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薄云天 文惊风雨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冰心、萧乾之后,我国文坛上空,又一颗璀璨的巨星殒落了,这是我们华夏子孙的巨大损失。
  当我得知柯灵驾鹤西去的噩耗时,如被人在头上猛击一掌,一时蒙住了。近年来我很惦念巴金老师的病情,因大夫和家人拒绝探望,只好写信或电话给济生(巴老四弟)、小林(巴老女儿)、徐开垒(《巴金传》作者)探问情况,没想到先走的却是少他六岁的柯老,怎不令人悲痛!
  柯老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记得三年前金秋,我和秀芳到苏州参加国际巴金学术研讨会,会后专程赴沪探望他时,他正在书房里伏案写长篇《上海百年》,是夫人陈国容把他请出来的。他虽然显得清瘦些,一头银发,耳朵失聪,带着助听器,但精神还是不错的。他亲切地微笑着和我们握手,我先向他致意,然后说:“还记得我吗?”他点头笑笑说:“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同在上海,你们那个‘四人帮’,你、黄永玉、韦芜、阿湛。阿湛是我的外甥,常听他说起梦白骷,而不知梦白骷就是单复。我怎能不记得呢?你们这个‘四人帮’……”。说“四人帮”时,他加重了语气,既幽默而又亲切,我听了不觉笑出声来。我最早用笔名梦白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那时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和巴金、朗西二位老师编《少年读物》,韦芜和刘北汜编《大公报》副刊《文艺》,阿湛和唐弢编《文汇报》副刊《笔会》,都是助理编辑。永玉则专事木刻,他一个人流浪来上海,和我住一起。我们四个单身小青年经常凑在一起,一杯佳茗、一盒香烟,海阔天空,上下古今,一聊就是大半天,既狂妄,又不知天高地厚。现在回忆起来,真是浪漫又潇洒。柯老给我的一封信中,就提到过我们这个“四人帮”(此信收入《柯灵书信集》)。
  那天临别时,柯老赠我《柯灵书信集》和散文集《天意怜幽草》,上题“单复同志存正柯灵九七·九·五”。我捧着这二本厚厚的大著,就似捧着一份真挚的情谊,一颗火热的心。
  柯老的故乡绍兴(古称越州),为人才荟萃之地,他曾写道:“陆游的爱国热情,徐渭的独立不羁,秋瑾的从容就义,鲁迅的韧性战斗,越州精神永垂不朽”,他为故乡的人杰地灵而骄傲,希望故乡“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出更多的王羲之,更多的陆游、徐渭,出现新的鲁迅,千百个鲁迅”。
  柯老1926年步入文坛,他的创作涉猎诗歌、小说、杂文、散文、评论、戏剧、电影等各个领域,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样样精。他还是资深的编辑家,编过《文汇报》、《新民晚报》、《万象》等不少报刊。1945年他和马叙伦、周建人、雷洁琼、赵朴初等创办“中国民主促进会”,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被当局视为“异端”。他一生勤奋笔耕70多年,业绩显著,共创作出版了文学作品52集,电影14部、戏剧3部,可以说是文学界的奇迹。他一生为开辟中国文化新天地而奋斗的艰难足迹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的楷模。他说“与祖国共忧患,与人民共呼吸,是新闻工作者也是一切文化工作的通灵宝玉。不慎丢了它,就会失魂落魄。”又说:消耗他生命最多的是电影和报刊工作,他认为这是“文化领域中开阔的阳光带,和人民息息相关。”但编辑工作谈何容易,新闻编辑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它“需要求新求锐,天天化新闻为旧闻,不断推动社会前进。读者的好恶,决定报纸的荣枯,但报纸另有一位万能的上帝,操生杀予夺之权。一边要你有千里眼,顺风耳,广长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不平则鸣;一边要你当传声器,舌粲莲花,鹦鹉能言。公要馄饨婆要面,两大之间难为小,一张没有个性的报纸,就命定要在夹缝中求生存。”他是老报人,深知此中三昧,却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条“宁折勿弯”的好汉子。
  在日寇占领上海,上海成为孤岛的艰险的日子里,大部分文化人联翩转移到内地去了。柯老和一些进步人士,却坚守阵地,以租界为掩护,创编《万象》、《周报》等报刊,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坚持卓越艰险的斗争。在《文汇报》的《世纪风》创刊前一天,特务向报馆投了炸弹,在弥漫的硝烟中,柯老奋笔写下了抗议的短文,并在创刊号上照样连载史沫特莱的长篇报告《中国红军行进》,得到阿英、王任叔、王统照、郑振铎、李健吾等留沪进步作家的热情支持,内地作家也纷纷来稿和传递讯息。上海沦为孤岛后期,他在《大美晚报》当要闻编辑,同时在金星公司兼差,负责编剧部工作。报纸是美国人办的,便于利用洋商为掩护,借作抗日阵地。那时爱国新闻工作者常成为日伪的暗杀对象,早就是“大美”系统的早、晚两报,就有朱惺公、程振章、张似旭、李骏英等四人先后流血牺牲。柯老本人也两次落入日本宪兵的魔爪,在监狱里受尽残酷的折磨,真是九死一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背信弃义,疯狂发动内战。1947年,解放战争渐臻高峰,民主运动势若洪涛,《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晚报》突然在同一天被国民党政府查封。柯老在《文汇报》工作历有年所,久被当局视为眼中钉,自然也成为特务追捕的猎物。他在逋逃中写了电影剧本《夜店》,借此以文换米,因为逃难必然导致失业。在《夜店》完稿的一天,由于蛰伏过久,放胆出门松口气,不料忽然又得到消息,说住处失密,只好立即转移。虽有好心人收留他,担惊受怕,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但特务搜捕越来越紧,这样东躲西藏终不是办法。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流亡到香港。一面参加《文汇报》迁港出版的筹备工作,一面在永华影业公司当编剧。电影剧本《春城花落》就是在九龙写的。香港《文汇报》创刊伊始,《春城花落》略加整理,冠以“电影小说”的名目,在副刊《彩色版》上连载。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提为上海《文汇报》总编辑,这是后话了。
  以上浮光掠影地叙说了一下他作为新闻工作者的业绩,和在国民党政府及敌伪统治时期的战斗英姿和苦难遭遇。没有想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影剧界的知名人士,他的处境却更为悲惨。
  《秋瑾传》是柯灵根据夏衍同志的同名剧本改编的,原作写于三十年代中期。那时救亡之急,迫于燃眉,舞台上的叱咤风云,曾燃烧起观众满腔沸腾的热血。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已经站立起来,周总理和胡乔木同志不约而同,先后建议将《秋瑾传》拍成电影,柯老接受改编电影剧本的任务。而剧本几经曲折,没有搬上银幕,先是在张春桥“文艺作品只许写十三年”的禁令之下碰了壁,接着又经历了使八亿人民蒿目增痛,裂眦怀愤的年月。林彪、“四人帮”诬秋瑾为叛徒、老国民党人,柯灵写《秋瑾转》,乃意在“配合蒋介石反攻大陆”等罪名,真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柯老当时有口难辩,就口占一绝,以示腹诽:
  填海补天愿终虚,千秋碧血付须臾。
  北邙一杯花环艳,自有生民祭夏瑜。
  《不夜城》拍成电影后,柯老的遭遇就更惨了。这本是一部歌颂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的电影,却被打成大毒草,1958、1959年曾受过两次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不但第三次大批特批,他还被押到全市游斗,而且拍了影片,名为《彻底批判反动影片〈不夜城〉》。但他作为这部片子的“主角”,却没有“欣赏”的幸运,因为那时他已被“四人帮”投入牢狱,剥夺公民的正常权利。挨批挨斗,他已看作家常便饭,泰然处之。但使他感到不安和抱歉的是,因《不夜城》而累及无辜,凡和这部影片直接间接的有关人员,代影片说过几句公道话的,一律被揪,排着队陪斗。巴金老人在《随想录》里谈到,他曾奉命写批判文章,一再推辞都推不掉,就和夫人萧珊特地去柯老家里,告知此事,两个老朋友此时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哭笑不得。巴老后来在“文革”中多了一条罪名:“对《不夜城》假批判,真包庇!”1976年一个夏晚,造反派把柯老从监狱中提出来,在上海人民广场开十万人的批斗大会。夫人陈国容偷偷跑来旁听。那时他失踪已经一年,这给了她在台下远远望了一眼亲人的机会。在如沸的口号声、嘈杂声中,柯老默默地口占了一首七绝:
  此真人间不夜城,广场火炬烛天明。
  卅年一觉银坛梦,赢得千秋唾骂名。
  柯老笔端缺一站岗的,他仗义执言,不平则鸣,一腔凛然正气。在大是大非面前,从不躲躲闪闪,哪怕惹来杀身之祸。在“四人帮”垮台不久,为“右派”平反还未提到议事日程,各种争议还未尘埃落定,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怀傅雷》一文。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应该为像傅雷这样踏实正直、卓有成就的知识分子平反昭雪。他与傅雷是有着几十年交情的老友,这样不避嫌疑,挺身而出替傅雷说话,实在可敬。1986年他在谈《中国现代戏剧史》一文,写给作者陈白尘、董健的信中,为曾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说话,这是新时期以来第一篇为梁实秋“翻案”的文章。在一度重政治轻艺术价值的标准下,梁实秋的“抗战无关论”历来在文学史上被大加鞭笞,可说是积案如山。而柯老竟在文中重新引用梁氏当年发表的那段后来被称为“抗战无关论”的原文。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他有什么原则的错误”,并认为将其引申为“抗战无关论”是断章取义,曲解原意。他说,梁实秋曾经反对无产阶级文学,是左翼的论敌。但不同的意见可以争论,由此否定论敌的一切,有失求实精神。
  至于他广为人知的《遥寄张爱玲》一文,对张爱玲的名字及其作品,被有意从文学史中排除,认为不公,表示不满。对张爱玲的文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她后来在国外写的作品,由于脱离生活,生造硬编,也善意予以批评,并为她的“江郎才尽”而惋惜。而张爱玲早期的作品,曾有不少在他主编的《万象》上发表。
  柯老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到了耄耋之年,又攀上另一高峰,这就是几十万言脍炙人口的散文,诚如唐金海的评价“却如老梅枝头,经霜历雪,青春勃发,红绿花蕾,越发辉耀。”
  柯老的散文无论怀人、叙事、说理、言情、忆史,或述评、记游、书信、序跋、日记等,从不拘于形式,不受制于文体,不随波逐流,不为世俗名利权势所动,故能万念汇于一心 ,回归自我。集才学、胆识、情理、德操于一炉,更兼个性独钟,文格别具,已渐臻“灵动皎洁,清光照人”的艺术境界。
  柯老在《善哉人生,美哉艺术》一文中,赞美散文:“反映心灵世界辽阔深邃,可以注视当今,回眸过往, 放眼未来。可以抒愤懑,排忧患,展玄思,发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歌之,颂之,责之,笞之 ,哀之,哭之,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或与龙虎共吟啸,或与花鸟共笑鸣。”“散文最贴近生活,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清谈娓娓,私语絮絮,可上九天摘星,可在裤中捉虱,意到笔随,不拘一格。寸绪片纸,却足以熔冶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兴浏览,如清风拂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亲人。”这不仅是他对散文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体味,更是一篇精妙、隽永的美文。柯老十分讲究遣词造句,笔下如行云流水,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不愧为散文大家。
  回眸柯老生前那义薄云天、文惊风雨的日子,缅怀他的高尚风格情操,追思他在我国文学、电影、新闻等领域的杰出贡献,我在这里顶礼膜拜,愿他老人家在天之灵安息。
其他文献
《Lipshtick》,格温·玛克萨伊(Gwen Macsai)著,HarperCollins公司出版。  真想了解女人们究竟怎样看待男人的人,应该读读这本书《口红》。本书是一本文集,思想敏锐,文笔流畅,读来会令人流泪。作者以自己亲身与男人交往的经历,为世界勾画出一幅幅与流行观念截然不同的男人的面貌,有好男人,有坏男人,有聪明男人,有蠢男人,有嘲笑,有同情,有憎恨,有爱情。她把男人叫作“一条冰冷而
期刊
顾名思义,李约瑟问题即李约瑟提出来的问题,涉及求知—哲学—科学原精神。李约瑟为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约瑟夫·尼达姆(1900—1995)的中文名,故西方人讨论此问题时,又称之为尼达姆问题。  李约瑟问题提法如下:为什么人类的近现代科学首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首先产生于具有伟大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东方,其中尤其是伟大的中国?  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类的原精神之一的求知精神的本质,同时,这个问题也是将兴起于21世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一套英文原版的“西学基本经典”丛书,这在国内出版界乃至于整个学术界都是一桩值得瞩目的盛事。我作为一个知情者,关注并期盼此事已久,现今看到一批胆识之士的辛勤工作结出硕果,不禁感慨系之。  我说译西书之事隐含着对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关切,这话一点都不假;而且放在一百年前去看,它还不能说是隐含,而是急切地表达,因为中国人引进西学并译西书之事,本身就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给逼迫出
期刊
《希腊神话》是世界上惟一一部古希腊人自己编的神话,周作人从原文直接译为中文,写有与正文字数相当的注释,搁置将近四十年后第一次面世。这本书出版我起了一点建议作用,但是现在所能说的也只有上面这些。此外的情况,无非是从译者几篇有关文章中得知,读者不如自己参看好了。只是周氏前后所讲,有些不大一致或者不甚清楚的地方,可以约略讨论一下。  第一,关于著者。阿波罗多洛斯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人,《希腊神话》又是什么时
期刊
德国近代哲学家、诗人尼采(1844—1900)是近代最有争议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说曾被纳粹分子肆意曲解成法西斯的理论支柱,希特勒曾亲自去拜谒尼采墓,并把《尼采全集》作为寿礼送给墨索里尼,因此尼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常常被视为恶魔式人物。然而尼采毕竟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大师,深受他影响的中外文化巨人有弗洛伊德、加缪、萨特、肖伯纳、梁启超、鲁迅等。难怪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网上投票选举“千年十大思
期刊
纪实文学的行动感和真实感,大概在某种程度上比虚构文学更能满足人们阅读中潜在的“窥视欲望”,从而越来越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邓贤的纪实文学《流浪金三角》,以充满激情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一群另类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这本书的畅销是必然的。它独特的选材和富有魅力的叙述方式,还有它的“真实性”、现场感,无不指向并满足着市场需求。但是,它的畅销似乎仅仅是商业的成功,而非文学本身的成功
期刊
《读书毁了我》(Ruined by reading;琳达·施瓦茨著,李斯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像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的思考与心灵的自言自语。她本不是要说给你听,只是一不小心被你偷听了去。对于从童年就开始的阅读生命,作者的心情是复杂而矛盾的,“躲在书籍遮蔽的光影里,禁不住忧思平生嗜书癖好。一切何所为?我想寻找的又是什么?”“当真是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吗?是我自己选择的,还是被人选择
期刊
《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最新突破》一书是一部集资料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政治学论著。  就其资料性而言,首先该书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基层民主的主要论断,从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到江泽民同志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中关于基层民主的论述,几乎涵盖了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不同场合中有关基层民主的言论,可以说这是
期刊
周作人的散文,曾风靡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时隔六十余年,至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出版界、读书界又悄然出现了一股周作人散文热,十年之间,大约出版了二十多种周作人散文集之类的集子。跨进2000年以后,这股周作人散文热似乎仍没有降温的趋势,品种繁多的周作人散文集陈列于各地书肆,令人眼花缭乱。  周作人的散文飘逸洒脱,用笔从容,流转自如。似名士清谈,徐徐道来,庄谐杂出;如画师挥毫,信笔所之,蔼然有味。在语言
期刊
陈美林先生是我国知名学者,他的学术论文,我素所爱读,不少篇目,甚至读过多遍。然而,在得到他新近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选集《清凉文集》后,仍不禁满怀欣喜,用了不长的时间,又重新捧读一过。  《清凉文集》凡八十余万言,选编文史论文七十三篇。从其所收篇目,也即从作者的治学范围,便能感受到著者学问的渊博。书中除小说戏曲的探研外 , 又论及山水旅游诗、比较文学、文学史学、儒学对文学的影响、武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