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位”的学问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坐位”即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座位在中小学教育中并不是一件显眼的事,但它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坐位”在学生的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意义,而这往往为教师所忽视,教师需要理解学生对“坐位”的体验并对“坐位”问题进行教育方面的思考。
  
  一、座位的意义
  
  座位是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与交往场所之一,是学生在学校的“家”。这个不到一平方米的生活空间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虽说同样是“家”,但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这些“家”却分别被冠以“金窝”、“银窝”和“鸡窝”等不同等级的称号。前面三排中间的座位一般被公认为是“风水宝地”。坐在这里的同学,常年“沐浴在老师春天般的阳光中”,享有特别的关爱。在那些按照成绩排座位的班级里面,能够坐到这里是需要努力的。坐在窗户或靠墙边的学生则不得不忍受由黑板反光影响而带来的不便,尤其是前排左右两边的座位的学生。
  座位是为学生在校学习而设置的,所以座位的学习意义在学生和家长的意识中就居于首要地位。学生往往把座位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因此选择座位其实就是选择一种学习环境。“昔孟母,择邻处”,说的也是周围环境对成长的重要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同伴对人的影响作用。同桌之间还会形成“比、赶、超”的学习赛势,因此好座位意味着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气氛,能够带动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所以,学生多有这样的感觉:坐哪儿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同桌、好邻居,倘若遇到不理想的同桌也是非常恼人的。
  座位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在明确地或潜在地以成绩排座位的那些班级中,能够坐到前面或中间是一种光荣的事情。因为在这里,座位是个人学习成绩和能力的证明。当学生因成绩原因而被从前面调往后面时,他们往往对自我的认识会形成很大的落差。比如,有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期中考试成绩的原因,我从第三排调到倒数第二排。巨大的反差让我感受到以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座位还有身份的意义。“名人”在各个方面似乎都受到优待,排座位时也不例外。学生似乎都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谁的成绩好,坐在“好座位”上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大家知道“老师除了按照个子、视力排座外,还要考虑成绩”。对于班级那些“异类分子”,教师不是把他们安排在眼皮底下,就是在遥远的“边疆地区”,或者安排一个“隔离地带”,让人一眼就看出他们的“另类”。教师甚至为有些人设置“专座”:在班级前排的两边被称为“两极(南极和北极)”的地方分别设置几个“雅座”,专给那些上课爱说话或做小动作的学生坐。
  
  二、“坐位”的意义
  
  正是因为座位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意义重大,它不仅涉及学生个体体验,而且牵涉到班级成长环境和学习气氛的营造,所以家长和班主任老师也都比较重视座位的安排问题。
  多数教师对座位安排持一种民主的立场。他们或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或随机,或按个子高矮,或男女生搭配等方式安排座位。例如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学生根据抽到的号为顺序先后自由选择座位,再根据特殊情况做一些微调;有些教师安排座位也会考虑同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或者优秀同学对差一些同学的“一帮一”作用。北京市某中学的有些班级采取一种“递退的方式”,即两周往后退一次,比如由第一组的第一排退到到第二组的第二排,这样依次往后退。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在三年段的初中或高中在每个座位上都坐过一次。这样就实现了每个人的机会平等。
  多数学生支持教师按照一定的原则安排座位,他们对教师照顾那些因视力或身材等特殊情况的同学也能够认同,体现出应有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教师也充分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学生。不过也有的学生或家长,甚至教师,为了个人私利也利用这种机会,投机取巧,瞒骗学生。这种情况学生一般都能够觉察得到,也逐渐把它作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来接受。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如何,排座位的权力不在他们的手里。下面的话表达了多数学生对此的感受:“老师平时指责我们学生撒谎、不诚实,可是他们自己却完全是言行不一。带着伪装的面具,显得似乎是很公平、公正的样子。其实,那只是表面工作而已。”
  当然,也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高明”的教师。有位班主任老师,在全体学生建议自由选择座位的呼声中,为了“顺应民心”,答应自由选择座位,但前提是各任课教师毫无怨言,若有教师抱怨纪律不好,就要按照教师的意愿排座。一周后,果然各科老师都反映上课有人说话,于是班主任借此重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座位,而且通知家长。大家都无话可说,从此座位全由教师安排。但学生对此依然愤愤,他们心里也都有杆秤。
  有些教师在“坐位”上则更直接:“我把有望能够升学的学生都放到前面几排,他们就像我的儿女,每天都处在各科教师目光所及之处,伸手可以环抱的地方。只要把这些学生抓好了,也就不用担心升学带来的压力了。”他的话代表了不少教师的“坐位”意识。
  当然,在“坐位”上还有一些例外的情况,即教师给一些“特殊身份”的学生以优待。有些教师透露,他们给一些学生座位上的特殊优待完全是出于人情上的无奈。不过,也有些教师还主动创造这样的环境,“调动”家长对学生座位的关心,从而让家长主动和教师“沟通”。学生似乎也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她爸是我们校长”,“他妈是我们市医院的院长”……在这样的舆论中,这些享受优待的学生除了一些地位上的优越感外,并不能获得应有的身份荣誉。
  
  三、“坐位”的声音
  
  作为教师来说,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个满意的座位。这是学校教育的内在矛盾,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对此无能为力,关键是教师是否具有“坐位”的学问,即教师安排座位的实践智慧。
  智慧源于意识,教师“坐位”的学问即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学生意识。这就需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老师不会偏心的,老师只会因个人的特殊情况而调换座位的。其实坐在哪里都一样。我想老师不会因为你的成绩问题就任意调动吧!他们的素质不会低到那种程度吧!”说这种话的学生是幸运的。因为不同教师的“坐位”意识并不相同。这是另一个学生的声音:“每次月考之后,我都会心惊胆战,害怕老师将我调到后面……在后面就是告诉别人‘我是差生’。”因此学生多建议“老师调座位的时候应该问一问学生是否满意,若不满意的话,连课都不想上,这样的调换座位又起到什么作用呢?”
  学生还观察到,坐在前面的同学被提问的机会更多,特别是新教师,当他还不熟悉班级时,就在前面任意指点学生回答问题。而且他们还发现,“老师提问检查一般都是到第五排就打道回府。所以越往后面就越不用担心老师提问了。”这样后面的同学逐渐就被冷落了。时间一长,后面学生对回答问题就不再抱有希望了。有些学生因此就会有挫折感,“老师从来不叫我们回答问题,他只叫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当然,老师偶尔也会叫到我们,但都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结果更加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所以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吸引人的注意”。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特别的、受重视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座位,或者能够把他们安排在“理想的座位”上,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也标志着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地位。例如有学生反映,他们有时找老师说座位的事情,目的并不一定真正是要解决座位的问题,而是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而老师一句“以后再说”则会让他们困惑而失望:“以后?‘以后’是什么时候?是不是因为我的成绩不是很优秀?不会的,我不希望老师这么想我!”“真没有意思,老师根本都不管我了,我还学什么呀!” 一位“差生”的话代表了多数学生的看法,“其实坐哪里都没有多大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关心我。这样即使在最后一排,我也绝无怨言!”
  有学生给“坐位”打了个比喻:“如果把所有的学生都比喻成为‘宝石’,那么座位有时候会像泥巴一样淹没它的光辉,甚至是永远。”这可以从一个学生的体验中得到验证:“一次数学考试我考差了,被数学老师调到了最后一排。这一排只有一张桌子,就我一个人坐。在这里我才感受到教室的空旷、寂寞、寒冷。以前的伙伴不再有什么交往,因为他们很快就有了新的同桌和朋友,而我却没有。我恨数学老师,她的课我无法听下去……”
  
  四、小结
  
  从学生对“坐位”的感受可以知道,小座位中蕴含着大教育。“坐位”中蕴含着教育学中许多大的矛盾:学习与生活,自由与限制,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理想要求与现实状况……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生对座位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座位安排或组合方式也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人倡导按照成绩来排座,“这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其实这只是“以公平的方式对待不公平”而已,实质是最大的不公平。因为他们在没有排座之前就已经把成绩作为第一标准了;也有人主张以“民主”的方式,例如制定规则、学生自选等安排座位。这其实也只能说是一种“最不坏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失去了教师从教育学角度安排座位的灵活性。最糟糕的是把座位作为惩罚的手段。走近学生我们就可以发现,“坐位”的学问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坐位”的学问“存乎一心”,即教师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还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是从全体学生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部分学生的角度考虑;是从短期效果考虑,还是从长期影响考虑。“坐位”的学问是教师如何“育人”的学问,也是教师如何“做人”的学问。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AIA06135)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哲先)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特殊教育在政策、体系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新时期还需加快特殊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并采取相关措施,促进
学正朱张,一代文风光大麓;勋高黄蔡,千秋浩气壮名山.rn岳麓区最得山水之灵韵,人文之滋养.辖内小学79所,小学语文教师800余人.rn他们中有善思者,立志成为“会思考的芦苇”,成
思想是朵美丽的云.编织这朵云,我用三种素材:读书、思考、写作.rn读书,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师范毕业那年暑假,在家猛啃《许国璋英语》和《法律文书写作》.邻人不解地问:咋
摘要:作者结合科学教学实践,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活动提出自己一些看法和做法,指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有明确指向性的探究情境,使学生能围绕情境产生强烈的疑问,从而去探究、去实践。我认为要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还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猜想、勇于创新;同时还指出加强小组合作,倡导交流氛围,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作为引路人、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的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处境2006年以来,笔者走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几十所农村中小学和许多村庄,访问了众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发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管理成了当地
据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已达2000万,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18%至22%。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发展成才,既涉及这些儿童的权益保护,更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社会安定。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引发的社会问题入手,分析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文化宣扬“师道尊严”,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是“道”的化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最早宣扬教师权威性的人莫过于荀子,他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1]《礼记学记》中也说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
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走向返璞归真。架构“道德天理”是道德素质教育之起点;唤醒“人的良知”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途径;激活“人的善根”是道德素质教育之终极目标。    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德的教育与传播,特别是几千年来,儒家道德伦理观以其稳定的形态积淀为公众的文化心理与个人信念。其“和、仁、礼、忠、孝”的理想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渐渐地也成为人们的一种道德规范而加以践行,所以多少年来,从家
德育生活化需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实际需要,从学生的现有道德水平出发,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而部分中小学德育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和盲点。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  在一些中小学,学生喝酒、吸烟不乏其例,有些学生夜不归宿,整日迷恋于网络,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在于德育过分地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脱离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