罗所认为的,那种整体的力量“不是建构的,而是抵达的”,是在一种不断剥离自身的习练中抵达的独特性,抵达超越瞬间的创造力,而让作品由此生成为“另一条瀑布”,即真实的瀑布的“姐妹”。
   在这样的创造性的时刻,我们渐渐地从片刻返归的浑沌里再生,听到事物的苏醒、召唤甚至微笑、哭泣,它们在召唤我们进入那个万物之间互相呼应、感应的时刻。在暮色里的云彩,没有哪一朵是以明确的、清晰的轮廓来勾画的,自然即是微分子的笔触与色泽无限地在每个点上的互渗相生,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片无形或有形的抽象景致。
   法国哲学家亨利·马尔蒂尼讨论的“创造性抽象”,首先也是一种让我们从杂乱无序的状态中得以抽离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以抽象化的姿势,“从没有节奏性的行动世界里抽取出可以以节奏的方式运动和感动的元素”(参见亨利·马尔蒂尼《目光、话语、空间》)。每一次进入这种状态,亦是打开自身的边界。纯粹并不是单一,而是在纯然如初的状态里,如《庄子·内篇·齐物论》开篇讨论,在“吾忘我”的状态里方能听到事物自然存在、各自发声的“天籁”。在这种倾听之中,我们不断调节与转化了内在的节奏,因而是接纳了自然的“馈赠”。当人们采取占有性的、掠取性的对外姿态时,对外物的欲望不自觉地浸透在自身之中,也在那样的存在方式与行动之中,逐渐地损伤了身心的康健。事物与自身的关联就是那么地隐秘,自身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当“世界的肉身”遭到破损时,那种毁坏早晚会反过来损及身处其中的我们,正如《庄子》所反思的,那会导致“与物相刃相靡”的状态,会让生存成为梦魇。相反,所当摈弃这样的姿态时,自身的节奏逐渐地慢下来,也渐渐进入如马尔蒂尼所提倡的与事物共呼吸、共舞蹈的“圆舞”状态,在创作之即,身体实际上亦与页面进入一种接触的、舞蹈的状态。在这样的自然律动之中,有什么不能言明的东西,才忽然在某个转折的时刻涌现,逆转为让我们惊诧、攫住我们身心的“事件”。
  在山的形象建构、解构之中,或许有某种新的自然性在绘画中生成。紫色的云烟、雾霭,从山的根部一点点、一缕缕升起,也在山间与花树交会,将整个山的躯体环绕,化为在可见与不可见、遮蔽与显现之间的容纳时间之“绵延”的场所。我们进入其中游走、呼吸,重新找回在过度繁忙的世界里被遗忘、搁置,乃至生锈的本真天性,并使之与某种山的感性场域一起重新生成,在“绵延”中与山的生成一起运动、流变。
  在以这样的绘画作为“习练”与“治疗”的时刻,我们的身心得以松弛、安頓,间或性地超脱了俗世的纷纭嘈杂,回到与事物无隙的原初时刻,而后创生出持续的多样可能性。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从熟悉的形象的惯性中抽离,从僵化的结构中摆脱,从自身被贴上的标签以及事物被固化的命名里松绑,让潜能进入行动,生出一些尚待命名的、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幻化的形态,正如自然之道的面容。
  姜丹丹,学者,现居上海。主编“轻与重”文丛,发表论文多篇。
其他文献
春天来了,白水塘畔的三角梅早早地把花开上,一簇簇凝固的火焰,恍若梦境。我们的新家就安在这里。  要说白水塘,真的,它曾经名副其实,不但有水,水里居住着鱼,还有荷塘,生长着许多荷叶。荷塘虽然不大,十多亩的样子,但钻到里面,被荷叶簇拥,也会产生辽阔无穷的感觉。到了夏天,荷叶勾肩搭背,填补了彼此之间的缝隙,几乎覆盖了整个池塘。白色的水鸟时时盘旋在池塘的上空,等相中了满意的地方,便一头扎下去,没入荷叶里面
期刊
大兴安岭森林是保护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生态平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广、纬度最高的林区。但随着全球变暖程度增加,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大量树
2014年3月19日  终于分地了。伙伴们把试验田南侧倒塌的农业展览架清理走,又把地面略微平整,拿卷尺平均分成二十块,每块儿大约十平米,分给农园的工作人员和实习生种植管理。  集体劳动时,大家走近一看,地块儿划分有模有样:用废弃的塑料筐做隔断,中间的平整土地可以种菜,塑料筐里可以种花,真是一举两得!  抓阄分完地后,大家借来铁锹、洋镐、耙子、铁叉和小推车。有的地块儿以前耕种过,三下五去二就翻完了;
期刊
金银花是我国传统常用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论文收集了20个我国金银花主产区的栽培品种和四川本地的1个野生品种在海螺沟种植,通过对比种源地与海螺沟的气候、土
给出一种新的简单方法分析非线性连续神经网络的指数稳定性。得到了最优化计算神经网络全局指数稳定的一些判定条件,以及联想记忆神经网络各平衡态的吸引域与收敛速度估计。
这一年,一场春雪浩荡而来,将这座绿洲小镇变成了白色,然而,接下去的几天阳光灿烂,将春雪融化。  风开始朝着东南方吹过来了,融雪的声音在暖和的阳光里滴答,让人的心情轻松又愉快,紧缩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皮肤开始松懈。姑娘们在风中做一些骚动的有关爱情的梦,脸上开始生出桃花癣和草莓般的粉刺。  那些写在墙体上的标语,也在一次次的粉刷中被彻底掩盖了,人们走在街上,似乎都在猜测,将来的生活,会变好吗?  被戈壁沙
期刊
亲爱的思远:rn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你,可在我的心里已经多次了.rn昨晚上我又在梦中见到了你.刚下过雪的路特别滑,你骑着自行车让我上去,只隔一尺左右,我怎么跑也上不去.你只好停
期刊
文学作品更多描写人类群体及其文化的诞生rn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有时确实能看到作家们描写个体生命的孕育与诞生.但文学描写这一生命现象,难度很大,因为个体生命在孕育诞生的阶
期刊
摄影的作为,依赖于艰辛却伟大的时代;而时代的艰辛与伟大,一定依赖于一系列体现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丰厚事实。  记录事实亦即承载历史。就摄影而言,距离事件发生时刻最近的照片,如同新酿之酒,未经岁月的积淀,尚未散发出时间之芬芳。然而,当我们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承载着不同历史意义和特定社会价值的照片作并置观看时,时间的区隔不仅可以在比较中贯通,风格的差异竟然也可以在类型相当等条件中发生密切的关联;更主
期刊
个人标识  有鲜明的、独特的个人标识,即使蒙住名字,也能让阅读者从你文字所透露出的独特信息中找到你,把你认出,是每一个作家、诗人都希望能够达到的“高标”之一,用诗人奥登的说法就是“为个人的缪斯画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面部表情”。它是作家们在写作中极为注意和重视的,没有人愿意自己是“渺小的后来者”,没有谁愿意自己的写作是跟在某某某之后的写作,因此上诸多的作家会为自己如何呈现“独特面目”而处心积虑,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