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21世纪的今天,感恩教育却似乎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表现,感恩意识的逐渐淡化和缺失,在德育教育中又采用传统的说教,远离生活实际,因而在教育方式上我们要大胆革新,利用教育教学的实践来引导学生识恩、知恩、感恩,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我们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因为当前许多中学生,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孩子的骄横无理,唯我独尊,缺乏感恩意识。加上传统感恩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远离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而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感恩的心。
  而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教师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在提倡感恩教育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特别对于我们政治教师更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正确解读感恩教育,如何在政治课堂上推行感恩教育,如何将感恩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一、感恩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要正确理解感恩教育,必须先了解“感恩”。“感恩”一词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概念。在英国很多古老教堂的石墙上至今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二词。“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而在我国汉文文化中,“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将“感恩”一词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①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陈寿在《三国志.是志.骆统传》中说“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里指的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中华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娱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所以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西感恩文化传统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准则。在西方的感恩节正是教人们懂得崇高感恩,感谢上苍的仁慈与恩惠,它始于1621年,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殖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三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面对有火鸡、南瓜派的丰盛大餐,进行餐前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恩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情来,在他们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重要的日子,因而外国的小孩从小就被教导“接受”的礼节,不管喜不喜欢别人的礼物,都必须得甜甜蜜蜜的道谢,因为要谢的是礼物背后的心意,而不是礼物,更不是礼物的价值。不管多少礼物都要写谢卡,不管多小的服务都要道谢。这种已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你”、“非常感谢”,因为他们深知,说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也使自己的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可以心平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冲淡了生活压力,美化了生活。
  而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 “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②这道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感,里面不乏有感恩教育的合理成份和因素。因而我们用谚语、名言、警句来教导下一代,学校教育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则少之又少,弘扬感恩美德缺乏时代感和说服力,没有实践的指导,使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感恩意識,我们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过着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他们视幸福为天然,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稍微有一点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如期而来,便愤愤不平,唳气冲天……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义犬救主的私塾启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阐释的不是感恩思想,而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报恩情结。所以引入感恩教育的思想迫在眉睫。
  (二)传统感恩教育与时代对感恩教育的需求
  人为什么要感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信性上,它是一切守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④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而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们的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太多太多关于感恩教育的事例,例如在四川都江堰浏览的话,你会在大坝上看到八个大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还有佘家义士“昌死葬忠魂”,在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子子孙孙,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大义之上。像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好像还只是停留在这样的事例的宣传,或者是一些流传的名言、警句。而现在,我们的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这样的情况下由骄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那样,依靠父母的那些传统的感恩教育的启蒙没有开启。加之,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趋势,旧的道德规范已不适应,新的道德规范又未确立。所以,那些有关“感恩”的传统事例、名言、警句也在被人所淡忘。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但现实的社会和学校缺乏这样的引导,导致了感恩意识缺乏。
  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我们不少同学总是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许多同学不知道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心血,扪心自问,作为儿女是否关心过他们?是否为父母做过什么?如果什么也没有做过的话,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父母呢?对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他们会善待老师和朋友呢?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的时候,受过他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都没有去看望过他。无独有偶,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这样的人情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国家有难之时,我们又怎么敢指望有人会出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所以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它已经不再是一件关乎个人的小事了,而是关乎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民族、国家的关键问题了。
  三、感恩教育的教学实践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因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开启学生“感恩”的心
  “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⑥因而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开启学生感恩的心。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因而我利用政治课堂,让学生谈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老师为我们做了什么?朋友为我们做了什么?等话题加以讨论交流,让学生用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要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铭记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务。
  (二)点拨学生,寓教于行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气氛中接受洗礼。作为班主任我根据我们班的学生特点,开展如下的活动:
  1、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事實,在班级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2、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导小品,相声,让班级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在班会课上表演,其中感人最深的是学生表演的《帮妈妈洗脚》的小品,感人至深,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得到熏陶。
  3、“感恩”小报,这主要是与语文老师配合,以我们班为主阵地,接受年假同学的投稿,评选考 ,让学生目睹“孝” 形象,从而得到感染。
  4、用班级“板报”,每一期板报都有一个关于感恩话题,让幽默、广告去感染学生。
  5、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用敬语“早上问个好”得到帮助或恩惠要说“谢谢”“言为心声”多与父母讲贴心感激的话。
  此外,我身为政治教师,我能充分利用8年级授课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利用事例让学生自导自演,身临其境去感受。让学生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的形式,实现“感恩”的迁移,营造浓厚的气氛,让学生在不同场景施展各自的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领悟真理。
  (三)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实现感恩的迁移
  1、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
  我针对8年级《我爱我家》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是:知道父母生日的仅占15%,其中知道一人的占23%,经常帮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的占15%,偶尔做的占30%,在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12%,偶尔使用的占25%,知道感恩节的学生不足10%,而知道圣诞节高达95%,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知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甚至是觉得理所当然,为此我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希望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1)利用节目,开展活动
  ①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在庆“三八妇女节”时,我们班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的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关心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
  ②九月十日教师节,我组织师生之间开展了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话,一张特殊的自制贺卡,一束鲜花,都传承着师生之间的情谊。
  (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①夏天高温,参加户外活动。暑假是收割的季节,我建议学生跟父母亲一起去割稻,晒谷子,到菜地里浇菜、除草,当我们与父母一起早出晚归时,我们就很容易体会父母的艰辛。   ②冬天早晨,帮助父母洗衣服、做饭、烧菜,在寒冷的冬天手要浸入冰冷的水中,甚至要赤着脚到河里挑水浇菜,这种冰冷的感觉是刺骨的。让学生更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③要求学生替妈妈做一周所有的家务,去发现妈妈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清闲,我们就会发现父母的不容易,情由境生。
  这些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走出传统形式
  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親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走出传统的“说教”,依赖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1)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
  只有真才实学,才有过硬的本领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更好回报父母,因而在班上开展学习竞赛。
  (2)诚实守信,让父母开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做人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不信守承诺,给父母带来的是耻辱。对此班级开展诚信教育
  (3)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
  世界是复杂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也有矛盾和代沟,面对矛盾,我们就以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矛盾,搭起沟通的桥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父母的唠叨,尽力维护父母的情感与尊严,消除其“代沟”。
  (4)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为,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比那些美丽动听的浮泛语言强千百倍,因而我要求我班学生在假期能为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例如扫地、洗衣、烧饭、做菜等,也可帮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5) 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体现,俗语说“良言一句在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体贴或感激的话,例如“妈妈你辛苦了!”外出要常给家写信交流思想,节日时给父母一些祝福,都是暖人心的。
  3、实现“感恩”情感的迁移
  在传统意义上的感恩往往理解成对父母的“孝”,其实感恩蕴含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的理论价值,因而我们要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实现感恩的迁移。
  (1)迁移到尊师爱生
  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们应感恩于他的付出,听从老师的教导,多为老师做力所能及之事,帮助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在“爱心捐款”活动中踊跃参与。
  (2)迁移到爱班爱校上
  让学生自发组织“消防”小队,做好班级学校班级保洁工作,参加“维护秩序”支援队,活跃在学校各个执勤岗位上,文明督导。
  (3)迁移到爱社会上
  “讲文明、树新风”“尊老爱幼”为孤寡老人送温暖,课余做一名“环保小卫士”、“绿色购物”等保护环境的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4)迁移到爱党爱国上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举办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清明扫烈士墓、爱我祖国的征文活动等,让学生懂得没有国哪有家,一个爱国的人,必然也是爱家的人做到: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奉献社会,这就是对父母的感恩。
  (5)我们还应感恩于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天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懂得感恩于自然,环保意识,珍惜货源,爱护家园,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会因感恩而快乐,不懂得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感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因子,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江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2]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6):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5]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
其他文献
1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个美人。  我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不再年轻了,也不再是个美人。虽然我还是会用手机滤镜自欺欺人地拍些美图,但我还是得承认,不一样了。人的脸真是很奇怪的东西,明明还是那张脸,还是那些五官,那张年少时清纯可爱,人人看了都要说声真漂亮的脸,如今我的闺蜜说我“眼角眉梢都嗖嗖放着冷箭”。  我妈就更是一点都不客气。有一天我上了妆以后,她端详着我,说道,“啧啧,皮肤多水嫩,眼睛多晶莹。你呀,
期刊
从2010年开始,我们学校已经接收了3批内地西藏中职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共计224名(全部女生),组成了6个教学班。两年多来,西藏班学生在我校学习安心、生活愉快,处处享受着当地各级领导和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给予她们的关爱和巨大温暖。  我们学校西藏班的学生之所以思想稳定,除了我们努力把各项管理工作做深做細之外,就是一直坚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帮助她们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期刊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化,农村幼儿的饮食习惯也受到幼教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作为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他们对营养的需求非常旺盛。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事实上,由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和迁就,导致了幼儿任性娇惯,结果饮食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据调查,偏食儿童在广大农村约占35% 左右,在各大城市中高达50%以上。营养摄入不全面、不平衡,对幼儿的身体、智力发育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
期刊
【摘 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我县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正在县教育局、县电教中心的关怀之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普及。在信息技术教育当中,成绩与问题相伴,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若干问题,这些问题都期待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正确的合理的解决。本文分析的就是当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现状及部
期刊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人员的增多,便诞生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已成为学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由于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习及心理素质等管理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关心帮助这一特殊群体的学生也就成为我校和谐教育新的着力点。现谈谈我们的做法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引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谋求学生思维发展”的试验。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应试教学转变过来,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
期刊
小学生年纪小、单纯,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个体。在家与学校、在科任老师的课堂和班主任的课堂,其表现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相互之间反馈交流,从多种角度去观察,多种渠道去了解,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从外部的种种表象中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本质,也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描述性语言,以鼓励为主,力求符合学生实际和特点,认真地
期刊
下午四五点,六郎庄开始热闹起来——工作了一天的众多年轻人,被各路公交车原路返还,但即便是他们一天的时间中这有限的剩余部分,也足够使六郎庄沸腾。从中关村和巴沟地铁站回来的衣着考究而满面疲惫的上班族,从颐和园东门及海淀公园回来的愤世嫉俗的遛弯老头,从不知什么地方三三两两骑车归来的玩世不恭的青春期学生,从北大西门穿越芙蓉里回来的雄心勃勃的北大旁听生,还有不知从哪里来的邋遢而面目黑红的小商小贩——卖冰糖葫
期刊
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有些物理现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是由于一些实验条件较为苛刻,实验要求比较高,学生不可能亲身通过实验来观察总结,这就使得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的观察不甚明了,对某些物理过程也难以了解。假如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与计算机的动画相结合,既具有说服力,又将主要的物理过程展示清楚了,一举两得。比如波的干涉与衍射,授课教师可以先做水波的干涉演示实验,而后
期刊
【摘 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改变农村学校资源贫乏、信息闭塞、发展滞后的现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远程教育的应用能力,推进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加快了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远程教育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是无容置疑的,但工程学校在设备管理、资源应用、师资配备上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如何反思过去,总结经验,充分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