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审计监督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以改进管理为目的的管理审计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由于内部管理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决定着它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管理审计的目的最终是提高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离不开生产力各要素,如工艺技术水平、设备的先进性、劳动力的素质等等,但要发挥这些生产力要素的作用,还得与一定的组织方式相联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评审企业管理职能与管理效率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管理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意识,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协调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管理审计的定义、目标、任务和特点
1.管理责任审计。管理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内部审计组织以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内部组织和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查和分析,对照一定的审计依据,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价,提出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
管理责任审计按其审计的内容可分为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两大类。业务经营审计以各项经营活动或作业为主要审计对象;管理审计则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要对象。
2.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管理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为主要审计对象,查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目的,从而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管理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审计是管理责任审计中的高层次审计。企业的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作用下进行的,只有抓好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正常高效地进行。因此,通过管理审计可以促进被审单位改善管理素质,提高水平和效率,保证企业在现有的技术装备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2).管理审计的审查重点是管理素质。它着眼于提高企业整体功能,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从系统整体的高度来优化结构,必须提高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实施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種改进方案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3).管理审计是审查、评价管理活动的审计。管理审计本身并不具有管理职能,它不是直接的管理活动,而是一种评价间接控制活动,是审查、评价管理活动的活动,而不是重复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它与业务经营审计共同构成管理责任审计。
三、管理审计项目的立项和审计的内容、重点
管理审计是贯穿于企业所有管理活动始终的。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所有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凡是一切影响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都可以进行管理审计,都包括在管理审计的范围之内。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管理职能的审查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审查两个方面。
1.管理职能审查。管理职能是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功能,一般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对管理职能的审查也就是对上述基本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审查。
(1).与决策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以及所属部门有无明确的目标,目标可否计量和考核,能否为职工及管理人员所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符合内部和外部条件,是否切实可行;企业或其所属部门的目标是否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企业的短期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否与长期目标或总体目标相一致等。
(2).与计划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已经结束的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为未来的计划编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计划的编制是否与企业的目标相适应,是否建立在对历史资料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计划的完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每项具体计划是否具有计量其业绩的标准和方法;各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等。
(3).与组织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企业对各机构的授权是否充分,债权关系是否明确;企业最高领导层与各个机构之间、各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等。
(4).与领导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各级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领导层对下级的各项指标是否简明易行,对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各级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是否正常;管理人员是否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开拓精神等。
(5).与控制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的分工是否合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应本单位的特点和管理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怎样;内部控制制度对偏离正常轨道的差异是否能及时加以纠正等。
(6).对激励机能的审计内容:企业是否实行民主管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是否强烈;职工工作安排是否合理,计划、目标的制定是否切实可行;职工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领导层对职工的成绩能否客观公正的评价,奖惩是否合理等。
2.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包括对管理人员素质整体的审查评价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评价。
(1)管理人员素质的一般审查和评价。即对企业管理人员群体素质的审查和评价,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管理人员群体的知识水平是否达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二是管理人员群体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即人才分布与生产经营领域是否相一致;三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与经济管理的适应性。即管理人员平均年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形成有机的梯队;四是管理人员岗位安排的适应性。企业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否做到了开拓型人才与稳健型人才相结合,管理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相结合等。
(2)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指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主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对这部分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学历、资历和思想品质等。即管理人员潜在的素质;二是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发现和利用人才的能力;三是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运用时间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合理的安排用于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方针以及处理日常生产事务的时间等。
四、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技术方法。
1、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序:
(1)初步调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熟悉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及其业务活动的背景资料和总体情况,并据以决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
(2)初评试审。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通过这种综合性、总括性的审查,弄清企业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为实施审计作好准备。
(3)实施审计。根据审计方案,针对审计重点,有目的地搜集有关证据,然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解剖和分析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措施,予以改进,以促进企业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总结回访。总结回访阶段是管理审计的关键一环,管理审计的效益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由于管理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做出的审计结论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效益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能否接受与实施。因此,审计人员要重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首先,根据审计结果,及时做出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其次,作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的交流、座谈工作,针对问题,分析原因,一同研究落实的措施和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作好整改工作;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作好回访审计,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达到通过审计促管理,搞好管理促效益的目的。
2、管理审计的方法
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应有选择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调查表一般设计成问题式,调查一定比例的部门和人员,取得相关证据。
(2)流程图法。即用各种符号将某一种业务程序绘制成一张工作流程图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个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中的程序。
(3)组织系统图法。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绘制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间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4)金额法。金额法是将管理得失数量化,用货币数量来表达的一种方法,它是计算管理得失的一种算帐法。如;计算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由于计划不当而造成的损失,由于领导层意见分歧而造成的损失等可用金额法计算;再如:由于某项计划、组织、决策得当而避免了多少损失,获得了多少收益等,也可以用金额法表达。
(5)评分法:评分法是将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素质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以评价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素质优劣的方法。运用评分法时,要将被审项目根据其特性划分为若干部分,制订出各部分的评分标准,邀请若干职工代表逐一评分,最后再将各部分得分相加得出该项管理工作或管理人员的最后得分,并据以作出审计评价。
(6)审计调查。即根据审计目标,就某一专门问题向被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查档、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专门报告的一种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调查,应先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内容,选定调查对象,并拟出详细调查提纲。然后,审计人员进行分工调查,作好记录,重要的应取得书面材料作为审查证据;最后将所获取的各项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写出审计调查报告,报送决策者参考。
五、管理审计在加强内控、增加价值、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将监督寓于管理之中,通过评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向管理者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2、对现有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合理利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更是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途径。评价企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企业资产是否能够保值增值,促进企业降低消耗,减本增利,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管理审计的目的之一。
3、对经济合同、项目投资、计划预算等事项的事前审计。这项内容体现了管理审计的超前性。对经济合同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可避免风险;对项目投资进行事前管理审计,评审可行性研究,可以防止盲目投资、资金沉淀现象的发生;评价制定计划依据的正确性、恰当性,检查和分析预算的可靠性、先进性,是管理审计项目的一项内容。
4、对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活动的审计。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各职能部门管理制度、组织目标和方针的恰当性及其履行的有效性,查明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存在的和潜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管理素质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深入管理活动,发现管理上的漏洞或失误,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审计亦起到了防范经营风险的作用。
5、管理者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审计。管理审计是以受托管理责任为前提的,所以审查和评价管理者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管理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委托人将企业委托给管理者经营管理后,他关心的是管理者是否能实现企业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他也关心其资产是否能够保值增值。所以,内部审计要审查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要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判断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六.目前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1)开展管理审计的环境还欠理想。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管理审计不够重视,管理审计的法律环境不规范。同时,管理的专业化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目前大多数企业审计人员难以适应管理审计开展的需要。
(2)管理审计技术和方法尚不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审计还处于发育阶段,其内容、程序、方法、技术都有待充实和完善。一些方法如專家评估法、投资收益实际测算法、成本比较法等尚处于实验阶段,这为管理审计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3)管理审计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的主要区别是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审计。然而,对人力资源的审计,内审机构开展的极少,缺乏经验和相应的审计知识,加之现阶段人力资源配置的复杂化,使管理审计的开展将面临一定的高风险。
2、开展管理审计的对策。
(1)管理审计比财务审计更为复杂、困难,也更需要一套科学的审计准则。管理审计准则可分为三部分;管理审计通用准则,管理审计具体准则;管理审计评价准则。其次,管理审计必须在法律法规范畴内进行,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管理审计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2)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二是要严格审计程序,制定明确的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内审人员的行为;三是采取短期轮训、以审代训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3)实施管理审计,要围绕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逐年增长这一中心,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由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审计,有关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兑现奖惩,切实将审计寓于管理之中,体现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审计人员还可以围绕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审计,促进增收节支。
(4)选准审计重点。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应包括:企业目标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反映企业业绩的各项指标的可靠性等。
(5)控制审计风险。一是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学习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摸索本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审计建议。二是从企业内控测评制度入手进行审计,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审计风险。三是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特点,运用最适合的审计方法,将委托者所关心的审计内容审深审透,促进企业增收节支。
总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审查与评价。从而为领导提供准确信息,规避风险,有利于领导正确决策;保证单位各项活动运行在正常轨道上;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管理审计的目的最终是提高经济效益。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离不开生产力各要素,如工艺技术水平、设备的先进性、劳动力的素质等等,但要发挥这些生产力要素的作用,还得与一定的组织方式相联系,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评审企业管理职能与管理效率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管理审计,可以增强企业的管理意识,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协调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企业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管理审计的定义、目标、任务和特点
1.管理责任审计。管理责任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内部审计组织以特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内部组织和机构的业务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进行审查和分析,对照一定的审计依据,对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进行评价,提出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意见的一种审计活动。
管理责任审计按其审计的内容可分为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两大类。业务经营审计以各项经营活动或作业为主要审计对象;管理审计则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要对象。
2.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管理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以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为主要审计对象,查明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改善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为目的,从而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管理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管理审计是管理责任审计中的高层次审计。企业的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作用下进行的,只有抓好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正常高效地进行。因此,通过管理审计可以促进被审单位改善管理素质,提高水平和效率,保证企业在现有的技术装备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
(2).管理审计的审查重点是管理素质。它着眼于提高企业整体功能,从根本上改进组织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为从系统整体的高度来优化结构,必须提高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从而为实施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種改进方案创造条件,铺平道路。
(3).管理审计是审查、评价管理活动的审计。管理审计本身并不具有管理职能,它不是直接的管理活动,而是一种评价间接控制活动,是审查、评价管理活动的活动,而不是重复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它与业务经营审计共同构成管理责任审计。
三、管理审计项目的立项和审计的内容、重点
管理审计是贯穿于企业所有管理活动始终的。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所有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凡是一切影响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都可以进行管理审计,都包括在管理审计的范围之内。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管理职能的审查和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审查两个方面。
1.管理职能审查。管理职能是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功能,一般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对管理职能的审查也就是对上述基本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审查。
(1).与决策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以及所属部门有无明确的目标,目标可否计量和考核,能否为职工及管理人员所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符合内部和外部条件,是否切实可行;企业或其所属部门的目标是否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企业的短期目标或具体目标是否与长期目标或总体目标相一致等。
(2).与计划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已经结束的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执行结果,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为未来的计划编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计划的编制是否与企业的目标相适应,是否建立在对历史资料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计划的完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每项具体计划是否具有计量其业绩的标准和方法;各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等。
(3).与组织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是否明确,上下左右关系是否协调;企业对各机构的授权是否充分,债权关系是否明确;企业最高领导层与各个机构之间、各机构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否充分等。
(4).与领导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企业各级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责任感;领导层对下级的各项指标是否简明易行,对问题的处理是否及时;各级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是否正常;管理人员是否掌握了现代管理科学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开拓精神等。
(5).与控制职能相关的审计内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不相容职务的分工是否合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应本单位的特点和管理需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怎样;内部控制制度对偏离正常轨道的差异是否能及时加以纠正等。
(6).对激励机能的审计内容:企业是否实行民主管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是否强烈;职工工作安排是否合理,计划、目标的制定是否切实可行;职工工作是否具有挑战性;领导层对职工的成绩能否客观公正的评价,奖惩是否合理等。
2.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审计包括对管理人员素质整体的审查评价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评价。
(1)管理人员素质的一般审查和评价。即对企业管理人员群体素质的审查和评价,它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一是管理人员群体的知识水平是否达到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二是管理人员群体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即人才分布与生产经营领域是否相一致;三是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与经济管理的适应性。即管理人员平均年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形成有机的梯队;四是管理人员岗位安排的适应性。企业管理人员的配置是否做到了开拓型人才与稳健型人才相结合,管理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相结合等。
(2)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指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主要岗位的管理人员。对这部分管理人员素质的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学历、资历和思想品质等。即管理人员潜在的素质;二是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判断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以及发现和利用人才的能力;三是审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运用时间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合理的安排用于研究企业发展战略、方针以及处理日常生产事务的时间等。
四、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序和技术方法。
1、开展管理审计的程序:
(1)初步调查。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了解、熟悉和掌握被审计单位及其业务活动的背景资料和总体情况,并据以决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
(2)初评试审。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状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通过这种综合性、总括性的审查,弄清企业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症结所在,为实施审计作好准备。
(3)实施审计。根据审计方案,针对审计重点,有目的地搜集有关证据,然后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解剖和分析企业的管理活动,发现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措施,予以改进,以促进企业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总结回访。总结回访阶段是管理审计的关键一环,管理审计的效益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由于管理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做出的审计结论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效益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能否接受与实施。因此,审计人员要重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首先,根据审计结果,及时做出审计结论,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情况,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其次,作好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职能部门的交流、座谈工作,针对问题,分析原因,一同研究落实的措施和意见,促使被审计单位接受审计意见,作好整改工作;最后,审计人员还要注意作好回访审计,积极帮助被审计单位实施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达到通过审计促管理,搞好管理促效益的目的。
2、管理审计的方法
管理审计使用的方法除了经常用查询法了解被审单位的管理情况和用观察法到现场观察管理工作外,还应有选择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根据审计工作的要求事先拟好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好调查表格,发给有关人员征求意见的方法。这是管理审计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调查表一般设计成问题式,调查一定比例的部门和人员,取得相关证据。
(2)流程图法。即用各种符号将某一种业务程序绘制成一张工作流程图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反映管理工作中个部门的联系和某一管理工作中的程序。
(3)组织系统图法。即将被审计单位的各级组织机构绘制成一张图,以反映被审计单位从上到下和各部门机构间的领导关系。这是审查被审单位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的主要方法。
(4)金额法。金额法是将管理得失数量化,用货币数量来表达的一种方法,它是计算管理得失的一种算帐法。如;计算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由于计划不当而造成的损失,由于领导层意见分歧而造成的损失等可用金额法计算;再如:由于某项计划、组织、决策得当而避免了多少损失,获得了多少收益等,也可以用金额法表达。
(5)评分法:评分法是将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素质划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评定分数,并计算总分,据以评价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素质优劣的方法。运用评分法时,要将被审项目根据其特性划分为若干部分,制订出各部分的评分标准,邀请若干职工代表逐一评分,最后再将各部分得分相加得出该项管理工作或管理人员的最后得分,并据以作出审计评价。
(6)审计调查。即根据审计目标,就某一专门问题向被审单位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询问、查档、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专门报告的一种审计方法。进行审计调查,应先制定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内容,选定调查对象,并拟出详细调查提纲。然后,审计人员进行分工调查,作好记录,重要的应取得书面材料作为审查证据;最后将所获取的各项资料加以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后写出审计调查报告,报送决策者参考。
五、管理审计在加强内控、增加价值、防范风险等方面的作用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将监督寓于管理之中,通过评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向管理者提出改进建议,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2、对现有资源利用情况的审计。合理利用企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仅是企业管理的需要,更是挖掘企业发展潜力的途径。评价企业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企业资产是否能够保值增值,促进企业降低消耗,减本增利,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管理审计的目的之一。
3、对经济合同、项目投资、计划预算等事项的事前审计。这项内容体现了管理审计的超前性。对经济合同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可避免风险;对项目投资进行事前管理审计,评审可行性研究,可以防止盲目投资、资金沉淀现象的发生;评价制定计划依据的正确性、恰当性,检查和分析预算的可靠性、先进性,是管理审计项目的一项内容。
4、对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活动的审计。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各职能部门管理制度、组织目标和方针的恰当性及其履行的有效性,查明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存在的和潜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改进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以促进管理素质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深入管理活动,发现管理上的漏洞或失误,及时制止并予以纠正,控制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审计亦起到了防范经营风险的作用。
5、管理者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审计。管理审计是以受托管理责任为前提的,所以审查和评价管理者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是管理审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委托人将企业委托给管理者经营管理后,他关心的是管理者是否能实现企业目标、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他也关心其资产是否能够保值增值。所以,内部审计要审查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要评价企业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判断管理者的经营业绩。
六.目前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1)开展管理审计的环境还欠理想。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管理审计不够重视,管理审计的法律环境不规范。同时,管理的专业化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化,目前大多数企业审计人员难以适应管理审计开展的需要。
(2)管理审计技术和方法尚不完善。我国企业管理审计还处于发育阶段,其内容、程序、方法、技术都有待充实和完善。一些方法如專家评估法、投资收益实际测算法、成本比较法等尚处于实验阶段,这为管理审计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3)管理审计存在较高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与其他类型审计的主要区别是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审计。然而,对人力资源的审计,内审机构开展的极少,缺乏经验和相应的审计知识,加之现阶段人力资源配置的复杂化,使管理审计的开展将面临一定的高风险。
2、开展管理审计的对策。
(1)管理审计比财务审计更为复杂、困难,也更需要一套科学的审计准则。管理审计准则可分为三部分;管理审计通用准则,管理审计具体准则;管理审计评价准则。其次,管理审计必须在法律法规范畴内进行,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管理审计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2)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审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二是要严格审计程序,制定明确的标准来约束和规范内审人员的行为;三是采取短期轮训、以审代训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3)实施管理审计,要围绕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逐年增长这一中心,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由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审计,有关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兑现奖惩,切实将审计寓于管理之中,体现管理审计的重要性。审计人员还可以围绕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审计,促进增收节支。
(4)选准审计重点。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应包括:企业目标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适当性,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反映企业业绩的各项指标的可靠性等。
(5)控制审计风险。一是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学习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摸索本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式和方法,提出审计建议。二是从企业内控测评制度入手进行审计,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审计风险。三是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特点,运用最适合的审计方法,将委托者所关心的审计内容审深审透,促进企业增收节支。
总之,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及过程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综合的、建设性的、面向未来的审查与评价。从而为领导提供准确信息,规避风险,有利于领导正确决策;保证单位各项活动运行在正常轨道上;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现代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