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带来的影响,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事业也更加的受到关注。为了应对当今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教育的任务很多从小就开始抓起,小学时期,教育的意义十分重要。由于小学的教育刚好处于基础性阶段,对孩子的思想观念等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小学教育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去研究。小学的数学对孩子以后发展起基础性意义,数学是学生所有教育阶段都需要学的一门课程,而小学数学正是打开孩子思维的一个重要过程。
【关键词】新时代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151-02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数学作为一门日常随处所应用到的课程,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对于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方面都有锻炼,但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数学,容易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小学生本身就非常的好动,对于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兴趣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引领,把孩子的天性释放出来,同时能很好的掌握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上能因材施教。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最根本是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小学阶段,小学生性格还很幼稚,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不能静下心来专心的学习,尤其小学教学比较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就为零,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教学工作,能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初中和高中甚至是大学做基础,所以学好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对以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小学数学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多样性,存在着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和形象相辅相成,对于数学的教程,数学的很多内容是抽象的,如数学的量和空间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接受抽象性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性的东西,小学教程上把知识进行形象化,用很多生活中常见到的场景进行配图,学生通过图片上形象生动的场景来理解,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还存在着系统性和递进性的特点,为了让小学生更加掌握数学中的知识,很多情况都是故事性的方法来进行编版,内容难度也是逐渐递增[1]。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难度比较低,但是也存在很强的逻辑思维性。从小学数学的课本中可以看出,很多内容都是有故事性的,知识点之间也是由逻辑贯通的。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教学的时候,把小猴摘苹果融入到当中,一开始小猴摘了4个,见到猴妈妈,给了猴妈妈2个,后来小猴又去摘了3个,最后小猴手里一共有几个苹果?利用这种故事的情节展开,能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在逻辑理解和视觉理解很多方面上都能得到提高。很多彩色图片也是存在着很强的逻辑性,如何运用好教材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老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采取严格态度,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课堂上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慢慢学生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和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慢慢的开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
(二)教学内容的影响,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
学习是日积月累才能看得到成果的,尤其对于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小学生,需要进行慢慢的积累,才能收获到一点,要进行由简到难一步步的进行掌握,形成系统性学习[2]。小学教程中,内容也是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编版的。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主要是安排对数字的一些了解,到了二年级,难度就会有所提升,教材上不再只是对数字的了解,而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内容,再加入一些简单的加减的运算。这样学生更能接受所教的知识。而不是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中。
(三)学习过程的影响,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问题的深入,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多样性,不能只是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的传统方式,而是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进行多样性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注重对学生做题的培训。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时不时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随后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想法,以及在小组讨论中接收到的观点。
三、結束语
小学数学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这个阶段所造成的,小学阶段,学习的就是入门级别,很多老师认为需要深入加强难度,但对于小学的课程安排来说,内容虽然基础简单,但存在着很强大的逻辑性,在教学当中,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自主性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性的教学,主要应该注重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需要考虑到当前阶段的特点,进行有效性的教学安排,去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佳唯.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上).2017(5):11.
[2]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24.
【关键词】新时代发展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151-02
引言
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迅速,数学作为一门日常随处所应用到的课程,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对于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方面都有锻炼,但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数学,容易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小学生本身就非常的好动,对于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兴趣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引领,把孩子的天性释放出来,同时能很好的掌握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上能因材施教。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最根本是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小学阶段,小学生性格还很幼稚,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不能静下心来专心的学习,尤其小学教学比较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就为零,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这就需要老师做好教学工作,能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初中和高中甚至是大学做基础,所以学好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知识,对以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小学数学的特点最明显的是多样性,存在着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抽象和形象相辅相成,对于数学的教程,数学的很多内容是抽象的,如数学的量和空间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接受抽象性的知识是很困难的。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抽象性的东西,小学教程上把知识进行形象化,用很多生活中常见到的场景进行配图,学生通过图片上形象生动的场景来理解,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还存在着系统性和递进性的特点,为了让小学生更加掌握数学中的知识,很多情况都是故事性的方法来进行编版,内容难度也是逐渐递增[1]。
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一)教学内容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教学难度比较低,但是也存在很强的逻辑思维性。从小学数学的课本中可以看出,很多内容都是有故事性的,知识点之间也是由逻辑贯通的。如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教学的时候,把小猴摘苹果融入到当中,一开始小猴摘了4个,见到猴妈妈,给了猴妈妈2个,后来小猴又去摘了3个,最后小猴手里一共有几个苹果?利用这种故事的情节展开,能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在逻辑理解和视觉理解很多方面上都能得到提高。很多彩色图片也是存在着很强的逻辑性,如何运用好教材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老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采取严格态度,课堂上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课堂上没有和学生进行互动,慢慢学生就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要注意和学生多进行沟通交流,慢慢的开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
(二)教学内容的影响,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知识
学习是日积月累才能看得到成果的,尤其对于没有任何知识基础的小学生,需要进行慢慢的积累,才能收获到一点,要进行由简到难一步步的进行掌握,形成系统性学习[2]。小学教程中,内容也是循序渐进的进行知识编版的。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主要是安排对数字的一些了解,到了二年级,难度就会有所提升,教材上不再只是对数字的了解,而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内容,再加入一些简单的加减的运算。这样学生更能接受所教的知识。而不是一直处于迷茫的状态中。
(三)学习过程的影响,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问题的深入,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多样性,不能只是课堂上老师在讲台上讲的传统方式,而是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进行多样性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注重对学生做题的培训。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时不时的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随后上讲台去讲解自己的想法,以及在小组讨论中接收到的观点。
三、結束语
小学数学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生这个阶段所造成的,小学阶段,学习的就是入门级别,很多老师认为需要深入加强难度,但对于小学的课程安排来说,内容虽然基础简单,但存在着很强大的逻辑性,在教学当中,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自主性思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教师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加强自身的素质,对小学生进行合理性的教学,主要应该注重小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需要考虑到当前阶段的特点,进行有效性的教学安排,去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佳唯.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上).2017(5):11.
[2]刘丽.初探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24.