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心理课的讨论分享环节发挥实效?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讓心理课的讨论分享环节发挥实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课前准备下功夫,讨论问题巧设置


  对心理课而言,简单的知识传授看起来非常心灵鸡汤,所以体验式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体验只是为了创设情境,体验之后的讨论与分享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教师设置的讨论话题不合理,学生的讨论与分享就会十分低效。
  教师呈现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方向,有话可说。
  “What”讨论法就是很好的问题设置方法。
  What  —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样的感觉?
  So what —引导学生思考当下体验的经验与过去生活经验的关联性。
  Now what—重在将活动经验应用到正确的情境及个人日常生活当中,提问的关键词包括:未来、心得、发现、学习、应用、挑战等。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适当追问。追问应具体化,启发学生有更多细化的思考。
  还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前准备,上课时以学生报告的方式进行,如果不能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讨论就变得非常被动。

课堂管理应有规,课堂氛围巧营造  


  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不一样,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参与、倾听他人、尊重不同、包容接纳”的氛围,让学生有话说、敢说话。
  教师首先要做出表率作用。
  1邀请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好,教师可以主动给学生找台阶下。
  2学生回答声音小,教师可以鼓励他。
  3如果班级比较吵,教师要停下来提醒同学们注意有人在发言。
  4眼神专注于学生,重复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做出反馈与肯定。
  5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但是“中立”不代表不反馈、不引导。
  心理课应该活泼又不失规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具体的规则(班级氛围、组长制、积分制、观察者角色等),把这些规则贴在心理教室的墙上,每次课上由教师带头执行,慢慢的课堂规则与氛围就形成了。


课堂互动有窍门,分享发言巧鼓励  


  当众发言时学生们常会出现互相推诿现象,即使勉强作答也会因为讨论时没有认真参与而无话可说,或者流于表面。这样的分享不仅效率低下,也达不到教学目标,让心理课变成游戏课、聊天课。为此笔者想了几个小办法,实践效果不错。
  1让学生分组坐,每组选择一位小组长,强调组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组长安排,教师需在课堂活动中创造机会让组长使用权利。
  2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打印出来,每组一张,各组由组长派一名组员作记录,传递出“你的回答很重要”的讯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讨论积极性。
  3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发声,教师可为每组组员进行编号,在班级分享时随机叫号。对于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邀请他到讲台上,手拿话筒发言,这样不但能缓解紧张情绪,也能让同学们听清他的声音,发言结束后再邀请全班给他热烈的掌声。
  4遇到实在不愿参与活动的学生,可以给他安排一个“观察员”的角色,课堂最后会留些时间给观察员,邀请他谈谈对本节课的看法,让其有课堂参与感,其他同学也能从另一个视角看到自己的表现。
  5积分制也是提高学生讨论分享效率的好办法。每班有一个积分榜,按组积分,凭积分每半学期兑一次奖品。

课后延伸有必要,思绪感受需沉淀        


  仅仅45分钟课程,学生是没有太多独立思考时间的。如果心理课只是追求活动的完整性、趣味性,而忽略了深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在分享环节有学生总是表示“不想说话”,也许其内心是涌动的,只是此刻无法用语言表达,也可能是在压抑情绪或者有些话不愿在班级中分享,但不说不表示没有,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其表达。
  A布置作业。学生写下来的内容远比课上说的要真实、深刻。教师在作业本上给学生回应,这种私密的交流方式也让学生的隐私得到了保护。教师也可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将他们的作业内容贴在心理教室的公开栏上,鼓励学生在分享内容下互相留言。
  B课后延伸除了有纸笔作业,也会有行为练习、团队任务、调查访问等。心理作业是对学生自我与生活的思考和回忆,它的意义就是留一点给学生深度思考生活的时间。课后有思考,课前做功课,课上讨论时才会有更多更有深度、更有趣的回答。
  讨论分享环节是学生从浅层体验升华为深层认知的过程,学生只有将获得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才能强化新的意识,更新以往观念。只有让这个环节更有实效,活动课的影响才能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其他文献
天寒岁暮、年味渐浓。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里,我们得以停下繁忙,在团聚的欢乐中辞旧迎新,展开对新一年的期许。不过就像任何一条高速公路,无论路况再好,也要竖起几个警示牌。假期里的我们,当然要好好放松休息,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多少“村里的马丽”,过完节后再变成“城里的Mary”,常会叹息一声“每逢佳节胖三斤”,还得被节后综合征困扰一段时间。这种情况我们早已见多不怪,甚至有些人在过节之前,也早已有了“
期刊
悄默默地,已然是小雪节气。院子里蟋蟀的叫声飘远了,随之而来的是大风后吹落满地的枯枝黄叶嘎吱作响。不觉间,清晨出门时嘴里呼出的,化作一圈圈白气。时不时呼呼的风声在耳旁作响,阵阵寒意涌上心头,摸出手机瞅一眼:即将到冬月,快要过年了。  从有记忆最开始起,一年中幸福爆棚的时光就在春节,其他时日譬如生日和儿童节这些的都不可比拟。因为从腊月开始,一直到年三十,直至整个正月里,不止是自己,身边每一个人脸上都洋
期刊
同理心(empathy)又称作换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站在对方立场,准确地体会对方的情绪与想法、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与处理问题,并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传递给对方。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更新,换位思考教育的重要性日渐彰显。现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多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矛盾随之产生。  而同理心作为一种润滑剂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帮助大学生
期刊
阿鹏的故事  阿鹏,男,39岁,未婚,目前从事保安工作。  阿鹏在家排行老二,有一姐姐。8岁前与父母一起生活,感觉还挺快乐。8岁开始上小学时到姥姥家住,姥姥对其管教严格。阿鹏的成绩较好,但因为性格孤僻,常受同学欺负。  阿鹏18岁上高二时,开始出现失眠、情绪低、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等现象,有时甚至想跳楼。高考期间又感到心烦、食欲减退,高考成绩不理想。复读后,情绪低、烦躁、失眠的情况依旧,再次参加高考,
期刊
二宝出生后,大宝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反常?  1叛逆,做各种错事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让大家花费心思来管他。有的大宝可能会动手打弟弟或妹妹,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情绪波动大,烦躁,特别是年龄小一点的大宝有可能一遇到事情就哭闹,来表现自己的不安全感。  3可能对自己的东西变得很偏执,不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其他人玩。  4有些内向的大宝可能会变得很乖,变得非常听话,来赢取大人的赞扬。这也可能是一种不正常
期刊
过年期间,父母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景:大过年的,父母邀请很多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由于忙于照顾亲友,对孩子的关注变少,孩子就当众耍脾气,让父母左右为难,父母该怎么应对呢?当众教育孩子以示父母权威?还是等客人都走了再耐心地跟孩子单独聊聊?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长期研究,他发现孩子耍脾气的时候,正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的最佳时机。但面对孩子情绪化的时刻,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抓住最佳时机对孩子
期刊
前几天,朋友老杨来我家串门,闲聊中他感叹道:“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可掏心掏肺了,而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都是小白眼狼……”原来前几天老杨到宁波出差,周五办完事后他微信联系在杭州读大二的女儿,想跟女儿待两天,然后乘坐已买好的周日下午的高铁回家。想不到女儿回复:“我很忙,再过一两个月就放寒假了,到时我就回去了,没啥事您忙完了就先回家吧。”满怀欢喜的老杨如同被一盆冷水浇了头,心情失落到了极点。愤愤不平的他,
期刊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教育,有的因过分强调这第二课堂的功效,甚至将孩子课外校外的一切活动,都生拉硬扯地往教育或启迪上面靠。我就有这样一位女同事,礼拜天带着孩子一同去城郊游玩时,这位妈妈很善于利用一切的机会来向孩子灌输知识。看到孩子对溪里的一群鸭子有兴趣,就冒出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什么意思?发现孩子对一株梅花着了迷,又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期刊
前几天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位妈妈在一起聊天,几个孩子大约三岁左右在健身器材处跑来跑去。这时另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过来,也带来一个同龄的小男孩。新来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衣角,妈妈让他去玩儿,他不去。过了一会儿,有个小朋友在地上捡到一个树枝,对其他小朋友说:“我的枪”。新来的小男孩上去一把就夺过来,小朋友反应过来之后,就要夺回来。新来的小朋友马上急了,“啊”一声,并且出手挠人家脸。被挠的小
期刊
我儿子(悟空)35个月了,在前面30个月的日日夜夜里,无论他做什么,我对他都是温柔备至,毫无怨言。就在几个月前,我发现自己因对他的各种要求抓狂不已,有时心情不好,也会冲他狮吼一番,用他的话讲:“妈妈是属恐龙的。”  以前离开家前,我是百爪挠心,现在离开家前,我是欢呼雀跃;  以前他要糖吃,我回应“好的”,现在他要糖吃,我回应“等着”  以前他把屁股坐我脸上,我都觉得他好帅,现在他把我打疼了,我大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