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意识引领下的多法破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120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教师费心教,学生费力练,但往往收效甚微。问题的症结何在?我想,问题的症结很大程度在于:在语文教育淡化语法的总背景下,师生阅读整体意识和宏观视野的缺失。他们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急功近利地肢解文章,组出的答案往往流于片面;或方法僵化,大多采用传统的结构层次分析法,对文章少作动态而较为静止地解读,答案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拟构建一种较为科学的阅读整体把握策略,即提纲意识引领下的多法破解。
  提纲意识引领下的多法破解,首先、要求把阅读看成一个系统过程,能循着语法元素(字、词、句、段)的动态平衡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脉,快速搭建框架形成提纲。尔后,在提纲意识引领和“形象或事实或事例,表达技巧,主题(情思或观点),读者”四位一体的宏观视野烛照下,结合局部前后兼顾地抽取组织信息,拟成答案。其次、要求灵活运用不同阅读法。可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破题切入法、线索纵贯法、文眼辐射法几种方法兼及。现结合近年高考真题分述之。
  一、破题切入法
  破题切入法是一种从剖析题目入手,把握文意及写法的文章分析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晴是心灵的窗户,透过题目“窗口”我们便可窥见作者构思行文的良苦用心。具体而论,有如下几方面:
  (一)题目告知文体。如《忆刘半农君》(2007年湖南卷),《说村落》(2006年重庆卷),《访钢琴演奏家傅聪》(2007年广东卷)题中的 “忆”“说”“访”标志文体分别是回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访问记。我们大可以在相应文体规范指导下进行阅读。
  (二)题目告知文章内容。很多文题让我们约略揣出文章题材内容、抒情立论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如《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2008年海南、宁夏卷)题目告知文章是写盛宣怀在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两方面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以及作者对他的礼赞。
  (三)题目告知文章写法。很多文题都暗示大致写法及艺术特色。如《吟风》(2008年福建卷)“吟”是“吟咏”之义,说明文章是把“风”当作诗词一样细细品味的。这样,文章透过风的外在形象深嚼品出内在情性气骨,从小处写到大处,运用多种修辞特别是排比等的写法就易于理解了;又如《海南杂忆》(2007年全国Ⅱ卷)“杂忆” 马上让人觉得文章行文自由灵活,如天马行空,按“天涯海角”→“ 海角”岩石→苏东坡《儋耳山》诗中的“道旁石” →《道光建州府志》记载的历朝被流放到海南的“道旁石”(朝廷所谓的“罪人”) →唐宋时的“险恶军州” →兴隆农场开发→路边平畴→由路旁小草想到王佐《鸭脚粟》诗→飞机草、鸭脚粟→王佐《天南星》诗、天南星一路写来,或自然或人文,或文学或历史或政治,或古或今,意识流式地多方“杂”写海南印象。
  (四)题目可让我们“知人论世”地阅读。题中作者名多少给我们一些阅读暗示,可从中联想作者生活时代、经历、创作风格等,这些可创造阅读的大语境,这是破题切入法应注意的又一方面。其它阅读法亦可很好利用。
  当然,破题切入法的关键在于抓准“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又有眼睛,谓之题眼。
  不同语法结构的题目题眼不同,现列表如下:
  如《泪与笑》(梁遇春, 06福建卷)阅读,其提纲如下:
  “泪与笑”是关系型题目,题眼是“泪与笑的辩证关系”。哭笑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作者却别具慧眼和匠心,于寻常中翻出新意。先总后分,分中并列泪与笑的辩证关系:笑中有泪,泪中有笑;并且夹叙夹议,先叙后议地透过几种笑和泪的表象深挖实质:生的悲苦,悲剧情调;生的快乐,阳光意味。(对应15题)3—5和6,7和8,9—13和14—17,都构成叙议结构。叙中,叙后议出笑的实质(泪),泪的实质(笑)。提示笑的实质的语言有:吓人、心寒、苦、悲哀、苦心、黑漆一团活着、无限的生的悲哀、恐怖,惺惺惜惺惺而心酸,害怕、失望、挨骂、生离永别、失败、降幡、苦况、悲剧情调。标示泪的实质的语言有:肯定人生的表示、惋惜、留恋、慈爱、希望、值得一活、人生的甘露、快乐、快感、健康、回甘的快乐、同情、生活力、照耀心胸的阳光。这样,根据前呼后应的整体上下文,15题的答案可轻松拟出。“对于几种笑……不敢大声”总领下文的几种笑,作者从对象、原因、笑态三方面重点写了三种笑的形象,这是对笑的具体化。(对应12题)“我每回……值得一活的”是9和10的过渡,承上启下,“原因”应从9和10中找出。(对应14题)“是我们……降幡”是对它之前活语的形象化比喻,经由本、喻体形象 “失败”和“对心灵影响”这两个相似点,指向“笑”的实质分析,即可拟出13题的答案。总之,紧循提纲,扣住题眼,把住文脉,阅读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真题回望】
  12题考查“笑” 的 三种形象。应从对谁而笑、因何而笑、怎样笑三个角度理解每一形象。
  13题涉及对表达技巧中的修辞、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修辞塑造形象,形象寄寓主题过程的具体化。
  14题“泪”的实质分析,涉及主题的部分探究。
  15题“视角独特”说明作者观察“笑”和“泪”现象的角度异于常人、“立意新颖” 说明作者见出反于他人的笑”和“泪”实质。对二者的回答涉及以表达技巧表现主题的考查。
  二、线索纵贯法
  线索又称文脉、意脉,是作者联缀全部材料的纽带,是维系文章内部层次及相互关系的桥梁,是作者行文思路的轨迹。它有复线及单线之分。复线有平行式,明暗式,纵横或经纬式几种。考查中学生的现代文线索较少涉及复线。近三年高考中,只有《绵绵土》(2006年全国Ⅱ卷)使用复线(明线:沙漠——绵绵土——沙漠;暗线:母体——绵绵土——故乡)。其余的均为单线。单线有几种:时间线, 如《合欢树》(2005年北京卷):十岁——二十岁——三十岁——过了几年——几年前——未来有一天;空间线,如《夕阳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卷):窗台——桌面——桌面以上空间——书架;游踪线,如《在山阴道上》(2006年湖南卷):早上北山下——中午绍兴城——下午回来的路上;物件线,如《日历》(2005年福建卷):喜欢日历——创造日历(虚的日历:记忆);人物行为线,如《贝多芬:一个巨人》(2005年湖南卷):客人见贝多芬的佣人——客人初见贝多芬——客人与贝多芬交谈——客人与贝多芬共进晚餐;情感线,如《炉火》(2007年辽宁卷):感伤——感动——感奋;理念或思绪线,如《说村落》(2006年重庆卷):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线索纵贯法的运用关键在于阅读时善于找出彰显线索流程的词句,形成一定的关节点,而后以关节点为核心向外辐射,确立片段意识, 进而理清材料间关系,把握文意及写法。
  如《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2007年福建卷)阅读, 其提纲如下:
  文章由落叶而我而母亲,由物及人,由实写层进象征虚写。第5段、第12段中的“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和“母亲也像这落叶”成为物线“落叶”上的两个关节点;它们向外辐射,层次分明地形成两个片段:其一、写“我”看到了故乡,故乡的山崖,屋檐和母亲。这些是“我”生命之根、成长之根。想象中重温他们对我的恩情,对故乡和母亲怀念起来很想回家。(对应12、14题)其二、在前面忆念母亲为“爱”辛劳一生的基础上,追思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之情。(对应13题)总之,线索,线索衍生的形象以及由形象透出的对故乡和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成为破解文本的钥匙。
  【真题回望】
  12题所引的话使用的是比喻修辞,本体“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和喻体“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首先借“干瘪”和“ 残缺不整”相似关联起来;其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前后相似点分别涉及母亲躯体和精神两个侧面,再看看所引的话所处的第9段中的上下文就可知道,除了“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说的是母亲躯体辛劳一生耗尽生命外,其余说的均是其为孩子谋幸福的精神品性。因此,所考比喻的修辞效果之一是它生动传神地塑造了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形象。同时,比喻所塑造出的形象蕴藏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这是所考比喻的修辞效果之二。总之,题中比喻修辞效果可从形象和情感两面得以说明。。
  13题是对主题(情思)的考查。(1)所引的话是对上文故乡风物和母亲感召“我”归来述说的议论,因而“原因”应从乡情乡思角度拟出。(2)中“如果……母亲,我要……”假设句式饱含“我”这个游子在母亲生前“应感恩而未能”的遗憾之情,其余语言特别是“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两个暗喻富含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14题“‘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对形象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落叶”物线上的两个关节点通过象征虚化统摄着“我”和“母亲”的形象,结合上下文提及的二者形象特点,即可归纳出“落叶” 的含义;至于“落叶”在结构上的作用可从线索和层次方面得以表述。
  三、文眼辐射法
  “文眼”指诗文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主题或脉路的关键词句。它是很多文章构思的起点,思路的脉络,表现的重心和立意的归宿。它向外辐射,使材料在并列层面上呈扇状结构。
  文眼显现的位置因文而异,有在题中的,如《泰山很大》(2007年江西卷)题中的“很大”既是文眼也是题眼;有在篇首的,如《夕阳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卷)开首一段的“神奇”;有在篇中的,如《泥泞》(2007年广东卷)篇中的“热爱”;有在篇末的,如《雪野里的精灵》(2007年天津卷)篇末的“生命的奇观”。
  文眼辐射法的要诀在于:确定文眼后,看文眼统摄了哪些材料板块,板块内外部涉及哪些内容,它们如何组合以表现主题。总的一句话, 应以文眼为核心、为焦点思考文章内容及形式问题的方方面面。
  如《张家界》(卞毓方,2005年全国Ⅰ卷)阅读,其提纲如下:
  文章开篇用文学类比山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现出文眼“大美”。(对应14题)以文眼“大美”为焦点向外发散组成张家界山水的“独异”、“灵性 ”和“表现力惊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写山水奇异。表现在三个方面:山峰形态,峰顶的松柏,山壑山涧气象。(对应15题)第二板块描绘灵性山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白天,山形尽显超尘拔俗的风姿;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夜晚,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对应17(2)题)其中对于篝火的大段描写似乎游离主题,却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对应17(1)题)第三板块凸显张家界表现力惊人。主要体现为两点:恍若蜃楼的村落美到难以用文字形容;倒金字塔岩峰韵味需用语言再三品读,反复咏味。(对应16题)总之, 文眼“大美"成为解决阅读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阅读法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很多,诸如,层次组合法、性格核心给摄法、语法结构层次分析法、以点带面法,问题带动法等,我们应灵活运用。
  [作者通联:福建永定坎市中学]
其他文献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梳理探究”中安排了“奇妙的对联”的梳理探究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梳理探究中,我深深地感到:初高中教材不衔接,真是教学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一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
在愤而辞去彭泽县令的16年后,57岁的陶渊明写成了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桃花源诗并记》。有趣的是,以田园隐逸诗的杰出成就而被唐宋文人推崇备至的陶渊明,这次却做了件傻事儿:160字的诗,竟然配置了320字的记。偏偏这记,具有夺目的绝世风采,让太多的人,见了它便心满意足,不再有心思去关注诗歌本身了。  此种“喧宾夺主”行为,当然是陶渊明故意为之。因为,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情感的自我化和内容的诗意化,往往给
本文试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视角探讨《论语》教学在语文课中承担的角色以及《论语》选读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呈现的语文味,寻找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既能体现选修内容的侧重点,又能守住语文教学之根本。  一、教师视角:寻找需要“教”的契合点  在实际课堂教学《〈论语〉选读》时,教师总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绞尽脑汁设计课堂,往往是走得艰辛,效果甚微。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论语〉选读》
语文课该如何教,或许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我的观点是,多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用成串的问题,引领着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前行。前三篇文章中探究的身份、细节和关键词等三大抓手,如果不将其设计成有价值的问题,不能让这些问题形成有效的问题串,那么再好的抓手,也拉不动思维淤塞的课堂。好的问题,是开启思维闸门、清除思维淤塞的最理想工具。   好的问题从哪里来呢?课堂上的临时生成固然重要,教师在备课中的精心预设也必不可
现行《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有些属于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沙之书》等。而现代小说不像大家所熟悉的传统小说那样,它往往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没有传统的表现手法等,鉴赏现代小说应该转换自己的阅读观念,突破原有的鉴赏定势,改变已养成的欣赏习惯,用现代人豁达的胸怀去接纳它们;并认真细致地研读作品,寻找和发现其特色,并对其中的重要章节、段落、细节和词句等进行琢磨与
2014年第10期《语文教学通讯》(B刊)刊发了李华平老师的长文《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教学课例》。该文批评韩军老师的《背影》课例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正道,成为哲学课、美学课、生命教育课,呼唤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独有的使命。该文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1月份、2月份《语文教学通讯》(B刊)与《新课程研究》共刊载了4篇批评韩军老师的文章。笔者以为,这些批评有其合理之处,对语文
《阿Q正传》以其深邃的思想、娴熟的技巧、独特的风格赢得世人的喜爱和赞赏,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夏志清语)。大名鼎鼎的阿Q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画廊里的精品,也是揭示人类普遍心理弱点的精神典型。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谈不完的。小说刚一问世就产生了巨大反响,立刻在文坛上刮起了一股“阿Q旋风”。无论是文艺界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对这部杰作异乎寻常的关注,
一、缘起  我在执教《我若为王》时,过程颇为顺利。当在黑板上补充完如下板书:“奴才的表现(现象)→我生活在奴才中间,我是奴才的首领(本质)→不留奴种在人间(卒章显志)”后,学生出现了欣欣然的脸色,似乎一堂课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我知道学生思维将进入停滞状态,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刮起头脑风暴。    二、过程  (一)师作者认为“生活在奴才中间,做奴才的首领”是“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所以要将所有
在不少地区的公开课或竞赛课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要求“裸教”的挑战。所谓“裸教”,是指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备课教学。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在充当教参“搬运工”的角色,逐渐丧失了语文教师最为宝贵的对文章的解读力,弱化了对语言的感受力。其实,“裸教”对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有很大帮助。  《家有斑鸠》是一篇课外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备课时,无任何参考资料可查,笔者也上“百度”搜索过,一无所获。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