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解题教学缺少什么?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题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难以把理念转化成适当的教学行为.解题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是造成解题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解题教学;教学行为;教学缺失
  2015年11月16日,舟山市普陀区教研室举行课堂教学艺术周活动,数学学科活动主题是“一题一课”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比,赛课对象为青年教师,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并邀请市、区学科带头人参加观摩与评比.参赛教师在课前2小时抽题,然后以此题为蓝本设计一节课,并进行课堂展示.通过现场展示与观摩,笔者发现部分青年教师对“一题一课”的开发缺乏经验,对“解题教学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缺乏深层次的思考.本文结合某个教师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赛题呈现 如图1,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猜想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 教学案例——教师在教什么?
  1.1 教学片断
  设置台阶,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问题1,如图2,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是AB的中点,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猜想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教师:根据已知条件,你能猜想线段AE=DB吗?
  学生1:AE=DB.
  教师:你能证明AE=DB吗?
  学生1:如图2,根据等边三角形性质和等腰三角形性质求出∠D=∠BCE=30°,可得∠DEB=30°,从而求得BD=BE即可.
  教师肯定了学生1的解法后,又提示还可以用△DBE的外角∠ABC来思考问题.接着,进一步提出问题2(即赛题,以下同).
  学生能马上判断结论“仍然成立”,但没有立刻给出证明思路,于是教师让学生先做,大约3分钟后,有学生回答:
  学生2:如图2,过点E作BC的平行线EF,先证△AEF是等边三角形,得AE=EF,再证△DEB≌△ECF,得BD=EF即可.
  学生3:如图2,其实也可以过点E作EG∥AC交BC于G,证明方法与学生2相同.
  教师:还有别的证法吗?(于是学生纷纷尝试,片刻后有学生回答)
  学生4:过点D作DA′∥AC,交AB的延长线于点A′,得∠A=∠A′=∠DBA′=60°,可证△EA′D≌△CAE,所以DB=AD′=AE.
  教师小结:有了问题1的探究活动体验和思维活动铺垫,问题2中存在的思维障碍获得突破,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然后,教师借用学生2用作平行线的方法对问题2解答,并作出适当变式. 图3
  变式1 如图3,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延长线上,点D在直线BC上,且ED=EC,
  (1)求证:AE=BD.
  (2)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
  变式2 如图4,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CA延长线上运动,在线段BC上取一点D,使DC=AE,求证:BE=DE.
  师生一起在探索与练习中结束了本节课.
  1.2 教学评析
  由于赛题中△DEB与△AEC不全等,按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参赛教师在教学之前设计问题1,为学生设置台阶,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但从问题1解决中,发现学生自然想到根据等腰(或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并没有利用添辅助线的方法去解决,这样的台阶设置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帮助,而且降低了思维要求.
  由于点E是动点,猜想:你能猜想线段AE与DB相等吗?从特殊出发想一般,如果点E是AB的中点?这样引入是否会更好?再对特殊情况,让学生开展广泛讨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猜想,再从特殊点出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本课例看,教师能引导学生先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的解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解题过程的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值得好评.但从课堂互动分析,学生的主要收获是认识各种解题思路,而非怎样获得解题思路!也就是说,教师教的是解题思路,而不是怎样获得解题思路.笔者认为,这是造成解题教学缺失的主要原因.
  2 案例分析——教师应该怎样教?
  2.1 教师讲题水平的分析
  解题教学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难以把理念转化成适当的教学行为,讲题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以下四级水平:
  第Ⅰ级水平:粗略审题后,只交待“怎样解”或直接问学生“怎样解”,(个别、部分)学生作答,几乎没有分析,解前无解题计划.
  第Ⅱ级水平:有审题过程,有一点分析,但解题思路未全出(解题计划未完全形成)或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了点想法.
  第Ⅲ级水平:有审题过程,给出了整个分析,解题思路已清楚了,形成了解题计划,
  才进入解答或问学生“应该(可以)怎样去想?你为什么要这样去想?”.
  第Ⅳ级水平:完成第Ⅲ级水平,审题——分析思路——实行解答后还能带领学生反思
  回顾:“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上、方法上,此类情况下,应注意些什么?”
  2.2 教师应该怎样教?
  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要达到上述第Ⅲ级水平.比如,案例中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2思考:你是怎样想到要作平行线的呢?
  如图5,先从问题的目标出发思考,要证∠DEB=∠ACE,由于这两个角分布在不同的三角形中,最好能证三角形全等,很明显,△BDE与△ACE不全等,考虑构造一个三角形,使其与△BDE全等,且∠ACE与∠DEB是对应角.   再看问题的条件,因为ED=EC,最好构造出的三角形是以EC为一边,并使它与ED成对应边.这样就要求在AC上找一点A′,使∠A′EC=∠D=∠ECB,∠BED=∠A′CE.于是就自然想到作BC的平行线EA′.由△BDE≌△A′EC还可以进一步得到BD=EA′,从而再根据等边△AEA′证明BD=EA′=AE.
  其余两种思路(学生3、4)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分析.
  上述几种解法都是通过添平行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实质是构造角相等作辅助线.即以一个三角形为基准,改造另一个三角形,通过添不同的辅助线,找到一个与基准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从而获得证明.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线段相等有哪些方法?你是怎样思考的?是否可以同时改造两个三角形,使它们分别与另一组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图6,过点D作DA′⊥直线AB,垂足为点A′,过E作EG⊥直线AC,垂足为点G,易证△EDA′≌△CEG,得出DA′=EG,再证△AEG≌△BDA′,从而得到AE=DB.
  这种证法的思路是保留原来相等的一组角,还保留已知相等的一组对边(或保留求证相等的一组对边),利用作垂线“封口”制造一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3 教学反思——解题教学缺少什么?
  3.1 缺少思考——解题思路是如何想到的
  在对解题思路探寻的深刻剖析中,思考教学生如何想,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后,利用多解、变式、拓展,思考教学生如何深入的想.教学片断把教学重点放在解题过程的交流上,其重要原因是没有在解题教学中教给学生最关键的东西——怎样想到解题思路.在案例分析中,启发学生学会思考:“你怎样想到要作平行线的呢?”,要求学生讲思考过程,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还提出“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有哪些方法?”,“怎样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充分吗?”等问题都在引导学生思考,而不应由教师直接给出解题思路.
  3.2 缺少追问——在关联点处深度追问
  在一题多解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对问题本身适度的追问:如教学片断中,在学生4作过点D作DA′∥AC交AB的延长线于点A′的证明后,教师在肯定学生4添加平行线方法的同时,应该继续追问:如过点D还能作什么样的辅助线,作∠EDA′=∠AEC,或过点D作DA′=DB交直线AB于点A′,能否构造△EA′D≌△CAE.从不同的思维起点出发思考问题,能让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度,解题教学自然也能追求一定的教学深度.
  33 缺少挖掘——对习题功能的挖掘
  对习题教学来说,不仅要通过一题多变,将问题从特殊引向一般,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还要注意一题多解的训练,训练同一问题的多样化求解.参赛教师都对原题作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从现场观摩来看,部分教师对原题作了适度的挖掘. 图7
  例如:如图7,由于∠A=60°,∠DBE=120°=∠A的补角,可延长CA,构造△ED′A与△DBE全等.
  其实,也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旋转不变性或代数计算的方法对赛题进行挖掘.
  ①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
  如图8,将△DBE沿其对称轴翻折,ED与EC重合,EB与EB′重合,DB与CB′重合,易证△EB′B为等边三角形,推出BE=BB′.再根据BA=BC,可证出AE=CB′=CB. 图8 图9
  ②利用旋转不变性
  如图9,将△AEC绕着点C逆时针旋转60°,得到△BE′C,因为CE=CE′,∠ECE′=60°,所以△CEE′是等边三角形,所以EE′=EC=ED,∠BEE′ ∠E′EC=∠BEC=∠A ∠ACE,而∠E′EC=∠A=60°,所以∠BEE′=∠ACE=∠DEB,故△DBE≌△EE′B.
  ③代数计算 图10
  如图10,过E点作EQ⊥CD,过A作AP⊥直线EQ于点
  P,设等边三角形边为a,AP=b,依题意可得AE=2b,BE=a-2b,BQ= a 2 -b,而CQ= a 2 b,ED=EC,所以DQ=CQ= a 2 b,所以BD=DQ-BQ=2b,所以AE=BD.
  在一题多变方面,由于课堂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所以教师对一题多变只停留在利用三角形全等加以证明的变式上(即变式1、变式2),但从活动访谈中发现教师对习题的挖掘深度不够.其实,只要将等边三角形弱化为等腰三角形,稍改变条件和结论,就能挖掘出许多命题. 图11
  变式3 如图11,△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CB的延长线上,且ED=EC,问当点E在直线AB上运动时,AE与DB的比值是否变化?请说明理由.
  先讨论E在线段AB上,其它情况一样考虑.如果想知道AE与DB的比值与什么有关?可以先让点动起来,让E点与B重合,则AE=AB,DB=BC,故AE与DB之比为AB与BC之比,故猜测结论是 AE DB = AB BC .
  可由上述几种证法进行证明.但考虑到对应边成比例,则需要用到相似三角形知识,应作相应的修改.
  证明 如图6,过点D作DA′⊥直线AB,垂足为点A′,过E作EG⊥直线AC,垂足为点G,易证△EDA′≌△CEG,得出DA′=EG,再利用三角函数,得AE= EG sinA ,DB= DA′ sin∠ABC ,所以 AE BD = sin∠ABC sin∠A ,而 AB BC = sin∠ABC sin∠A ,所以 AE BD = AB BC .
  变式4 如图11,△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BAC=θ,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直线CB的延长线上,且ED=EC,问当点E在直线AB上运动时,请用含θ代数式表示AE与DB的比值.
  (1)如图10,设AP=a,BQ=b,BC=2a 2b,CQ=2a b=DQ,BD=2a,而AE= AP sin ∠BAC 2 = a sin ∠BAC 2 ,所以 DB AE =2sin ∠BAC 2 = BC AB ,得出 AE BD = 1 2sin θ 2 .
  (2)如图6,由上述证明得出DA′=EG,再利用三角函数,得AE= EG sinA ,DB= DA′ sin∠ABC ,所以 AE BD = sin∠ABC sin∠A = sin(90°- θ 2 ) sinθ .
  (注:高中阶段可以证明 sin(90°- θ 2 ) sinθ = 1 2sin θ 2 ).
  赛题看似简单,深入探究后,发现涉及等边(或等腰)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等一些核心知识.解答此题,学生要经历观察、比较、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在教学中利用多解、变式、拓展,自主“构建”符合其认知水平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其数学思维层次.
  解题教学的关键是要教学生“怎样想”而非只是“怎样做”,并引导学生规划解题思路过程和思考方法.从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把解题教学重点放在解题过程的交流上,这种现象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简介 朱成成,男,1974年3月出生,浙江普陀人,普陀区东港中学教务处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及数学命题与评价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验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的学习方式,是践行学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体验学习方式,在“最简二次根式”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观察反思、抽象归纳、实践应用”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在体验、抽象和反思中厘清算理、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关键词】 体验学习;数学运算;教学思考  在现实的计算教学中,往往由教师完全主导课堂,表现为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授(
《晚安,月亮》  作者:[美]玛格丽特·怀兹·布朗  图:[美]克雷门·赫德  译者:阿 甲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推荐指数:★★★★★  内容简介  在绿色的大房间里,一只小兔子躺在床上温柔地说:“晚安,房间;晚安,月亮。”他还向这个灯光柔和的房间里的一切熟悉事物道晚安:三只小熊坐在椅子上的那幅画,座钟和短袜,小猫和手套,等等。  推荐理由  这是一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书中既有安静诗意的文
【摘要】对中美两国初中数学教材中“圆的弧与弦的有关性质”内容进行比较研究,从内容呈现的结构特征、范希尔的几何思维水平和数学内容的期望三个方面建立分析框架,对比分析的内容的编排结构、内容所处的几何思维水平及各思维水平的过渡特点.目的是揭示两国教材几何内容的呈现特点和差异,并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个参照目标.比较发现美国教材内容呈现的几何思维水平的过渡更平稳,符合初中
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更换环境和养护人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作为父母,一定要预计可能发生的情况,给孩子一个心理适应期。  女儿2岁多,一直由我们自己抚养。她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喜欢洗澡,而且洗得“有声有色”,比如边洗边唱歌,边洗边吹泡泡。前些日子学校搞评估,我们经常加班,所以请家中二老帮忙照看孩子。没过两天,女儿在洗澡上发生了“巨变”——一到洗澡时间就往外逃,最后都是爷爷把她“捉”进澡盆。  一天,刚
1 对文[1]中结论的分析  一方面,“等腰三角形外(内)有条过顶点的直线”中,“顶点”指代不明确,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有“顶角顶点”和“底角顶点”之分,从文[1]中给出的证明可以看出,这里的“顶点”指的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一条直线不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等腰三角形内有条过顶点的直线”这句话也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经过等腰三角形顶角顶点的直线与等腰三角形有三种位置关系:一是直线只经过等腰三角形的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核心素养、增强情感体验”目标引领下,充分体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认知冲突、指导数学探究、启迪数学思维”的教学价值,并养成学生读题审题、信息处理、有序表达与回顾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目标定位;价值体现;习惯养成  不久前,笔者听了一节数学随堂课,课题是苏科版七年级上册《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2)》[1],主要学习内容是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课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研究过“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问题,我们称它们为最短路径问题.1 一道中考试题答案引发的问题  笔者发现,近年来的各地数学中考试题答案中,基本上是利用以上两个问题之一进行解答,例如下面这道中考题及答案:图1(2016年莱芜中考17题)在Rt△ABC中,∠ABC=90°,AB=4,BC=2.如图1,将直角顶点B放在原点,
1前言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取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追求,探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与外延,析理高效获取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路径与方法已成为数学教育界关注的核心议题。数学教科书是实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它或隐或显的将人类在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展现在它的文本结构中,引导着师生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共享与生成。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人教版与北师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有理数的乘法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够体现出数学美,自然而然就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在学习的过程能够将一些经典结论记住,正所谓“聚沙成塔,积水成流”,那么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将数学学好,不会因其而感到烦恼.这只是我对数学的一种理解,希望真正的能带给我们的学生启发和帮助,在以后的成長道路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作者简介王春梅,女,甘
【摘要】本文以二次函数专题复习课的教学为例,设计上以一图一课的形式逐次展开内容,方法上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思维上则突显知识关联,强化方法概括与本质揭示,以此落实工作室一直倡导并努力践行的“自然、简约、深刻”的思维课堂.  【关键词】二次函数;专题复习;简约自然;知识关联  21一图贯之,设计简约  纵观本课的设计,从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出发,用5个衔接紧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