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课外积累的策略

来源 :语文世界(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zzz21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教师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75篇古詩文发给家长,让学生挨个背诵。这样的布置确实简单方便,可问题是这75篇古诗都是包含在统编版小学语文1年级到6年级课本里的课文(有些是“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这样一来,“古诗积累”就完全变成了“课内巩固”,那些没有被选入教材的经典诗文要不要积累?该积累哪些?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以下经验。
  首先,古诗积累不应“仅限课内”。学生不仅要学好课内的古诗,还要了解课外的经典诗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共收录了古诗词112首(不含文言文)。除了这112首课内的诗词,笔者认为小学阶段至少还可以增加50首以上的课外诗词供学生积累。这些课外诗词不在语文课本里,也不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应该存在于教师的“古诗积累本”里,出现在教师给学生的“诗词推荐表”里。
  其次,古诗积累不能“不讲就背”。古诗积累不能什么都不讲,也不能什么都讲。尤其是对于学生还没有学过的古诗,教师至少得把生字读音讲清楚,把诗词大意讲清楚,把为什么要推荐这首诗讲清楚。课外积累的古诗讲解和课内不同,不需要那么细致,教师把以上三条讲清楚就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
  最后,古诗积累可以“成双成对”。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最先记住的往往是班里的“双胞胎”(如果班级里有双胞胎的话)。在一群陌生的孩子里,两个非常相似的孩子坐在一起相当吸引人的眼球。那么,当你看到以下“两对”诗句时,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感受呢?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对”诗句在相同的地方均有重复出现的词语,其相似度堪称诗句中的“双胞胎”。当它们成对出现的时候,彼此的特点得到放大,令人过目不忘。
  可是,有重复词语的诗句毕竟是少数,其他诗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找内容、主题、意境、题目、题材相似的诗句,或者内容、意境相对的诗句。例如:内容相似的诗句——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内容中均有“夜听窗外之声”。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内容中均有“儿童玩耍”。主题相似的诗句——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主题均为“家禽”。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主题均为“梅”。意境相似的诗句——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境中均有“小儿天真无邪”之乐。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境中均有“孤独”之感。题目、题材相似或作者相同的诗句——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均为杜甫的《绝句》。2.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舟夜书所见》与《夜书所见》题目相似。内容、意境相对的诗句——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被送”与“送人”相对。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落下”与“直上银河”相对。
  看过以上范例,读者已经清楚,通过各种角度寻找相似点,我们总能够为一首诗找到它的“另一半儿”,甚至还可以变换角度,为同一首诗找到不同的“伴侣”。
  笔者发现这种“诗词配对”的方法对改善古诗积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非常有效:1.为“古诗选择”明确了方向,能及时巩固以往所学,又便于快速掌握课外的新诗,真正做到了“温故知新”。2.为“古诗讲解”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从两首古诗的相似点切入,讲解两首诗的异同,引起学生的兴趣。3.为“古诗打卡”增添了趣味。学生每天面对的背诵对象有了新的“看点”,两首古诗的相似点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综上所述,笔者的愿望是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把教师在古诗积累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把学生在古诗积累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家长在古诗积累过程中的需求弥补起来。在给古诗“找伴儿”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爱上古诗,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其他文献
有些语文教师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理解成课堂对话,结果使“碎问碎答”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这显然是对课堂对话的误解。课堂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深层次互动交流,通过言语沟通,产生思维碰撞。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将问答从对话的误区中走出来,认真组织好课堂对话,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对话,并成为对话课堂的积极建构者。一、精准切入话题  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体现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之一些家长重智轻体,忽略了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孩子不是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就是各种培训班大量占据课余时间,进而导致如今的孩子不是肥胖,就是瘦小儿、小豆芽,幼儿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因此,重视体育锻炼,让家长们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成为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生理特点以及季节的变化,每
期刊
依托教材实现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引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丰富学生读写的形式与内容,让“读”与“写”两者结合得更好。一、积累写作素材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当加强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转变,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
当前,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标准,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在“坚守、创新”的精神指引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坚持五育融合,通过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开展特色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重视顶层设计,依托环境和活动打造德育特色模式  小学阶段正处于
期刊
儿童多动症是行为出现异常的一种表现,而且大多数患有此病的个体会出现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缺陷.如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容易冲动和激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等,但他们的智力发育
期刊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重大断裂的人类文明。为了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并借此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实验幼儿园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使儿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在活动中采用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传统文化,力求让优良传统文化以最好的方式走进幼儿的心里。  传统
期刊
从前有个老进士,他的儿子也中了进士,于是他很得意,准备第二天大宴宾客,进行庆祝,并亲自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外。上联是“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下联为“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夫人”。由于这个老进士平时为富不仁,仗着自家有财有势,经常欺负别人,百姓对他无不恨之入骨。有个秀才见了这副对联,顿时计上心来,决定要捉弄一下老进士以解心中的恶气。于是,他趁深夜把这副对联中“士”字下面的一横加长,在“夫”字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
期刊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出使鲁国,观看各种乐舞,当看到舜乐《韶箾》时,季札赞叹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意思是说,看到这里就足够了,不必再看别的了。  后来,人们就用“叹为观止”赞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例如,清·王韬《淞滨琐话·东瀛艳谱》:“遨游其间者,车如流水,马若游龙……烟花之盛,风月之美,以及色艺之精巧,衣服之丽都叹为观止矣。”徐迟《牡丹》:“她不仅把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本人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穷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