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景明情,还需思维并行

来源 :教育界·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n395924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文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简易化理解诗意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味诗情画意,溯本求源地感知作者的意趣,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补白、记诵积累的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想象补白;逻辑思考;审美创造;长时记忆
  教育专家许汉先生曾说过:“教学思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必须抓住思维能力这个核心。”[1]有研究表明:“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是训练、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2]因此,笔者认为将古诗作为思维的引导点、生成点、升华点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将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直观思维:活用插图,诗意迎刃而解
  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一种文学形式,因其含蓄蕴藉的语言或特有的创作背景,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遭到瓶颈。统编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实际,选配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这些插图中既有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也有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它们用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为学生开辟了一方领悟诗意、体会意境的空间。”[3]教者若能充分挖掘插图的潜在作用,渗透直观思维的训练,不但能直观化、简易化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而且能促成学生对课本资源利用的自觉意识。
  第一,古诗用字考究,遣词巧妙,直观思维有助于关键字词的理解。例如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的“危”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容易错用组词法将“危”理解成危险的意思。教者便可使用直观思维训练的策略,让学生鉴赏插图,自主发现楼所在的位置和高度。再如《泊船瓜洲》中,要让学生从“绿”字中品味到无限的生机,插图所带来的满眼绿意最为直观。
  第二,古诗语句凝练,情景奇异,直观思维有助于情境的还原。以杜牧的《山行》为例,学生对“白云生处有人家”经常会感到疑惑不解。教者只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學生自己就会得到“几户人家所在的半山腰,正是白云产生、出现的地方”的答案。还有《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等句的配图,无不让这些当代学生较为生疏的情境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二、形象思维:想象创造,诗境丰美深远
  古诗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特质,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补白的空间。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学习优秀诗文要以诵读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诗境体会情感并大胆展开想象,从而领悟诗文要义。温儒敏指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4]因此,要切实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聚焦关键字、词、句,紧扣原诗并联系生活实际,用诗意的语言来描摹出再造性的想象场景,挖掘出简单字句里“不简单”的丰富内在,让单一的场景变得灵动、鲜活。
  “形象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想象,形象思维的重点是描写。”[5]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头脑加工、重组完成的事物一一形象化,用语言的形式一一描述、表达出来,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又能提高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王维的诗被苏东坡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以《山居秋暝》为例,要突破“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步就要在找出诗歌中所含有的物象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发现“明月”与“松林”、“莲叶”与“渔舟”等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自己的语言让脑海中的“画意”充满“诗情”。这样,皎皎月光地洒在松林上的静谧、浣女们有说有笑的热闹就了然于胸了。第二步就要置身于情境中,寻求与作者的共鸣,同时生发出自己的创造。在描绘“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作者从怎样的角度观赏景致,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循着作者的视角去看。结果,学生不仅能灵活地描述出月与松在作者眼中重叠在一起的绝美画面,而且能扩充出“借着如水的月光,松林在地上画着点点光斑”“月亮里好似长出了松枝”等灵动的画面。
  不少研究成果显示,培养想象力是促进学生知识吸收、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便捷,让不少教者在教学时为之倾倒,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应让过度的视听来替代想象、审美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
  三、逻辑思维:设疑联想,诗旨洞明练达
  “逻辑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这些要素在诗歌中无时不在。”同其他文学创作一样,诗歌创作也要经历立意、取材、谋篇布局或升华主旨的过程,诗歌的内容与结构中都蕴藏着严谨的逻辑关系。所以,逻辑思考是学生欣赏诗歌不可或缺的步骤,甚至是学生由鉴赏过渡到创作的必经之路。
  (一)设疑启思,层层剥笋
  “在教学中,扣题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再运用逐层剥笋法,剖析探究,这对学生领会、把握诗的主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和条理性。”如在《题西林壁》的课堂实践中,在疏通诗意后,教者出示前两句,提出疑问:“作者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带着疑问,细读诗句,展开联想,就能跟随着作者的目光看到“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里庐山的“姿态万千”,或缓或陡,或连绵或高耸。紧接着,教者再问:“这些‘各不同’是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最后追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不仅能直截了当地深入主题,而且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
  除了典型的哲理诗,“问题链”的逻辑思维训练同样适用于各种诗歌。以儿童诗《稚子弄冰》为例,教者抓住诗题的“稚”入手,设问:“你眼中的稚子是何模样?”待学生对“稚子”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追问:“稚子们的哪些举动充满稚气?”紧接着让学生置身情境体会稚气举动带来的童真稚趣。最后“扫兴”地设问:“‘忽作玻璃碎地声’后稚子们会作何反应?”一问一答中,稚子们的情绪起伏变得鲜活可感,“领会童真童趣”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孩子们也抓住了情随事迁的情感逻辑主线。   (二)联想对照,举一反三
  古诗词作者生活的年代虽离学生较远,但是加以梳理后,不难发现古诗词中的创作背景、情感志趣、表达方式、风格主题藏着诸多相似之处。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用系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类比,自主联想对照同类诗歌的内容,或能让学生迅捷、深入地掌握古诗词学习的鉴赏方法和内在规律,举一反三,是“授之以渔”的最佳写照。
  例如统编五上第八单元“日积月累”板块的《观书有感》,教者可讓学生回顾《游山西村》《登飞来峰》等诗的学法,找到哲理诗中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自主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趣。再如咏物诗里由物的秉性到作者所寄寓的志趣,送别诗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意,爱国诗里知人论世的背景扩充等,由此及彼,找到诗歌的相通之处,均能推动学生把准诗歌的脉络。文学积淀较厚的学生还能形成“以诗解诗”系统的学习观。
  四、记忆思维:涵泳韵律,诗歌自然成诵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离不开积累,而积累离不开朗读背诵。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背默古诗流利通畅,可一段时间过后,没有认真温习的学生在各类检测中就忘此失彼。如何让学生牢固背诵优秀诗文,除了形象思维的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思考,还需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渗入涵泳的训练。
  有感情地诵读是体验诗词情感最受推崇的方式,也是背诵诗文的基础训练方式。“古代诗词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点,带有很强的音乐性,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把起伏变化的情思带出来。”教者不用详细介绍诗歌的韵律特征,并不代表可以忽略诗歌的音乐性。闻一多先生说:“至于平仄,乃中诗(注:中国诗歌)独有之物;因四声亦唯中国文字所独具,平仄出于四声者也。”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教者在诵读指导时,让学生关注诗的韵脚、节奏,用自己的语气读出诗歌的平长仄短、轻重缓急、情思起伏。更甚者,学习“经典咏流传”的传唱方式,涵泳吟诵,让音乐感在潜移默化中凝成长时记忆。
  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文体,它具有所有文体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在每一堂课、每一首诗中进行思维训练,在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推理、联想、总结等思维具化的能力,形成长期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21-23.
  戴启钤.例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青海教育,2001(01):53-54.
  顾军然.例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J].教育观察(中旬),2013(11):12-14.
  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06):35-37.
  沈先良.诗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其他文献
一、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语文常谈》,学习用提炼关键词、标画关键句、绘制思维导图、做评点标注等方法阅读学术著作,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经验。  (2)通过梳理语文知识,使学生掌握介绍事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汉语的前世今生,提高學生对生活中常见的语言表现艺术的敏感度,根植家国情怀。  2.学习内容  (1)阅读与积累:利用假期阅读《语文
【摘要】Scratch从2013年纳入了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cratch编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如何高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每个任教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文章以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青蛙过河”一课来分析如何在Scratch课堂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关键词】Scratch;三要素;计算思维;个性化创新  最新的《中小学信
【摘要】情景教学法属于现代化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情景,以情景为载体,实现知识的传授。文章对情景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先阐述了情景教学法的界定与作用,然后分析了情景教学的应用类型,最后结合案例对情景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用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音乐审美处于初级阶段,换言之
《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出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那么,怎样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领他们在思维的天空中飞翔,一直是小语界研究关注的课题浙江省教坛新秀张祖庆老师执教的想象作文《亚马逊河探险记》,在如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尝试,值得借鉴  在这
【摘要】文章企图通过幼儿园开展的美工区的六次教研活动,在系列的教研活动中,探索从“研”回归到“行”的路径,并通过分析路径的特点,努力在园本教研中跨越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提升园本教研的效能,使园本教研真正回归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园本教研;教育实践;路径  一、园本教研“研”与“行”的现状  园本教研是指“以园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一种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呼唤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期盼课堂教学灵动的动态生成,而备课则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转变成可以触摸的教学现象和可以操作的教学行为的中介桥梁。走进新课程,备课的要求更具科学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然而,据笔者所知,很多青年教师不了解备课的一般程序,有的甚至不知如何下笔设计教学方案,缺乏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资源”,资料性课程资源属于课外学习资源的范畴。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借开发和利用资料性资源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正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共识和行为,音像、挂图、文字资料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氛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学习语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使用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近日,我有幸做了一所学校赛课活动的评委。每节课,评委手持评课标准,按部就班,对照评价,当场评分。看着精心设计、面面俱到的评课标准,我可傻了眼,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使用等近20个指标要一一核对,评课者可谓是眼花缭乱、措手不及。  一节课的评价一定要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一定要搞得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我们要化繁为简。一节课的成败要看学生获得的多少,即言语习得、技能发展、
【摘要】在传统的童年研究中,儿童是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存在的。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出现了“儿童视角”这种把儿童作为研究主体的新研究方向,倡导新的儿童观,主张儿童作为自身生活的专家,倾听幼儿的声音,彰显其作为研究主体的生活体验和意义建构。支持性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是基于儿童立场,转变教师观念,追随幼儿经验,满足幼儿需要,并在教师支持下主动和谐发展的园本性课程,其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幼儿主体价值的实现,促
【摘要】文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点,寓音乐文化审美于学生心灵,积极探索了传统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传承的路径,通过转变音乐教学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音乐美的理解,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感悟音乐的艺术深层价值,从而有效传承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音乐;传统文化;音乐审美;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是蕴含人文、思想、情感、行为、价值的艺术审美活动,承载着传递民族信仰和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音乐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