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论人非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_k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金缨在《格言联璧》中有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副对联无疑是具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意义,属于一种反省式的处世哲学。
  按中规中矩传统的思想来说,我们就应当是这个样子,每天静靜地坐下来,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别人的过错或不对,我们不必去议论。议论了,第一也没用,第二还显得自己是小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很多很多的人也都是这么做的,听老祖宗的话是没错的,这无可厚非,但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自己并不会深刻地反思自己,他人也因为缺少了别人闲谈议论自己过错的帮助,而依旧是非不分。
  闲谈,就是三五知己聚在一起,吃喝拉撒江山社稷啥都说,没歪心,没私心,不避讳,说啥都行,说啥都不过分,说啥都不会得罪人。
  在这样宽松放松的环境下,是最容易出真知灼见的,在这个时候,互相批评指责,搞得面红耳赤都是没问题的,即便当事人不在场,这种开诚布公的形式,也会让其晓得后感到欣慰。
  最怕的是,那种畏畏缩缩不怀好意的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老百姓把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叫“嚼舌根”。
  记得我在泰安上大学时,某同学关起门来在宿舍里大谈另一同学的不是,说人家小肚鸡肠道德败坏。
  谁知,另一同学早有“防备”,在门外窃听了二十多分钟,结果,某同学正绘声绘色手舞足蹈说到兴头上,他推门而进,两人扭在一起,打了个鼻青脸肿。
  当然,关起门来说人坏话也叫闲谈,但这绝不是“论人非”,论人非是高品位的,是心存善意引人向上向善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善论,让不在场的受论者和在场的受众都能获益。
  “良友若相对,抚琴不用弹”,这是传统的相知相好,但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如良友相对,畅论是非,就是与时俱进,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友情了。
  前两天我到枣庄去开研讨会,主持人先约法三章,不许尽说好话,不许无味吹捧,要一针见血地批评。
  这种专论人非的研讨会,才有功效,才是真正的研讨会,只可惜太稀有。
  我们人与人之间,就是因为缺乏了这样的直面相击,多了背后的瞎论,其关系才显得越来越生分,这个世界也显得越来越淡漠。
  老子曾忧心地说: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以对的尴尬。
  我们不求多说,只求说得有益,能医他人之非,哪还会有什么尴尬?
  也有人担心地说:正儿八经,正襟危坐地去指出一个人的不是,显然是要惹麻烦起矛盾的。
  我想这是杞人忧天,智者多虑,如果怕惹麻烦怕起矛盾,而对别人的不是不作言语,让其继续错误下去,那对于他人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来说,才是真正的麻烦,才是制造了真正的更多的矛盾。
  要相信,任何起心动念,都会改变世界,我们不但要“静坐常思己过”,还要“闲谈论人非”,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透明、纯粹,少了隔阂、怨愤,多了相知、友善。
其他文献
节日里亲朋好友及学生们来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教育方面的信息。闺蜜琴随口说了句“年轻同事的孩子没考上幼儿园”,我就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了:“幼儿园入园考”这种奇葩现象,不知道全世界还有多少国家和地区会如此?  看我满脸痛苦,沙发对面的琳开了口:“幼儿园没考上不奇怪,我一个同事说她亲戚的孩子考上幼儿园了,因为家长面试没过,孩子没能入园。”看我一脸疑惑,琳继续解释:“人家那幼儿园还得看父母的
期刊
时常发现身边有一些偏执而又矛盾的年轻人:  他们好像对这个社会有点“怨气”,觉得许多事情“不单纯”“有内幕”。看到好人好事,会阴阳怪气地说“没准是为了追名逐利”;看见街头执法,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城管没一个好人”;见到有人走红,就要揣测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谁”……他们总在怀疑,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  然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谓的“良言”。听到别人说“读书没用,远不如搭人脉、搞关系”,他们会
期刊
日本很久以前在摄津有个孝子,他听说有一个人被称做“信州第一孝子”,便慕名前去拜访。当他来到该地,信州第一孝子刚好外出砍柴不在家,于是他就在门口等着。过了一会,信州孝子背着一堆木柴回来了。  只见信州孝子的母亲赶忙迎向前去,帮儿子将木柴卸下来,接着还为他脱下鞋子,提水为他洗脚。更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这位号称“信州第一孝子”的儿子,竟然就这样接受老母亲为他做这一切,摄津孝子看在眼中实在觉得不可思议。于是
期刊
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曾自嘲:“我小时候智力迟钝。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大都完成于童年,我到了成年才考虑这个问题。成人思考小孩子的问题,当然要深入和成熟一些。”  话挺俏皮,什么意思呢?原来小孩子看事物只看表象;成人则能从表象“看”出复杂来;或者说,小孩子只是感性地认识事物,成人则能理性地了解事物,进而研究事物。  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跟众多孩子一样,脑子里的时间,无非是年月日,一天又一天;空间
期刊
苏州一家护理院为激励子女前往探望老人,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奖孝金”管理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子女两个月内到护理院探望父母长辈超过30次,可获200元现金抵用券,现金抵用券,可以在缴纳老人相关费用时抵用。这不禁令让我们直面一个问题———孝道(到底)存在于哪?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弟子规》开篇四句,最先引出一个“孝”字。再回首,有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性要求,有汉代察举征召制下的
期刊
什么是讀书人呢?民国时期杨玉清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做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品的人,更不是读书人。”  那么,何为真正会读书的人呢?从整体而论,读书有会读与不会读之分。不言而喻,那些仅仅追求记问之学,读书时心不在焉、囫囵吞枣、食而不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书读完以后,也都抛之九霄云外了,这当属不会读书人之列。那么,凡是会读书的人,他们
期刊
一老朋友发达了,邀我到他家做客。一进门,大客厅墙上一幅书法作品赫然入目———“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知我喜欢书画,他要我给个评价。我淡淡说“好字好字”,就岔开了话题。字是好字,那其他呢?不好说,但心中已然存疑———从古到今是不是有完人姑且不论,即使有,俺们凡人怎样“法”,“法”得了吗?不过,气倒是必须要养的。然而,对今天的人们来说,该养什么气呢?正气、志气、浩然之气,固然要养,但最该养的是
期刊
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这是基础教育至为重要的三个关键词。为什么要在童年发展想象力?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开始有接受信息并辨识简单信息的初始能力,好奇心推动他对世界的了解,他没有羁绊,没有束缚,更没有名利心;敢想,也就比较容易达到“会想”,进而形成正常的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则无限,它包含一切,推动着进步,为人类进化的源泉。”(《论科学》,《爱因斯坦
期刊
期刊
不必迁就。  有一类人,不论在生活上或是工作上,都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有他,没有别人,他一定是主角,不论在什么场合之中,若发现主角地位有摇动,就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补救,其中颇多卑劣的手法者。  这类人心目之中,绝没有“互相迁就”这回事,有的,只是你要迁就他,他不必迁就人。  遇到这种人,除非愿意不断地、永远地去迁就他,不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迁就。  而且,早一些不迁就,比迟一些不迁就好,因为你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