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过佳节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tz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寒岁暮、年味渐浓。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长假里,我们得以停下繁忙,在团聚的欢乐中辞旧迎新,展开对新一年的期许。不过就像任何一条高速公路,无论路况再好,也要竖起几个警示牌。假期里的我们,当然要好好放松休息,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多少“村里的马丽”,过完节后再变成“城里的Mary”,常会叹息一声“每逢佳节胖三斤”,还得被节后综合征困扰一段时间。这种情况我们早已见多不怪,甚至有些人在过节之前,也早已有了“豁出去”的心理准备。然而大可不必如此,我们一起从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可能会给你带来启发。

心宽容易体胖,放假让我们更放松


  心宽体胖是我们的一句老话,本意是指人的心胸开阔、外貌安详,现在渐渐引申为心情放松、身体发胖。心情好会不会导致体重上升未有科学定论,但过节容易变胖,与我们放松了自我要求却很相关。在吃这件事上,我们往往不会出现“口不对心”的情况,反倒是嘴巴总是在尽量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假期放开了的嘴巴,其实也正代表着放开了的心态,这与三种心理密切相关:

※ 补偿心理


  高糖高脂食物能够提供更多的能量,这对于我们食物贫乏的祖先们来说,十分可贵,这种偏好历经进化、依然留存。所以我们会发现,觉得好吃的,常常是容易发胖的食物。各种节日文化也都喜歡以丰盛的宴席来庆祝节日,也与这种心理需求有着密切关联。只不过现在食物丰足,这些本来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高热量食物就成了负担。但是,身体的渴望却依然存在。在平时,我们忙忙碌碌,还要“严于律己”,告诫自己控制饮食,压制着这种渴望。等到了过节,难免就想放松一下,甚至发展成一种反弹式的补偿心理。补觉、补吃、补喝、补通宵打游戏……等等情况也大多类似。

※ 从众心理


  让我们在假期难以自制的,还有环境影响。客观上,周围的诱惑多了、限制少了,各色美食送到嘴边,谁都难免暗吞口水,闹铃关了、打卡停了,冬日被窝的温暖也更容易把人留在床上。主观上,我们也在顺应着节日慵懒的氛围,大家都在吃吃喝喝、呼呼大睡,我们也难免受到影响。所谓从众,就是在行动时受群体影响,而又不自知。节日助长的食欲,与此也有着微妙联系。

※ 侥幸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我们对一件有风险的事情作出评估时,容易倾向于乐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侥幸。对一个喝酒的司机来说,事先往往是认定自己不会出事的。节日中的我们,也大都知道暴饮暴食不好、熬夜晚睡不好、多吃少动不好,可也总会觉得就这几天没什么事,就算有事也不会是大事。

积重往往难返,别让放松成为放纵


  在以上心理因素影响之下,过节自然就容易让我们放松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甚至节日期间一些人因为暴饮暴食或者饮酒过度而进了医院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另外,节日里的过度放松,也会留下“节后综合征”的后遗症。这是一组在长假之后出现的系列不良身心状态,特别是春节和国庆黄金周之后最为多见。典型的表现有,在节后的两三天里厌倦工作,提不起精神,上班效率低,甚至伴有眩晕、胃肠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通常,这些情况能够在节后两三天内逐渐地自然消退,也能够在积极的调整下得以改观,常用的调节方法主要是通过生物节律的恢复来进行的,诸如注意睡眠、清淡饮食,再加上工作之后的及时放松。但是尽管如此,节后综合征依然是大家十分头痛的问题,毕竟两三天的身心症状并不好受,也确实会影响到手头工作。
  节后综合征实质上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适应是人与环境动态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人为了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自身发展及环境变化的要求,而做出的能动反应。经过节日的长时间放松,我们平时的生活作息被打乱,心理状态也与平时有了差别,这样就造成了节后的我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日常生活的需求相脱节,需要去调整,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当然假期越放松无度,这种脱节程度越大,新平衡的恢复也就越加困难,节后综合征的反应也就越强烈了。因此,预防节后综合征与过节发胖的问题实质都是要防止我们在节日期间的过度放松,当放松成为放纵,那么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自律才能自由,欢度佳节还需张弛有度


  自我控制是防止过度放松的关键,它是指人对自身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功能。实际上,好的自控力,不仅能帮助我们做好节日自我管理这一个小方面,对我们整个人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给我自由”这句流行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要增强自我控制有四个心理要素

1目标设定


  它是行为导向,帮助建立自我控制的标准,在节前就明确告诉自己,最多体重到多少、最晚几点睡觉等,也可以把这些目标告诉自己的家人或朋友,甚至不妨发个朋友圈、立个“flag”,这样也能提高我们完成目标的意识。

2自我监督


  就是对自身状态进行关注了解,要正衣冠、多照镜子,节日中进行自我监督,不妨称称体重、定个闹钟、多想想自己有没有胡吃海塞、喝面子酒。

3自我反馈


  是指对当前状态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明确方向,要有一种反思精神,对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勇于承认、自我批评。

4行为矫正


  就是根据偏离目标的情况,调整行为或者修正目标。这是需要有决心和毅力的一步,认识到自己与节日前定好的目标渐行渐远,就要及时修正。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像肌肉,它会因使用而消耗、因休整而恢复,也会在这样的反复锻炼中得以强化。
  佳节当然需要欢度,过节放松无可厚非,我们并不是要大家在节日里也保持着紧绷的状态,只是希望能够把握好平衡。良好自控力的核心也在于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并能根据目标和现实灵活地进行调节。张弛有度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我们维护身心健康的一条准则。节日是我们繁忙生活中的“驰”,需要我们把握好它的“度”,我们更希望大家在意的不是体重,而是健康,能够控制自己在健康的区间内,有弹性地享受一个美好的假期。健康饮食,健康作息,过一个健康的春节,也为新的一年带来一个健康的开头。
其他文献
一项芬兰的新研究提出,在怀孕期间和孩子出生后都应该对父母双方,尤其是母亲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幼儿的情绪问题与母亲的长期抑郁症状有关,即使这种症状是轻度的。  研究人员调查了父母双方的抑郁症状如何对两岁和五岁的幼儿产生影响。他们发现,轻度的产妇抑郁症与幼儿的多动、好斗和焦虑等情绪问题有关。  相较于父母,母亲的心理状况对孩子的影响更为直接——只有在母亲处于抑郁状态时,父
期刊
房间里很静,静得可以听到我的心跳声。  我是一个特别能沉得住气的人,也许是我的性格过于古怪、过于执拗吧。可是,我怕她的眼神。那眼神清澈透明,如一汪水,很容易击穿我假装出来的坚强。她是市里最有名的记者,真正的无冕之王,我特别喜欢的一位记者。可真正遇到了,我的心在颤抖。我知道,我坚持不了多久。可是,我必须扛着,不能轻易认输。  “听说你非常喜欢孩子!”她再一次打破了沉默,这是她第三次采访我。  我的身
期刊
《相爱相亲》是从三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角度来叙述三代人的爱情故事。  已到结婚年龄的薇薇与酒吧驻唱歌手热恋,遭到家人反对。  张艾嘉扮演薇薇的母亲“慧英”面临退休,面对生活日渐趋于平淡和压力变得焦虑不己,常和女儿薇薇意见不合引发冲突,陷入了生活的困顿之中,忽视了丈夫的关怀和相守。  外婆的离世,意外牵扯出了一段往日的恋情,外公的原配老婆“阿祖”因一纸婚约独自守在乡下,即使深知自己的丈夫背叛离开,仍然
期刊
“疯子”并非神魔所为  人们往往用“疯子”“神经病”“精神病”等词汇来形容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精神错乱、发疯和癫狂的人。古代,人们将精神病患者想象为神的惩罚或魔鬼附体。这种观念影响深远,即使在今天,民间有人仍会请神婆“作法”,以期恢复正常。其实,部分患者可因心理诱导和暗示,获得暂时改善,但往往使患者病情加重,耽误最佳诊治时机。在精神病学界,这样的观点被认为是巫术,缺乏科学性。而所谓的“疯子”实际是大脑
期刊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太湖地区一个渔家女,想来她从小就是跟随着父母雨浪里来去,所以除了皮肤黝黑,稍显粗糙,个性上也是泼辣大胆,犹如那跳跃在湖面上的鱼,成了精,便主动地诱惑岸上的男人。渔家女当然没有如此狂放,但是自从父母为其说定了人家那一天起,肯定心心念念地全是未来的那个夫君。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失眠发呆,将小儿女的痴情,演绎到极致。以致外人的冷言冷语,基本入不了她的双耳。她的一颗心,在幸福之中
期刊
近日,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蔓延带来了一系列的恐慌。许多人把此病称之为新一代SARS。口罩高价售卖、全国货架一抢而空。新闻媒体以及网络上的段子手更是活跃在信息最前沿。随着时间的推移,假消息层出不穷。网络上的言论中也不乏许多带有恶意、攻击性的谩骂,针对的都是这次病毒传播发源地一武汉的人民。  这些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反应其实都是可以预料到的。流行病带来的恐慌导致人们对先前重大疫情焦虑性地回顾,把对
期刊
小M,女性,18岁,未婚,大学生,因怕脏、反复清洁两年余,加重半年门诊求诊。  小M是一名大一新生,平日爱干净整洁,家中生活物品摆放整洁,文具收放整齐。高二开始逐渐出现怕脏情况,觉得外面环境脏,尤其是垃圾摆放处、公用垃圾桶旁脏乱,不敢靠近,担心靠近后被污染;在外玩耍时,遇到猫狗也要回避,不敢靠近,认为猫狗身上粘有垃圾、污染物。高三时逐渐加重,有时觉得家中垃圾桶也很脏,要离至少一米的距离绕开走,或者
期刊
九九(化名)的父母都是乡村医生,工作很忙,九九出生不到十个月便被外婆接到大城市抚养。九九性格内向,聪明,爱读书。小学、中学都成绩优异。然而,16岁那年,九九变了。一天,外婆像往常一样跟九九唠唠叨叨,九九突然大吼起来,摔东西,砸家具,将自己心爱的书本也撕得粉碎……外婆以为九九觉得自己长大了才如此猖狂,叫来一家人_起训斥九九,九九竟打开窗子准备跳楼。后来,九九又出现一系列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家人们才发
期刊
当我们谈及抑郁,人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没精打采的病人模样。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病人都是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会给自己裹上一层“微笑”的面纱,让我们无法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但微笑不代表他们没有抑郁,相反,他们可能患上的是抑郁症的一个特殊类别——微笑型抑郁!这类病人常会隐匿在人群中,虽然表面上看似和常人无异,也会出于礼貌、不想让亲友担忧或不愿让人看出自己的异常等多种原因,选择用表面的
期刊
问候下的“攻击”  春节,从来都是灵魂拷问的关键“战场”,比如来自并不那么亲近的七大姑八大姨的问候:工作怎么样?是在大城市大公司么?工资多少?处对象了吧,对象的家庭条件如何,是有钱人么?家里没负担吧,能在大城市给你买房么?什么时候生孩子?要二胎么?赶紧吧,再不生没机会了……  许多人说,这是亲戚对你的关心,只是这种关心有点越界而已,不必在意。也许对于大多数的情况是如此,但有些时候,有人会感觉被问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