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中EphA2和EphrinA1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dn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EphA2和EphrinA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应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8例肾癌组织、24例正常肾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的表达,采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肾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组织(均P〈0.01)。正常肾组织中MVD为25.23±7.09,肾癌组织中MVD为39.68±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肾癌组织中,分化程度为2、3级组的EphA2和EphrinA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分级为1级组(P〈0.01,P〈0.05),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P〈0.01,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肿瘤直径≥7cm组的MVD高于〈7cm组(P〈0.05),分化程度为2,3级组高于1级组(P〈0.01),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EphA2、EphrinA1的表达与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55和0.485,均P〈0.01)。结论 EphA2和EphrinA1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特异性的溶骨性骨代谢指标血Ⅰ型胶原吡啶交联羧基末端肽(sICTP)、尿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和尿吡啶酚(uPyd)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20例乳腺癌患者的sICTP、uNTx和uPyd,比较其在骨转移和无骨转移患者中浓度的差别,并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ICTP、uNTx和uPyd指标与治疗
目的 探讨低氧条件下人肝癌细胞(HepG2)中血红素加氧酶1(HO-1)过表达对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 应用低氧气体(0.5%O2、94.5%N2、5%CO2)和化学模拟低氧(250μmol/LCoCl2)方法刺激HepG2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mRNA水平上检测低氧条件下HO-1和HIF-1α的表达。采用Western b
患者男,41岁。2007年6月下旬无明显诱因出现满腹胀痛感,未予重视。2007年7月25日,患者被外院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但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2007年8月3日,患者因腹痛加剧入住我院消化内科。腹部平片提示:右半结肠粪块性梗阻。磁共振成像(MRI)、胸部CT检查结果均提示:T19、T10胸椎转移癌,T9病理性压缩性骨折侵及椎管;肝右叶前下段癌;肝硬化伴不典型腺瘤样增生结节;脾肿大。
准确的恶性肿瘤分期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为肿瘤研究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和分析、疗效的评价、预后的估计、临床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统一标准。恶性肿瘤有多种分期标准,其中TNM分期标准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绝大多数实体肿瘤均采用此种分期方法。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强化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122例,术前2周内行PET-CT检查,同期行CT强化扫描,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评价PET-CT和CT诊断NSCLC区域淋巴结的价值。结果 PET-CT能对80.3%NSCLC患者的区域淋巴结正确分期,13.1%的患者分期过度,6.6%的患者分期过
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其美观、微创、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应用于甲状腺良性疾病的治疗,目前已获得广泛认可,但对于其应用于治疗甲状腺癌的安全性、可行性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甲状腺术式切除甲状腺癌15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CPT-11)的活性代谢产物SN-38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缺氧条件下,将贝伐单抗和sN-38作用于人结肠腺癌细胞LoVo,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药物作用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
目的 比较查体、超声和钼靶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价中的差异。方法 通过查体、超声和钼靶分别测量、记录141例NAC患者肿瘤状况,分析治疗前后原发灶、淋巴结的变化。结果 全组中晚期患者居多,Ⅰ期仅占8.5%。化疗前查体的乳腺肿块较超声检查明显偏大(P〈0.01)。评价疗效时,原发灶查体误判完全缓解(CR)率高达46.8%(22/47),而超声误判残留率为84.0%(21/25)。43例行
本刊“专题综论”栏目系高级述评类特色栏目,设栏20余年来,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以往该栏属特约组稿栏目,不接受自由投稿,旨在按照栏目的特定需要,有指向地选题,组织权威专家著文,提供广大读者参考。今为适应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提高本栏目的报道效率,特改变组稿方式,面向广大作者征稿。凡符合本刊“专题综论”栏目要求的来稿,均可为本刊接受,获得发表机会。
目的 通过生存分析评价纵隔镜检查在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纵隔淋巴结状态中的作用。方法 对152例可手术NSCLC患者术前行CT和纵隔镜检查,根据纵隔镜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方案进行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纵隔淋巴结分期按最终病理结果分为pN0、pN1、pN2和pN3,按CT检查分为cN0~1和cN2~3,按纵隔镜检查分为mN0~1、mN2和mN3。结果 pN0组、pN1组、pN2组和pN3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