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江苏物理高考试卷对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考查越来越灵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要更加贴近生活和实际,在学习方法上对于“探究式学习”应更加重视。教师要对传统的45分钟课堂的教学组织架构进行重新思考,不能让学生严格限制在45分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里,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要促进高效课堂。
科学探究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物理。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和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主导,自学质疑,让学生参与、体验、思考,然后针对问题寻求可能解释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使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为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突出体现“科学探究”做出努力。
二、注重实践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学习效率
在“探究型”教学模式中,我们应尽量增加具有现实情境及以原始素材为基础的内容,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家庭、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感受真实的物理现象。如在高一力学部分内容结束后,在思考怎样复习时,可以利用平常教学中多次提到的盘山公路,让“盘山公路”把力学部分主干知识串联起来,又例如,设计“超重和失重”的探究过程如下:
情景设计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题探究1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
问题探究2
据学生交流评价和达成的共识,依次完成板书如下(副板
师生达成共识: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竖直方向加速度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问题探究3
理论探究——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组织探究
针对分组实验,组织小组继续自主探究“物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并完成学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的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学案上。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小组代表讲解基础上,补充上环节的板书。
三、创设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探究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本人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1),教师演示。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1)与(2)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提问3: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脚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昵?
提问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用长远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并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科学探究过程涉及到深层次思维过程结构的重组和元认知意义上的建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他们对自己学习的控制和责任感,从而更加高效地学习物理。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和学生的经验,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主导,自学质疑,让学生参与、体验、思考,然后针对问题寻求可能解释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的灌输式、传授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体现“科学探究”,使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更需要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和实践积累,为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突出体现“科学探究”做出努力。
二、注重实践探究,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学习效率
在“探究型”教学模式中,我们应尽量增加具有现实情境及以原始素材为基础的内容,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家庭、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感受真实的物理现象。如在高一力学部分内容结束后,在思考怎样复习时,可以利用平常教学中多次提到的盘山公路,让“盘山公路”把力学部分主干知识串联起来,又例如,设计“超重和失重”的探究过程如下:
情景设计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提起重物向上匀速运动,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题探究1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
问题探究2
据学生交流评价和达成的共识,依次完成板书如下(副板
师生达成共识:物体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仅由竖直方向加速度决定,与物体速度方向无关。
问题探究3
理论探究——感悟为什么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组织探究
针对分组实验,组织小组继续自主探究“物体产生超重与失重的本质”。并完成学案。教师引导学生用牛顿运动定律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的学生把探究结果写在学案上。投影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在小组代表讲解基础上,补充上环节的板书。
三、创设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探究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本人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图1),教师演示。
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教师提问
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
提问2:(1)与(2)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
提问3: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
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脚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
提问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
提问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昵?
提问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
总之,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搜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識。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用长远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并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