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声乐演唱的视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拥有着较高的教学应用价值,尤其体现在文化浸染与思维拓展两个方面。这不仅可以让演唱者打开视野、获得更多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加深他们的艺术内涵、深化演唱思维,最终对他们的演唱表达及学习获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演唱;思维拓展;文化浸染
中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言简意赅、用词凝练、含蓄隽永的特点,虽然语言精简但是每一句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认知。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所改编的艺术作品在用词、造句、表现手法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底蕴—这对于演唱者而言,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知道诗词的大意、背后的含义、表现的向度,并基于这样的教学前期过程才能知晓较为合适的演唱技法、表现方式,最终才能用歌声将作品演绎出来。在声乐教学活动之中,我们除了对于演唱技巧方面需要重点培养之外,对其文化底蕴的浸染和演唱艺术思维的培养显得更为长远—前者奠定着学习效果的“高度”,后者奠定着学习过程的“广度”和“深度”。
一、对演唱韵律和咬字的应用启示
用韵方式和平仄规律是这类作品的一大特点。尽管很多唱法里面都讲到了咬字和归韵问题,但在古诗词改编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对其要求将会更加严格,这是受到传统吟诵和中国语言韵律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古诗词的朗诵是有自己的节奏韵律的,通常来讲,古诗词的品读比其他类型作品讲求更富审美情趣一些。所以,无论是我们在朗诵还是吟诵时,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语速、其目地是为了突出古诗词的韵味,与此同时更加注重词汇的咬字归韵和情感的抑扬顿挫。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对于情韵和情韵的表达首先是建立在对其声韵的把握之上。
首先是教学中对于单韵母的把握。譬如《赋登楼》中的第一句“休惜余春”的“惜”延长了“i”、“余”延长了“u”,第二句的“试来把酒留春住”的“把”突出了“a”,第二三四句的“住”、”语”、“雨”都延长了“u”在演唱《春晓》时候,“不”延长了“u”音,而“啼”延长了“i”、“夜”延长了“e”,通过突出元音让听众更能知道演唱者所唱的是什么。
再如复韵母教学。复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前响复元音韵母4个,“ai”、“ei”、“ao”、“ou”;在演唱中的第一个元音应做到轻且时值较长,第二个元音应做到轻且短。如《赋登楼》中的“来”、“高”以及 “愁”都是前响复韵母,在演唱时应突出第一个元音。如《春晓》中的 “鸟”、“来”和“少”也属于前响复韵母,在咬字归韵应突出第二个元音。后响复元音韵母5个,“ia”、“ie”、“ua”、“uo”、“üe”;在演唱中的第一个元音应做到轻且短,第二个元音应做到有力且时值较长。《春晓》中的后响复元音韵母“觉”、“花”、“落””、“多”应突出第二个元音。这两首作品在演唱中的“中响复元音韵母”是最需要强调的部分,中响元音韵母是由三个元音构成,中间的元音要唱的清晰、响亮;在演唱表现曲谱的延长时值时候,主要以延长中间的元音为主,而前面和后面的元音则应该唱的短且轻,如唱到《赋登楼》中“ 休”字时应以延长“iou”韵母中的“o ”为主、“i ”和“u ”元音也应轻快的带过,做到自然而无痕迹。《赋登楼》中的“春”、“帘”、“卷”、“山”、“登”,《春晓》中的“春”、“眠”“闻”为鼻韵母,鼻韵母在归韵时落在“n”上就可以了,这样显得分外完整、干脆。
通过分析韵母的分类和咬字的方式,不难看出要准确表达作品就必须在歌唱语言的归韵方面做好功课。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速度偏慢,受到传统吟诵和中国语言韵律等方面的特点,所以這对于我们的咬字发音会有很好的训练价值。
二、文化浸染对演唱的思维拓展的影响
在演唱教学中通过深入的作品解读和演唱实践可以拓展演唱的思维空间,不仅可以让学习能够尝试更多的演唱技法和融入丰富的情感,也能够打开他们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思维、突破固化程式,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如《赋登楼》这首根据传统古诗词所改编的艺术歌曲。词人王灼出生于北宋年间,他虽然有博学的才能却报国无门,所以在经历国家的战争中他深感统治阶级的腐朽,于是用这首诗词作品把自己的感情用诗词表达了出来,最终写出了《赋登楼》。《赋登楼》这首艺术歌曲诞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我们正经历“九一八”事变,在爱国情愫的背景下黄自根据王灼的原词谱曲创作出了这首作品。从作品的审美意蕴上来看,作词家和作曲家都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着重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会让我们重温历史、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不仅对于我们的文学修养是一种提升,更能让学生的演唱实践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最终打开其艺术眼界和思维空间、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教学案例予以分析:在用词方面,我们在理解“帘卷西山雨”这句诗词意思的时候可以把两个字分开理解—“帘”指帘子,“卷”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具有动态美;“西山雨”在理解的时候可以分开来理解,可以理解为“西面山川有朦胧的雨”,充分渲染出原词中的意境之美;一掬愁心的“掬”是不确定的量词,意为满怀愁苦的情绪,而强欲登高赋的“赋”字是吟诗一曲的意思,二者交相呼应、呈现出了一派独特的情绪氛围;在表达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到“问春无语”用了拟人的手法,意为“问春天却没有得到回答”,在演唱时需要细细体会其中欲说还休的语气、无可奈何的愁绪,并以切身的体验去予以表现,让作品的层次得以填充和丰富。
具体结合演唱技法而言,我们需要更为细致地把握住作品的内涵。《赋登楼》这首作品中的第一句“休惜余春”中的“惜”字强调了对余下春光的珍惜之情,第二句“试来把酒留春住”中的“春”字,应把“春”字在演唱的时候应该拖长一点和加重一点,这样才能表达对“春”这个词语的强调之一,在演唱这句的同时我们可以稍微加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作者迫切想要留住春天的心情;而第三句“问春无语”的“问”用了拟人的手法去问春天但确没有得到回答,所以这里的演唱教学也需要强调作者忧愁心境;词中“西山雨”隐含了离别情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侧面表达了对自己未卜前途的一种担忧。“帘卷西山雨”把帘子卷起来去眺望西面山川,朦朦胧胧看到了雨滴,这些山川、雨滴都是需要我们去发挥想象的;第23小节“强欲登高赋”由渐强到渐弱,“登”字的力度可以唱的重一点,使登高远眺更宏伟;第26小节“山无数,烟波无数”似在心里感叹美景;第29小节“不放春归去”在演唱时可以处理的渐强,“归”字表达不舍和对春光的留恋之意,可用若即若离的状态表达春即将远去的心情。通过这样细腻的力度变化,将词中激昂的情感将设诗歌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由此可知,我们要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的审美意味,更要在演唱活动中不断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品位和浸染,才能真正实现思维上的拓展。
三、文化浸染与演唱意境的形成
中国的音乐文学尤为讲究意境美,词、曲之中均可感受到对于“形而上”意境营造的意味。从古诗词来看,其语言的表达方式方面比较委婉含蓄,不喜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感情、再现事实,所以中国人经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来填充于客观事物,并结合不同的情绪心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歌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感中,最终让意境形成情韵,自然那种演唱的艺术美感也就出来了。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表达对生活际遇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如在《赋登楼》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作者的人生际遇,也能够在《关雎》中感受到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并在《春晓》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氛围。这些诗词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等题材的诗词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让我们对原来那个年代民众的生活有了了解。所以,在演唱作品和教学活动中我们尤为需要讲解这些文化内涵和背后的艺术审美情趣,并以此实现除了演唱技巧外更多维度的文化思维培养价值。
从中可见,文化浸染所形成的思维拓展对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讲究用情感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让作品的表达更具感染力,亦让学习者更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中的独特意蕴。在两首作品在诗与乐的融合下我们不仅可以回味历史,也可以学习用歌声展现韵律美和意境美——这对于我们自身的文艺修养和演唱表达也是一种提高。
参考文献:
[1] 贾卓贝.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8.
[2] 苏玲芬.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看声乐中国话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8(03).
[3] 刘玉.试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气韵在声乐演唱中的表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作者简介:冯佳(1995—),女,四川南充人,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高师声乐。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演唱;思维拓展;文化浸染
中国古诗词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着言简意赅、用词凝练、含蓄隽永的特点,虽然语言精简但是每一句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认知。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所改编的艺术作品在用词、造句、表现手法都拥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底蕴—这对于演唱者而言,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知道诗词的大意、背后的含义、表现的向度,并基于这样的教学前期过程才能知晓较为合适的演唱技法、表现方式,最终才能用歌声将作品演绎出来。在声乐教学活动之中,我们除了对于演唱技巧方面需要重点培养之外,对其文化底蕴的浸染和演唱艺术思维的培养显得更为长远—前者奠定着学习效果的“高度”,后者奠定着学习过程的“广度”和“深度”。
一、对演唱韵律和咬字的应用启示
用韵方式和平仄规律是这类作品的一大特点。尽管很多唱法里面都讲到了咬字和归韵问题,但在古诗词改编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对其要求将会更加严格,这是受到传统吟诵和中国语言韵律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古诗词的朗诵是有自己的节奏韵律的,通常来讲,古诗词的品读比其他类型作品讲求更富审美情趣一些。所以,无论是我们在朗诵还是吟诵时,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语速、其目地是为了突出古诗词的韵味,与此同时更加注重词汇的咬字归韵和情感的抑扬顿挫。
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对于情韵和情韵的表达首先是建立在对其声韵的把握之上。
首先是教学中对于单韵母的把握。譬如《赋登楼》中的第一句“休惜余春”的“惜”延长了“i”、“余”延长了“u”,第二句的“试来把酒留春住”的“把”突出了“a”,第二三四句的“住”、”语”、“雨”都延长了“u”在演唱《春晓》时候,“不”延长了“u”音,而“啼”延长了“i”、“夜”延长了“e”,通过突出元音让听众更能知道演唱者所唱的是什么。
再如复韵母教学。复韵母由多个元音构成,前响复元音韵母4个,“ai”、“ei”、“ao”、“ou”;在演唱中的第一个元音应做到轻且时值较长,第二个元音应做到轻且短。如《赋登楼》中的“来”、“高”以及 “愁”都是前响复韵母,在演唱时应突出第一个元音。如《春晓》中的 “鸟”、“来”和“少”也属于前响复韵母,在咬字归韵应突出第二个元音。后响复元音韵母5个,“ia”、“ie”、“ua”、“uo”、“üe”;在演唱中的第一个元音应做到轻且短,第二个元音应做到有力且时值较长。《春晓》中的后响复元音韵母“觉”、“花”、“落””、“多”应突出第二个元音。这两首作品在演唱中的“中响复元音韵母”是最需要强调的部分,中响元音韵母是由三个元音构成,中间的元音要唱的清晰、响亮;在演唱表现曲谱的延长时值时候,主要以延长中间的元音为主,而前面和后面的元音则应该唱的短且轻,如唱到《赋登楼》中“ 休”字时应以延长“iou”韵母中的“o ”为主、“i ”和“u ”元音也应轻快的带过,做到自然而无痕迹。《赋登楼》中的“春”、“帘”、“卷”、“山”、“登”,《春晓》中的“春”、“眠”“闻”为鼻韵母,鼻韵母在归韵时落在“n”上就可以了,这样显得分外完整、干脆。
通过分析韵母的分类和咬字的方式,不难看出要准确表达作品就必须在歌唱语言的归韵方面做好功课。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速度偏慢,受到传统吟诵和中国语言韵律等方面的特点,所以這对于我们的咬字发音会有很好的训练价值。
二、文化浸染对演唱的思维拓展的影响
在演唱教学中通过深入的作品解读和演唱实践可以拓展演唱的思维空间,不仅可以让学习能够尝试更多的演唱技法和融入丰富的情感,也能够打开他们更为多元的艺术表现思维、突破固化程式,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
如《赋登楼》这首根据传统古诗词所改编的艺术歌曲。词人王灼出生于北宋年间,他虽然有博学的才能却报国无门,所以在经历国家的战争中他深感统治阶级的腐朽,于是用这首诗词作品把自己的感情用诗词表达了出来,最终写出了《赋登楼》。《赋登楼》这首艺术歌曲诞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我们正经历“九一八”事变,在爱国情愫的背景下黄自根据王灼的原词谱曲创作出了这首作品。从作品的审美意蕴上来看,作词家和作曲家都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着重阐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会让我们重温历史、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这不仅对于我们的文学修养是一种提升,更能让学生的演唱实践可以获得更多的情感,最终打开其艺术眼界和思维空间、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可以结合相关教学案例予以分析:在用词方面,我们在理解“帘卷西山雨”这句诗词意思的时候可以把两个字分开理解—“帘”指帘子,“卷”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具有动态美;“西山雨”在理解的时候可以分开来理解,可以理解为“西面山川有朦胧的雨”,充分渲染出原词中的意境之美;一掬愁心的“掬”是不确定的量词,意为满怀愁苦的情绪,而强欲登高赋的“赋”字是吟诗一曲的意思,二者交相呼应、呈现出了一派独特的情绪氛围;在表达手法上我们可以看到“问春无语”用了拟人的手法,意为“问春天却没有得到回答”,在演唱时需要细细体会其中欲说还休的语气、无可奈何的愁绪,并以切身的体验去予以表现,让作品的层次得以填充和丰富。
具体结合演唱技法而言,我们需要更为细致地把握住作品的内涵。《赋登楼》这首作品中的第一句“休惜余春”中的“惜”字强调了对余下春光的珍惜之情,第二句“试来把酒留春住”中的“春”字,应把“春”字在演唱的时候应该拖长一点和加重一点,这样才能表达对“春”这个词语的强调之一,在演唱这句的同时我们可以稍微加快一些,这样才能表达作者迫切想要留住春天的心情;而第三句“问春无语”的“问”用了拟人的手法去问春天但确没有得到回答,所以这里的演唱教学也需要强调作者忧愁心境;词中“西山雨”隐含了离别情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侧面表达了对自己未卜前途的一种担忧。“帘卷西山雨”把帘子卷起来去眺望西面山川,朦朦胧胧看到了雨滴,这些山川、雨滴都是需要我们去发挥想象的;第23小节“强欲登高赋”由渐强到渐弱,“登”字的力度可以唱的重一点,使登高远眺更宏伟;第26小节“山无数,烟波无数”似在心里感叹美景;第29小节“不放春归去”在演唱时可以处理的渐强,“归”字表达不舍和对春光的留恋之意,可用若即若离的状态表达春即将远去的心情。通过这样细腻的力度变化,将词中激昂的情感将设诗歌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由此可知,我们要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其中的审美意味,更要在演唱活动中不断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品位和浸染,才能真正实现思维上的拓展。
三、文化浸染与演唱意境的形成
中国的音乐文学尤为讲究意境美,词、曲之中均可感受到对于“形而上”意境营造的意味。从古诗词来看,其语言的表达方式方面比较委婉含蓄,不喜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感情、再现事实,所以中国人经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来填充于客观事物,并结合不同的情绪心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诗歌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感中,最终让意境形成情韵,自然那种演唱的艺术美感也就出来了。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情感的表达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表达对生活际遇和历史事件的思考,如在《赋登楼》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作者的人生际遇,也能够在《关雎》中感受到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并在《春晓》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氛围。这些诗词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等题材的诗词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事实,也可以让我们对原来那个年代民众的生活有了了解。所以,在演唱作品和教学活动中我们尤为需要讲解这些文化内涵和背后的艺术审美情趣,并以此实现除了演唱技巧外更多维度的文化思维培养价值。
从中可见,文化浸染所形成的思维拓展对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讲究用情感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这不仅让作品的表达更具感染力,亦让学习者更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中的独特意蕴。在两首作品在诗与乐的融合下我们不仅可以回味历史,也可以学习用歌声展现韵律美和意境美——这对于我们自身的文艺修养和演唱表达也是一种提高。
参考文献:
[1] 贾卓贝.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8.
[2] 苏玲芬.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看声乐中国话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8(03).
[3] 刘玉.试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气韵在声乐演唱中的表达[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作者简介:冯佳(1995—),女,四川南充人,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高师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