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前景与当前面临的挑战

来源 :汽车与新动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_mine12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影响,世界各国对汽车提出了进一步节能减排的要求。在该背景下,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重点对纯电动汽车(BEV)及燃料电池汽车(FCV)等新能源车型开展了研发工作。出于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重点研究了大力推广氢燃料及FCV的可行性,并充分运用世界能源系统模型,指出了推动FCV普及进程的关键在于降低其成本。燃料电池汽车;能源系统;气候变化
  0 前言
  气候变化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未来应大力推广的车型而言,社会各界对行驶时不排放CO2的纯电动汽车(BEV)及燃料电池汽车(FCV)有着较高期望。对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的选择会对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及各国的产业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也引发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根据能源系统的优化及逐步降低CO2排放的观点,本文对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并就FCV的推广可行性进行了相关分析[1]。
  近年来,日本政府率先于2017年制定了针对氢燃料的开发策略。自2018年起,由日本经济产业省举办了关于氢燃料的一系列技术研讨会。在2019年9月举办的第2次研讨会上,研究人员经商讨,发表了关于氢燃料与燃料电池的技术指导文件,并提出了发展目标。根据目标要求,各国政府需要在今后的10年间,确保在世界范围内建成的加氢站总数达到约1万处,应用于汽车及船舶等载运工具的燃料电池系统达到约1 000万台。为了有效利用氢燃料,预计各国政府将继续公布发展政策及行动措施。
  氢燃料是1类二次能源,为了对其用作FCV燃料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氢燃料的制备、供应与运输等方面的难点问题,并与BEV等竞争车型进行对比研究。当研究人员在进行综合评估时,不应忽略系统所涉及到的其他方面。例如,氢燃料并非只能用于车用动力系统,还可应用于发电及供热等领域。同时,氢燃料的来源较为广泛,并且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应考虑到上述影响因素。作为相关研究手段,研究人员可通过计算机程序构建能源系统模型。
  该能源系统模型可通过计算公式以表示相关构成因素间的关联性,例如可显示出将一次能源转换为二次能源的过程。按照该模型的特点,研究人员可将其分为2类,分别为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倒置)。本文采用了能具体描述物理量平衡及技术层次的倒置型。该模型主要基于成本最小化的计算过程而设立,从而可对能源技术进行选择。
  1 基于世界能源系统模型对FCV开展的评估
  1.1 模型概括
  相关研究人员在研究氢燃料及FCV时,按照详细的区域进行了划分,并开发出了世界能源系统模型(图1)。研究人员通过具有363个节点的网络来对其进行描述,并充分考虑到了能源供给系统、需求位置,以及联系二者的输送设备等因素。国内外的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世界模型,由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等组织提供了参考依据。本研究模型的区域位置明显优于其他同类模型。
  如上文所述,在对氢燃料的评价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包括原料选择及运输基础设施在内的整个氢燃料供应链,通过提高图像清晰度,使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氢燃料及相应的运输体系成为可能,同时也需要精准地对整个氢燃料供应链的成本进行测算。研究人员为此设置了2类节点,分别为“城市节点”与“供应节点”(图1)。假设能源需要分布于城市节点中,研究人员由此对其他因素进行了充分考虑。
  本模型可按照线性规划问题来进行处理,研究人员将分析区间设定为2015—2050年,并将目标函数设定为在分析过程期间经折算后的系统总成本,并将折算率设定为5%。全新的系统总成本由一次能源的生产、转换、运输、节能等方面构成。约束方程式中包括系统资源数量约束、能源供需平衡,以及CO2排放约束等方面,其中约束方程式的数量约为3.0亿个,涉及到的变量约为1.5亿个,是1类具有庞大规模的线性问题。模型化的能源、物质、技术明细,以及系统结构可参考文献[1]。
  就氢燃料的制取技术而言,研究人员可考虑采用气化法、甲烷改性法、石油气化法,以及水的电解法等制取技术。在通过煤、甲烷及石油等物质制取氢燃料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CO2,研究人員为此设置了CO2回收装置,进而实现低碳化目标。
  就氢燃料的输送技术而言,研究人员针对节点间的氢燃料输送管线与运输液化氢的船舶建立了相关模型。为应对氢燃料的消耗,研究人员考虑了如下3方面的因素:
  (1)将氢燃料用于发电设备领域;
  (2)将氢燃料用于车用动力领域;
  (3)将氢燃料用于工业生产及生活供热等领域。
  就氢燃料用于发电设备这一领域而言,未来可能会出现与可再生能源、核能、化石燃料、火力发电等其他技术相互竞争的情况。当汽车以氢能源作为燃料时,也会出现与甲烷等燃料相竞争的情况。
  按照动力总成系统的不同,研究人员将乘用车分为9类,将货车分为8类。同时,研究人员根据燃料特性的差异,针对4种填充设备也建立了相关模型(表1)。客户可在车辆价格、燃料成本与燃料填充设备成本的基础上对车型进行选择。
  就该模型中氢燃料的实际价格而言,研究人员可综合考虑原料供应成本与氢燃料的制造成本,并对氢燃料的运输成本进行计算,并且应考虑到面向氢燃料及相关技术的税收与补助金等因素。该特点会对其他
  能源及技术也产生同样的影响。研究人员可依据供应链的成本累积情况而推算出相应的能源成本。除去税费及补助金等理由,该项举措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为了对成本进行核算,而开展纯粹的技术比对研究。
  (2)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针对税费、补助金体系的信息收集过程较为困难。此外,在中长期内,与能源、技术普及状况相对应的税收及补助金往往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动。
  1.2 针对仿真分析的前提条件   作为前提条件,本文论述了与汽车及燃料填充设备关联较为密切的项目。为阐明至2050年的燃料需求目标,研究人员以对每种燃料的需求为基础,由此进行了相关设定。不过,就汽车而言,研究人员可根据对不同燃料的需求进行区分,以满足相关的运输需求。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为满足乘用车及货车在同一年内的燃料需求,可根据行驶里程等实际情况进行推算。2015年,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为12.6亿辆,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增加至25.0亿辆。
  图2及图3示出了未来整车成本的设定。假设全世界车型成本相对统一,以美元进行计算,研究人员在对未来车辆进行价格推算的时候,将各车型分解为相关设备,并累积了针对不同设备的成本推测值,同时将汽车的寿命设定为10年。
  针对燃料填充设备的建设成本设定也需要实现统一。研究人员假设每处加油站耗资为100万美元,每处CNG供应站耗资150万美元,每台充电桩耗资70万美元。在分析期间,研究人员假设成本不会发生改变。2015—2030年间,假设加氢站建设成本会由300万美元降至200万美元,然后使每处加氢站维持200万美元的成本不变。由此需要一定数量的燃料填充设备,以便将政策目标作为研究基础。在研究人员的设定中,每900辆车与1处加氢站相匹配。同时,在估算过程中,研究人员将设施寿命统一设定为20年。
  1.3 分析情况
  研究人员运用本模型分析了“当前现状”与“至2050年使大气温度降低2 ℃的目标”。这2类情况的差异受由图4所示的CO2排放上限值的约束。在2015年,全世界源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CO2排放量为8.8 GtC(1 GtC表示燃烧10亿t炭产生的CO2排放量)。按照现有的政策趋势发展,到2050年,每年的CO2排放量可容许增加到12.0 GtC。为进一步實现至2050年使大气温度降低2 ℃的目标,到2050年,每年的CO2排放量必须要降至2.9 GtC。为满足当前提出的CO2减排要求,部分国家设定了明确目标,相比2015年的情况,2050年的CO2排放量必须减少80%。
  1.4 计算结果
  1.4.1 基于环境大气温度上升而对汽车技术的选择
  图5~图7表示了在上述2种情况下,全世界的乘用车与货车的保有量及电源结构体系。在乘用车领域,由于受车辆价格降低的影响,乘用车的混合动力化及电动化已成为了最佳选择(图5)。相比之下,针对FCV的最优方案仍在进一步开发中,但过高的整车价格已成为了制约其推广普及的重要障碍。图6为世界货车的保有量预测。为缓解大气温度的上升,整车实现电气化的优势较为明显。至2050年,BEV将达到世界乘用车保有量的30%。图7所示的发电部门实现了大幅低碳化的目标(在世界总体范围内使CO2呈现“负排放”的现象),按系统总体最佳的观点,研究人员认为结合发电部门的低碳化与乘用车电动化的策略优势最为明显。换言之,所谓CO2“负排放”是指从大气中回收CO2。如图7所示,其中可实现CO2回收、储存的生物质发电过程(CCS)是能有效实现CO2“负排放”的1项技术。目前,该项技术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研究人员需要重点解决该项问题。
  按乘用车的分析结果(图5),至2050年,以汽油为燃料的HEV将在乘用车中占据50%的份额。在本分析中,研究人员通过假设,使传统汽油车向HEV进行转换,并设定单位运输量的能源消耗可减少约40%。除了使其保有较好的燃油经济性之外,由于汽油HEV的车辆成本相对较低(图2),所以就2050年而言,研究人员认为其依然具有较高的成本优势。
  考虑到总保有量等问题,研究人员尚无法对BEV及FCV在货车中的应用前景得出结论,但就以柴油为动力的HEV型货车而言,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这是1类可有效改善排放的对策(图6)。到2050年,燃用柴油的HEV型货车将占据货车总保有量的90%左右。BEV型货车及FCV型货车将作为全新技术,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至2050年还有近30年的时间,各国政府依然可有效利用原有的石油供应基础设施及混合动力技术,由此向BEV型货车及FCV型货车顺利过渡。该项方案同样也可应用于乘用车领域。
  1.4.2 扩大乘用FCV普及范围
  研究人员针对至2050年使大气温度降低2 ℃的目标与降低CO2排放的约束条件进行了研究。FCV型乘用车的燃料成本通常可分为5种情况(图8),就车辆价格而言,有4种情况,因此其灵敏度分析过程共有20种情况。就燃料成本而言,研究人员按照氢燃料制取技术与液化氢运输过程的特点,选取2015—2050年的时间段,并设定了如下5种情况:(1)氢燃料价格不变;(2)氢燃料价格降低30%;(3)氢燃料价格降低50%;(4)氢燃料价格降低70%;(5)氢燃料价格降低90%。
  针对FCV车辆成本,研究人员认为,到2040年的成本将与图2中的设定相同,同时针对至2050年的要求,设定了以下4种情况:(1)FCV价格为2.7万美元/辆;(2)FCV价格为2.2万美元/辆;(3)FCV价格为2.1万美元/辆;(4)FCV价格为2.0万美元/辆。
  在此,研究人员假设车辆成本如情况3设定,到2050年,乘用FCV价格与BEV相近。如果研究人员以车辆成本情况4进行假设,到2050年FCV价格已降低到与燃用汽油的HEV相近的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各国政府如要推动FCV型乘用车的普及进程,应考虑降低FCV的成本比降低氢燃料的供应成本更具效果(图8)。例如,在FCV采用标准价格及FCV价格为2.2万美元/辆的情况下,无论氢供应成本或高或低,引进的FCV数量均会受到限制。在FCV价格为每辆2.1万美元及2.0万美元等情况下,依然可看出,即便氢燃料供应条件要求较高,未来仍有望引进约4.8亿辆FCV。在FCV型乘用车的全寿命周期中,车辆价格会起到支配性的作用,降低车辆价格有利于扩大FCV型乘用车的应用范围。   2 总结
  作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本文介绍了推动氢燃料及FCV普及进程的可能性,同时基于详细的地区划分而建立起了世界能源系统模型,并由此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为了扩大FCV型乘用车的普及范围,降低车辆成本已成为1项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就推广FCV时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而言,研究人员认为布设加氢站需要高额的投资,但车辆自身的成本也是1项重要问题。从总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可知由于FCV成本较高,相应制约了其普及过程。如政府需要普及价格为每辆700万日元的FCV以替换预设价格为每辆250万日元的汽油型HEV,则购车时每辆车增加的成本为450万日元。在该情况下,推广1 000万辆FCV时所产生的成本为45万亿日元。同时,假设日本政府可通过建设加氢站(每处3亿日元)以替代传统加油站(每处1亿日元),相应增加的经济成本为2万亿日元。由于整车成本与建设加氢站所需的成本相差较大,即便建设了足够数量的加氢站,普通消费者如果不能购入FCV,也就无法对氢燃料进行充分利用。正如上文所述,降低FCV的成本依然是1项较为重要的课题。
  通过对以能源系统分析为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研究了普及FCV的可能性。研究人员认为,推动FCV的普及进程,应充分解决车辆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FCV的推广中存在许多制约条件,研究人员通过对相关条件进行研究,由此可对FCV的推广方案进行优化,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分析。
  (1)购车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所带来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来自各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会对车型性价比进行综合考量,而本研究中未对此类因素进行重点考虑。续航里程较长且燃料填充时间较短是FCV的优势,将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
  (2)采用新技术及新服务。在本分析中并未考虑未来的共享服务及自动驾驶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当上述技术得以充分普及时,各汽车的续航里程及行驶时间会相应增加,成本相对较高的FCV也有其独到的优势。
  (3)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本文提到的世界能源系统模型是1类仅以能源供需为研究对象的局部均衡模型。因此,先对车型进行选择会对社会经济总体及各工业领域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均衡性分析,能研究出FCV在附加价值产出领域的优势,以此为FCV的普及进程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1]大槻貴司. 発電·自動車用燃料としての水素の導入可能性:地域細分化型世界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モデルを用いた分析[J].日本エネルギー学会誌,2019,98(4):62-72.
  伍賽特 编辑
  (收稿时间:2021-01-18)
其他文献
交通运输领域温室气体(GHG)减排压力的日益增大对整个汽车行业提出了挑战。由于新发布的欧洲车队CO2排放目标要求在未来几年内大幅减少CO2排放。基于2021年数据,欧盟要求到2025年CO2排放目标减少15%,到2030年减少31%。研究人员为此提出了大量建议,确保开发出成本低、排放少的车型,以满足市场需求。柴油动力车,尤其是轻型柴油车已经成为近年来CO2减排的主要研究方向,其减排效果主要在于燃烧
期刊
三菱公司为新型ECLIPSE CROSS运动型多功能汽车(SUV)开发了1款全新的小型发动机。通过应用直接喷射,以及其他降低排放与燃油耗的技术,新款4B40型发动机实现了驾驶性能与环保性能的进一步优化。关键词:热力发动机;直接喷射;涡轮增压;颗粒滤清器  0 前言  社会各界对汽车的要求与日俱增,不仅需要满足各国的燃油耗标准和排放法规,同时也应为驾驶人员提供愉悦的驾驶体验。由三菱公司推出的全新EC
期刊
德国海尔布隆(Heilbronn)大学开发了1种简单的长度可变连杆方案。通过采用整体式液压操纵系统替代传统机械操纵系统,并在汽车上进行了试验。该大学开发的另1种方案则是基于电磁操纵系统,使连杆长度实现无级变化。该系统已在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长度可变连杆;液压操纵;电磁操纵  0 前言  发动机的集成工作主要由其操纵系统完成。以前的解决方案通常基于机械操纵单元的改进,但机械操纵单元必须集成在靠近曲轴
期刊
2018年8月,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协会(CHAdeMO)同意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EC)共同开发下一代直流快速充电标准。根据该协议,将对超高功率充电技术进行重点开发,并对直流快速充电标准进行整合修订,以此推动全球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  关键词 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化  0 前言  目前,日本国内市场已开始实施由日本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协会(CHAdeMO)所制定的充电
期刊
随着E-tron S车型的推出,Audi公司成为首家将配备有三电机和电动扭矩矢量控制技术电驱动系统投入批量生产的大型制造商。后驱动双同轴电机是对E-tron系列电驱动系统的完善,并且能向车辆垂直轴施加巨大的偏航力矩。关键词:三电机;电驱动系统;行驶性能  0 前言  E-tron S系列车型的前驱动系统采用了动力性能更强大的电机,后驱动系统则采用了新型高动态双同轴电机,从而有效改善了其行驶性能,以
期刊
提高催化器性能可以改善排放,从而进一步保护环境。然而,从资源可利用的角度来看,也有进一步减少催化器活性组分中的贵金属含量的需求。为此开发了1款高性能的催化器,其采用了先进的涂层技术,减少了贵金属含量。发动机高压缩比和高废气再循环(EGR)率等降低燃油耗技术的应用通常会提高尾气中的碳氢(HC)/氮氧化物(NOx)比。研究了Pd在涂层中的涂覆位置,以提高催化器的HC催化活性。Pd对HC催化活性有较大影
期刊
目前,中冷器软管由氟橡胶(FKM)和硅橡胶(VMQ)制成,具有高热阻和高耐久性的特点。未来中冷器软管将在更加严苛的环境(高温高压)中使用,使用当前材料存在耐久性风险。FKM力学性能的改善工作侧重于关注导致其性能不足的内部FKM交联点的低耐久性问题。目前,交联法具有很强的耐酸性,且无法改性。在保留现有网络耐酸水平的情况下,研究添加1个新型特殊的交联网络。采用炭黑凝胶作为该新型网络的增强剂,调整聚合物
期刊
在汽油直接喷射领域,电磁式喷油器以其低廉的成本而被广泛采用。Vitesco技术公司针对这种喷油器开发出了基于共轨压力信号的诊断方案,并通过该方案改善了喷油量,从而将其用作为开发工具。关键词:汽油机;直接喷射;共轨燃油系统  0 前言  在燃油耗和排放标准进一步加严的背景下,研究人员对喷油系统的燃油计量精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发动机的原始排放和废气后处理的有害物转化取决于内燃机气缸中的过量空气系数λ。
期刊
Woodward L′Orange公司开发了1种全新的高压双燃料喷油器。在这种技术支持下,整机厂开发出具有良好升功率和动态性能的发动机,从而满足未来废气排放法规要求。关键词:喷油器;高压喷射;双燃料  0 前言  出于多种原因,未来应用于船舶领域的燃料依然存在着较高的危险性。最近国际海事组织(IMO)根据2020年的含硫量上限,要求在2050年之前,全球船舶在航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至少
期刊
与采用单车桥驱动的车型相比,全轮驱动(AWD)的车型能提供更强的动力性和更好的行驶安全性。目前,该项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档轿车上。出于降低CO2排放的目的,德国GKN公司和亚琛工业大学目前已为48 V混合动力车型开发出了1种全轮驱动方案,而且通过采用高效的全轮驱动部件,可将全轮驱动系统较高的燃油耗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  混合动力;高效;全轮驱动;排放  0 前言  与由单车桥驱动的轿车相比,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