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金的秘密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lib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有严格的规定,它的评选方式极为秘密:自19世纪起,这项全球最大的奖项完全按诺贝尔的遗嘱在进行着。那么,这举世闻名奖项的评选委员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呢?
  
  每年12月12日,瑞典成了全球注目的中心
  
  这张薄薄的纸,上面短短几十行字,这是他在孤独中于1895年在巴黎留下的遗嘱,他的妻子也是在他死后才发现了这份遗嘱。也正是这张纸,诞生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奖项:诺贝尔奖。若干年来,这项大奖的颁发都要激起巨大反应,有时还引起了争论。
  在这些奖项中,三项自然科学奖的份量最重:医学奖、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另外两项奖:文学奖与和平奖略显逊色。自1969年起,增加了经济学奖。总共六项奖项,颁发给本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弗莱明、萨特(他拒绝接受这一奖项)、加缪、阿历山大·索仁尼斯基、威利、勃兰特、威廉·福克纳、塞缪尔·贝克特、尼尔斯·玻尔和居里夫人……这长长的一连串名字宛如璀璨的巨星,只是缺少弗洛伊德、普鲁斯特和甘地。
  在这成功的背后蕴藏了什么秘密?这个仅有11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瑞典,这个仅有900万人口的小国,通过怎样的手段,使它在每年12月12日成为全球注目的中心?
  这天是诺贝尔奖颁奖的日子,不管发生怎么情况,这一仪式是雷打不动的。下午3点,黄昏降临,这些荣获诺贝尔奖的新人聚集在斯德哥尔摩的大旅店里,随后他们动身前往市政剧院,他们步人了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坐在铺满鲜花的台上,这些鲜花全是诺贝尔去世时的小镇圣雷莫市政府赠送的。下午4时30分,乐队齐奏,全场人员起立,欢迎王室成员的光临。随后是发表讲话,颁发证书和金质奖章。
  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皮埃,吉勒·德热耐回忆到当时的情景,他说:“在这庄严而又洋溢着童趣的气氛中,庆祝活动移到了市政大厅。我们坐在四轮华丽的马车上,马蹄声不停敲打在耳边,在庭院里,孩子们手执火炬,组成了仪仗队。此时,我们恍惚中置身于19世纪。”随后,宴会开始了。宴会有严格的程序:晚上7点,打开香槟酒,65张形成穗状花序的桌子围绕着国王的桌子,烛影摇曳,每年的菜谱总是这些:头道菜是海鲜,主莱是鹿肉,甜点是冰淇淋。1350名来客用的全是镀金餐具。用餐结束后,宾客到大厅里去,在那里,所有诺贝尔获奖者逐一受到国王接见,交谈从不超过五分钟!深夜23时,如同瑞典所有宴会一样,庆典宣告结束。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奖金为140万欧元
  
  豪华与奢侈的仪式并不是诺贝尔奖声誉全球的惟一原因。应该说,这笔奖金的数额之高更令人称羡。诺贝尔基金总会长米歇尔·索勒曼指出:“诺贝尔希望那些有天赋,但生活贫困的30岁至40岁的研究员用这笔奖金过上比较安稳的生活,它相当于大学教授15年的薪水。”诺贝尔在遗嘱里详细地规定了这笔遗产该怎样使用:他的遗产将被投资到风险低的产业中,其本金利息作为每年的奖金。诺贝尔极为富有,1867年,他发明了炸药。在他一生中,他开办了数百家工厂,拥有355项专利权。他未婚,也没孩子。他对家庭不太信任,他认为接受遗产“会使人无所事事,带来灾难。”诺贝尔从巨额遗产中仅拿出了200万瑞典克朗给他的兄弟们,而留给基金会的款项高达3100万,按今天牌价来计算的话,相当于16000万欧元!
  精明能干的瑞典理财专家管理着这些投到巴黎和纽约的证券交易所里的资金。那数年来,它为每个获奖者的可观款项提供了切实的保证。但它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1998年,有人曾在英国报纸《观察家》上揭发,说基金会给一些军火商投资,这消息未免有些令人沮丧,尽管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一再声明,基金会避免将这些资金投到那些从伦理角度上看可疑的投资。2001年金融泡沫过后,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承认:“我们损失了20%。”但即便如此,这笔资金还是让人们大有施展手脚的余地。2003年,每个获奖人可以得到140万欧元的奖金。
  
  一旦意见相左,可投硬币来决定获奖人
  
  除了金钱上的诱惑,它的评选方式也是诺贝尔奖保持永恒魅力的方法之一。其诀窍极简单:一切都是……秘密!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指出:“严守秘密是诺贝尔奖金的基石,在诺贝尔的遗嘱中就作了这样的规定。”想知道颁发诺贝尔医学奖的50位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吗?这是秘密!想知道先期调查委员会的15位成员名单吗y这也是秘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历来就有,如今也存在。甚至表面上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也会遇上闭门羹,“你每年收到多少有关提名的建议书?”委员会的秘书汉斯·诺瓦勒的回答往往是:“知道这答案,真的是那么重要吗?”
  人们目前知道的只是,评选委员会每年邀请了“数千人”来提供候选人的名单。有的是“特邀”的知名人士,有的是属于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例如,2003年的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所长克里斯梯安·伯雷索。当然,这些名单也是需要保密,但唯有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布成了这近乎偏执的保密的例外:诺贝尔曾决定他回到挪威来颁发这一奖项(当时它没有从瑞典分离出来),直至今天依旧如此。
  2002年,诺贝尔基金会委员会获悉,根据瑞典有关部门的规定,瑞典所有大学都必须执行公开、透明的政策,而该委员会当时隶属斯德哥尔摩大学,所以它也必须执行这一规定,对公众公开它的档案材料。这引起了它的不安。为了不违背诺贝尔基金会的原则,该基金会决定离开斯德哥尔摩大学,改变章程,成了独立机构。这方法简单,却有效。它惟一的让步是:50年后,这些获奖的材料才可查阅!在1953年的评议资料已可以在基金会的互联网上查阅,该网站每年来访人数达1500万。网站的负责人阿尔夫·林贝尔同意:“可以再缩到30年。”或许有一天……
  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皮埃·吉勒·德热耐对瑞士人对管理工作与保密能力,他极为赞叹。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途经斯德哥尔摩,他和一些学者谈到了评选的事。数天后,他才知道这些学者都是委员会的成员。但在当时,他丝毫没得到任何细微的暗示。当然,有时候还是有些消息会透露出来: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朗律师阿卜迪在颁奖前的几天,一个朋友告诉她,她被列入了候选人名单中。198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让·多塞也是如此,在宣布前的一个星期,他得到了可能获奖的消息。但这样消息透露毕竟不多,而且它也没有影响前期的调查工作。
  评选过程漫长而复杂,委员会必须花8个月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候选人的材料,检查这些研究的有效性,保证这些成果出自被提名人的手。同时还要找他的朋友或合作者,对他的品德进行秘密调查。这些调查工作的预算为每年350万欧元,这是基金会的第二大开支,仅次于奖金。按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的说法,“在撇去一系列泡沫后”,最后几个名字出现在审议的讨论中,讨论将持续半天左右。关于这讨论,至于投票条件,这些均属于秘密。至于审议会,尤其是有关委员会的推荐和顾问委员会的安排,更不会有任何透露!但有个细节却被人们知道:一旦选票完全相等,最后的结果将通过投币来决定。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说:“幸亏这样的局面从未出现。”
  
  诺贝尔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是不会消失的
  
  诺贝尔奖的评选尽管如此谨慎,但问题还是难免。例如,有时这表彰似乎来得太晚: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就是授给了50年代的科研项目;有时成果质量出现了问题:1949年诺贝尔奖得主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克的“划分大脑叶片神经纤维”的疗法无论如何说是难以说服人的。然而对于那些真正的错误,它会引起人们的愤慨。例如,197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奥地利人康拉德·洛伦茨,他在40年代的居然发表过“消灭那些智力低下的人来保持种族纯洁”的文章。米歇尔·索勒曼只得再三说明:“人们不能保证诺贝尔获得者是圣人。应该说他们只是一些象征而己。”
  几乎在每年,评选总会引起“是否真的发给那些该得奖的人”的争论。2003年的颁奖也是如此:美国人瑞伊蒙·塔马迪安不惜重金购下了美国与瑞典报纸的好几个广告版面来推销自己,他抱怨诺贝尔医学奖委员将他忘记了;瓦文萨也公开地表示了他的遗憾,说诺贝尔和平奖居然给了一个伊朗妇女,而没给他的教皇让·保罗二世……
  面对种种抱怨,米歇尔·索勒曼不作任何评论,他认为这样的言论不符基督教传统。他指出,基金会的规章第10条说得很清楚,我们对所做选择可以加以说明,但我们永远不会公开未被入选人的姓名。”这就是规则!有趣的是,每当人们谈及这问题时,米歇尔·索勒曼会用英语说:“没有规定”,它实际反映了基金会在执行遗嘱所遇到的困难。
  诺贝尔奖金确实有其局限。米歇尔·索勒曼指出:“诺贝尔奖金的历史是反映科学发展的历史。”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科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已很难划分基础发现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物理、医学和化学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研究项目往往通过小组来完成,很难确定其中的一个、二个或三个研究人员。然而,偏偏在这问题上,诺贝尔奖金的规定是明确的:该奖项必须发给个人,而不是某个小组,更不是研究机构。有人质疑,近年来,为何诺贝尔奖金得主往往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尽管瑞典研究部部长托马斯奥斯特洛解释道:“这一竞争文化有时更适合美国,欧洲过于官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但是这样的回答,有时会让人感到有某种偏袒。
  那么是否为了改变而变化呢?再增设些新的学科?显然没必要,因诺贝尔奖金还是那样地光彩夺目,继续令人振奋。自1991年起,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颁发了某种“伪诺贝尔奖”,对这奖项的追捧,人们从此几乎和对待诺贝尔奖一样狂热。这是个惟一机会,让那些在严肃中进行的,但是却是荒诞不经的项目登台亮相。2003年,在它颁发名目繁多的奖项中,譬如有著名的“穆菲法则”,它用物理方法来解释:“为何果酱蛋糕掉在地上,总是没果酱的一面先着地”;还可以读到一份报告,谈的是“母鸡喜欢靓妹帅哥”的行为科学;还有与生物学有关的第一例科学论证,证明“绿头鸭有同性恋的倾向”。当人的体内产生对病毒的抗体时,那说明了这个人还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当这样一种变异的诺贝尔奖项在世上出现时,它无非证明了,诺贝尔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是不会消失的。
其他文献
工人    日光爬向长寿路桥桥堍,沪西一带的男人和女人,已经踏上附近大大小小的桥梁。上海人称河叫河浜,面孔朝南,过河浜,进入南岸工厂。安适,井然,静然,从一而终,笃定。小学徒,师傅,师娘,师傅的师傅一早起来,“做人家”“过日脚”,自带小菜,省下工作服、工作鞋替代出门打扮,蓝布工装配中长纤维裤子,钳工、起重工八成新黑头蓝帆布轮胎底皮鞋,黄绿专业电工胶鞋,是别人眼热的岗位表征。女人缝改藏青色工装长裤,
期刊
好久未曾去夜钓了,不仅是因为忙的缘故,还有这两年来心情的变化。在南方说起下秋雨,真是太难了。那濛濛无边的如烟秋雨,不像春天的那样欢快活泼,也不像夏天的那样热情,富有生气,当然也不是冬天那般冰冷刺骨。秋雨很轻,但并不柔。那层层的凉气夹杂在雨丝中,更显出秋别具的韵味。秋雨别有一番纤美——掩饰不住的凄冷,恰是它的最美之处。  喜欢在秋季的傍晚去寻雨和垂钓。不用穿上很暖和的衣服,薄薄的衣衫被秋风吹透的感觉
期刊
说,上海让我感动,也许是我矫情;  说,上海因我感动,那肯定是疯话。  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曾经不懂上海。    我的城市生活    50年代初,我的童年时代。上海,是墙上“三面红旗”的大幅标语;是宣传画中的炼钢工人。60年代初,我的学生时代。上海,是家门口可以望见的四层楼灰色校舍;是邻居从鸽笼里放飞的、背景是蓝天的鸽子;那时候的上海,马路上没这么多汽车;街道上没这么多行人;那时候的孩子,不像现在
期刊
在安福路转一个弯    某一个冬日午后,从地铁常熟路站下车,走过几乎没有什么光顾者的美美百货,走过车来人往的常熟路,风很大,但我却走得很慢,城市的风景需要慢慢地欣赏。到了安福路口,向左拐了一个弯,风似乎一下子小了下来,居然还有阳光照在路上,感觉暖暖的。  安福路上没有太多的人,车更少,马路也不太宽阔,但有种安静又带点幽雅的气质在里面。马路的一边是漂亮的高级楼盘,另一边却是上海老式民居,在视觉上形成
期刊
这个城市令我感动。它不时翻乱我陈旧的梦境,帮我寻找开启记忆的钥匙,和编织细节的线团。最先脱颖而出的,居然是吴淞路闸桥,这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闸桥,从存在的那天开始,便是煞风景的。这座桥除了过河和拦闸之外,没有任何观赏性。这几乎造就了它作为上海苏州河下游惟一最没有观赏价值的桥的地位。  但不好过河拆桥。吴淞路闸桥引领我们由北向南进入外滩。  那便是所有上海故事的开幕。图解地读上海,可以描述为苏州河
期刊
常年在上海生活的人,都知道上海百货商店对于上海生活的意义。有很长的年月里,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市百”有关;背景是熙熙攘攘的市声,簇拥的人群,三尺柜台,营业员,和很多上海货色;“市百”由此得名。上海货色通过“市百”,像点点滴滴的水珠,滴滴答答地滋润着上海人的生活。  感受上海,从“市百”开始,没有过去的“市百”,就没有今日的上海。  它们像一些要塞,盘踞在市区的一些高地。“一百”雄踞南京
期刊
用“一个人的百部经典”作为书名,是说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一百部经典作品的阅读量。这些经典可以是文学的,也可以是哲学的,艺术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等等。无论怎样,这一个数量的阅读不能回避,否则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很难具有独立的视角,很难对这个世界产生灵敏又丰富的回应。  一个人活着,再千辛万苦,都不应该放弃阅读,就像落魄在外,并不影响你对自然界的美色瞥上一眼。一个人可以没有能力创造什么,但不可以不赞赏那些
期刊
韩大嘴是一活宝,他能看着A球员,想着B球员,说到嘴里变成了C,真是人才。尤其以“终场哨声一起,守门员宣布比赛结束”最为经典。  现在举一反三韩老师的“意识流”思维,作小文娱众及自娱。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以不变应万变不离其宗,成事不足挂齿,此物最相思风雨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无敌,东边日出西边雨一直下,举头望明月几时有,呆若木鸡毛当令箭……  嘿嘿,告诉俺你看懂了多少?
期刊
游艇生活到底有何魅力颠倒众生呢?当你真正开始享受游艇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到了“桃花源”,迎接你的是重重惊喜。  首先迎接你的是纯自然生态。汽车开来开去还是排气污染严重的路面,游艇可不一样,坐在一艘游艇上,整个蓝天都是自己的。远离尘嚣的梦想可以很逼真地凸现在你面前,闹市突然不见了,那种健康明朗的自然气息,在陆地上永远找不到。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期刊
私塾    2003年2月18日,一个私人开办的“明德学堂”,出现在河北省行唐县县城的永昌路上。原以为这个日子是开办学堂的傅路江所挑选的黄道吉日,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学校寒假后统一开学的日子。  行唐这个县城,距离河北的省会城市石家庄不算远,40公里左右的路程,可实际坐车,需要花费个把小时。  也不知是谁,把这个学堂叫做了“私塾”。依《辞海》的定义,私塾就是“中国旧时私人办理的学校,为‘私学’之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