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长江大桥通车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e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父亲90岁了,虽然背有些驼,眼有些花,耳有些背……但大脑灵活,思维清晰,还一个人拄着拐棍走路,坚持一天早晚两头锻炼身体。
  2011年初春的一天,闲着无事,邻居五娘突然问我:“他侄儿,我记得惊蛰以后没几天就是你父亲的生日了,你打算买点啥送给他呢?”
  我愣了一下,五娘的话勾起了我对老爸的深情回忆:从记事时起,我就晓得父亲是个“跑单帮”的人儿——常年累月来往于高港至扬中之间。他把苏北的白果、花生、杂粮贩运到扬中去,然后再把扬中的大米、鸡仔、鱼虾等贩回到苏北来,从中赚取少量的差价。父亲就是用这种微薄的辛苦钱,供我们三个孩子读书和全家五口人的开支。
  父亲一生中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辛辛苦苦地“跑单帮”、乘渡船的事了。扬中是长江下游江中的一个“孤岛”,进出没有陆路可走,全靠水路小舢板或乌篷船摆渡。倘若碰上大风,江上白浪滔天,渡船被甩打着抛上跌下,撞船、触礁便也成了常事。
  记得一个阴沉的早春,我送父亲去高港上船,那天东南风刮得特大,我担心江上会出意外,便劝他改天再去。他没有说话,只是用眼角看了我一下,最后还是坚定地对我说:“不去哪成哦!”那时我虽然年龄还小,但已经懂得了他这句话的含意:他身负挣钱养活全家人的责任呵!我久久地站立在码头边,目送父亲的渡船顶着风浪摇向江心。
  江上的风浪实在是太大了,渡船艰难地顶着巨浪前行,时上时下,时隐时现,看着真叫人揪心!突然,一个顶风急浪,渡船被高高地抛上浪尖,然后又重重地摔落而下,舢舨被折断了,飘浮在江面,船客全都落水,一时间,喊声、哭声乱作一团,我更是急得在岸上直跳,哭喊个不止。后来,父亲顺利地登岸了。凭借高超的泳技,他不但自己安全地生还,而且还协助营救的船只,下水抢救了五名落水儿童和妇女。后来,我担心地问父亲:“你为啥要冒着风险去救人呢?要是有个意外,咱这一家人咋办呢?”他摇摇头,没说一句话。后来被我们问紧了,才说那天他带去的50斤白果落水了,还是被一名“公家(政府)人”冒着生命危险替他捞上来的呢!哦,这么说来,他也是受到那位“公家人”的鼓舞啊!父亲常常对我们说:“‘公家人’就是不一样哪!”他这句话,整整影响了我一生!而父亲奋不顾身救人的故事,在这一带也早已家喻户晓,他为我们子女做出了榜样!
  事后,父亲常念叨:要是在这长江上建起一座桥,能骑上车子上扬中,或是能乘上汽车上扬中,省去乘船的劳苦和危险,该多好噢!现在虽然不愁吃、穿、住,日子过得好了,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那道长江天险!
  如今,由国家、泰州市和高港区出资、出力,已经在这江面上筑成了公路大桥——苏北泰州长江大桥,并已于2012年11月25日通车。大桥十分雄伟,这是我们泰州人、高港人的自豪!
  一天,孙儿特地开着自家新买的轿车,带着一家人游览了大桥。父亲他老人家虽然年岁大,可那天精神特别饱满,在桥头浏览了一回还不过瘾,非要孙儿把车停在一边,让他下去走走看看——他拄着拐杖,在桥头走着,这儿敲敲,那儿摸摸,看着雄伟大桥,高兴得开怀大笑。
  父亲在有生之年,亲眼目睹多年的建桥夙愿实现了,高兴啊!
  (责任编辑 李赞庭)
其他文献
1940年5月初的一个晚上,驻扎在句容葛村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来了位客人。这位客人轻车熟路,直奔副司令员廖海涛的住处。廖海涛一见这位客人,站了起来,高兴地说:陶主任,这么晚了,还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重要的情报吧?这位客人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有紧急情报要向副司令员报告。   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傅秋涛任命的江宁湖熟地区的情报站主任陶家齐,人称“陶聋子”。   廖海
期刊
北风怒吼,雨雪交加。1946年的冬天,特别的寒冷。   舍陈范吕舍的一户农民家中,微弱的灯光下,合塔区西圩三乡的干部骨干,正在参加紧急会议,听取指导员汪学广传达县委的指示,研究开展对敌斗争的策略。   这年10月,新四军主力北撤后,国民党还乡团大兵压境,到处笼罩白色恐怖。驻守在戴窑的反动武装,在首领杨天一、朱国兴的带领下,袭击蒋舍村三乡联防队驻地,丰乐乡乡长余开业、民兵大队长杨一清等10多名同
期刊
在抢救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料的过程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特殊的印象,他就是百岁老红军、老军医汪浩同志。记得去沈阳军区总医院采访他那天,正值初冬首次寒潮来袭,凛冽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总医院的病房内却温暖如春。汪浩和夫人叶云得悉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前来采访,非常兴奋。简单的寒暄之后,便切入正題,这位经历过新四军东进抗日首战的老战士,静静地讲述着自己和战友们所共有的那个烽火岁月……  放牛娃投身红军  
期刊
启东——迎来第一缕阳光   “我们拥有第一缕阳光,年轻的土地充满希望。黄海是我们宽广的胸怀,长江是我们坚强的臂膀。辟我草莱,牧渔垦荒。沧海良田,启吾东疆。我们是华夏优秀儿女,繁衍在神州东疆……”   每当寅时,一轮橘红色的朝阳从南黄海水天远际冉冉升起,启东这片新土上的百万人民,就会唱响这首自己创作的《启东之歌》,抒发对大江大海和百里平原的爱恋之情、自豪之情、逐梦之情!   启东是一片年轻的新
期刊
1943年的3月,苏北盐阜大地刚刚从冬眠里苏醒,敌人就过来“扫荡”了。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命令:以班、排为单位,白天分散活动,夜晚集中行动。七连排长张善恩率20多人,在射阳县以南地区跟敌人周旋。敌人“扫荡”到这个庄子,他们就钻空子跑到另外一个庄子,像捉迷藏一样与敌人“玩”了半个多月。到处扑空的敌人集结起了大量兵力,展开了“梳篦式”的“扫荡”。张排长他们20多人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悄悄地离开了这
期刊
强博刚刚调任丹南县县长没几天,他的父亲蒋继福就找来了,一定要强博跟他回家。父子俩有一段对话:   蒋继福:文小啊,鬼子、二鬼子怀疑你在外参加了新四军,天天来家里找麻烦,搅得我们不得安身。你在这打鬼子也太危险,还是回家教书吧。   强博:爸爸,日军犯我中华,掠我资源,杀我同胞,辱我姐妹,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怎能回学校安心教书呢!现如今,偌大国土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恕儿不孝,不能跟您回去,等我
期刊
1938年金风送爽的时节,美国著名的进步记者史沫特莱经中国红十字会负责人林可胜博士引荐,从八路军驻地来到安徽云岭,以国际红十字会记者的身份对中国革命进行采访与报道。   虽然史沫特莱到中国已有不少时日,但她的汉语水平仍然有限。新四军军部首长为了方便其工作和生活,便把她安排在医院宿舍里居住,因为有医生精通英语。   之前八路军为史沫特莱委派了一名男翻译一路随行,可一到新四军军部,她就宣布:换人!
期刊
“你说我住在啥地方哎,   啥地方哎——   东临黄海、南靠长江,   喏——启东就是我家乡哎……”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   天刚蒙蒙亮,我驱车前往启东黄海滩涂公司采访。不一会儿来到黄海,登上海堤摄影,这时东方红日初生,海面波光粼粼,白帆点点。一阵悠扬悦耳的歌声随风飘来,只见一位古稀老人站在大堤引吭高歌。与之交谈才知道,他姓吴,原来从事文化工作。因此,这首流行在上世纪60年代的《启
期刊
(一)  网传禀报俱仁心,示警希声乃大音。  早激东湖千疊浪,神州应少泪淋淋。  (二)  蝙蝠佐餐焉是福?未知新毒状如冠。  文明公理千年训,人类兽虫皆自安。  (三)  为民请命有高贤,中国脊梁同顶天。  万众一心听调度,紧随主帅奋争先。  (四)  号令如山动似风,三军赴鄂箭离弓。  白衣劲旅能征战,乐看后勤先出锋。  (五)  雷火神灵本楚仙,驱瘟救疾是天缘。  短时筑起双医院,基建狂魔未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作为海岛县的嵊泗县正在进行的“美丽海岛”建设,就具有了某种探索的意味。现刊登《美丽兴海岛 海岛更美丽》一文,请大家阅读。当然,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内涵丰富,“美丽海岛”建设也绝不仅如文中所述。刊登此文,只是供大家窥全豹之一斑,若能有所启示,则已出编者所愿。 ——编者  “浩浩沧海碧空尽,风光万里画中游。”404个大小岛屿像颗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绿绒般的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