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来太钢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对特殊钢的需求十分迫切,电炉炼钢由于其独特的工艺,成为发展特殊钢、军工钢的首选和主攻方向。1951年,我父亲刘丕绩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太钢电炉部(后更名第三炼钢厂),从实习技术员做起,到任电炉炼钢部副主任(更名后为副厂长)兼主任工程师。从1956年到1959年,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陆定一、彭真、贺龙、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陈毅、郭沫若等十多位中央领导视察太钢。其中,我父亲在陪同刘少奇、陈毅同志参观时,幸运地被记者摄入现场合影当中,成为珍贵的历史照片。
  无悔火红的岁月
  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举国处处洋溢出喜迎节日的气氛。
  9月27日,河东腹地阳光明媚,大雁高飞,菊谷飘香。下午4时许,太钢正值三班工人交接班时间,工人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一派繁忙景象。这时,几辆小轿车在电炉车间门口缓缓停下,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同志来到电炉车间视察。他身材敦实、宽宽的面额、红红的脸庞,这位指挥人民军队和劳苦大众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总司令,虽然身经百战、年过七旬、戎马大半生、却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他老人家风尘仆仆、不顾旅途颠簸劳顿,径直向车间走来。
  那时,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型群众集会活动都并排悬挂朱毛伟人画像,职工们从画报上看到过朱总司令,马上认出了朱德同志,一下子围拢了过来。朱德同志频频向大家招手致意,工人们热烈鼓掌夹道欢迎。我和几位三钢厂的负责人迎上前去,连声向朱德同志问好,并简要汇报了生产情况。
  朱德同志知道太原有许多军工厂需要军工钢,朱老总问“你们能炼些什么钢?”我们汇报说“太钢的平炉能炼炮弹钢、子弹钢,电炉能炼制造大炮用的铬镍钼合金结构钢,炮钢由我们铸成八角形大钢锭,送太原重型机械厂水压机锻造成毛坯,再由山西机床厂造成大炮,三厂联合制造已经成功。电机用低硅钢、变压器用高硅钢填补了国内空白,太钢成了我国硅钢生产的发源地。工业纯铁的试制成功,适应了国防建设的需求。”
  朱德同志听后满意地点点头,意味深长地说:“要坚持质量第一、军工第一的方针。质量问题不只是钱的问题,而且是血的问题!”
  说话间,我们随朱德同志来到2号电炉旁。此刻,上一炉钢出钢完毕,工人们正在给炉子精心备料并短暂休整。
  工人们见到朱德元帅,异常兴奋,有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大伙一边擦汗一边利用工作的间隙,聚集到朱德同志跟前。
  朱德同志伸出宽厚的大手与同志们握手并亲切交谈,他看到工人们年龄普遍不大,关心地询问:“炼钢几年了?今年多大年龄?成家了没有?”等等,工人们一一回答了朱德同志的问题。
  朱德同志的淳朴和蔼、循循善诱、平易近人,让工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方才初见总司令时的拘束和紧张淡忘了,倒像是与家中慈祥的长辈拉起了家常。
  一位小伙子对朱德同志说:“我从小崇拜战斗英雄,董存瑞、邱少云是我的榜样。我想当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可因为父亲患病、弟弟有残疾,一大家子靠我挣钱供养,当英雄的梦没有实现。”
  朱德同志说:“想当英雄,是我们民族或年轻人的追求和理想。当兵是为了保家卫国,人民军队能锻炼人、培养人、考验人,常被称作英雄的摇篮。为了粉碎帝国主义亡我之企图,我们必须承担起艰巨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任务。每个人的境遇不同,革命的分工不同,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为人民服务、为保卫和建设祖国努力工作,人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和考验,人人都可以实现夙愿和梦想,成为各行各业中的英雄。”
  “当年,毛主席领导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我们党和红军还处于弱小时期,毛主席亲自带头背粮、挑粮,老百姓和红军将士一样,肩挑禾谷、丰衣足食,保存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打破了蒋介石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人民群众中涌现出许多生产自救的模范英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建立了黄崖洞兵工厂,生产枪炮弹药,车、钳、铆、电、焊、冶炼、铸造,工人的工种很多,但目标就是一个,消灭日本帝国主义。工人们夜以继日、不畏艰苦,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
  同志们听了朱德同志的话,很受启发和教育。大伙你一言,我一语,掏出心里的话与自己最尊贵的亲人交谈。
  最后,朱德同志勉励大伙说:“我们只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在平凡的岗位上苦干实干、不断创新,做出非凡的业绩,我们就无悔这个火红的岁月,实现成为英雄的追求和理想。”
  朱总司令的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久久回荡在了干部工人的心中,成为敬爱的总司令向工人阶级和全国劳动群众发出的时代进军号令。
  2004年,是太钢建厂70周年,也是朱德同志视察太钢45周年。抚今追昔,缅怀他老人家的丰功伟绩,回忆这位开国元帅视察太钢时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和对太钢生产的关心,我更加敬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赋诗一首,以表思念和敬仰之情。
  南昌井冈两万五,
  星星之火燃九州。
  驱倭倒蒋乾坤转,
  开国兴邦壮志酬。
  太钢视察励人奋,
  炉前教诲记心头。
  火红岁月英雄谱,
  一代忠良世代讴。
  学习人民解放军
  1959年5月22日傍晚,我们接到上级电话通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同志要视察我厂,要我们做好生产安排和接待工作。
  次日上午9时许,陈毅同志来到太钢第三炼钢厂,他身穿黄夹克上衣、淡绿色褲子,外披深蓝色风衣,戴着墨镜,显得十分稳健洒脱、英姿勃勃。
  这时公司党委书记李晓林同志,把我叫到陈毅同志跟前,向陈毅同志作了介绍,我赶忙连声向陈老总问好。
  陈毅同志亲切地问我,工作几年了?学什么专业的?当陈老总得知我是建国后第一批冶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解放前夕曾辗转就读于上海等地时,陈毅同志颇有感慨地对我说:“你们在战火纷飞的年月,不畏颠沛流离的艰辛和反动派的袭扰,坚持完成了学业,求学不易啊!” 陈毅同志勉励我:“要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亟待你们发挥才干。”   接着,陈毅同志要我们带他到炼钢炉前看看。
  陈毅同志与我们边走边谈,他既观察目前的生产管理,又探讨企业未来的发展。
  他看到空旷的大厂房内,只有4台小功率电炉时,就关切地询问我们,能否将电炉搞得大一些?能否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加钢产量?我们汇报说,电炉扩容方案已有,但由于项目和资金等待国家批复等因素,未能组织实施。陈毅同志说,回去后,我向国务院反映,尽快答复你们。
  当陈毅同志看到堆放在现场的钢锭和原料很多,显得拥挤凌乱时,陈毅同志既诙谐又严肃地批评我们:“到了钢铁厂,钢铁成霸王,行走人困难,事故难预防!”陈毅同志指出,要以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学习解放军整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作风,如整理内务被褥一样、如打扫驻地街道一样,把我们的生产现场整理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要学习毛主席关于注重领导艺术的教导,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生产现场环境,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我当即向陈毅同志表示,一定要发动和依靠全厂干部群众狠抓现场管理,搞好文明生产。
  这时,出钢的钟声响了,我一边把护目眼镜交给陈毅同志,一边向陈毅同志介绍电炉出钢情况。这时,钢水奔腾,钢花飞舞,将电炉车间映得通红。
  就在陈毅同志视察太钢的第二天(5月24日)下午,我有幸在太原湖滨会堂聆听了陈毅同志的形势报告。
  陈毅同志一开始就说:“我这次来山西是根据周总理的决定,让几位副总理到各地考察的。我一下火车,太原迎泽大街的壮阔景观,让我眼前一亮,我的诗意就来了!” 人们的心,一下就被陈毅同志别开生面的开场白抓住了,会场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演讲人与听众产生了明显的互动效应。
  陈毅同志的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坦诚率真。陈毅同志对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作了详尽透彻的剖析。
  2001年8月26日,是陈毅元帅的百年华诞。时光已逝去四十二个春秋,陈毅同志视察太钢时的情形在我脑海中却清晰如昨、记忆犹新。回眸往事,缅怀德泽,我情不自禁浮想联翩起来,赋诗为念。
  湖滨讲话山河动,
  音绕三晋震碧空。
  铁水沸腾钢花舞,
  合影炉旁暖融融。
  南征北战善运筹,
  外交韬略浩气存。
  雪压昂首高洁松,
  博大胸膺贯长虹。
  带出过硬的工人阶级队伍
  1958年10月20日,贺龙、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等同志,在代省长卫恒等陪同下,视察太钢。
  太钢党委书记李晓林、经理陈瑯环等接待了三元帅一大将一行。
  陈瑯环同志汇报了太钢的生产经营情况,当陈瑯环同志谈到采取政治挂帅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收效良好时,聂荣臻同志指出:“计件工资、奖励制度是必要的,我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法国就实行计件工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在很多工种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
  当陈瑯环同志谈到他曾经在聂荣臻司令员领导的晋察冀军区任过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长时,聂荣臻同志高兴地勉励说:“解放军的干部转业到工业战线,带来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你们要好好学习,学管理、学技术,要带出过硬的工人阶级队伍。”
  汇报后,一行人视察了电炉等生产车间。老帅们看到:一线工人普遍年轻,工作环境艰苦。罗荣桓同志一边看,一边对我们陪同参观的基层干部说,要关心青年工人的成长,要开展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罗荣桓同志提到,当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贺老总的八路军篮球队生龙活虎、威名远扬,凝聚力战斗力极强,为我们今天带好青年工人队伍树立了榜样。
  参观完现场后,老帅们回到小会议室坐下休息,到了中午时间,门口和窗户上都挤满了人,工人们顾不上吃饭,都想看看这些具有传奇英雄色彩的开国元勋们。
  一位操濃重晋北口音的工人对身旁人说:“那位靠墙壁坐着的是聂荣臻元帅,他领导开辟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另一位小伙子说“戴眼镜的是罗荣桓元帅,他是四野的政委。”
  听到门外人们的说话声,罗瑞卿大将走到门口,悄声问人们:“你们认识哪一位是贺老总?”话音未落,一位青年工人满有自信地笑着回答:“就是那位留小胡子的”。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其他文献
西黄石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境内的丹河流域中段。现存传统院落250余座,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西黄石村原名金玉村,始建于唐代,兴盛在明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清代时村里的晋商发了大财,大兴土木,被皇上怪罪下来,将“金”变“黄”,“玉”变“石”,更名为黄石村。后因洪水穿村而过,分为东、西黄石村。  西黄石村的清代民居保存十分完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村落的发展与村中成、杜、赵、张“四
期刊
我叫李存良,绛县安峪镇东三涧村人,今年96岁了,1940年参加革命。在革命队伍中,我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西南剿匪。几十年来,许多经历早已记忆模糊,但抗战时的情景却常常在脑海中翻腾。我在战斗中多次负伤,身上留有敌人的弹片,一只眼珠被取掉,换成了假眼。现为三级残废军人。一  我的老家原在河南,荒乱年间,祖辈们担挑肩背着仅有的家当来到绛县东三涧村,在当地给人打短工、做长工,勉强度日。我有姐弟五个,
期刊
【编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利用山西军阀阎锡山留用日军对抗人民军队的企图,以具有独立支配力的军队残留下来,与残留日侨建立统一体制,幻想等待国际局势变化,“山西残留日军将作为重建日本军的先遣队”“山西就是日本重新向大陆发展的前进基地”。日军残留山西后,以“复兴皇国、恢弘天业”为宗旨,保留武装,继续战争,在给中国人民造成新的战祸的同时,最终被彻底消灭。本文依据原始档案、侦讯日本战犯
期刊
今年七月,是我大学毕业50年,经过同学们的认真磋商和精心的筹备,6月26日至28日,历时三天的“山大中文系62级同学毕业50年团聚”在晋祠宾馆如期举行。叙谈中,大家不约而同都谈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姚奠中。  姚奠中,上学时我们都称其姚先生。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戴一副黑框眼镜,双目炯炯有神,约有50岁。大二时,他给我们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操一口浓重的晋南(稷山)乡音,听起来比较吃力。
期刊
马玉梅(1913—1993),字冰清、又名马道明,山西大同人,大同回族第一位女教师,妇女界知名人士。  马玉梅先祖几代人曾袭任清军太原守备,为回族行伍世家。到祖父马壮年迈时,弃官为庶,携眷属返回故里大同。父亲马生富由于家庭陶冶和少小努力,成为北方地区极具影响的古玩鉴赏家,他见识广,造诣深,且是一位慷慨仗义、乐善好施、思想活跃的开明人士,在大同回族中很有名望。辛亥革命时期,从宣化到大同和李德懋、宋世
期刊
王怀明,字念文,新绛县古交镇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怀明幼年上过私塾,聪颖好学,加上家教甚严,知书识礼,为日后正直为人、认真做事打下了良好基础。  1917年,26岁的王怀明从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在芝加哥西北大学法学院读书,192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山西的法学权威。历任国立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山西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国民政府内政部参事、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院长等职。1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水灾、旱灾、蝗灾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三大自然灾害,而蝗灾“其害尤惨,过于水旱”,因此,在历代史书和方志中对蝗灾都屡书不绝。事实上,为害农业生产的绝不仅仅蝗虫一种,直至建国初期,各种害虫仍然极大地影响着各地的粮食产量。而且,受传统耕作习惯及技术水平的限制,群众对“害虫”的认识有限,并多将其奉为“神虫”,缺乏系统的防治措施。为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群众性除虫运动。山西省在运动中通过
期刊
北洸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北洸乡,距县城5千米。明清时期,由本村晋商巨贾曹氏家族建有传统古建筑宅院16处,占地300亩。至今只剩下三多堂、五桂堂、凝富堂、延龄堂、怀义堂等5处,占地面积22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1890平方米。明清两代,由本村曹、杨、吴三姓建有庙宇、祠堂、大寺、神阁20余座,现仅存娘娘庙、关帝庙、观音庙3座。北洸村文化渊源久远,历史底蕴深厚,现存历史景观、景点达39处,文物保
期刊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前的1964年春节之后的一天,我们家中突然收到一封北京的来信,收信人是父亲常崇宗,母亲按照惯例等待父亲中午下班后由父亲拆信。父亲看到信封上并不熟悉的字体和通讯地址,便急切地打开,来信页数多张,其中还夹着照片。父亲顾不上吃饭,仔细的逐页逐句读着来信,眉头渐渐紧锁且喃喃自语:写信人是谁?当看到信底落款“你的三十多年前的先生——任行健”时,父亲则一时脑子空白,坐在床边陷入往事的
期刊
五、山雨欲来风满楼  1965年初春,我被生产队派到榆次附近的潇河大坝工地干活。任务完成以后,我直接返回太原,在宿舍大院里遇上了8岁的小妹妹。当我高兴地喊她的名字时,她却好半天没有反应。后来问她原因,她说她认不出是我。回家照镜子,我简直像黑人一样。  有一天我上街回来,正好遇上父亲和一个人从家里出来。从穿着上看,这人有点像个老农,但是却气度非凡,眉宇间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赵戴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