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试误,引领价值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这里包括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与学习者的生活)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它也是衡量现实教育成败的一把最好的尺子。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对生活世界作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具有先在的给定性,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可见,生活世界包括人之生活全程。要谈“语文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理应绕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要选定语文教学内容,就应关注学生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选择与创生过往的经典、关照与抉择现实的生活、启迪与展望未来的理想,从而关注学生生活的全程。根据学生全部生活所选择和确定的教学内容,才会被学生所接纳和欢迎。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也指出,“教育即为未来人的完美生活作准备”。同样,语文教育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学生的未来生活,在对学生这个生命主体关注的基础上,进行人性的再造与重塑,从而让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储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修养。作为教师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学生的犯错问题并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合理的引领。
  试误是学生成长的起航点 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学生犯错的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于是屡犯同样的错误,这的确是令教师头疼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为了落实语文新课标提倡的将语文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一理念,有意识地增多课堂中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设计和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主动权是让给了学生,但每次提问,学生总是回答错误,最后还得自己告诉学生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结果,几经挣扎,教师还是觉得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省时省力省事。对此,英国社会学家霍布豪斯有过精辟的阐释和评价:“他们的注意多半不是放在如何鼓励、帮助孩子独立自主地判断、行事,而是放在如何提防孩子们犯错,如何扫清孩子们前行道路上的可能性障碍,为他们提供一条简捷、平坦的光明大道。这种不使孩子发生任何错误与过失的教育,是一种安全的教育,但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因为它剥夺了孩子们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霍布豪斯著,朱曾文译:《自由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其中,对如何看待学生出错,霍布豪斯则认为:“就错误是诚实的而言,它产生于心灵在局部的、不完全的经验基础上的自发活动。它是经验的解释,尽管是一种错误的解释,而权威强加于人的信条却根本不是经验的解释。它不包含个人的努力。它的盲目接受说明意志退避三舍,智力黯然失色,变得迟钝。”可见,这样的错误,对学生语文经验形成而言,是有着积极的价值的。事实上,我国古代教育教学著作《学记》中对学生的犯错问题也有过经典的论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由上可知,学生尝试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途径和资源,善待并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理应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在纠偏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通过积极干预引导学生的思维重构。正是这种思维的重新建构,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并构成其语文素养积淀的鲜活过程。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误说”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可见,试误是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学生成长的起航点。
  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性引领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同时,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语文教学不仅应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与提升,更应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性引领。这之中,最应关注的问题就是利用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难度”,就是指学生先前未弄懂或现阶段想知道的,以及将来社会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只有以此为触发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让其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项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提升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之旅。这种有“难度”的东西,除了包含知识和能力外,更多的应着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向来提倡“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里所指的“道”,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而是一种人文教育,即培养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于漪老师把人文精神的内涵归纳为“知、情、意、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八个方面,其中很多方面正是当代青少年所最缺失的。钱理群教授则把教育称之为“立人”和“打精神底子”的教育,他曾论及:“在我看来,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要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所有这些宝贵而美丽的精神素质可以概括为‘青春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双基训练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人文”的开掘,必须把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态、道德情操、文化要义、人文理想等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让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精神漫游,让学生在享受这一旅程的同时,形成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最后一课》中某些语句读来疑点重重,令人费解。  “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  我们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母语会这样一无所知吗?怎么感觉小弗郎士学法语就跟我们初学英语时一样,基本上什么都不懂呢?  如果说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故而没有学会法语,再看成人:  “郝叟老头儿跟初级班一起拼这些字母。”  如果说郝叟
本文的标题是“三棵树”。这本来是一个地名,与本文的主旨原本毫无关系,作者却用它作为文章的“导入”,也就是引子。其实引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但是,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先后七次说到“三棵树”,这是不是有点重复,有点啰嗦了?然而,读者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怅惘。这种怅惘非常深,所以才反反复复地念叨。即使这样念念叨叨,作者却仍旧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袁行霈先生说:“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开始,进而至于意象,再进而达到意境,复进而臻于风格……”赏析语言是诗歌鉴赏最基础的一步,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中国诗歌语言讲究含蓄意蕴、言简意丰,所以,这就需要考生推敲字词,品读诗语,披文入情。  一、推敲“炼字”之传神  一首诗词当中,常常有一个或几个耐人寻味的关键词,这些往往就是“诗眼”和“词眼”,它既与语言有关,又与内
探究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探究是语文学科所应培
具有开放艺术空间的作品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泯灭其价值,不同心灵的解读往往使其焕发出无限的艺术光彩。当我们站在21世纪初的朝阳中重新体验20世纪初的佳作,那些曾经经典的阐释,确如落日楼头摇曳的烛影,显得苍茫而迷离,也许《故乡》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篇创作于1921年的小说常因其明确的批判主题而为解读者所忽略。日益深入现代文明的人们普遍感到了精神上的失落。于是,反顾旧乡,缅怀家园,成为人们精神追求的一个主
【评议文章】王荣生《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原载于《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秦堃《例析学情分析的支撑要素》,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年第3期。  李卫东《课堂教学“节点”的价值辨析》,原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周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成性资源价值提升的策略举要》,原载于《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9年第8期。  “学情分析”是基于“学”的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新理念深入课堂教学,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的研究的视野随之变得非常开阔,研究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研究的形式多姿多彩。因此,研究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语文课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评议文章】黄伟《语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问题》,原载《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7期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内容研究关涉这样几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何以成为问题?在何种意义上、在哪个层面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教学
地点:枣庄舜耕中学   时间:2012年12月1日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散文诗,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能够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大家说一下可用课文里面的哪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草原呢?观察一下课文。(指向生1)好,请你来。   生1:辽远而苍茫。   师:辽远而苍茫,这是一个短语。一个关键词,你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的“梳理探究”中安排了“奇妙的对联”的梳理探究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一内容的梳理探究中,我深深地感到:初高中教材不衔接,真是教学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