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对待“因学从教”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课堂。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吗?比如学生思考问题时就适合让学生默读和浏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一课结束,老师问:“你学懂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只做简单的评价,不深究。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引导。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问题。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写景、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呢?
4.“你真棒”。 现在教师把批评学生认为是一种教学失误,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却是“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等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些教师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例如,某教师教学《家》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
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
2.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刻意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教学本身,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在这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拥有可贵的教学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华,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一、 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吗?比如学生思考问题时就适合让学生默读和浏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一课结束,老师问:“你学懂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只做简单的评价,不深究。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引导。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问题。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写景、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呢?
4.“你真棒”。 现在教师把批评学生认为是一种教学失误,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却是“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等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例如,听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也糊里糊涂。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有些教师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例如,某教师教学《家》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
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
2.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刻意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教学本身,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 在这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拥有可贵的教学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华,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