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教学全过程的参与,包括课前参与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整合、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上参与讨论、探究和实践练习,课后参与评价与反思等。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同,它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开放性、双向性、趣味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能够将知识变成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
作为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主要内容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教学目标是管理知识的内化、管理技能的强化和管理素质的养成。由于管理理论的抽象性,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易导致学生厌学,失去学习兴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一则与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相契合,二则有利于学生管理潜能和智能的启发与培养、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消化及吸收、管理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形成。
一、《管理学》课程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弊病
(一)重理论阐述,轻实践指导
《管理学》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倡导主知性课程观,强调课程即知识呈现与认知强化,认为教学以获取课程知识为主,以认知发展为目标。在这种观念下,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传递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法则,提供给学生快速有效的实用知识”。由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别重视教学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认知能力,而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背后情境的理和参与。
(二)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来获取专业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视作容器而任由教师“灌输”,教学活动也基本演化为教师一言堂的理论灌输,学生满堂课静听接受,由此,师生关系演变为利用与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我—它”关系。
(三)重课内学习,轻课外实践
教师为完成《管理学》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建构系统的教学论知识体系,通常把理论讲授作为重点,占据学科教学论的大部分课时,而仅设置一两次课的微格教学作为教学论课程的实践补充。这样的课型设置及课时分配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形成对理论的充分理解,也不能有效地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更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策略
(一)凸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
《管理学》课程的目标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过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一维性转向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多维性。由于学科教学论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管理学》课程重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所以,课程还应包括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维度目标。除此之外,在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师生都是以生命主体参与到教学交往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职业幸福感与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以怎样的情感、状 态、态度、意志参与到学习之中,也进而影响和决定了师范生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未来从教的情感、态 度、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唤起师范生乐意学习的情感意向,注重师范生在学习中的生命体验,增强师范生的专业情感态度,这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上凸显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又一重要目标。
(二)重视学生参与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背景和个人观点存在着差异,参与式教学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通常参与课堂讨论多的往往是课堂出勤率较高的学生,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也是提高课堂出勤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参与课堂讲授是广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环节; 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积极而出现“冷场”的尴尬,也有部分学生因学习小组人数偏多或者参与程度偏低便完全没有参与。所有这一切势必影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局面,教师应从课程开始时就不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好地进入角色。
(三)课外实践
1.社会调查
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 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 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
为了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
3.實习
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参与式教学
作为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主要内容是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教学目标是管理知识的内化、管理技能的强化和管理素质的养成。由于管理理论的抽象性,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易导致学生厌学,失去学习兴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式一则与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相契合,二则有利于学生管理潜能和智能的启发与培养、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消化及吸收、管理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形成。
一、《管理学》课程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弊病
(一)重理论阐述,轻实践指导
《管理学》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倡导主知性课程观,强调课程即知识呈现与认知强化,认为教学以获取课程知识为主,以认知发展为目标。在这种观念下,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可见可测的知识、技能,传递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法则,提供给学生快速有效的实用知识”。由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特别重视教学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认知能力,而忽视学生对理论知识背后情境的理和参与。
(二)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管理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来获取专业理论知识,而学生则被视作容器而任由教师“灌输”,教学活动也基本演化为教师一言堂的理论灌输,学生满堂课静听接受,由此,师生关系演变为利用与被利用、控制与被控制的“我—它”关系。
(三)重课内学习,轻课外实践
教师为完成《管理学》教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建构系统的教学论知识体系,通常把理论讲授作为重点,占据学科教学论的大部分课时,而仅设置一两次课的微格教学作为教学论课程的实践补充。这样的课型设置及课时分配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形成对理论的充分理解,也不能有效地将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更不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策略
(一)凸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
《管理学》课程的目标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过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一维性转向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的多维性。由于学科教学论的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同时,《管理学》课程重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所以,课程还应包括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维度目标。除此之外,在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教学中,师生都是以生命主体参与到教学交往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职业幸福感与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师范生以怎样的情感、状 态、态度、意志参与到学习之中,也进而影响和决定了师范生课程的学习效果,乃至未来从教的情感、态 度、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唤起师范生乐意学习的情感意向,注重师范生在学习中的生命体验,增强师范生的专业情感态度,这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维度上凸显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又一重要目标。
(二)重视学生参与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背景和个人观点存在着差异,参与式教学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通常参与课堂讨论多的往往是课堂出勤率较高的学生,而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这也是提高课堂出勤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参与课堂讲授是广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环节; 但仍有部分学生,由于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积极而出现“冷场”的尴尬,也有部分学生因学习小组人数偏多或者参与程度偏低便完全没有参与。所有这一切势必影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因此,为了避免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局面,教师应从课程开始时就不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更好地进入角色。
(三)课外实践
1.社会调查
针对行政管理要解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专题调研,在调查中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如管理学“行政组织“这一章,可以布置“我国省直管县改革———以绥中为例”“辽 宁省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等。人事制度这一章 可以布置“辽宁政府雇员制”“辽宁公务员考试制度研究”等。在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袋徇卷、撰写调查报告等,锻炼学生的交际沟通、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2.参观教学法
为了使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到政府等部门去实地参观。参观法资源鲜活、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学空间被极大地拓展,教学同社会生活紧密相联。
3.實习
顾名思义,实习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以锻炼工作能力。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行政管理学这一课程而言,实习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为了保证实习的实效,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