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975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的认识过程主要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按照高尔基的解释,形象思维就是“用形象来思考”,思维的过程始终不脱离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形式。离开具体的形象,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分三步:第一步,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揭示语言文字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形象,直觉把握形象思维。第二步,在教学中注意采用譬喻、类比、形象描述等方法,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授知识。第三步,在读写活动中,启发学生充分调动感觉器官,有意培养他们形象思维的习惯。
  写作中的续写、改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比如,把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改写为一篇抒情散文的写作训练,就能极强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它要求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文,并真正地领略诗中的意境;其次,它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诗文描绘的画面,要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自由灵活的书写形式,来抒写作者看到久旱逢甘霖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时的喜悦的心情。
  拿作文与绘画比较,会发现二者有许多共通的地方。绘画,从技术层面上分析,每一件作品,都能从画面的布局安排、线条的疏密处理、笔墨的轻重描绘等等方面得出“虚实”判断的品评标准。清人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作文,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来作“虚实”的考虑。相对来说,议论说理、抒情表意更偏重于理性,或曰抽象;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还包括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更偏重于感性,讲求形象、生动。
  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当实处则实之,当虚处则虚之,还要注意“虚”“实”结合,过实处则略虚之,过虚处则稍实之,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或许会产生“虚实相应”和“虚实相生”的表达效果。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学生一般都能够调动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那么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如何用形象来说话呢?
  一、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形象的诠释
  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词语,写得具体、形象,使它们可知、可感。
  例如,责任感是指人们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心情——
  在这个定义中,“人们”“自觉地”“份内的事”“做好”“心情”都是抽象的。就可以运用“形象诠释”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为可以感性理解的形象。转化如下:
  责任感,是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责任感,是保尔.柯察金顽强拼搏、热爱生命铸造的烈火金钢。
  二、将推理论证过程转化为形象丰满的画面
  将推理论证过程转化为形象丰满的图景,用形象化的图景来说话,就能化虚为实,避免就事论事,使文章具体生动。
  例如,一些文化“糟粕”又在生活中沉渣泛起——
  康熙们可以死去,大清朝可以灭亡,封建制度可以推翻,但中国人的奴才意识和皇权思想却总是变着花样“活”下来,时时刻刻地在中国人精神里萌发。虽然经过思想解放和民主制度的洗涤,可封建皇帝还是一个个地以历史主人公的姿态从古墓里爬出来。大清的辫子也越长越长,中国文人挖掘古典文化,实际上挖掘出来的却是封建皇帝的僵尸。
  这样的语言,成功地避免了纯逻辑的推理,将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演绎成了血肉丰满的形象的历史画面。
  三、将纯自然的形象转化为审美形象
  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山川房屋、田野大地、鸡犬虫鱼、山羊白兔、英雄豪杰之辈与怯懦猥琐之流皆可入文。但如果不赋予这些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精神,所写的形象就是没有深度、没有美感的形象。
  例如,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懂得了友情的可贵;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当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做人应具备的反抗精神;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作为人的价值;当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懂得了奋斗的意义。读完一本书,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其他文献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堂高效的语文课也离不开一个优质的导入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放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语文课的导入,即导入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导”,就是教师介绍或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与课文有自然联系的或相关的人或事,而不是课文内容;“入”,就是引入新课。作为一
期刊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没有思考,怎么会有与文本的对话?怎么会有文本意蕴的重构?怎么会有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怎么会有学生生命的成长?语文思维能力,是判断一个人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的重要标准。语文思维训练是在大语文观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高中语文
期刊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学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深入开展语文素质教学,需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激发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靠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去养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与能力是一致的。良好的语
期刊
刚刚结束的广东高考,最让人惊讶或者说耳目一新的题目,无疑是文言文阅读的第7道小题和第9道小题的第二问,完全舍弃了以往的设题方式而代之以断句的选择和主观问答。这一变化,在广东自主高考的历史上甚至全国高考的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变与不变  变:第7小题传统的出题方式为“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传主某某品行或某某特点的一组是”,其实就是关于分析人物的选择题,这种方式在广东高考卷中已经连
期刊
这里所讲的优生主要是指重点班的学生,特别是重点班里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既是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也是班上的“好同学”。看起来非常完美,没有缺点。其实不然,他们还有很多问题。  “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缺点:1.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容易自满,不求上进。2.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骄傲、自负、自满。3.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每次考试下来,进行错题统计时,总有这样的感想:为什么时常有“难而不会,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发生呢?究其原因,可归在三处:积累,落笔,检查。  如果能将这三点做到位,那么每次测试学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拍腿题”(即会做的却没拿到全分的题,让人很懊悔,习惯性地拍下腿,简称拍腿题)。  现在就这三点的训练作以下分析:  一、积累——善于积累生活感悟  虽然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有许多
期刊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时,既要对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强调该句子的句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讲到语法结构这个知识点时,许多学生表现出厌学、抵触等心里情绪。这主要是因为,许多学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认为现代文中句子的结构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不重要,因而忽视了这一点。一旦这种情绪占据了学生心里的主要位置,要想在文言文考查中得到高分,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期刊
一、为何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文学名著更是经过读者反复筛选和严格检验的艺海明珠,其价值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莽的宇宙”。高中生如果能广泛认真地阅读文学名著,一定会获得历史和现实、社会和人生、自然与精神的种种知识,获取人类文化丰富的养料,为今后成材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  二、读哪些  在阅读的过程中
期刊
对景物描写的考查,是古诗词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分析相关高考试题,可以看出,景物描写的考查角度不尽相同,也各有侧重,答题思路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下面具体加以归纳和分析,以期对学生有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题的得分。  一、绘景型  绘景即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一般要做到“四个紧扣”,即紧扣诗词中的意象,紧扣写景中的关键词,紧扣景物描写的特点,紧扣作者和时代背景
期刊
好的教学,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学有所得,不仅是知识上的所得,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所得,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上的所得;更高的教学境界是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向着这种境界一步步迈进,语文教学定会精彩无限。  追溯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