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言释文,以文悟言,以读促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ami_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要求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通过语文实践,使已经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文言文学习如果轻文重言,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唯“言”独尊,只是为高考吃力而艰难地学着文言文,学生就无法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品尝到快乐,也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魅力,更无从谈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了。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从文言剥离的混沌教学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在诵读咀嚼涵泳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一、以言释文
  文言作品的基石——辞。所谓“辞”就是言辞,亦即外化为文章的语言基石,说白了也就是文言文中的“言”。文言作品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因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也不能忽略“辞”,它是文言作品的基石,学生在不了解“辞”的基础上,是无法理解“文”的,对“言”的疏通与对“文”的鉴赏并不矛盾,所以,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对文本进行疏通。对文本的字、词、句的疏通可以以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能力为准绳,以学生提出的疑问为主,通过对关键字词句的辨析和推敲,引导学生达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触摸文本的精神内涵,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如王勃的《腾王阁序》,如果不对“言”进行疏通的话,学生很难对该文言作品进行美的品赏,因为晦涩的语言阻碍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审美。新课标也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阅 读浅易的文言文,”从中可以推绎,中学文言文即要对“言”进行疏通,又要对“文”进行审美。文言文是以古代的语言文字运用而作的,与现代的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不对“言”进行必要的疏通的话,将会对“文”的深入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学中要权衡“文”、“言”在作品的分量,不能偏颇。至于如何完成文言文作品中“言”的疏通,要视学生的学能而定。
  譬如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描写兰亭周围环境有这么一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句中“修竹”一词就耐人寻味。为什么呢?中国文化素来讲究天人合一。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的竹,千百年来以清雅淡泊的品质,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情感。兰亭有竹为伴,不正是君子贤士聚会的好所在吗?这还不够,王羲之又以“修”饰“竹”,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简单地将它译为“长(高大)的翠竹”,恐怕会有暴殄天物之遗憾。为什么?以“修”饰“竹”,其意不尽在“竹”,而是借竹之坚韧挺拔、清雅淡泊来表现作者修身自好的志趣。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若能引领学生如此玩味“文”之“言”,再通过“言”来透视“文”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就抓住了文言文教学之柄,比架空的人文讨论不知要强上多少倍。
  二、因文悟言
  文言作品的主体——情。“情”是创作主体之心,即构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古代大家的名篇佳作都是用心之作,在创作时将自己的心融入到辞之中,最后成为文,就此而言,“情”、“文”是相融的。不同大家创作的作品都体现了各自的“文气”,“文气”不同,所创作品风格也就各异,文章的气势声调也就轻重不一。杜甫的风格“沉郁顿挫”,而李白的风格却“清新飘逸”等等。基于此,中学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句的解析,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体验创作者的“情”。学习文言文本身是让学生学习古代大家的才气、个性品质以及他们在文本中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但是,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只对文言文进行字、词、句的解析,而很少涉及文本内涵的品读,把文言文当作纯粹的大学里的古代汉语来教,学生忙于记实词、虚词及晦涩难懂的语法条目,使学生苦不堪言,找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更谈不上通过学习古代大家的文言名篇佳作来“养气”。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本人在执教中采用串讲的方式疏通文意,认为抓住了“言”,那么“言”文后面的“情”即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就能自现。殊不知这样地串讲,不仅仅学生感觉乏味,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自己也感觉乏味。后来笔者吸取教训,既注意积累它所涉及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即注意积累其所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重要的文言知识;又特别重视其“文”, 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们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成功与进步,绝不骄傲自满,而应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具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正是后面的“文”,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了解其文意的基础上,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对秦灭亡的看法。所以,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明白中学文言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中学生学习古代大家的文言文作品?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围绕着高考转,否则,不仅害苦了学生,也苦了教师自己,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把文言文当作语言材料来教,要将文言文视为一篇文学作品来鉴赏,否则,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并无实在的意义。再说,如果一味对文言作品进行“言”的解释的话,那么就无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因此,对于文言诗词、文言散文以及用文言体写的其它文言文,教师应当要对“文”进行审美、玩味和鉴赏,不能只讲“言”而忽视“文”。
  三、以读促悟
  古人云“書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们的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强调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文言文有效学习的经验之一是大量的诵读(朗读和背诵)。诵读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也要注意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问题。其中正确处理文言文的停顿是学生的难点,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充分利用好教师的范读,引发学生的兴趣,随时穿插指导学生如何处理朗读中的细节问题;也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文章营造的氛围中。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培养语感由此产生。对于熟读成诵的文章,学生自然而然地经过了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有人把认知文言词语、掌握词语读音含义,看作是“点的学习”;读懂句子、理解句子含义、掌握句式特点,就是“线的学习”;感知文章大意、掌握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是“面的学习”。我觉得?文言文诵读就是把点线面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精妙,文句的气脉,作者的情志。周振甫先生曾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大量的熟读、背诵,才能让学生“入乎其内”。
  文言文在教学一直在两难的境地中徘徊,我们平时的教学常常重言轻文,一到公开课又偏文轻言,平时教学中又缺少对诵读的指导与要求,以致教学收效甚微。以言释文,以文悟言,以读促悟,不仅对文意的理解、文气的把握及文韵的咀嚼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邢福义,1935年5月生,海南省乐东县人。华中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终身任职。现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语言学科组副组长。著作三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三次获得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此外,还获得中国图书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多个高级别奖项。    问者:邢老师,您好!我叫王耿,是华师文学
阅读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东西确实是一种煎熬。上飞机前,在选择带什么材料来打发那段无聊漫长的时间时,我们知道这一点;当面对书桌上那堆积如山的材料时,我们同样了解这一点。但当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我们有时也许就忘记了,而且也想不到对阅读材料是否感兴趣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成败。  人们容易把兴趣当作一种特殊嗜好,认为这种嗜好会激发更多的注意力,使人对所阅读的材料给予更多的关注。于是,有人就会做如下假设:如果能触
程红兵先生在《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报告中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和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和枯萎。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可见,语文文言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对于文言文经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感悟,又必须以把握其“言”为基础,引导学生通
2016年3月15日,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直播活动中,江苏教学名师秦峰执教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从文体的角度切入,抓住故事中的细节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引领学生阅读、感悟、表达,让我从记忆中浮现出“文本素读”的解读方法。  文本素读也称文本裸读,就是把要教学的内容看作陌生的文本,抛开已有的结论和他人的解读,不受教学参考资料的限制,不为任何已有的结论和框框
最近,在《中国建筑新闻报》上读到了中国建筑总公司监察局王萍副局长新近创作的抒情长诗《我为电影狂》。全诗共85行,说理与议论并重,叙事与抒情交织,洋洋洒洒,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既有惊涛拍岸的险峻,也有热火朝天的壮阔,更有对中国建筑纪检监察事业热烈虔诚的深情礼赞,银河千里,恣肆汪洋,读来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长诗围绕中国建筑首届党风廉政建设微电影创作过程,记叙微电影创作缘起之希冀、
纵观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走出浑浑噩噩的混沌思想,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让学生学得轻松与快乐。   近年来,笔者围绕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研究,现针对这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的内涵   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体系,顾名思义是更加有效的教学流程与环节、教学方式与资源的融合,是针对传统单向教学模式
所谓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同样的时间,完成的工作量越多,效率越高。从对“效率”的概念看,“效率”一定是一个数量表达,正因为其可以量化,也就可以进行最直观的比较;而比较之下就有低效和高效之分。比如,一个小时你做出10个零件,我做出12个零件,那么我就比你高效。但这样的计算方法能简单迁移到语文教学中吗?   搜索“语文高效课堂”或“高效语文”,可以看到几十万个搜索结果,比如“构建高效的语文
“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凿一口深井。”(罗曼·罗兰)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从而获得深度的情感体验,获取丰厚的知识与学养。  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有深度呢?  一、咀嚼文本细节  细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寻找读的最佳切入点,以弄清文本的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粤教版选修一柳永词《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一.细读文本   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
导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教学环节了,作为课堂的“首因效应”,其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诸如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趣、将其思维引入积极状态、为后续教学作有利铺垫等。这“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漪)。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谈到“为了使一堂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以便后来能成功地组织学习新内容”,很多教师都想方设法“不失时机地精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