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也步伐加快的建设,地铁车站深埋地下,车站箱体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对车站进行承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时,必须知晓浮力概况,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抗浮问题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地铁车站正常使用期间的可靠度。
关键词:地下车站;抗浮;设计;计算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地铁车站均以潜卖、明挖施工居多,而很多城市的地下水位又较高,水位也不是稳定不变,且地铁设计均是百年工程,这使得地铁车站的抗浮设计在地铁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项目概况
某地下二层车站,车站总长度121.1m,总高度13.49m,标准段宽度18.7m,车站轨面平均埋深15.01m,顶板面覆土厚度3m。本站地下水位较高,设计按满水位计算,自重抗浮能力不足,围护结构为土钉墙的部分考虑底板向外悬挑1.5m,利用外挑部分的土体重量抗浮,围护结构为钻孔桩的部分采用设置压顶梁;车站中柱底需设抗拔桩抗浮。
2 地质条件
本场地土(岩)自上而下分别为:人工填土层、冲(洪)积粉细砂层、冲(洪)积中粗砂层、冲(洪)积粘性土层、可塑粉质粘土层、硬塑~坚硬粉质粘土层以及全风化、强、中、微风化层。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基岩裂隙水,稳定水位埋深1.7~5.3m,平均2.9m。地下水位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等密切相关,每年5~10 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最高水位15.5m。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但对其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3 抗浮设计
3.1 抗浮方式
车站底板持力层为微风化岩层,对于地下水位高、底板埋深大且覆土少的地下车站,仅靠结构自重及覆土荷载难以满足抗浮要求,故需采取相应抗浮措施,主要有抗拔桩及抗浮锚杆两种。由于目前抗浮锚杆耐久性缺乏有效的技术控制,且锚杆与底板接头部位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地下车站是按使用年限100 年进行设计,根据地铁五号线技术要求,抗浮不宜采用抗浮锚杆,故本站采用抗拔桩来解决抗浮问题。同时本站的围护结构采用f 1350 人工挖孔桩,一期工程在围护桩上设压顶梁与主体结构结合,即将支护结构作为结构抗浮的一部分。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取抗浮设计水位为地面以下1m(城建标高15.6m)。本站顶板覆土近期1m,远期规划2m,取最不利工况为主体结构封顶后基坑已回填,顶板覆土1m,地下水位为抗浮设计水位进行抗浮驗算。
3.2 抗拔桩的设置
车站主体结构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平面框架进行内力分析,地层作用采用弹簧模拟。车站为双跨设计,抗拔桩沿纵向设置在底板跨中。抗浮计算时,主体结构承受全部水压力,为反算抗拔桩承受的抗拔力,沿车站纵向取1m 长度范围分析。
广东省标准DBJ 15-31-20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1 条规定,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应满足下式要求:
W F≥1.05
式中:W 为地下室自重及其上作用的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总和;F 为地下水浮力。根据地铁五号线技术要求,在不考虑主体结构侧摩阻力时,(W+R) F≥1.05(R 为抗拔桩需提供的抗拔力特征值)。标准段上部荷载总重W=结构自重(各层楼板+侧墙+柱+装修层)+围护桩自重+覆土重=4343.6kN m,水浮力F=258×1×19.4+p×1.3524×15×101.35×2=5323.2kN m,R≥1.05F-G=1.05×5323.2-4343.6=1245kN m。
对于其他浅埋车站,抗拔桩基本上都设在柱下,受力模式相同,故计算时可近似简化为:单根抗拔桩抗拔力=每延米所需抗拔力×柱跨长度。但对于本站,柱跨9~10m,考虑单根抗拔桩承受的抗拔力不过大,故抗拔桩桩距取柱跨的12。
根据DBJ 15-31-2003 第5.2.1 条规定,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
Rta=upΣliqsia li+0.9G0
式中:up为桩周长,up=pd,对于扩底桩(扩底直径为D),当桩长桩径≤5 时,取up=p D;;li为抗拔摩阻力折减系数,微风化岩li=0.7;qsia为桩侧土摩阻力特征值,微风化岩qsia=400kPa;li为抗拔桩长;G0为桩自重,地下水位取有效重度。本站抗拔桩直径取1.3m,扩底直径取1.8m,桩长取5.5m,Rta=p ×1.8×0.7×400×5+0.9×119=8020kN。
抗拔桩有2种布置方式:①柱下及两柱中间梁下;②均匀布置在两柱间梁下。为准确模拟抗拔桩的受力工况,采用SAP2000 软件对车站进行三维整体有限元分析计算。
3.3 整体抗浮计算
各层楼板采用壳单元模拟,柱、底板、梁及抗拔桩采用杆单元模拟,由于抗拔桩底做扩大头,边界条件采用抗拔桩底部固定约束,并在结构周边设置土弹簧模拟土体对主体结构的约束。结构自重分项系数取1.0,水浮力分项系数取1.05,围护桩自重作为线荷载加在顶板侧墙上。采用该方式模拟,程序中考虑了抗拔桩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即考虑了抗拔桩与底纵梁共同受力的变形协调,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将抗拔桩作为底纵梁的不动支座, 因此计算所得抗拔桩的拉力与底纵梁的内力更符合实际工况。
3.4 根据计算分析由计算结果可知,采用柱下及两柱中间梁下的布置方式,桩间和桩下的抗拔桩抗拔力分别约7000kN 和4400kN,前者约为后者的1.6 倍,造成两种桩型配筋差别较大。底纵梁柱下负弯矩约4600kN•m;若采用均匀布置在两柱间梁下的布置方式,则抗拔力约5700kN,抗拔桩受力较均匀,底纵梁柱下负弯矩约3100kN•m,受力更合理。
3.5 抗拔桩的配筋首先需满足其承受抗拔力的强度要求,同时由于桩身长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对钢筋有弱腐蚀性,为防止桩身钢筋锈蚀,应满足桩身裂缝宽度限值,按缝宽不大于0.2mm 设计,计算表明桩身配筋量主要由裂缝控制且配筋量较大。桩距一般按3倍桩径控制,故桩截面受到限制,特别是抗拔桩位于底纵梁下,桩截面确定后考虑钢筋笼实际施工情况,配筋率不能过大,避免抗拔桩与底纵梁钢筋发生冲突。
4.结语
在地下车站设计时,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大,通常将抗浮桩布置在柱下、纵横墙交叉处、沿外墙均匀布置,抗拔桩也起到承压桩的作用。根据本站的受力模型可知在地下车站抗浮设计时,当抗拔力较大且柱距较大时,抗拔桩在结构底板下宜对称分布在柱两边,力求使桩受荷均匀,结构受力更趋合理。抗拔桩的受力是裂缝控制,而裂缝控制对配筋率影响较大。在抗拔力较大的情况下,必须控制单根桩的抗拔力,以免配筋过密。
参考文献
[1] DBJ 15-31-2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关键词:地下车站;抗浮;设计;计算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地铁车站均以潜卖、明挖施工居多,而很多城市的地下水位又较高,水位也不是稳定不变,且地铁设计均是百年工程,这使得地铁车站的抗浮设计在地铁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项目概况
某地下二层车站,车站总长度121.1m,总高度13.49m,标准段宽度18.7m,车站轨面平均埋深15.01m,顶板面覆土厚度3m。本站地下水位较高,设计按满水位计算,自重抗浮能力不足,围护结构为土钉墙的部分考虑底板向外悬挑1.5m,利用外挑部分的土体重量抗浮,围护结构为钻孔桩的部分采用设置压顶梁;车站中柱底需设抗拔桩抗浮。
2 地质条件
本场地土(岩)自上而下分别为:人工填土层、冲(洪)积粉细砂层、冲(洪)积中粗砂层、冲(洪)积粘性土层、可塑粉质粘土层、硬塑~坚硬粉质粘土层以及全风化、强、中、微风化层。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层状基岩裂隙水,稳定水位埋深1.7~5.3m,平均2.9m。地下水位变化与地下水的赋存、补给及排泄等密切相关,每年5~10 月为雨季,大气降雨充沛,水位会明显上升,最高水位15.5m。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但对其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
3 抗浮设计
3.1 抗浮方式
车站底板持力层为微风化岩层,对于地下水位高、底板埋深大且覆土少的地下车站,仅靠结构自重及覆土荷载难以满足抗浮要求,故需采取相应抗浮措施,主要有抗拔桩及抗浮锚杆两种。由于目前抗浮锚杆耐久性缺乏有效的技术控制,且锚杆与底板接头部位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地下车站是按使用年限100 年进行设计,根据地铁五号线技术要求,抗浮不宜采用抗浮锚杆,故本站采用抗拔桩来解决抗浮问题。同时本站的围护结构采用f 1350 人工挖孔桩,一期工程在围护桩上设压顶梁与主体结构结合,即将支护结构作为结构抗浮的一部分。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取抗浮设计水位为地面以下1m(城建标高15.6m)。本站顶板覆土近期1m,远期规划2m,取最不利工况为主体结构封顶后基坑已回填,顶板覆土1m,地下水位为抗浮设计水位进行抗浮驗算。
3.2 抗拔桩的设置
车站主体结构按底板支承在弹性地基上的平面框架进行内力分析,地层作用采用弹簧模拟。车站为双跨设计,抗拔桩沿纵向设置在底板跨中。抗浮计算时,主体结构承受全部水压力,为反算抗拔桩承受的抗拔力,沿车站纵向取1m 长度范围分析。
广东省标准DBJ 15-31-200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1 条规定,地下室抗浮稳定性验算应满足下式要求:
W F≥1.05
式中:W 为地下室自重及其上作用的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总和;F 为地下水浮力。根据地铁五号线技术要求,在不考虑主体结构侧摩阻力时,(W+R) F≥1.05(R 为抗拔桩需提供的抗拔力特征值)。标准段上部荷载总重W=结构自重(各层楼板+侧墙+柱+装修层)+围护桩自重+覆土重=4343.6kN m,水浮力F=258×1×19.4+p×1.3524×15×101.35×2=5323.2kN m,R≥1.05F-G=1.05×5323.2-4343.6=1245kN m。
对于其他浅埋车站,抗拔桩基本上都设在柱下,受力模式相同,故计算时可近似简化为:单根抗拔桩抗拔力=每延米所需抗拔力×柱跨长度。但对于本站,柱跨9~10m,考虑单根抗拔桩承受的抗拔力不过大,故抗拔桩桩距取柱跨的12。
根据DBJ 15-31-2003 第5.2.1 条规定,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
Rta=upΣliqsia li+0.9G0
式中:up为桩周长,up=pd,对于扩底桩(扩底直径为D),当桩长桩径≤5 时,取up=p D;;li为抗拔摩阻力折减系数,微风化岩li=0.7;qsia为桩侧土摩阻力特征值,微风化岩qsia=400kPa;li为抗拔桩长;G0为桩自重,地下水位取有效重度。本站抗拔桩直径取1.3m,扩底直径取1.8m,桩长取5.5m,Rta=p ×1.8×0.7×400×5+0.9×119=8020kN。
抗拔桩有2种布置方式:①柱下及两柱中间梁下;②均匀布置在两柱间梁下。为准确模拟抗拔桩的受力工况,采用SAP2000 软件对车站进行三维整体有限元分析计算。
3.3 整体抗浮计算
各层楼板采用壳单元模拟,柱、底板、梁及抗拔桩采用杆单元模拟,由于抗拔桩底做扩大头,边界条件采用抗拔桩底部固定约束,并在结构周边设置土弹簧模拟土体对主体结构的约束。结构自重分项系数取1.0,水浮力分项系数取1.05,围护桩自重作为线荷载加在顶板侧墙上。采用该方式模拟,程序中考虑了抗拔桩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即考虑了抗拔桩与底纵梁共同受力的变形协调,避免了传统计算方法将抗拔桩作为底纵梁的不动支座, 因此计算所得抗拔桩的拉力与底纵梁的内力更符合实际工况。
3.4 根据计算分析由计算结果可知,采用柱下及两柱中间梁下的布置方式,桩间和桩下的抗拔桩抗拔力分别约7000kN 和4400kN,前者约为后者的1.6 倍,造成两种桩型配筋差别较大。底纵梁柱下负弯矩约4600kN•m;若采用均匀布置在两柱间梁下的布置方式,则抗拔力约5700kN,抗拔桩受力较均匀,底纵梁柱下负弯矩约3100kN•m,受力更合理。
3.5 抗拔桩的配筋首先需满足其承受抗拔力的强度要求,同时由于桩身长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对钢筋有弱腐蚀性,为防止桩身钢筋锈蚀,应满足桩身裂缝宽度限值,按缝宽不大于0.2mm 设计,计算表明桩身配筋量主要由裂缝控制且配筋量较大。桩距一般按3倍桩径控制,故桩截面受到限制,特别是抗拔桩位于底纵梁下,桩截面确定后考虑钢筋笼实际施工情况,配筋率不能过大,避免抗拔桩与底纵梁钢筋发生冲突。
4.结语
在地下车站设计时,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大,通常将抗浮桩布置在柱下、纵横墙交叉处、沿外墙均匀布置,抗拔桩也起到承压桩的作用。根据本站的受力模型可知在地下车站抗浮设计时,当抗拔力较大且柱距较大时,抗拔桩在结构底板下宜对称分布在柱两边,力求使桩受荷均匀,结构受力更趋合理。抗拔桩的受力是裂缝控制,而裂缝控制对配筋率影响较大。在抗拔力较大的情况下,必须控制单根桩的抗拔力,以免配筋过密。
参考文献
[1] DBJ 15-31-2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