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新时代下全面育人新路径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mi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为了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育人标准,五育并举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在“坚守、创新”的精神指引下,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坚持五育融合,通过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开展特色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细、落实。
  重视顶层设计,依托环境和活动打造德育特色模式
  小学阶段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当立足于德育教学,依托校园环境和特色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我们以“每天做更好的自己”的校训为引领,坚持“为了成长学生、为了发展教师、为了成就学校”的初心,实施“学本课堂、全息课程、圣贤教育”的发展顶层设计,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在环境创设方面:将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作成绘画、书法作品,形成“崇圣向党·圣贤少年”“崇圣向党·践行价值观”“崇圣向党·爱我中华”“崇圣向党·孝德先行”“崇圣向党·落地生根”五大校园主题文化。其次,在活动开展方面:依托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圣贤教育的熏陶,积极开展“圣贤十星闪耀养成”“经典诵读”“探访圣贤之道”“寻访本地特产和地方贤达名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立足课改实际,构建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智育体系
  我校以推进“双改行动”为契机,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聚焦课堂、课程两大载体,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深入推进学本课堂,通过强化理念引领、秉承人文管理、多元评价激励、加强专业引领、理顺课程体系等多种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提升、课程体系建设和学校各项工作互促共赢的崭新局面,促进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学本课堂的教育背景下,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的转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大小同学的关系,学生不再个体学习,而是变成了小组合作,学生不再单纯地听教师讲,而是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兴趣更浓了,自信心也增强了,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促进全面发展,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是政府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我校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艺2 1 1”活动,将阳光体育活动与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等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体健康素质,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我们依托延时服务与大课间平台,探索以“社团”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在延时服务中打破年级界限,成立足球、踢毽子、跳绳等社团;在大课间活动中,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开发校本课程—“圣贤操”,以级部为单位开展跳绳、踢毽子比赛,切实增强了学生体质,在全校掀起了体育锻炼的热潮。
  探索新路径,不断更新完善新时代美育课程
  我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加大学校美育工作力度,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不断提升美育水平,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美育与家庭、社会美育相互联系的美育新格局。我们坚持“全息课程育人”,将美术、音乐、体育、戏曲等社团活动纳入课程,每周定时、定点举行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选课走班的形式,自主选择加入感兴趣的兴趣社团。通过日复一日地坚持创设情境渗透环境美、挖掘教材展示内涵美、优化教学展现过程美、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学生们真正具备了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一个孩子的内涵气质,让美育的种子根植于少年、成长于校园。
  实现跨学科融合,打造劳动教育课堂新样态
  在劳动教育方面,我校重点落实三个“做”。一是“会做”,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真正会做。如在班级内设置劳动岗,本着“我的事情我负责”的原则,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奠定基础。二是“持续做”,让学生在持续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良好习惯。如在寒暑假中,布置创新性的家务劳动作业,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劳动和生活习惯。三是“乐于做”,通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如在校园内开辟劳动实践园、利用仓圣公园的良好资源,通过带领学生种植瓜果蔬菜、植树等,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在劳动的实践、创造、快乐中,培养热爱劳动、勇于吃苦、勤于探索、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劳动精神,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的育人标准,更是學校全体教师的共识。下一步,学校将从思想上、行动上设计和打造各环节、全过程的育人课程体系,不断拓宽育人途径,丰富形式内涵,让学生在五育融合的环境氛围中向上、向善,通过学习、探究、体验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
其他文献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各国联系愈加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然而,在科技发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国际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各国在自然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国家主权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对立,调和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有机统一起来,对各国的国家主权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国际间开展广泛合作都具有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材的编者也将语文素养中的各个要素融入各个单元的教学中,以此强化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要素”的指引,将“语用”落实在实处,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语用审美及文化素养。一、合理创设语境  在教学中,创设语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用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中。为了将语用知识在教学中落到实处,教师在创设语境时就应严格依照文
在《赤壁赋》中,作者苏轼从个体角度和宇宙角度来看待悲喜,其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差异。站在个人角度来说,个体会由于生命的消逝而感到渺小、无奈、孤寂,但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世界是生生不息,延续不断的,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参与宇宙的各种活动,在宇宙演变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又是值得欢喜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人也是永恒的,因此就没有必要伤春悲秋。《赤壁赋》中苏轼与客的对话实质是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
期刊
课后习题是对学生课内学习的巩固、检测和拓展,是教材编者意图的体现,也是指导教师研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计,既重视基本功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训练。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的课后习题中大多都有一道语言表达训练的习题,且编排体现了由句到段、由说到写、由仿写到创编的特点,这样的编排方式,清晰地呈现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三个阶段——积累、理解、运用,各阶段相互交替,
荣获第31届最佳原创音乐奖的35毫米遮幅宽银·幕电影《老人与海》,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该作品的主题启发教育人们,必须学会勇敢直面人生,学会相信自己。激励人们直面命运,勇敢战胜生命中的一切艰难困苦,永不言败。
朗读课文的训练,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情感,提高语言表达、沟通交流、言语思维等综合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一、激发朗读兴趣  朗讀,粗略地看就是读课文。如果学生不能从朗读中感受到趣味的话,肯定会失去读下去的兴趣和动力。破解这一难题的策略就是教师从单一的以我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朗读课文是
民本思想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古往今来,民本思想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民本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当代价值,重点阐述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本”思想。
有些语文教师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问答理解成课堂对话,结果使“碎问碎答”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这显然是对课堂对话的误解。课堂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深层次互动交流,通过言语沟通,产生思维碰撞。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将问答从对话的误区中走出来,认真组织好课堂对话,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对话,并成为对话课堂的积极建构者。一、精准切入话题  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体现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之一些家长重智轻体,忽略了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培养,导致孩子不是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就是各种培训班大量占据课余时间,进而导致如今的孩子不是肥胖,就是瘦小儿、小豆芽,幼儿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因此,重视体育锻炼,让家长们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成为我们当下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生理特点以及季节的变化,每
期刊
依托教材实现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引入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丰富学生读写的形式与内容,让“读”与“写”两者结合得更好。一、积累写作素材  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当加强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转变,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