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业财融合背景下,讨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在师资配置、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的改革路径,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明确业务工作在企业中对财务会发生的影响,为后续课程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打好财务思维基础。
关键词:业财融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课程改革
一、业财融合的背景及课程改革启示
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加强业财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业财融合”,顾名思义,是指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在实务层面,认为业财融合是要求企业经营中的三大主要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的实现要在依赖IT环境。“业财融合”要求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实务届和教育界对传统财务会计边界和职能的思考。在高等教育层面,各种关于业财融合的研讨都主要集中在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人员要向跳出传统的会计的岗位局限,要扩展到业务层面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从过去的“会计一定要懂业务”理念,发展为“会计一定要参与业务”。然后具体会计人员应该参与到哪里一步,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参与等问题都尚在探讨,缺乏系统答案。
然而,目前鲜有讨论业财融合中的业务人员应该如何更好的配合财务人员的问题?实务中常见的业财矛盾其实不仅仅是财务人员对业务参与不足的问题,还有业务人员不懂财务导致的很多问题。可以在高校财经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尽管《会计学》(有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名称为《会计学基础》或《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相似,本文中统称为《会计学》)一般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但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和与业务的连续,导致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因此,本文探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现状及问题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一般由会计学专业教师任教。就课程内容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的特征是重核算,主要是在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但核心教学内容变化不大。首先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而后以五大环节的基本业务为例介绍会计的七大核算方法,部分学校还设置了课内实践供学生实操会计的核算流程。模式二的特征是轻核算、重分析,以胡玉明的《会计学(非专业用)》教材为例,课程内容完全不讲业务处理,介绍完财务报表、会计循环后,主体内容包含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经营决策、成本管理会计中的供产销业务成本和成本计算方法、财务报表分析。
现有课程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会计学专业教师对不同的非会计专业的实际业务了解不足,往往只能从会计角度讲解,学生的带入感不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中知识和理念在专业后续的其他课程中几乎不会涉及,课程间的联系不足,最终对学生就业后可能面临的业财对接问题缺少积极影响。
第二,模式一的《会计学》课程设置只是删减了较难的内容,未考虑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后续课程关系,大量课时安排在业务的借贷处理上,并不能很好的建立学生实务中需要的财务意识,学生将来运用到课程相关技能的几率很小。
第三,模式二的《会计学》课程虽然考虑到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更多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而非提供者的身份,把课程重点放在了分析上。但实际课程内容繁杂,受课时限制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较为表面。同时也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实操价值。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企业实务中的业务人员需要进行分析时较少使用对外的财务报表数据,而会使用自己内部的业务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大相径庭。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师资方面。应该分专业建立基于业财融合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团队。由会计学专业老师主导,首先确定各专业均应具备的会计基础理论,然后在与非会计专业老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认课程内容。改变过去会计专业老师“单打独斗”的状态,让专业老师参与到业财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
第二,课程内容方面。在轻核算、重分析的基调上,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专业针对性,另一方面强化与财务工作的对接。专业针对性的实现,需要教学团队充分研讨,细化该专业的各项业务决策,将课程侧重于讲解哪些决策会产生财务影响、不同的决策会产生哪些影响。比如签订销售合同除了考虑销售业务本身,在结算方式、结算期、折扣方面会如何影响企业的收入、利润、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销售人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财务工作对接的实现,需要基于未来的企业IT系统中不同岗位的内部数据关联去设计课程内容,强调应用性和实操性。比如出差会产生哪些票据,票据报销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三,课程教学方面。分专业定制的课程内容可能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完全符合的教材,教学团队可以建设网课,准备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供学生學习。涉及业财融合的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更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由该专业老师来讲解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可以请实务人员以讲座形式分享业财融合的实务经验和执业应具备素质。课程安排也可以安排在大二、大三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专业业务后。
参考文献
[1]叶鹏.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9,(14):102-103.
[2]崔维瑜.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经贸实践,2018,(24):269.
[3]马亚红.业财融合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师资建设[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4):28-30.
[4]司洁萌,周顺奎,鲁丽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214-215.
作者简介:
钟君,女,1986-01,四川资中,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工作单位: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
关键词:业财融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课程改革
一、业财融合的背景及课程改革启示
2016年6月22日,财政部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进一步明确“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遵循融合性原则。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加强业财融合、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业财融合”,顾名思义,是指财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在实务层面,认为业财融合是要求企业经营中的三大主要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融合。而这种融合的实现要在依赖IT环境。“业财融合”要求的提出,引发了学术界、实务届和教育界对传统财务会计边界和职能的思考。在高等教育层面,各种关于业财融合的研讨都主要集中在会计专业的学生和会计人员要向跳出传统的会计的岗位局限,要扩展到业务层面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管理。从过去的“会计一定要懂业务”理念,发展为“会计一定要参与业务”。然后具体会计人员应该参与到哪里一步,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应该如何参与等问题都尚在探讨,缺乏系统答案。
然而,目前鲜有讨论业财融合中的业务人员应该如何更好的配合财务人员的问题?实务中常见的业财矛盾其实不仅仅是财务人员对业务参与不足的问题,还有业务人员不懂财务导致的很多问题。可以在高校财经类非会计专业教学中,尽管《会计学》(有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名称为《会计学基础》或《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相似,本文中统称为《会计学》)一般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但课程内容设置缺乏专业针对性和与业务的连续,导致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因此,本文探讨业财融合背景下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现状及问题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一般由会计学专业教师任教。就课程内容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的特征是重核算,主要是在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内容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但核心教学内容变化不大。首先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而后以五大环节的基本业务为例介绍会计的七大核算方法,部分学校还设置了课内实践供学生实操会计的核算流程。模式二的特征是轻核算、重分析,以胡玉明的《会计学(非专业用)》教材为例,课程内容完全不讲业务处理,介绍完财务报表、会计循环后,主体内容包含财务管理的投资决策、经营决策、成本管理会计中的供产销业务成本和成本计算方法、财务报表分析。
现有课程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会计学专业教师对不同的非会计专业的实际业务了解不足,往往只能从会计角度讲解,学生的带入感不强。作为专业基础课的《会计学》中知识和理念在专业后续的其他课程中几乎不会涉及,课程间的联系不足,最终对学生就业后可能面临的业财对接问题缺少积极影响。
第二,模式一的《会计学》课程设置只是删减了较难的内容,未考虑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后续课程关系,大量课时安排在业务的借贷处理上,并不能很好的建立学生实务中需要的财务意识,学生将来运用到课程相关技能的几率很小。
第三,模式二的《会计学》课程虽然考虑到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更多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而非提供者的身份,把课程重点放在了分析上。但实际课程内容繁杂,受课时限制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较为表面。同时也缺乏专业针对性和实操价值。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例,企业实务中的业务人员需要进行分析时较少使用对外的财务报表数据,而会使用自己内部的业务数据,分析思路和方法大相径庭。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第一,师资方面。应该分专业建立基于业财融合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团队。由会计学专业老师主导,首先确定各专业均应具备的会计基础理论,然后在与非会计专业老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认课程内容。改变过去会计专业老师“单打独斗”的状态,让专业老师参与到业财融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
第二,课程内容方面。在轻核算、重分析的基调上,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专业针对性,另一方面强化与财务工作的对接。专业针对性的实现,需要教学团队充分研讨,细化该专业的各项业务决策,将课程侧重于讲解哪些决策会产生财务影响、不同的决策会产生哪些影响。比如签订销售合同除了考虑销售业务本身,在结算方式、结算期、折扣方面会如何影响企业的收入、利润、应收账款管理等问题,销售人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财务工作对接的实现,需要基于未来的企业IT系统中不同岗位的内部数据关联去设计课程内容,强调应用性和实操性。比如出差会产生哪些票据,票据报销时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三,课程教学方面。分专业定制的课程内容可能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完全符合的教材,教学团队可以建设网课,准备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供学生學习。涉及业财融合的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更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由该专业老师来讲解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可以请实务人员以讲座形式分享业财融合的实务经验和执业应具备素质。课程安排也可以安排在大二、大三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专业业务后。
参考文献
[1]叶鹏.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问题的思考[J].长江丛刊,2019,(14):102-103.
[2]崔维瑜.业财融合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经贸实践,2018,(24):269.
[3]马亚红.业财融合背景下的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师资建设[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4):28-30.
[4]司洁萌,周顺奎,鲁丽丽.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214-215.
作者简介:
钟君,女,1986-01,四川资中,西南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工作单位: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