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声调器乐 再结丰硕果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乐律学第二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5日至9日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是由韩国国乐学会发起的立志研讨交流与东亚乐律学相关课题的学术盛会。
  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是由韩国国乐学会发起的立志研讨交流与东亚乐律学相关课题的学术会议。2005年11月,在韩国首尔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
  12月6日上午,武汉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杨锋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刘永平、彭志敏、胡志平教授等院领导同来自中、韩乐律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此次会议的开幕式。
  本次大会按照既定议题——1.东亚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律制研究;2.东亚地区各民族音乐的乐制研究;3.与乐律学相关的乐器、乐谱(记谱法)、宫调理论等研究;4.与乐律学相关的文献研究;5.与乐律学相关的音乐史、音乐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共收到会议论文26篇,分别涉及到律、声、调、器、乐等五方面的内容。
  关于律涉及到音律的起源、律吕、生律法、律制、钟律、琴律、笙律、律志等方面的内容。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教授的论文《从黑泽学说看音律的起源》,在对日本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关于史前音律和音阶的形成观进行了详细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声或单音乐器之间不能构成精确的音程尺度,也不能导致音阶的产生。在演绎律出现之前,人类对泛音乐器的谐音的长期辨识才逐渐认知各谐音之间的固定关系,并模拟出最早的音阶。
  来自韩国庆熙大学校陈庸玉教授的论文《函数律吕序说》,以键盘乐器的造律为中心,提出了东方正格律的概念。这是一种直交函数,三分损益十二律的数理比率与提示决定函数的律叫正格律。作者认为虽然西方三种律吕与东方正格律在数理上有很小的差异,但相对西方的单弦单种音调律的方法,东方是用三弦异种音调律,并且音色上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来自韩国庆北大学校丁海任教授的论文《从易学的观点看律吕之卦爻》则认为,律吕此概念最初出现在《国语》,律吕依赖的思想是《周易》的阴阳思想,律吕生成的原理是“阳律生阴吕,阴吕生阳律”;6阳律可以同乾卦的6爻相配,6阴律可以同坤卦的6爻相配;进而认为,律吕思想的基础是易学,具有一套非常精致的理论哲学系统。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谷杰副教授的论文《三分损益十二律“大、小阴阳”之说与“上、下”相生之序——朱载堉〈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篇〉解析》认为,朱载堉《律学新说·论大阴阳、小阴阳篇》是自《吕氏春秋》《淮南子》问世以来,有关三分损益十二律相生次序的正本清源之作。其对于揭示三分损益十二律相生次序问题,明辨“上生”、“下生”的真正含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陈应时教授的论文《“京房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在对以往乐律学家认识的京房所谓的“一日”音差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必要对“京房六十律”的律数重作推算的观点,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计算认为,“京房六十律”的59个律间中共有三种类型的音差,即“京房最大音差”、“京房一日音差”及“京房减一日音差”,而并非一种音差。来自上海音乐学院赵玉卿博士的论文《“〈淮南子〉律数”的思考》认为,《淮南子》不属于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中的任何一种律制,但其属于“三分损益律”的范畴,《淮南子》的律数是采用了不严格的四舍五入的方法而得。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艺术研究所王子初研究员的论文《中国先秦乐钟冶铸中的音律问题》通过对青铜乐钟铸造时的音律设计、与编钟音乐性能相关的内部结构特征和钟坯的音律调试磨砺手法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初步认识了中国青铜乐钟冶铸的音乐学原理,进一步探讨了乐钟铸造中的科学和技术理论。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的论文《见于北美博物馆之两件宋代大晟钟的形态研究》,通过分别对陈列于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的无射钟及收藏于美国巴尔的摩的沃尔特兹艺术博物馆的南吕钟的乐律学内涵与历史学价值的初步分析与讨论,作者认为:此两钟所显示的明确律名及其关系,不仅为推定宋代大晟钟的黄钟音高提供了直接的依据,而且为判定现存大晟钟所保存音响的原始性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艺术研究所李玫副研究员的论文《古琴减字谱中的隐藏智慧》认为,古琴减字谱不仅能指示出如何演奏一段曲调,同时还暗示出相对弦长,这就给律学研究留下了重要而精确的数据,是律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绝好文本。
  来自太原师范学院景蔚岗教授的论文《中国传统笙的十二律实践》,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考古实物推断,认为周代完全具备了产生十二律齐备的笙竽类乐器所需要的物质、理论、技术、实践等基本条件。从笙律的稳定性推度,古代十二律有既定的音高,笙的音域与人声歌唱的自然音域完全相当,这是音乐实践的基础。周代肇始的十二律实践综合了远古的艺术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乐律学统系。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孙晓辉副教授的论文《论正史律志的结构特征和编纂体例》,以《汉书·律历志》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分析正史律志的主要内容、结构特征、文本体例等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史记》等八部正史律志的结构特征,总结了正史律志的编纂体例。
  关于声涉及到五声、七声等方面的内容。来自韩国成均馆释奠教育院金世钟教授的论文《关于在茶山丁若镛的五声算出方式》认为,见于茶山丁若镛《乐书孤存》中的乐律理论解释同古代中国的解释是不同的。作者通过对《乐书孤存》第7卷中“五声”算出方式的探究,得出了茶山提示的十二律吕计算方式与五声计算方式,即“三纪六平”与“五声各差以九”构筑了茶山乐律体系的经纬。
  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艺术研究所崔宪研究员的论文《正声与变声》认为,中国的传统七声,其构成基础与正声、变声紧密相连。在音阶构成的结构逻辑中,四音列与正声、变声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正确理解与解释表面上似乎与大小调音阶相同的我国传统七声及其结构内涵,是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必要的理论前提。
  关于调涉及到律声调名、宫调等方面的内容。来自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赵为民教授的论文《“金风调”律声调名考辨》,通过对《唐会要》所载唐天宝十三年太常十四调中“金风调”所属乐曲调式的考索,结合对《唐会要》关于十四调排序规律及其调关系的探讨,提出了“金风调”的律声调名应为仙吕(无射)商的结论。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郑荣达教授的论文《明清宫调之研究》认为,“宫调”作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术语,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最难以简单定义的一个用语。明、清二代宫调的数量似乎在逐渐减少,其实质是调式观念的淡化而引起后人产生的一种错觉。作者对“明、清宫调的应用”、“移调记谱的存在”、“无调式概念的宫调形成”等与宫调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的论文《侧调论——追失佚失的宫调》,通过对见于琴书文献的所有侧调的考察,作者认为,琴乐侧商、侧羽、侧楚、侧蜀等侧调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定弦中都出现变宫、变徵,它打破了以五正声调弦的格局,称为侧弄。七声调弦法成为侧调的标志。侧调调头,均在羽、变宫、变徵等七律中后生的几律上,这在实践上证实了八十四调中变宫调与变徵调的存在。从调式音阶来看,无论是侧商调、侧羽调、侧楚、侧蜀,其侧调的第三级音与调式主音都是小三度,并因此使侧调调式具有清丽婉美的风格。
  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王洪军副教授的论文《〈乐学新说〉“大司乐”之音乐形态研究》,通过对《乐学新说》相关言说的标点、解读,理清了“大司乐”中一直令我们中国音乐史学工作者感到困惑的“大合乐”、“三种祭祀乐”两段与乐律相关文献中蕴藏的内在逻辑。
  关于器涉及到吹奏乐器与击奏乐器等方面的内容。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博士留学生姜春花的论文《韩国的管乐器——大笒》论述了大笒的源流、构造和大笒的七调理论,并梳理了相关的一些研究成果。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李方元教授的论文《说“缶”》则分别对陶瓦器名的“缶”、乐器“缶”的形制,乐器“缶”的摆放样式及演奏方式,乐器“缶”在中国古代乐器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讨论。
  关于乐涉及到宫廷音乐与佛教音乐等方面的内容。来自韩国圆光大学校南相淑教授的论文《步虚子的两个传统——宫中传统和风流房传统》认为,步虚子是高丽时代流入到高丽宫中的宋词乐。流传到现在的只有步虚子和洛阳春两部曲子。洛阳春只有宫中传统,而步虚子既有宫中传统,又有风流房传统。变奏曲的形成就是风流房传统的标志。风流房传统步虚子的变奏曲是器乐曲,而具有宫中传统步虚子则是有歌词的声乐曲。来自武汉音乐学院周耘教授的论文《“天宁梵呗”的音乐形态特征》则以江苏常州天宁禅寺的梵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音调、旋法、节奏及结构特征的分析,旨在审视佛教梵呗的音乐性。
  来自韩国汉阳大学校权五圣教授的论文《韩国的乐律学者李圭景》则对韩国著名的乐律学家李圭景的生平及其著作《五洲衍文臧笺散稿》之音乐部分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此外,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臧艺兵教授的论文《论“有意识音乐”与“无意识音乐”》,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田可文教授的论文《方术与乐律》,来自武汉音乐学院汪森老师的论文《礼乐与十二律思想探源》则分别从文化心理、方术、礼乐观的角度对音乐、乐律、十二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
  12月7日下午学术研讨会闭幕。让我们期待着来年携带更为丰硕的乐律学成果在韩国相聚!
  
  王洪军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鄢志勇 通讯员 王凤娟)8月28日,由湖北省教育学会主导发起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公益行动”在利川市谋道镇正式启动,并举行了首场专家报告会。  湖北省教育学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坤庆教授,常务副会长、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程斯辉教授,学会理事、武汉颂大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黄解放,武汉市优秀班主任、青山区钢城十七小学余婧等学会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启
尊敬的王三运副书记、唐国忠部长、陈桦常委、黄贤模副主任、潘心城副主席、威尔秘书长、森田孟进校长、权五圣会长、张金栋书记、李建平校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值此充满希望、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即将迎来新年和新春佳节的日子里,我们在这里举行“多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此我对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们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主办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植根民族音乐之土跻身世界艺术之林”这是鲍元恺在自己的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首演的节目单上写下的感言。如果说15年前,对于一直秉承“植根民族音乐之土”创作理念的鲍元恺来说“跻身世界艺术之林”还只是一个梦想的话,那么15年后的今天他通过《炎黄风情》等一系列优秀作品的创作已经让这一梦想成真。《炎黄风情》的24首乐曲改编自冀、滇、陕、苏、川、晋等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汉族民
编者按:2007年底,《南方周末》“中国文化原创榜”约请文艺界专家对当年艺术作品进行评比,王向荣《陕北民歌演唱专辑》入选优秀作品。适逢乔建中先生发来文稿述及专辑制做的前前后后,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王向荣专辑终于出版了。这件事,对于向荣本人、对于我、对于听过这套录音的少数同行以及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却迷恋着陕北民歌的无数同好来说,都包含了某种不平常的意义。“不平常”者何在?且听我一一道来。  我
在以往有关声乐艺术表演的文献之中,“情感性”和“炫技性”始终是作为表演的核心要义,高居于评判标尺之上。似乎歌唱的最终目的,终将只是指向对聆听者“情感”的引发。此般理论,在中西乐事中比比皆是,不一而足。譬如以歌剧为例,西方自十八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的“美歌”时代(Bel canto),阉人歌手们为了能够毫不费力地演唱无比辉煌的华彩乐段,而进行种种精心训练,但这种对音色感观的极端追求,其结果却只
2018年1月6日至8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与湖北省中小学校长协会共同主办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汉召开。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和武汉的十多位专家学者与我省400余名高中校长和教师围绕新高考改革的关键问题、实施路径、课程探索、走班策略、条件准备,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育人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  中
教育始于父母、归于教师、成于自己。无论是父母的帮助,还是学校的教育,我们究竟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什么样的助力?这就会涉及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内容,也会涉及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当一个新生命第一次与父母见面时,教育就发生了。家庭教育会涉及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孩子得自己学会吃饭、穿衣、睡觉等。至于“行”,是一种行动,是一种具体的家务和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行”是最为关
《明本潮州戏文五种》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将在广东潮州发现的两种明代戏文抄本和流传于国外的三种明代戏文刻本合刊而成的一本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本书共汇编戏文五种,实际有七个剧目。汇编剧目顺序为:1.明宣德抄本《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以下简称《金钗记》);2.明嘉靖年间抄本《蔡伯皆》 (1958年在揭阳出土);3.明嘉靖年间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
在有关领导支持指导下,由中国音乐家协会、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承办的“全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周年流行金曲推选授勋活动”于2008年10月24日在深圳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由改革开放30年30首歌曲及特别贡献歌曲推选活动、“回首30年展望新世纪 中国流行音乐高峰论坛”及授勋盛典三个部分组成。来自全国各地资深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和乐评人组成了评审团,在广
对于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特征,我们概括为:灵活、对话、可重组。“灵活”指不再是固定的,应该是可以承受多种功能的;“对话”是指空间与学生、教师可以对话,随处可以撞见学习;“重组”的意思是指空间是开放性的,可以根据活动需求进行灵活多样的拼组,以实现多种功能和用途。  学校物理空间建设,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功能决定结构(形状)。现代建筑外在呈现的形状,应是由功能决定的,而不是由形状决定功能。也就是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