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离去后 百鸟朝凤回来了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吴天明走进北京电影学院,生长于西北黄土地的汉子来到这个偌大的城市进修他热爱的导演专业。2016年,40年后,这位中国第四代导演扛鼎之人的遗作《百鸟朝凤》首映礼在他的母校举行。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知道吴天明导演了。关于吴天明的电影人生,微信群里流传着一席话——“昊天明,中国新时期电影的拓荒者,以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为证。中国西部电影的举旗人,以电影《人生》(1983年)为证(观影人数超过两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破冰船上的掌舵人,以电影《老井》为证(中国第一部获得A类国际电影节大奖作品)。他导演的《变脸》获得了近50个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作为幕后推手,他是中国电影新时期的当代伯乐,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周晓文、何平、芦苇、顾长卫、赵非、曹久平的崛起为证。他领导的地处中国西部一隅的西影小厂由弱小到强大,成为中国的好莱坞,走向世界……”说得具体一点,在一张电影票几毛钱的时候,他创作的电影票房已经高达几亿!
  2016年5月6日.昊天明大师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开始在全国院线上映,与观众见面。其实,该片于2012年开拍,2013年曾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2014年2月剪辑最后完成,然而仅一个月之后,昊天明导演离世,使该片迟迟未能公映,直到两年后的今天。该片除了代表着吴天明大师的心血,更深含吴天明女儿昊妍妍对父亲的怀念……“他是整个中国电影的骄傲”
  2016年5月4日晚,记者来到北京电影学院。当晚《百鸟--朝凤》首映式在此隆重举行,其红毯环节星光熠熠,令人目不暇接。作为昊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见的支持。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等出席了首映礼。知名演员、导演齐聚一堂。著名导演谢飞、黄健中、陈凯歌、何平、管虎、张扬、李玉,著名演员昊若甫、保剑锋、粱静、龚蓓苾、王德顺,知名音乐人沈黎晖、苏阳等数十位业界名人特来为吴天明导演的这部绝唱之作捧场助阵,可谓“一呼百应”。
  几位名导提及“吴头儿”对整个电影圈的贡献,对电影人的扶植,都感慨万千,并对《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谢飞导演表示,《百鸟朝凤》拍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这就是昊天明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精神——他不信邪,永远敢对陈规戒律说不。现在这个时代,不是电影变坏了,而是今天的文化市场、电影市场走歪了。这需要我们带着好作品,像堂吉诃德一样去冲,把昊天明导演的精神传递下去。”黄健中导演提道:“吴天明是整个中国电影的骄傲,他的真诚、热血是我们中国电影人的楷模。他用无数成功作品告诉电影人,真诚永远是最重要的。”影片主演陶泽如说:“《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多的是德,是风骨气质,是坚守信念的精神。”方励也表示:“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意境。不管外界多么喧嚣浮华,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这是这个时代特别需要的。”
  那条短信,如石沉大海
  吴天明导演的女儿昊妍妍向《百鸟朝凤》的支持者表示了感谢,并感言:“《百鸟朝凤》2014年制作完成,2016年终于上映。这个过程虽然艰辛,但特别美妙。因为我爸爸的作品一直陪着我,让我遇到了这么多热爱电影的人,这么多与我同行的人一起奋战。中国电影是有希望的。”
  “他有很多才华和力量,都还没使出来……”吴妍妍的讲述,是对父亲的追思和怀念。
  吴天明导演在创作《百鸟朝凤》时已经72岁高龄了,在《百鸟朝凤》有剧本之前,女儿早就知道父亲要拍这部小说,但当时她是持反对态度的。她回忆:“我说这是纯艺术电影,现在市场不认可。因为这个事情还争执过,争执到最后,他拍着桌子对我说:‘老子就是要拍,我不是拍给现在观众看的,是留给未来的。’当时我不理解,现在看来,可能十年以后,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会想起这部片子……”
  “当时,剧本改了很多稿父亲都不满意,最后甚至闭关一个半月逐字修改,经常改到痛哭流涕……”据悉.为了让演员们进入状态,吴导还挪出两周的时间适应环境和生活。特别是涉及到唢呐演奏的演员,更是被他“关起来”,不停熟悉指法。《百鸟朝凤》在陕西拍了近3个月,天气炎热,剧组不少小伙子都中暑倒下,而70多岁的吴导却仍然每天生龙活虎。她认为,父亲所有的作品都在表达中国人的命运和性格。他曾说,人生苦短,倾尽全力,一辈子也只能做好一件事情,而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就是拍电影。吴导是一位斗士,以电影为武器,做他想做的事。
  吴导离世后,吴妍妍发现父亲的手机里躺着一条短信,是发给某位发行公司老总的:“请您看看这部片子,帮我出出主意,怎么样可以发(上映)。”吴天明口中的“这部片子”便是《百鸟朝凤》,而这条短信石沉大海,再也没有回音……两年里,这部未发行的电影,经过近200名志愿者和各行各业的老总的奔走呼吁,终于走进了电影院与观众见面。对吴妍妍来说,这部片子如今终于公映,也算是对父亲的慰藉。
  上演现实版“百鸟朝凤”
  首映式现场,现实版“百鸟朝凤”的上演震撼全场。几十位唢呐艺人此次专门从陕西赶来北京,为吴导集体吹奏一曲《百鸟朝凤》,气势宏伟,动听感人,更与影片内容一脉相承。唢呐艺人代表感言:“《百鸟朝凤》我们看了都很感动,所以今天我们这些唢呐艺人自发组织来支持吴天明导演的这部绝唱之作,来看看这位最懂我们的人,为他吹一曲真正的《百鸟朝凤》!”而电影讲述的不仅仅是唢呐的故事,“唢呐匠”游天明何尝不是吴天明这位“导演匠”的真实写照。
  布景、灯光、道具的讲究,朴实无华,让人宛如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般身临其境,也会让人回忆起吴天明导演的那些老片子:《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在沉稳而持重的叙事里,他留下+并不悲观的结局。焦三爷走了,希望在人间。这是电影艺术里一种古典主义的美感和光芒,也是老导演留给我们的一抹亮色吧。   首映礼及影片放映从19:00开始一直持续到23:00结束,当影片片尾字幕结束后,在场观众仍感意犹未尽。
  诚如专家评价所说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唢呐和艺术传承的故事,然而,影片所表达的又远远不止于此。这么认真的电影,没有糊弄观众。而我的脑海里,久久回味着由一支唢呐里感同三秦大地龟裂里蕴藏的生机与悲怆。夜色中,我清晰地听到前面几个观影的中年人在一直兴奋地聊民艺令人无奈的现状;一个姑娘对同伴吐槽:这片的鲜艳影像如电视电影;一个女人说自己看哭了……
  疼女儿的好厨子
  吴妍妍,70后,演员,制片人。作为一个忙碌的导演,吴导在工作上尽量希望女儿独立自主,在生活里,他却是个宠爱女儿到了极致的父亲。父亲虽然已经离去,可留给她的,始终是温暖与希望。
  吴妍妍是西影厂的子弟,她的成长,目睹了中国电影最热闹最激情的时候——那是一个富有创作激情的年代。童年时,她的生活全被电影所包围,她的爸爸妈妈是做电影的,她的小伙伴的爸爸妈妈是做电影的,她周围的叔叔阿姨都是在做着跟电影有关的事。她看的是电影,而且是—般人在那个时期都没有机会看到的电影。回家吃饭,爸爸妈妈聊的也是电影,她听的都是电影。她的生活几乎被电影这两个字充斥着。父亲喜欢带着她混迹于各个剧组,年幼的她是那么骄傲,因为她跟电影沾着边,因为她优秀的爸爸。记得当年拍摄电影《老井》时,她就随父亲—起去体验生活,在那个极度贫困落后的老井村住了整整一个月。《老井》公映后,在国内外获得众多奖项。不少海外资金汇入这个偏远山村,从此,一部电影改变了一个小山村的命运。2005年,吴导获中国导演协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他竟将10万块钱的奖金全部捐给了老井村。那次,她随父亲再次回到老井村,看到当地的老百姓敲锣打鼓打着横幅来欢迎他们,不禁感慨万分。那不仅仅是种礼遇,而是种更深厚更朴素的感恩。
  在吴妍妍的记忆里,父女两个在美国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至今刻骨铭心。
  那是1989年5月,吴天明以著名导演和制片人的身份赴美讲学,但谁也没想到,这趟原本计划一个月左右的考察,吴导却滞留在那好几年。这几年,却成了父女俩相依为命的宝贵时光。
  她回忆,“尽管生活艰难,父亲的慷慨之气不改,他还是会叫好多人来吃饭,为了让朋友吃上地道的陕西风味泡馍,他还练就了一手熬制牛羊骨头汤的绝活。他的坚强,给我树立了很大的榜样。流落在外,有他在我身边,我觉得特别踏实。”
  吴妍妍在大学主修服装设计专业,可毕业后,她觉得自己骨子里、血液里流淌着的全是电影,她想都没想就报考了美国最好的电影学校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生,选择制片人专业。可父亲得知后,表示反对还好意劝女儿放弃。“导演、摄影你一个女孩子都做不了,累得很,这个行业没有适合你的岗位。”当时国内还没有“制片人”概念。
  “我喜欢。这些年我总是觉得心里缺些什么,随着年龄成熟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一直热爱表演与电影。因此,我才痛下决心,要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爸爸,你想想,一个人若活到六十岁,还在感叹这辈子从没做过自己喜欢的事,心里该有多么遗憾!”女儿的这番话似乎深深地触动了父亲吴天明的内心。他知道,女儿骨子里其实是与自己一样的,都是要命的倔强,那就让她去锻炼吧!
  “从那以后,我便踏上了这条不归之路。有挫折,有艰辛,但是,直到今天,电影依然是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寸皮肤,每一个毛孔。我是多么热爱这个美妙的东西!又怎么可以因为心中的某些情绪舍弃我这么热爱的艺术!”她如此感慨道。
  吴妍妍回国后,开始涉足演艺行业。父亲曾一度对她的工作不太过问,也从不援手,她理解父亲,也从不轻易求助。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真诚热情的人格魅力、美国留学的经验以及知识理念,陆续参与了很多中美影视剧的联手制作,也独自完成了几部口碑良好的影视剧,很快打出了一片天地。“哟,现在不错啊,比老爸赚得多了。”父亲去世不久前曾对她说过的这句话,对她来说永远弥足珍贵。
  “父亲心思细腻,很敏感,什么事都为你考虑。一直以来,他都是宠着我和妈妈,把我们都宠坏了。我们都习惯了他的照顾。”在吴妍妍的记忆中,父亲生前,总是包办一切,是家里的排头兵。即便当年当厂长、拍电影、干事业时,对家庭也毫不疏忽。那时,兼任导演和西影厂厂长的父亲才44岁,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电影厂厂长。《老井》《黄土地》《红高粱》,这些颇有名气的影片都与父亲所领导的西安电影厂息息相关。他的每一刻几乎都被填满,家里的电话每天都没一刻安静,但家里的两顿饭始终是由父亲来做的。每天,中午,父亲从厂里回家准备午饭,然后再风风火火赶回厂里上班,晚上下班后再准备一桌晚饭。父亲就是一个好厨子,红烧肉,是父亲的拿手好菜,菜瓜豆等,经他手一烹调便是美味佳肴。即使到了老年,父亲依然会满怀热情地为家人们备上一桌子好菜。“可我最后悔的是,至今都没有给他做过一顿饭……”
  致敬吴天明大师——“一位电影界真正的巨人”(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语),其乐观、博爱、有热情、有激情,总觉得他是永远青春的人!
其他文献
周末看了一场国安队的足球赛,感慨万千。  不是因为终于赢了球。今年换帅、引大牌外援后的新国安表现一直很糟,赢了球当然可喜可贺,让人惊叹一声的是这场球背后的一个数字:这是国安队在中超(之前叫甲A)的第600场比赛。还有另一个让人感叹的情节,电视直播的解说嘉宾是前国安队员邓乐军,花白头发、花白胡须,一副吴秀玻式的帅大叔样貌。  笔者曾经当过体育记者。回想起来,从1995年第一次去国安队采访至今,现场看
期刊
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在今年闰六月的大热天里,也润出来了一系列的好事儿,虽然他忙得四脖子汗流,可是他却乐在其中。在本期的采访中揭秘了刘一达传奇的经历:他年幼遭遇横祸,与亲人阴阳两隔;16岁去虐心烧炭,有心迷上京味儿;当记者冒险去卧底,道歹人报复;执着文学创作,放弃仕途和分房;为夙愿卧薪尝胆,修成正果……本期还在36版连载刘一达新出版的“非遗”大作《北京话》。在47年的创作生活中,这位高产的京味儿作
期刊
参加工作一年后的1966年12月份,我用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了一年多的65元钱,在宣武区菜市口百货商场里,买了一台上海牌的风箱式收缩型202照相机。当晚,我高高兴兴把相机拿回家,刚一进家门,就挨了妈妈一顿数落,当时妈妈看到我手里的相机,就非常不高兴地说:“你这个孩子也太不懂事了,花了两个多月的工資买了一个半年闲的玩意儿,不顶吃,也不顶喝的。”但是爸爸非常高兴,他老人家认为,照相机买的太好了,吃完了晚
期刊
第一反应:青春小鸟走了?走了还回来干吗?  一直相信:时光没有重来的可能,也没有重来的必要。  那只能“假如”了……  青春,是什么?如果是指胶原蛋白满涨的皮肤,那的确是青春小鸟决绝地一去不回头了。就算你打250针“童颜针”,那种填充胶原蛋白的僵硬,也没办法与青春相提并论。  非要说青春这事儿,全球范围内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塞缪尔·乌尔曼那首被麦克阿瑟将军、松下幸之助等大人物当成一生的座右铭的散文诗《
期刊
总编给的题目,让大家畅所欲言,做一期“沙龙”。私下和同事们交流,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的确,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会给自己当下的状态打满分,人生总有许多遗憾,假如青春,乃至人生可以重来,想必人人都会对自己过去的一些选择,做点修正。而做这一类题目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对自己一段生活的一次总结,而总结的目的,又是为了展望未来,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越变越好呢? 题图,车丽军  青春是个奢侈又廉价的消耗品
期刊
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出生在英国威尔士,14岁华莱士跟着大哥威廉做学徒。在六年半的时间里,华莱士担任哥哥的助手,做土地测量员,在英格兰和韦尔斯南部的乡村四处游历,逐渐学会了勘测、制图等技能。这段时间的游历,使得华莱士开始爱上博物学。1841年秋天,他们搬到威尔士的尼斯,继续测量工作,1843年末,华莱士成功地被英国莱斯特大学聘为教师,他认识了同样热爱博物学的亨利·沃尔特·贝茨。  亚马逊之旅 
期刊
人生不能假设,也无法重来,也许这样的安排最好。”这句颇为大彻大悟的歌词出自歌曲《最后一次等待》,收录于姜育恒1987年的专辑《驿动的心》。1989年,他推出专辑《多年以后·再回首》,一曲阅尽沧桑、洗却铅华的《再回首》红遍华语歌坛。有趣的是,那一时期的姜育一巨正青春,那一时期的我们更青春。  对于青春,当局者不见得迷,旁观者也未必清。诚如“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不一定全付诸年少,“山川万物
期刊
人们常常怀念自己的青葱岁月,虽然那时候干的不少是荒唐事儿,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的,可惜没如果,这就是青春,就算再活一次,也许干出来的事会更高科技的傻。但凡有个同学聚会、老友相见,说的还是当年那点儿事,也只有说起那段才是真的开怀。  记得准备高考的时候,住校,当时学校的军事化管理有些不近人情,女生都是一水的短发,男生要求寸头,老师真的会拿尺子量,超过一寸就得剪。两周才准回家一次,一周周末学校会以小时
期刊
近日,电视剧《金水桥边》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剧中,实力演员李乃文饰演的公安干警“孙光大”表面看起来老实憨厚,内在却是个不好惹的主儿,角色格外饱满丰富。李乃文曾塑造过众多脍炙人口的“小人物”,“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人,包括生活中,首先不伤害任何人,同时能够豁达乐观地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不过,李乃文经常在人物的“缺点”上做文章,“太高大上、符号化的角色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去诠释,没缺点我也得给他演出点缺点来,这
期刊
博士奶爸李涛一直想要“二孩”,但“大孩”朗朗却不愿意。为了让儿子接纳即将到来的小弟弟(或小妹妹),李涛每晚都会给儿子讲自己编的故事《章鱼兄弟》。故事里的章鱼兄弟团结友爱,并在一次次冒险中,明白了兄弟的可贵。  自编睡前故事,为要“二孩”打好“攻坚战”  李涛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还是一位理工科博士。他和妻子都是“70后”,也是中国最早一批独生子女。因为他们夫妻俩对一个孩子的孤单深有体会,一直打算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